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湯伐夏,率領(lǐng)諸侯討伐夏桀,滅掉了韋、顧、昆、吾等親夏諸侯,夏桀邊逃邊戰(zhàn),最終逃至鳴條(今山西安邑),雙方爆發(fā)了一場大決戰(zhàn),史稱“鳴條之戰(zhàn)”。鳴條之戰(zhàn)后,夏室覆滅,商湯在亳稱王,夏桀被流放于歷山,后夏桀又逃到南巢之山(今安徽省巢湖市),并死于此處。
夏朝滅亡之后,王族后裔何去何從?鮮為人知的是,夏人并未全部滅亡,反而一直流傳了下來,甚至其中一支殘余王族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國家還一直延續(xù)到秦始皇時代!
夏朝滅亡之后,殘余族人大約分為三支:一是剩余勢力主要留居中原,二是夏桀帶著不少族人從歷山南遷至南巢,這便是南支,三是北支進入蒙古高原,與當?shù)刂T族融合,司馬遷認為匈奴祖先是夏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但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匈奴并非源于夏人。
根據(jù)先秦史書記載,留在中原的夏朝王族,在商湯扶持之下建立了“杞國”。《大戴禮記·少間篇》記載,商湯擊敗夏桀,滅亡夏朝之后,將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遺族遷到杞國(今河南杞縣一帶)建國。迄今為止,一共有六塊殷商甲骨文提到“杞侯或杞地”,證實商朝杞國真實存在。不過,商朝晚期,杞國可能已經(jīng)滅亡,因此武王伐紂之后,尋找大禹后裔,找到“東樓公”,將之再封于杞,建立杞國,以繼承夏朝宗祠。
至于夏桀帶領(lǐng)族人遷到南巢的南支,史書沒有記載,估計已經(jīng)或消失或融入,后世已經(jīng)無法辨別。
除了杞國之外,夏朝還有一些王族流傳了下來,其中一支王族不僅延續(xù)到了秦始皇時代,而且還曾是春秋五霸之一。
我們都知道,周朝建立之后,曾經(jīng)大肆分封諸侯,以至姬姓子孫遍布華夏,而夏朝時期,其實也曾分封子孫。因此,夏朝滅亡之后,早已被分封的、地處偏遠的夏朝王族后裔諸侯國,由于商朝并未或不便攻打,于是就流傳了下來,就目前史書記載來看,至少有兩支一直傳承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
夏朝第三位君主是姒太康,由于自幼跟隨夏啟享樂,即位后的生活更是腐敗,只顧游玩享樂不理朝政,外出狩獵數(shù)月不歸,引起民眾的極大不滿,有窮氏后羿趁機篡奪政權(quán),不準姒太康入國,史稱“太康失國”,又稱“后羿代夏”。
后羿為王八年,貪污享樂,治國無道,國人不服,于是后羿將王位讓給太康之弟仲康。仲康病死之后,兒子姒相成為國王。但這時形勢發(fā)生變化,后羿親信寒浞發(fā)動政變,殺死了后羿,準備自立為王,于是就追殺姒相,“殺斟灌以伐斟尋,滅夏后相(姒相)”,當寒浞攻殺后相之時,其妻后緡東逃至母家有仍氏之地,生下遺腹子少康。
四十年之后,少康將寒浞殺死,成功復(fù)國,猶如再造夏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復(fù)國之后,為了加強對地方控制,避免再度發(fā)生太康失國慘劇,于是至少分封了兩個國家。
第一個叫鄫國。開創(chuàng)我國史書紀傳的先河之作——《世本》記載:“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笔份d少康有九子,曲烈實為其次子。鄫國是一個謎,據(jù)說與申國(炎帝子孫之國)相鄰,大約位于如今河南方城,國都在方城八里橋一帶,此地出土了大量夏朝文物,其中包括象征權(quán)力的石鉞。春秋時期,鄫國被莒國所滅。
第二個叫越國?!妒酚洝ぴ酵豕篡`世家》記載:“少康,其少子號曰于越,越國之稱始此?!痹絿鵀橄某倏档凵僮佑谠降暮笠幔瑖秊殒π铡?/p>
少康封少子于越,除了加強地方控制,還有與大禹有關(guān)?!秴窃酱呵铩酚涊d:“至少康,恐禹跡宗廟祭祀之絕,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余?!奔s公元前21世紀,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將首領(lǐng)之位禪讓給禹,隨后大禹巡行天下,登上會稽山朝見四方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這里,建有“禹王陵”。為延續(xù)禹王陵的守護與祭祀工作,少康便封其庶子無余于會稽,號曰“禹越”。
確認一個王朝傳承情況,其中重要一點是君王世系,猶如我們熟知的家譜,《越絕書》、《吳越春秋》中都列出了早期的越王世系。其中,《越絕書》是記載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侯列國,被譽為“地方志鼻祖”,傳聞第一作者是子貢,還有說是袁康等,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一作者應(yīng)該是春秋戰(zhàn)國中人,因此此書學(xué)術(shù)價值極高。
少康恐禹祭之絕祀,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余……無余傳世十余,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轉(zhuǎn)從眾庶為編戶之民,禹祀斷絕。十有余歲,有人生而言語……眾民悅喜,皆助奉禹祭,四時致貢,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復(fù)夏王之祭,安集鳥田之瑞,以為百姓請命。自后稍有君臣之義,號曰無壬。壬生無譯,譯專必守國,不失上天之命。無譯卒,或為夫譚。夫譚生允常。
無余建越開始,越國有著相對完整的世系,這就進一步證實越國是大禹與夏朝王族后裔的事實。
經(jīng)過二十余世傳承,至允常在位之時,吳越爆發(fā)戰(zhàn)爭,拉開了吳越爭霸的序幕。
公元前537年,吳越在越國北部邊界檇李(今浙江嘉興西南)發(fā)生戰(zhàn)爭,不久雙方締約媾和。公元前510年,吳王闔閭發(fā)兵攻越,占領(lǐng)檇李等地。五年之后,越王允常趁吳國興兵伐楚、國內(nèi)空虛之際,發(fā)兵攻入?yún)蔷场W源?,吳越兩國怨恨加深,?zhàn)爭日益頻繁。公元前497年,允常去世,其子勾踐繼位,越國先勝后敗最后滅掉吳國。
勾踐滅吳之后,越國遷都瑯琊,兵鋒直抵中原,天下諸侯震動,勾踐由此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也是最后一位春秋霸主。
《史記》: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致貢于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當是時,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國語·吳語》:越滅吳,上征上國,宋、鄭、魯、衛(wèi)、陳、蔡執(zhí)玉么君皆入朝。
公元前465年勾踐去世之后,勾踐其子孫繼續(xù)其霸業(yè),越國強盛一時。勾踐之子越王鹿郢、勾踐之孫越王不壽,繼續(xù)秉持了勾踐禮義相待諸侯的政策,延續(xù)了越國的霸主地位,這一局面在朱勾(不壽之子)弒父篡位后遇到突變。
自朱勾始,越國三代發(fā)生了弒君的事件,所謂“越人三弒其君”,持續(xù)了百余年,導(dǎo)致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蕩、經(jīng)濟倒退,越王勾踐開創(chuàng)的霸業(yè)也走向衰落。
公元前306年,楚越爆發(fā)戰(zhàn)爭,越國慘敗,越王無疆被殺,楚國大并越國土地,成為當時最大的“巨無霸”。由于越王無彊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導(dǎo)致他的長子次子各以正統(tǒng)自居,紛紛建國,“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越國陷入混亂之中。
不過,作為春秋晚期大國與霸主,越國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加之越國地處東南遠離中原,因此散亂越國反而一直得以保存。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軍降越君,置會稽郡,越國滅亡,后來秦始皇南征百越,其中部分就是越國后裔。但越國真正滅亡是在漢朝, 漢武帝時,東甌和閩越余部完全歸入漢朝,遷到了江淮,越國由此才真正滅亡。
總的來說,夏朝王族建立的越國,應(yīng)該是春秋最后一霸、戰(zhàn)國第一霸。遺憾的是,由于越國最高光的時刻,主要集中在春秋晚期、戰(zhàn)國早期,且又位于東南一隅,一直不為中原文化重視,史書記載較為簡略,所以我們談及戰(zhàn)國群雄,往往都會下意識的忽略這個國家。
參考資料:《史記》、《越絕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