“甫”只有一個讀音fǔ(府)。舊時為了表示尊敬,問對方名字時,不說:“您叫什么名字?”而說,“請問臺甫”,但有的人音讀對了,字卻寫成了“臺府”。還有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但有的人,字寫對了,卻讀錯了音,把杜甫說成“杜甫pǔ”。 隨之而來的是,以“甫”為聲旁組成的形聲字被讀錯的就更多了。特別是“哺”和“脯”。 “哺”字只有一個讀音bǔ(補)。常用的詞有:哺養(yǎng)、哺育、哺乳、嗷嗷待哺等,但很多人都將其誤讀為fǔ或pǔ。 “脯”字有兩個讀音。一音為pú(仆),如胸脯、脯子肉(指雞鴨等禽類胸脯上的肉)等。另一音為fǔ(府),把肉做成干或用蜜糖把水果干等加工后的食品,讀作fǔ(府),如桃脯、杏脯、蘋果脯、什錦果脯、牛肉脯等。但不少人,包括售貨員也將“脯”讀錯,弄得很多人以錯為對了。 在1964 年頒布的簡化字總表中,“賬”字是被“帳”取代而廢止使用, 所以此后所出字詞典中皆如此標注。而1986年重新公布的《簡化字總表》(新版)中又把“賬”字列為正式簡化字,恢復獨立存在的資格,在其“說明”中也未明確交待,所以絕大多數(shù)人不知有此變更。為消除用字混亂,實現(xiàn)規(guī)范化,現(xiàn)將二字區(qū)別如下: “帳”字專指用布或其他材料制作的起遮蔽作用的帷幕,如“蚊帳” “帳篷”“帳幕”“營帳”“帳子”“青紗帳”等?!百~”字則多指錢物出入的記錄,如“記賬”“查賬”“算賬”“賬目”“賬戶”“賬單”“賬簿”“賬房”“流水賬”等,也可借指賬簿或債務,如“一本賬”或“欠賬”“放賬”“不認賬”等。我們不要再以“帳”代“賬”。 “黏”字是1988年3月25 日國家語委與國家新聞出版署聯(lián)合頒布的《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表》的“說明”中確定恢復使用的15個曾被廢止使用的漢字之一?!梆ぁ弊x音為nián,意思是指像膠水或糨糊那樣能使一物體附著于另一物體的性質(zhì),其用法如常用詞語“黏蟲”“黏度”“黏稠”“黏膜”“黏液”“黏米”“黏土”“黏著力”“黏糊糊”等,一般情況下為形容詞。 “粘”字除作為姓氏字時仍保留“年”音外,日常用法只能讀“沾”音。其義項為:①帶黏性的物質(zhì)互相連接或附著于他物上,如“糖塊粘在一起了”,“吃糖瓜很粘牙”,“和黏面很粘手”;②用膠水或糨糊等將此物膠合在彼物上,如“粘信封”“粘貼標語”“他嘴上粘上白胡子真像老頭”等。從詞性上看,它只有動詞用法。 |
秉是一個象形字,從圖上看是一只手握著一把禾苗。本義是“一把莊稼”,如《詩經(jīng)》里說:“彼有遺秉”,意思是“那邊有收獲后留下的一把把莊稼”。這個字又有“拿著”的意思,如《詩經(jīng)》里說:“右手秉翟”。 說文解字“丙”
丙字最早是指“魚尾”,我國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說:“魚尾謂之丙”。這個本義早已經(jīng)不存在了。現(xiàn)在一般借為指天干第三位的名稱,即“甲乙丙”的丙。 |
簡化字“并”字合并了兩個字:一個原作“並”,意思是“并立”、“在一起”,字型是兩個人并肩站在地上;一個原作“兵”,意思是“合并”、“兼并”。 |
“牧”字的形體,像人手持牧鞭(或樹枝)趕牛之狀,表示放牛吃草的意思。放牛為牧,同樣,放馬、放羊、放豬等均可稱“牧”,所以“牧”字的本義為放養(yǎng)牲畜。引申為名詞,指放養(yǎng)牲畜的人。在古代,統(tǒng)治者把老百姓視同牛馬,而以牧人自居,所以稱管理和統(tǒng)治老百姓為“牧民”。一些地方州郡的最高長官也被稱為“牧”或“牧伯”。 |
“菜”字的橫劃表示地面,草木的嫩芽正從地下向上萌發(fā),本意是“草木之初”。甲骨文合金文常借“才”為“在”。有時也通“材”字。
中國人在生活中少不了飲酒喝茶,“壺”就成了人們離不了的用品。你看,中國人的祖先造出的“壺”字多么形象呀。 甲骨文的“壺”多象一只漂亮的酒壺,上面的大字象壺蓋,中間是壺的肚子,下面是壺的底。金文的形體和甲骨文很相似。小篆的“壺”字也還能看出酒壺的模樣。最后演變到楷書的寫法,仔細看,它還是有一點酒壺的影子吧。 “壺”的本義就是指盛酒漿之類的容器,如茶壺、酒壺等等。
|
“姐”用得較多,而“姊”用得較少。因為用得少產(chǎn)生了誤解。有人以為“姊”是“姐”的異體字被廢了。其實,“姊”仍作為規(guī)范字“健在”。那么,“姐”與“姊”有何區(qū)別呢?有人說:“姐”為一般稱呼,而同胞姐姐才該稱“姊”。這種說法對不對呢? “姐”與“姊”是同義詞,兩詞略有區(qū)別。讀音不同?!敖恪弊xjie,“姊”讀zi,問父母比自己年紀大的女孩,稱“姐”也可稱“姊”?!敖恪笨莎B稱“姐姐”“姊”一般不疊稱“姊姊”,大概叫起來拗口??煞Q“姐妹”,也可稱“姊妹”。“她們一共姐妹三個”,也可說“她們一共姊妹三個”。同族親戚中年紀比自己大的女子,以及一般年輕的女子,都可稱“姐”。如“表姐”“楊三姐”。但一般不稱“表姊”“楊三姊”。同輩的要好的女朋友間有稱“姊”的,表示親熱。 “姐妹”,也可稱“姊妹”?!版⒚谩笨膳c“篇”“船”組成“姊妹篇”“姊妹船”,但一般不稱“姐妹篇”“姐妹船”。 有人認為同胞姐妹只能稱“姊妹”,不能稱“姐妹”,這是誤解。“姐妹”“姊妹”都可以是同胞。 |
以“五”為數(shù)量特征的人群單位→軍隊→同伙 “伍”字今日已經(jīng)很少有單獨應用的機會,但從它所構成的詞語中,我們不難了解,它所表示的主要,是一種人群組織:“隊伍”,指多人排成的行列;“羞與為伍”,表示以和某人同伙為羞恥。而“伍”所表示的人群組織更多地帶有軍隊的性質(zhì):“入伍”指參軍,“退伍”指退役,“行伍”泛指軍中,就連“隊伍”也不光指人的行列,往往表示軍隊。應該說,“伍”字今天的這些用法,與它的早期意義是一脈相承的。 在上古文獻中,“伍”最常見的用法是表示具體的人群單位??梢灾缸罨鶎拥能娛戮幹茊挝?,一“伍”有五人。又可指古代的戶籍編制單位,一“伍”有五家。還可指古代兵車編組單位,一百二十五乘為一“伍”。顯然,上古時代的“伍”作為軍事編制單位或戶籍編制單位,都是以“五”這個特定數(shù)量為特征的,即使一百二十五乘的兵車單位之“伍”,其中的數(shù)量也是“五”的倍數(shù)。如果淡化了這個數(shù)量限制,“伍”便可以很輕易地演化為一般的人群單位。由此可見,“伍”今天的常用意義正是由它原本的這種特定人群單位意義引申出來的。 根據(jù)“伍”的早期意義來看,“伍”字顯然是個會意字,“人”表示它的人群單位意義,“五”則限定這一人群單位的人數(shù)。當然,“五”同時又兼有表音的功用。然而,在弄清了“伍”字形義聯(lián)系奧秘的同時,人們或許又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惑:古人為什么總喜歡用“五”這個數(shù)量來組成他們的人群單位? 根據(jù)文化人類學的研究,人類在早期形成數(shù)字概念的時候,往往是從他們自己的手指或腳趾數(shù)量上獲得靈感的,而每只手或腳上指、趾的數(shù)量,則不免使他們對“五”這個數(shù)字產(chǎn)生特殊的認同感。從中國古代文化的實際情況來看,這種特殊認同感也同樣在我們祖先的觀念中根深蒂固,其具體表現(xiàn),就是把“五”這個數(shù)量強加給種種概念系統(tǒng):構成物質(zhì)世界的基本元素稱“五行”水、火、木、金、土;空間方位概念稱“五方”東、南、西、北、中;顏色概念稱“五色”青、赤、白、黑、黃;味覺概念稱“五味”酸、甜、苦、辣、咸;聲音概念有“五音”宮、商、角、徵、羽;人的欲望稱“五欲”耳、目、鼻、口、心;人的性情稱“五性”喜、怒、欲、懼、憂,等等。顯然,在古人的觀念里,有著一種用“五”這個數(shù)量來構成某種組織系統(tǒng)的思維定勢。與此同時,“五”這個數(shù)量對于最基層的軍事編制單位和戶籍編制單位來說,又是比較方便的,于是“伍”作為人群編制單位的形成就有了它的必然性。 |
輔佐→輔佐別人的人 “佐”字的意義總免不了配角、助手的性質(zhì),所謂“輔佐”,就是協(xié)助他人完成某事。觀察“佐”字構形,顯然是以“人”表義,以“左”表音的形聲結構,而“人”似乎并不能精確地顯示出“佐”字的意義。所以對“佐”字的形義關系加以探究,也就有了必要。 其實,“佐”本是由“左”分化出來的一個后起字,要弄清它的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lián)系,不能不從“左”字說起?!白蟆弊衷臼且粋€意義內(nèi)涵相當豐富的文字,既可表示方位,也就是人體左手的那邊,又可表示輔助類意義和偏邪類意義。聯(lián)系古代文化背景來看,這幾個意義之間,有著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人們左右手的分工,通常是以右手為主,左手為輔,由于受這種肢體力量差異的影響,中國人對左右兩個方位的地位也人為地分出高下。一般來說,右是被更加看重,而左是遭到忽略和輕視的。關于這一點,與“左”、“右”有關的詞語就可以加以證明:降職貶官叫做“左遷”,而“左遷”的字面意義則是遷移到靠左的一方;不正經(jīng)的派別叫做“左道旁門”,其中“左道”的意思就是靠左一方的道路;“無出其右”,實際意思是指沒有超過他的,而字面意義卻是無人能夠超越到他的右面。 當然,不能一概地說古人尊右輕左,比如說春秋戰(zhàn)國時的楚國,恰恰就是尊左的。然而楚的尊左,非但不能提高“左”的地位,反而加劇了它的淪落。原因很簡單,在上古時代的中國大地土,是居住在黃河流域的中原華夏族占據(jù)政治、文化及經(jīng)濟上的主導地位,也是漢字體系的初創(chuàng)者,而中原人歷來有貶斥周邊民族的傳統(tǒng),楚正屬于這種周邊的“蠻夷”。顯然,左由于受到楚的青睞而進一步遭到牽連,格外被中原華夏瞧不起。 由此,我們再來看“左”字的若干意義,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就非常清晰了:由于是一個被人輕視的方位,“左”便很自然地被人們賦予了偏邪類意義;因為重右輕左,人們對物、事、人進行方位安排時,一般總將占據(jù)主導的置于右邊,次要、輔助的置于左邊,于是“左”又有了輔助類意義。 或許是因為“輔助”類意義與“左”的其他意義關系不太容易被人們理解,或許只是為了讓文字的分工更加明確,后來人們?yōu)椤白蟆钡摹拜o助”意義專門造了一個“佐”字。由此可見,“佐”這個形聲字的聲符,其實也具有表義的功能,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的表義功能還要強于義符“人”。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情況在漢字形義關系的分析中,并非是十分罕見的。 |
說文解字“?!?/h1>
大片的水域→具有大、多特征的事物 →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 →中國與外國的界線 →外國的 什么是“?!?在現(xiàn)代人觀念里,是指“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但在古人的認識里,類似于海的大湖也叫做“?!?,“里?!?、“青海”、“洱海”之類稱名傳承至今。“?!笔菑V大的,因此,它又可以指稱具有“大”或“多”的意義特征的事物:可稱“連成大片的很多同類的事物”,如“人?!薄ⅰ盎鸷!敝昂!?;可指“大的容量、口氣“,如“海碗”、“海量”、“夸下海口”之“?!薄V档米⒁獾氖?,“?!边€可以表示“國外的“,如“海棠”、“海棗”之“?!?。與此相應,“海內(nèi)”指中國之內(nèi),“海外”指中國境外,“海關”則是設在國境上的國家行政監(jiān)督機關。顯然,“?!钡倪@種用法表明,人們似乎把“?!笨闯闪酥袊c外國的分界線。這種奇特的認識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不瀏覽一下“?!钡臍v史。 “?!痹?jīng)是方向的代名詞,古書中有“四海猶四方”的說法。這表明,在古人心目中,海是天下的盡頭,所以可成為方向的名稱。古人之所以會形成這種空間概念,答案可以從古人對于“?!弊值穆曈栔星蟮茫骸懊氛?,晦也?!?海者,晦暗無知也?!惫湃寺曈?,意在揭示詞語的得名因由。所以以“晦”釋“?!?,實際表明了這樣一種歷史事實:由于缺乏航海能力,先民面對茫無際涯的大海,唯有望洋興嘆而不得知其詳,更不了解大海之外另有新大陸,所以便將它視為天下的盡頭了。 華夏先民以為自己所居的黃河流域中原一帶為天下的中心,故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而中國四周的異族則被認為處于大地周邊,因為他們近于海,所以也被稱之為“海”,古書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的說法。這樣一來,“?!本秃茏匀怀闪恕爸袊钡慕缦?;“海內(nèi)”、“海外”等一系列詞語,實際上都是古人透過其有色眼鏡來看“?!钡挠^感表述。 |
“喂”這個詞兒是怎么來的? |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給“喂”這個字列有兩個義項:“一、給動物東西吃;飼養(yǎng)。把食物送到人嘴里:喂奶”大型中文工具書《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中,喂養(yǎng)的“喂”最早的書證出自元人作品。例如,這兩部工具書都列有元方回《估客樂》“養(yǎng)犬喂肉睡氈毯,馬廄驢槽亦丹雘”。如果不拘泥于“喂”的字形,那么“喂”這個詞兒的產(chǎn)生遠在元代以前,只是那時是用別的漢字來記錄。那么“喂”這個詞兒是怎么來的? 事實上,“喂”是經(jīng)過漢語詞義系統(tǒng)的不斷演變發(fā)展,并伴以聲調(diào)的轉(zhuǎn)換而從原有的詞匯系統(tǒng)中滋生出來的一個詞兒。先從“委”字談起。 上古時代,“委”有一個常用義——積,聚積,是動詞用法,讀上聲。由此變調(diào)構詞,義為聚積起來的糧食和供牲飯用的柴火、喂牲口用的草料等物,用來供養(yǎng)人或周濟人,喂養(yǎng)牲口等,是名詞用法,讀去聲?!胺e”在上古也有名詞用法,跟“委”的名詞用法是近義詞。古人在道路上設有“委”和“積”,每隔三十里設一“委”,每隔五十里設一“積”,都用來聚積糧食及供炊飯用的柴火、喂牲口用的草料等物;“積”中所貯存的糧食、柴火、草料等物數(shù)量要多于“委”。宋賈昌朝《群經(jīng)音辨·辨字同音異》中說:“委,隨也,於彼切;委蛇,行可以從跡也,於非切,《詩》'委蛇委蛇’;委,牢米薪芻之名也,於偽切,《禮》有'委積’?!薄都崱缝秱吻校骸拔e,牢米薪芻之總名。”正表明“委”作“牢米薪芻之總名”講,讀去聲。 《周禮·天官·宰夫》:“凡朝覲、會同、賓客,以牢禮之法,掌其牢禮委積、膳獻、賓賜之飧牽,與其陳數(shù)。”鄭玄注:“委積,謂牢米薪芻給賓客道用也。”陸德明《音義》:“委積,上於偽反,下子賜反?!笨梢姟拔e”中有“牢”,指牛羊豕三牲;有“米”,指去皮殼的谷類;有“薪”,炊飯用的柴火;有“芻”,喂牲口用的草料。這些都可提供給賓客在路上使用。其中“委”和“積”都讀去聲。為保證“委”和“積”中的生活資料不至虧空,古人設有斂積這些生活資料的專職官員。《周禮·地官·序官》:“委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编嵭ⅲ骸爸鲾康樯云c薪之賦,以共其委積者也?!标懙旅鳌兑袅x》:“委人,烏偽反。注同。”根據(jù)《地官·委人》,委人掌管征收野地園圃山澤的賦貢,收取柴火和草料,以及果實及御冬的瓜果等。置藏于“委”“積”中的生活資料,來自稍地的,用來招待賓客;來自甸地的,用來資助羈旅之人;其余來自縣都等地的,用作王者的頒賜。 另外,還要提供祭祀用的各種粗細的薪柴與木材。招待賓客,提供柴火和草料;辦喪事,提供各種粗細的柴薪與木材;有戰(zhàn)爭,給軍隊提供柴火、草料、草木的根實等?!兜毓佟ば蚬佟酚终f:“遺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备鶕?jù)《地官·遺人》,遺人也是主掌“委積”的:邦國的委積,用來施惠;鄉(xiāng)里的委積,用來救濟窮人;門關的委積,用來救濟陣亡將士的老弱眷屬;郊里的委積,用來招待賓客;野鄙的委積,用來招待羈旅之人;縣都的委積,用來救災。大凡有賓客、會同、師役之事,遺人要掌管道路的委積?!胺矅爸?,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笨梢姟拔焙汀胺e”有不同,不是一回事?!兜毓佟ご笏就健罚骸按筚e客,令野修道委積?!编嵭ⅲ骸傲?,令遺人使為之也。少日委,多日積,皆所以給賓客。” “委”由“聚積起來的糧食和供炊飯用的柴火、喂牲口用的草料等物,用來供養(yǎng)人或周濟人,喂養(yǎng)牲口等”這一名詞詞義進一步發(fā)展出動詞用法,義為把聚積起來的糧食和供炊飯用的柴火、喂牲口用的草料等物用來周濟供養(yǎng)人或喂養(yǎng)牲口?!吨芏Y?秋官?小行人》:“若國兇荒,則令周委之?!边@里的“周委”是同義連用,動詞性用法?!短旃佟ば≡住贰皢驶模芷浜X幣玉之事”鄭玄注:“《春秋傳》曰'口實日含,衣服曰禭’。兇荒有幣玉者,賓客所周委之禮?!币彩恰爸芪边B用?!爸芪钡摹拔币沧x去聲。上引《天官·小宰》一段經(jīng)文及注文的前面,又有“二曰教職,以安邦國,以寧萬民,以懷賓客”一句,鄭玄注:“懷亦安也。賓客來,共其委積,所以安之?!标懙旅鳌兑袅x》:“其委,於偽反。下'同委’同。積,子賜反?!彼^“下'周委’同”,是說后面鄭玄注中“賓客所周委”的“委”也要讀於偽反,也就是要讀成去聲。 上面的這一動詞詞義進一步發(fā)展,指喂養(yǎng)動物。此義上古已出現(xiàn)?!对姟ば⊙拧x鴦》鄭玄箋:“古者明王所乘之馬系于廄,無事則委之以莝,有事乃予之谷?!标懙旅鳌兑袅x》:“則委,纖偽反,猶食也?!惫騻?昭公二十五年》:“且夫牛馬維婁,委己者也?!焙涡葑ⅲ骸拔臣赫摺!标懙旅鳌兑袅x》:“委己,于偽反。注同。”(按,“于”當為“纖”之訛文)《列子·黃帝》:“有役人梁鴦者,能養(yǎng)野禽獸,委食于園庭之內(nèi)?!薄兑袅x》:“於偽反?!鄙厦娴摹笆场焙髞碜鳌帮暋保弧拔场边B用,也就是喂養(yǎng)的意思。 在“喂”這個詞兒統(tǒng)一于“喂”這一字形之前,古人還造了不少后起字。第一個是“萎”字。《說文》:“萎,食牛也?!薄短祈崱罚骸办秱吻小!痹S慎說此字的“委”是聲旁。要是把它跟“委”的滋生關系聯(lián)系起來看,可以說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拔辈粚V革暸?,段玉裁《說文注》:“下文云:'以谷萎馬?!瘎t牛馬通稱萎?!钡诙€是“餧”?!稄V雅·釋詁》三:“餧,食也?!薄抖Y記·月令》:“田獵置罦、羅罔、畢翳、餧獸之藥,毋出九門?!标懙旅鳌兑袅x》:“餧,於偽反。”《漢書·張耳陳余傳》:“今俱死,如以肉餧虎,何益?”顏師古注:“餧,飼也,音於偽反?!边@也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第三個是“餵”?!洱R民要術·雜說》:“(牛)經(jīng)冬加料餵?!?/p> 歷史上,“喂”字并不只見于元代?!队衿房诓浚骸拔?,於韋切,恐也?!庇谩拔埂弊謥碛涗浳窇忠涣x,古書很少能看到用例。元代作品中出現(xiàn)的喂養(yǎng)的“喂”,跟“恐也”一義的“喂”在詞義上沒有任何關系。我們甚至可以說,“喂”作畏懼講跟作喂養(yǎng)講,都是分別為不同的詞造的字,“喂養(yǎng)”的“喂”并不是因音近關系借用“畏懼”的“喂”,兩個“喂”字只是造字偶合罷了。 《漢語大字典》女部“委”列有wěi、wēi、wèi三個讀音。wèi下云:“[委積]古代指倉廩積聚的物資。”好像“委”讀wèi僅見于“委積”一語似的,不完全符合事實,因為古人“委”可以單用作名詞?!稘h語大詞典》wèi下的第一個義項是“儲積;聚積”,舉的例子既有名詞,也有動詞,這也不妥當。如果是作“儲積;聚集”講,則應讀wěi、況且名詞的“委”和動詞的“委”不宜于放到同一個義項里?!稘h語大字典》又把作“喂牛馬”講的“委”放到上聲wěi下,注明“通'萎’”?!拔古qR”的“委”應放到wèi下:古人已注成去聲,現(xiàn)代漢語仍讀成去聲(但規(guī)范為“喂”),為什么要跟“喂牛馬”的“委”注上一個古今都沒有的音呢?《漢語大詞典》wèi下第三個義項是“喂食”,這種處理是值得稱道的。(作者:孫玉文) |
表示顏色的一些字 早在舊石器時代的晚期,中國古代的人們已經(jīng)有了審美觀念,懂得美化自己的生活,并已發(fā)明了染色。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xiàn)紡織業(yè)和陶瓷業(yè)的國家。這一切都反映到漢字中來。 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四個表示顏色的字——“幽”、“白”、“赤”、“黃”。《說文解字》中收了表示顏色意義的字75個,后世又增加了一些。這些漢字按部首可分為 部、丹部、青部、 部、赤部、白部、木部、黃部、黑部、衣部、羽部、玉部等。下面是一些例子: 紅?!墩f文》:“帛赤白色。”本義指淺赤色的帛,后世常用來指大紅綢子。唐代楊汝士《賀筵占贈營妓》有詩句:“一曲高歌紅一匹,兩頭娘子謝夫人?!逼渲械摹凹t”,指的是大紅綢子?!凹t”最常用的義項是表示顏色的粉紅色、桃紅色以及像鮮血一樣的赤色。 綠。《說文》:“帛青黃色也?!北玖x指藍染料與黃染料調(diào)配后染成的帛,后來引申指像草和樹葉壯盛時的顏色。 紫。《說文》:“帛青赤色。”本義指青赤色的帛,后來引申指青赤色。 素?!墩f文》:“白 也?!北玖x指本色的生帛,后來引申指本白色。 丹?!墩f文》:“丹,巴、越之赤石也?!痹瓉碇傅氖且环N水銀與硫黃的天然化合物,后來引申指大紅色。 青?!墩f文》:“青,東方色也?!鼻嘣傅迩啵枪糯畛S玫娜玖现唬笠曛杆{色或深綠色,也可指黑色。 藍?!墩f文》:“染青草也?!彼{的本義是蓼藍,古代最重要的染草之一。后引申指顏色。 碧。《說文》:“碧,石之青美者?!痹敢环N青綠色的玉石,后引申為青綠色。 白?!墩f文》:“西方色也?!卑妆玖x指日光的白色,后引申為白色。 黑?!墩f文》:“火所熏之色也。”指的是火熏過的顏色。 朱?!墩f文》:“朱,赤心木,松柏屬?!北玖x是一種木材,后來指朱紅色。 黃?!墩f文》:“黃,地之色也?!北玖x指大地的顏色。在古代是尊嚴崇高的顏色,帝王都穿黃袍,皇宮用金黃色的琉璃瓦。 翠?!墩f文》:“翠,青羽雀也?!北玖x指一種鳥,后引申為顏色。 從以上這些字的本義和引申義,可以看出古人敏銳的觀察力和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力。 表示衣服的一些字 漢字里表示衣服的字很多。這些字多是象形字和形聲字,而且和古代的禮制有關。舉例如下: 冠。貴族男子戴的普通帽子。“冠”字里的“元”即首,表示頭的意思;“寸”表示法度的意思。冠是身份的象征,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冠主要是由冠圈、冠梁和纓組成。纓是冠圈兩旁的絲繩。冠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附件叫“笄”,也叫“簪”,是用來把冠固定在頭發(fā)上的細長簽子。由于簪和纓是戴冠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古代作品中常用來指戴冠的人。如:“空余老賓客,身上愧簪纓?!保ǘ鸥Α栋税г姟罚?/p> 冕。天子、諸侯、大夫祭祀時戴的禮帽。從字形上看,“冕”字從“曰”,可知是一種帽子。 弁。古代貴族男子穿禮服時戴的一種次于冕的帽子。 胄。古代士兵作戰(zhàn)時戴的頭盔?!敖殡小敝复┐骺椎氖勘H纾骸敖殡兄坎话?,請以軍禮見?!保ā妒酚洝そ{侯世家》) 帽。據(jù)考證,“帽”字是漢代以后才出現(xiàn)的?!霸弧焙汀懊啊笔敲钡墓抛帧9糯刂赣貌疾p合的圓形軟帽,一般不在正式場合佩戴。到了唐代,帽子已經(jīng)很普及,而且常常出現(xiàn)在正式場合。 巾??梢怨^,也可以擦汗?!敖怼笔窍笮巫?。戴頭巾之風,漢末時盛行。以后有諸葛巾、東坡巾、山谷巾、程子巾等不同的名目。 衣。衣服的總稱。古人特指上衣?!吨芤住罚骸包S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币馑际钦f,治理天下從衣裳開始??梢姡路嵌Y儀制度的象征。 裳。古人特指下衣。如《詩經(jīng)·齊風》:“東方未明,顛倒衣裳?!睍r說天還沒亮就起床,急急忙忙把上衣下衣穿倒了。 襦。指短上衣,是一般人平時御寒所服。 禪。指單衣,是夏天的衣服。 褻。指貼身穿的上衣。 裘。指皮衣。如:“五花馬,千斤裘?!保ɡ畎住秾⒔啤罚?/p> 袍。指長襖,長至腳背,有里子面子,中間絮絲棉或亂麻。“袍”是形聲字,聲旁“包”有包住全身的意思。 褐。用粗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貧苦人所穿。 衰(蓑)。用草編成的雨衣。 襟。最初指衣的交領,后來指衣服的前幅。也叫“衽”。 裾。指衣服的下擺。 袖。很長的袖子。如古代作品中常提到“長袖”和“廣袖”。也叫“袂”。 紳。指腰帶系結后的下垂部分。古代士大大入朝時,把記事的手版“笏”插在腰帶間,叫“縉紳”。所以后來“縉紳”就成了士大夫的代稱。裙。指下衣,也就是“裳”。 褲。古代寫作“绔”。只有兩個褲筒,兩腿分別套入褲腿,沒有襠。和現(xiàn)在的褲子不同。 談“戔”偏旁字 在現(xiàn)代漢語中,“戔”字單獨用較少,組字卻很多。它的意思是細微或很少的意思,發(fā)音同“箋”。由“戔”字作偏旁組成的漢字,在字義上大都含有“少、小”的含義。 “箋”的信紙或注解的意思,它取了“戔”字聲音和小的意思,信箋是信紙,本指幅小華貴的紙張,便箋更點明了方便記事的小型便條紙的意義?!皯狻弊旨尤c水成“淺”,也取小意,指小而少的水,如:“河水很淺”。 “戔”再引申則有淺顯、淺薄、淺易、淺嘗等等。“戔”加個“貝”字成“賤”,“貝”是古錢幣,小錢當然是不貴了,所以“賤”是指物品的價值低。由這個意義,又引申出人的身份、地位、品格低微的含義,如貧賤、卑賤、低賤等。這“賤”字再加個三點水偏旁,又成“濺”,指液態(tài)物體受沖擊而向四外射出的意思,如“濺了一身水”。 “?!敝感】偷昊蜇浳锛⒅??!佰`”指腳踩。還有“一盞燈”的“盞”字:“盞”本指小杯子,古時油燈用小杯碗做容器,故稱一盞燈?,F(xiàn)在雖然已用電燈,但“盞”作為量詞仍沿用了下來。 說“王” 《說文解字》:“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選 文者,三畫而連貫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者王也?!鬃釉唬?一貫三為王?!餐踔畬俳詮耐??!惫艥h語中“王”字產(chǎn)生了“帝王、天子”的意義。 周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周王,自稱是上天的“元子”(長子),王的權力是上天給的,因而他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岸Y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季氏篇》)說明了周王(特別是在西周盛時)所擁有的極大權威。如果哪個諸侯國不履行義務或超越權力,“周王可以收回或削減他們的爵祿,可以改變他們的封地和爵祿,可以廢除和另立國君,甚至滅掉他們?!保ü糁骶帯吨袊犯濉罚┤缰芄餐踉蛞恍∈露鴾绲袅送盏拿車ā翱倒猾I。一年,王滅密?!薄秶Z·周語上》)周宣王曾派兵伐魯,殺伯御而立其弟孝公(“三十三年春,宣王伐魯,立孝公。”見《國語·周語上》) 平王東遷之后,失去了控制諸侯的力量,周王室已和一個小國差不多,不但無法向諸侯發(fā)號施令,反而只有在政治、經(jīng)濟上依附于強大的諸侯才能茍延殘喘,王權逐漸削弱。先是強大了的楚國,怨恨周朝(岐陽大盟會上,周成王派楚國君熊繹看守祭神火堆,不讓他正式參與盟會,自此結怨),自稱“楚王”,繼而吳、越也陸續(xù)稱“王”。齊桓公、晉文公稱霸諸夏,秦穆公稱霸西戎,楚莊王稱霸諸蠻,戰(zhàn)國各諸侯國陸續(xù)稱“王”?!岸Y樂征伐”不再“自天子出”,形成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王”的意義逐漸降低。 隨著秦王政統(tǒng)一六國,自稱“始皇帝”,“王”就不再具有“帝王、天子”的意義,而成了臣子的最高封爵。如西漢初的“異姓諸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等七人以及消滅“異繼諸王”后的“同姓諸王”如吳王劉濞、齊王劉肥、趙王劉如意等。在中國,這種封爵一直沿續(xù)到封建王朝結束。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字又產(chǎn)生了“指輩份的尊大”用法,如稱祖父為“王父”,祖母為“王母”等;“一類中最特出或特大的”,如王蛇、花王、棋王、拳王等引申意義。 總之,“王”字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其意義由一人獨有的專指意義逐漸擴大,直至指事物。不難預料,它為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變化還會有新的引申義、轉(zhuǎn)義等產(chǎn)生。(作者:黃彪) 表示植物的一些字 古人很早就對身邊的植物進行觀察、研究,這也反映到漢字的字形和意義上。常用的漢字里有植物部首的漢字數(shù)量很大。 據(jù)《說文解字》,與植物有關的漢字中,“草”部字有445個,“木”部字有421個,“竹”部字有144個,“禾”部字有87個。這些字的總和占到《說文解字》所收總數(shù)的11.7%,比例很高,漢字與植物的密切關系由此可見一斑。 植物分為草本和木本兩大類。草本植物的類名,漢字用“草”來表示?!墩f文解字》解釋為“百卉也”,即百草的總名。在漢語中,“草”除了表示草本植物總稱以外,還有“草野”、“草率”、“微賤”、“起草”等義,這些都與草的特點有關,反映了古人對草的認識。 木本植物的類名,漢字用“木”和“樹”來表示?!澳尽弊?,甲骨文寫作“ ”,也是一個象形字,上部象枝和莖,下部象根。植物種類繁多,名目各異,一般叫得上名來的植物,都有相應的漢字。尤其是一些名貴花木,不光有表示專名的漢字,而且這些漢字經(jīng)過歷代文人的運用,還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比如松、竹、梅、蘭等。 表示植物各個部分的字,也很有講究。表示植物的根的文字有“本”、“根”、“柢”?!氨尽弊质窃凇澳尽弊窒录右粰M,指明根的位置;“根”和“柢”則是形聲字,“根”指蔓根或旁根,“柢”指的是直根?!爸Α弊郑礃涓缮吓陨男l。“葉”是“葉”的簡體字,《說文解字》說:“葉,草木之葉也?!薄盎ā弊?,是個形聲字,《說文解字》里寫作“華”和“蕐”(即 )兩字?!肮弊?,在金文里作“ ”,像是樹上結了一個大果子的形狀。 與植物性狀有關的漢字,有茁、荏、薈、萃、萋、葆、蔚、蕃等;與植物有關的表示動作的漢字有相、析、休、算、箝、箍、藏、蔽、薅等。 表示動物的一些字 早在甲骨文時代,就有許多表示動物本身的漢字。最初形成的表示動物本體的文字一般是“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獨體象形字,它們與動物的關系是直接對應的,比如:牛、羊、犬、豕,等等。除了這些獨體象形字,還有不少合體字也指示動物本體,比如: 雀,依人小鳥也。從小、隹。 翟,山雉尾長者。從羽從隹。 蠅,營營青蠅,蟲之大腹者。從黽從蟲。 梟,不孝鳥也。從鳥頭在木上。 狼,似犬。銳頭白頰,高前廣后。從犬良聲。 熊,獸,似豕。山居各蟄。從能,炎省聲。 豫,象之大者。從象予聲。 鳳,神鳥也。從鳥凡聲。 這樣的漢字還有不少。它們都是古人對動物的形象化的描述。 還有一些漢字的形體明顯與動物有關,意思卻不直接指示動物本體,而是表示某些與動物有聯(lián)系的概念,比如: 闖,馬出門貌。從馬在門中。 騎,跨馬也。從馬奇聲。 麗(麗),旅行也。鹿之性見食急,則必旅行,從鹿麗聲。 在《說文解字》中,明確地將有關動物的六十幾個獨體字作為部首去統(tǒng)領一系列合體字。這些動物部首字有蟲、鳥、馬、魚、犬、貝、牛、隹、羊、鹿、虎、豕、鼠、兔等。具有這些部首的漢字數(shù)量很大??梢钥闯?,動物部首字的產(chǎn)生,標志著中國古代人們對動物的認識進入了新階段。 表示度量衡的一些字 度量衡,現(xiàn)代稱作“計量”。古代用于計量的漢字很多,比較常見的有丈、尺、寸、分、厘、毫、石、斗、升、斤、兩、錢、頃、畝、里等。其中一些字的含義古今有很大變化,比如斤,舊制一斤合十六兩。有一個成語是“半斤八兩”,本意是說半斤和八兩相等,比喻不相上下,彼此一樣。此外還有以下幾類: 關于長度的計量字有:絲、忽、尋、常、仞、庹、咫、索、肘、武、指、扶、弓、墨等。 關于紡織品的計量字有:匹、端、縱、張、兩、尋、常、墨等。 關于容量的計量字有:斛、龠、合、勺、撮、抄、圭、粟、顆、粒、黍、溢、掬、豆、區(qū)、釜、鐘等。 關于質(zhì)量的計量字有:擔、鈞、銖、鋝、鼓、錙、鎰、錘、捷、舉、衡、引、粟、圭、黍等。 關于土地、里程的計量字有:步、肘、弓、引、晌、繩、硅、方等。 關于禾谷的計量字有:秉、庾、秭、缶等。 關于時間的計量字有:時、刻、分、秒等。 在這些傳統(tǒng)計量用字里,有相當一部分以手、足、毛、禾、米、弓、金等為意符的,說明古代的計量方式主要是以人體某部位(如肘、指),以某自然物(如粟、豆),以常用器物為準的(如弓、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