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人說過,在一個人的世界里,再荒蕪的沙漠,也都能迎來綠洲的春天。
一個人,就像是俠客一樣,一把劍,一壺酒,一顆純粹之心,便走南闖北,見識萬事萬物,悠然自得地活過這一生。
一群人,就像是羊群的綿羊一樣,你拖著我,我拖著你,渾渾噩噩地過日子,也不知道人生有什么意義,糊里糊涂就度過這一生了。
是選擇獨處,還是選擇群來群往,一直是人們所糾結的問題。年輕的時候,不得不群來群往,到了中老年,有所經歷了,就會選擇獨處。
沒有群來群往過,就不會有渾渾噩噩的經歷,也不會有后來的改變。沒有在群體中吃過虧,就不會毅然回歸到一個人的天地當中。這,就是成長。
02
一位中年人的心聲:過了40歲,就不要隨波逐流了。
年輕的時候,李先生一直堅持“多個朋友多條路”的觀念。所以,什么應酬、飯局和聚會,他都盡量參加,很少缺席。
每一年的大學同學聚會,李先生都是第一個報名參加的。在他看來,同窗之情,就該延續(xù)一輩子,而不該中斷。
日常的親戚聚會,李先生也沒有落下。他認為,親戚跟自己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親緣關系,不去就等于沒有親情,還是跟親戚多打交道比較好。
一開始,李先生還在這些聚會當中,感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溫情和美好。十多年后,李先生接近40歲了,才突然產生了一種感覺——這些聚會,毫無意義。
每一次參加同學聚會,到場的一眾同窗,除了攀比,就是炫耀,亦或者吹噓,毫無真情。每一次參加親戚聚會,更是如此,誰有錢就跟誰敬酒,誰沒錢就無視誰。
逢場作戲,才是群體聚會的真相。你戴著面具,我也戴著面具,每個人都虛假不堪。如此聚會,又有什么意義呢?
03
從群來群往到獨處,其實是一個不斷經歷、不斷醒悟的過程。
有人說過,40歲之前,要做人生的加法,什么東西都去嘗試一遍。過了40歲,就該做人生的減法了,盡量剔除生命中的爛人爛事。
做加法,是因為我們還年輕,很多事都沒有經歷過。既然沒有經歷過,那就去“歷經半生”,品嘗一下世道人心的酸甜苦辣咸。
一旦經歷過,還有刻骨銘心的記憶,那我們就會陷入到無休止的內耗當中。為了緩解內耗,讓自己走出困境,只能做減法。
以往,相信所謂的“多個朋友多條路”。如今才明白,不是朋友多了,路才多。而是我們有本事了,別人才會靠攏到我們的身邊。
有錢有酒真兄弟,患難何曾見一人,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相。有錢有勢,自然多朋友,多奉承者。沒錢沒勢,別說交朋友了,也許走到哪里都不會被人歡迎。
所謂的聚會,所謂的關系,所謂的交情,并沒有看起來那么重要。
04
人老了,不再參加同學聚會和親戚聚會。
先來說說同學聚會。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都喜歡參加同學聚會,因為生活仍未磨平他們的棱角,從而讓他們對同窗產生了諸多的期待。
到底是什么期待呢?希望可以跟同窗敘舊,聯(lián)絡感情,就跟小的時候一樣,多點純粹,少點算計。
想法很美好,現(xiàn)實很骨感。在同學聚會中,你會發(fā)現(xiàn),不少人都變了,不僅容貌變了,就連性格和言行舉止,也變了。
同窗之間,不再談及感情,而是相互攀比。有錢有勢的人在炫耀,事業(yè)有成的人在顯擺,還有一些人沉默不語,只顧著玩手機。
這所謂的聚會,就跟一池渾濁的水一樣,再無清澈。感情,已成過眼云煙,那純粹的青春,早就回不去了。再參加這些同學聚會,也毫無意義。
05
比同學聚會更現(xiàn)實的,是親戚聚會。
“門前拴上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門前放根討飯棍,親戚故友不上門?!?/span>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span>
你今天開著豪車來參加親戚聚會,那你絕對就是別人的座上賓,所有人都來跟你喝酒聊天,拉拉家常,給足你面子。
反之,你的處境比較落魄,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打工人,那別人絕對看不起你,別說給你敬酒了,也許你跟別人聊天,別人還不一定理睬你。
越是親近的人,越會相互攀比,從而產生“笑人無,恨人有”的心理。笑話你啥都沒有,而憎恨你比他們過得好。這,就是人性。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沒必要再逢場作戲了,與其戴著面具做人,不如真實地活著?;蛟S,一個人更精彩。
文/舒山有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