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古典哲學之二:康德5
3.康德的倫理思想
康德重視實踐理性勝過重視純粹理性。畢竟他生活的時代屬于啟蒙時代,而他本人也可以算是具有德國特色的啟蒙主義思想家。康德不以倫理學命名他的這部分學說,而稱之為" 實踐理性"?但其基本內(nèi)容,依然可以歸之于倫理學范圍,只是他的倫理學和他的哲學與美學有更密切的關(guān)系。他的倫理思想,雖然屬于啟蒙主義大范疇,但其思辨意識依然強烈,雖然他自己未必這么看。他認為人的認識多與理性相關(guān),而人的良知則更需要信仰和實踐。 因此,康德的實踐理性也與他純粹理性有著完全不同的思路。純粹理性的思維路線是:由感性而知性,由知性而理性。實踐理性的思維路線則是:由理念(道德律令)而概念,又由概念而感性,然后又及法律再及國家。 康德的這套思維方式,給后來人造成許多困難,使不熟悉德國近代哲學思維特點的人,往往有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但以他的體系而言,卻是言之成理,甚至是順理成章的。他說:" 善惡概念不當在道德法則之前先行決定(雖然從表面上看來善惡概念甚至應(yīng)當作為這個法則的基礎(chǔ)),而只當在它以后并借著它來被決定。" 認為普遍原則決定概念,概念決定感情,其實正是理性時代的一個特點。不過到了康德這里,卻把它極端哲學化而又極端理性化了。 康德從他的思想體系出發(fā),認為道德原則具有先驗性質(zhì)。它不屬于理論這個范疇。屬于理論范疇的,可以通過思辨和認識去理解,不屬于這個范疇的,思辨沒有意義,只有實踐才有意義。比如善與不善,本質(zhì)上不屬于理念范疇——不是你自稱善人你就是善人,你自詡君子于是你就成了君子。但道德雖不屬于理論認識范疇,卻必須合乎普遍原則,所以他稱這些原則為絕對命令。絕對命令者,即無法用后天規(guī)范去理解的命令之所謂也。換句話說,這些命令雖然不能用人的理念去解釋,卻必然無條件地去遵守它??档碌慕^對命令,或稱道德律,可以分解為三條律令。 第一條律令:立法原理,盡人無別。他說:" 不論做什么,總應(yīng)該作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準則永遠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遍的立法原理。" 康德的這條律令既是他倫理體系的出發(fā)點,又是他倫理觀念中的最高原則,換成通俗的話講,即你的行為應(yīng)該合乎最普遍的立法原則?;蛘f,一個人的原則,不是原則,人人不能違背的原則,才是原則,而且是普遍原則。 據(jù)說馬克.吐溫先生有罵人的癖好,這在他是無所謂的,但一入社會便成怪癖,人人皆以為罵人不好,則罵人的人便是違背了道德律令。如果非要追尋為什么康德非要將這條律令作為第一律令,那我只好說,假如沒有這個原則,則康德就會違背他自己的理論體系,而有了這個原則,才能推衍出他的其余兩條原則或律令。 第二條律令:人是目的,并非手段。他說:" 你須要這樣行為,做到無論是你自己或別的什么人,你始終把人當目的,總不把他只當做工具。" "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這多么合乎人道主義、理性主義和啟蒙思想??!偏愛康德的人,對康德夫子的這個觀念總不免津津樂道。康德的倫理學,因為太注重體系的構(gòu)建,因而不免有些煙蒙蒙,雨蒙蒙,令人讀之不暢。但他的學說絕對屬于新的歷史范疇,則當沒有疑義。其中一個關(guān)鍵,不在于他對道德律的理論闡述,而在于他對人的價值的評估。所以,固然第一條律令對于他的體系而言,是絕對重要的,但對康德而言,則第二條律令,當更為重要。 因為人是目的,人才能居于一切道德行為的中心,或者說才能保證這些行為合乎道德。為著達到人是目的這個原則,人才必須自愛,而且愛人,人才有充分的理由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榮譽、自由和私人財產(chǎn)不受侵犯,同時也有責任保護他人的生命、安全、榮譽、自由和私人財產(chǎn)不受侵犯。應(yīng)該說,康德是用德國式的語言講出了法國啟蒙思想家講出的道理。單從語言上看,康德與法國各位啟蒙人物可謂天上地下,相去甚遠,而究其實質(zhì),他們之間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 第三條律令:意志自律,自由境界。他說:" 意志的第三個實踐原則就是:" 個個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頒定普遍律的意志,這個觀念——這個原則就是使意志與普遍的實踐理性相調(diào)和的最高條件。" 康德的第三條律令是第一、第二條律令的必然結(jié)果。三條律令,絲絲入扣,邏輯縝密。他雖不欲理性問道德,但人之本性如此,要改也難。 首先是普遍原則,既是普遍原則,則人人必當如此,這是第一律令。而普遍原則也是合乎人的目的的原則,所以當這原則應(yīng)用于" 人" 的時候,人就不是手段,而是目的,這是第二律令。但人又是有理性的動物,因此,人既是目的,又是行為的主體,而作為行為主體,其行為必然應(yīng)該合乎絕對命令的要求才算得到自由,這種自由就是意志自律,這就是第三定令。有鑒于此,康德才說:" 每個人應(yīng)該將他自己和別人總不只當做工具,始終認為也是目的——這是一切有理性者都服從的規(guī)律。這樣由共同的客觀規(guī)律的關(guān)系就產(chǎn)生一個由一切有理性者組成的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可以叫做目的國。" 那么,康德倫理思想對人的目的要求究竟應(yīng)該達到怎樣的程度,才算合乎他的普遍原則呢?說來說去,本質(zhì)上依然不出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和法國《人權(quán)宣言》中所提出的基本原則??档轮v到公民狀態(tài)時,也曾這樣表述過自己的意見:" (1)社會中的每一個分子,作為人,都是自由的。(2)社會中的每一個分子,作為臣民,同任何一個其他的分子,都是平等的。(3)一個普通的政體中的每一個分子,作為公民,都是獨立的。"自由、平等、獨立,這就是康德內(nèi)心深處的人的律令。他的理論確實是法國革命的德國原則。 康德由他的道德律令出發(fā),進而議論到他的國家學說。他認為:" 公民是自由的、平等的" ,認為" 立法權(quán)只能屬于人民" ,認為" 共和國作為唯一合理的國家形式,是實際理性的基準,是一種永遠不能實現(xiàn)但又是我們應(yīng)該永遠力求和企圖實現(xiàn)的基準" ,認為分權(quán)原則乃是最重要的國家原則,認為國家如需改革也只能由上而下地進行,認為對任何戰(zhàn)爭均應(yīng)反對,認為只有通過建立國家聯(lián)盟的方式才能達到永久的和平,如此等等??档碌膰覍W說同樣不超出法國啟蒙思想運動和法國革命的規(guī)則之外,而且既增添了不少保守色彩,又增添了不少理論味道。 康德的宗教觀亦很奇特,他不曾明確否認上帝但明確認為上帝本不可知。但他講到實踐理性時,又不免心生惻隱,對上帝大發(fā)慈悲。他的這個特點被聰明的海涅發(fā)現(xiàn),并且劈頭蓋臉給他來了一番諷刺。" 你們以為現(xiàn)在我們可以回家去了嗎?絕不!現(xiàn)在還有一出戲有待上演。在悲劇之后要來一出笑劇。到這里為止康德扮演了一個鐵面無私的哲學家,他襲擊了天國,殺死了天國全體守備部隊,這個世界的最高主宰未經(jīng)證明便倒在血泊中了?,F(xiàn)在再也無所謂大慈大悲了,無所謂天父的恩典了,無所謂今生受苦來世善報了,靈魂不死已經(jīng)到了彌留的瞬間——發(fā)出陣陣的喘息和呻吟——而老蘭培作為一個悲傷的旁觀者,腋下挾著他的那把傘站在一旁,滿臉淌著不安的汗水和眼淚。于是康德就憐憫起來,并表示,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而且也是一個善良的人,于是,他考慮了一番之后,就一半善意一半詼諧的說:' 老蘭培一定要有一個上帝,否則這個可憐的人就不能幸福——但人生在世界上應(yīng)當享有幸福——實踐的理性這樣說——我倒沒有關(guān)系——那未實踐的理性也不妨保證上帝的存在。' 于是,康德就根據(jù)這些推論,在理論的理性和實踐的理性之間作了區(qū)分并用實踐的理性,就像用一根魔杖一般使得那個被理論的理性殺死了的自然神論的尸體復活了。" 其實,這不能解釋為康德相信上帝,只是因為他認為實踐理性原本與人們的認知——純粹理性無甚相關(guān),所以縱然相信有個上帝,卻也無妨。4.康德的美學思想
康德的美學思想,在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是他的哲學思想的投射,同時又是他哲學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档率侵鲝堈妗⑸?、美三位一體的,如果只講真、善,那就不是歷史上的康德而是研究者意識中的康德了。 康德的美學思想,內(nèi)容豐富,但不偏離他的思想主旨。其中最有影響和最有價值的部分,則是他對美的分析和他對崇高的認識。 康德論美,不離他的4 大哲學范疇。他的這些范疇,前面業(yè)己介紹過的,共分成4 個基本方面和12個具體方面。他對美的認識,即將美納入他的這4 個基本范疇之中,予以層層解析。他的哲學范疇的4 個基本內(nèi)容是量、質(zhì)、關(guān)系與樣式(樣式一詞,或譯為方式、模態(tài)、引文或有不同——引者注)。 但他講美的判斷力時,卻將第一第二兩個范疇作了一個顛倒,不是將量列為第一而是將質(zhì)列為第一。對此,李澤厚先生曾有一個很好的說明。 康德將" 質(zhì)" 這個范疇作為第一范疇應(yīng)用于美學,其主要價值,在于他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對美感和快感進行了區(qū)分??档抡J為,美感不涉及利害關(guān)系,美不是善。他說:" 愉快的東西使人滿足,美的東西單純地使人喜愛,善的東西受人尊敬。" 雖然這三種東西都可以使人產(chǎn)生快感,但只有與利害無關(guān)的內(nèi)容才屬于美感的范圍。因此,他又說:" 審美趣味是一種不憑任何利害計較而單憑快感或不快感來對一個對象或一種形象顯現(xiàn)方式進行判斷的能力。這樣一種快感的對象就是美的。" 譬如金圣嘆講過33個" 不亦快哉" ,然而快感不是美感,快則快矣,美則另議。 康德的第2 個審美范疇是關(guān)于" 量" 的。他所說的量,并非數(shù)量之量,而是一種普遍性。但這種普遍性,并非客觀的,而是主觀的,是一種雖然出于個人美感但能夠達到審美共識的情感判斷。請注意,康德不認為美感是一種認識活動,而認為是一種情感判斷。對此,朱光潛先生曾說:" 審美判斷既然只是主觀的,不涉及概念,所以普遍可傳達的便不能是認識的對象,而只能是審美判斷中的心境。" 雖然只是一種心境但能普遍傳達,所以康德才說:" 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使人愉快的。"康德的第3 個審美范疇是關(guān)于" 關(guān)系" 的。所謂關(guān)系,這里是指審美對象和它的目的之間的關(guān)系。康德說:" 美是一個對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覺到這形式美時并不憑對于某一目的的表現(xiàn)。" 這其實是一個二律背反。一方面,美是沒有目的的,比如一位美人,觀者一見,砰然心動。若問這美人有什么目的,則成背謬,美自為美,無目的可言,所以美感不是一種認識,而是一種心境。但另一方面,這美人之所以令人一見便砰然心動,又是合目的。它雖然沒有目的,卻有必然的審美原因。
康德的第4 個審美范疇是關(guān)于" 模態(tài)" 或曰" 樣式" 的。所謂" 樣式" ,實際上是討論美的共通感的。而所謂共通感,其實也就是一種社會化的共有審美情感。他說:" 美只經(jīng)驗地在社會中才引起興趣。如果我們承認社會沖動是人的自然傾向,承認適應(yīng)社會、向往社會,即社會性,對于作為注定是社會存在物的人所必須,屬于人性的特質(zhì),我們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把趣味看作是判斷凡用以傳達我們的情感給所有他人的任何東西的一種能力。" 把美感社會化并從中尋找原因,是康德審美思想中的一個突出貢獻。
康德的美學思想獨樹一幟,有別他人。他既反對把美感看成快感——一般英國經(jīng)驗主義如洛克便持此說,又反對把美感混同于道德情感——一般德國美學家常持此說。他以他特有的哲學方式把美感與快感和善的情感區(qū)分出來,從而找到一條可以兼收兩家之長的審美道路。
康德美學思想的另一個貢獻,是他有關(guān)崇高的理論。崇高是西方美學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范疇。西方人重視崇高,猶如中國人重視優(yōu)美。中國歷史上固然也有有關(guān)崇高的美學概念,但很少把它和悲劇聯(lián)系在一起的傳統(tǒng)??档碌某绺呃碚?,有三點尤其值得重視。
第一,他認為崇高是一種特殊的快感。他認為," 美感始終是單純的快感,所以欣賞者的心靈處在平靜安息狀態(tài),崇高感卻由壓抑轉(zhuǎn)到興奮,所以觀賞者的心靈處在動蕩狀態(tài)。"
第二,他區(qū)別崇高的類型為數(shù)量的崇高和質(zhì)量的崇高。
第三,崇高的美感必須與眾多理念相聯(lián)系。他舉例說:" 暴風雨的海洋本不能稱為崇高,它的景象只是可怕。只有心靈充滿了眾多理念,才使這種直觀引起感情自身的崇高感。" 又說:" 事實上,如果沒有道德理念的發(fā)展,對于有文化熏陶的人是崇高的東西,對于沒教養(yǎng)的人只是可怕的。" 即使作者不說,讀者也許會感受到,康德的崇高理念和他對美的分析頗有不同。他對美的分析,是與利害和道德頗不相干的,而他的崇高理論,則與理性和道德又發(fā)生某種聯(lián)系。
不錯,崇高必須與眾多理念相聯(lián)系,動物界中,任何一個同類死了,不管它是以什么方式死的,絕不會有崇高的美感發(fā)生,但人就不同了,法國有貞德,中國有岳飛,雖然他們都死得冤屈,但那人格,確實是崇高的。因為人類有了理念,可以透過鮮血與死亡看到新的內(nèi)容,引起新的震撼。
此外,康德對" 天才和藝術(shù)" ,對審美理想和審美意志,對人在審美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許多獨到的有價值的論述。
康德美學的長處,在于他賦予美學一種帶有先驗主義傾向的嚴謹深刻的審美系統(tǒng)。
康德美學的缺點,在于他未能從他的先驗主義理論體系中超越出來,先驗主義成為他的美學之累。
康德就是這樣一個為了解決前人的矛盾,而自己終于陷入新的矛盾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的智者。他為德國古典哲學的大廈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而完成這一巨大的歷史工程,卻不是康德力所能及的??档轮炓呀?jīng)起錨,它的舵把還要后人來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