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古典哲學之七:費爾巴哈2
2.費爾巴哈對宗教的批判
費爾巴哈號召人們不再迷信這些陳舊的東西,如果仍然固守這種宗教迷信觀念,就會對人產生極大的害處。他指出:" 基督教允諾人以永恒生命,以此斷送了人的受時間限制的生命,要人去信仰上帝的幫助,以此斷送了人對自己力量的信任,要人去信仰天堂上更好的生活,并以此斷送了人對地球上能建立更好生活的信仰,斷送了人實現這些生活的努力。" 費爾巴哈力圖揭露宗教產生的根源和宗教的本質,進而從理論上徹底否定基督教和一切宗教的世界觀。
費爾巴哈認為,人的宗教觀念不是天賦的,也不是偶然產生的,而是在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和形成的。他指出:" 人的依賴感是宗教的基礎,而這種依賴感的對象,這個為人所依賴、并且人也感覺到自己依賴的東西,本來無非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對象,這一點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歷史充分證明了的。"
在費爾巴哈看來,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的源泉,包括人在內的整個自然界是一切宗教賴以產生的客觀基礎;而人的依賴感則是宗教賴以產生的主觀的心理基礎。費爾巴哈所謂" 依賴感" 是指恐懼、愛慕、感激、尊敬這樣一些" 利己主義" 的心理狀態(tài),因為在它們里面隱藏著人們想滿足自己的要求、實現自己的愿望的意向。
費爾巴哈斷言," 沒有利己主義,也就沒有依賴感" ;人的利己主義本性乃是" 宗教的最究極的主觀根源" 。由于人的生存依賴于自然界,人也就產生了對自然界的種種事物或現象,首先是構成其生活的直接基礎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需要。這種需要又引起了人占有這些事物的愿望、希望、要求等等。但是,愿望等等是主觀的東西,而所愿望的對象則是不以主觀愿望為轉移的客觀的東西;人在其愿望、想象中是無限制的,但人就其實現愿望的能力和實現條件而言卻是有限制的。這就產生了愿望和所愿望的對象、愿望和能力、想象和實際等等之間的矛盾。原始人對自然及其規(guī)律以及人本身的無知,決定了他們不能正確地對待和解決這樣的矛盾,于是就把他們所愿望的對象當作神來崇拜,企圖在這種宗教的幻想和想象中來解決矛盾。他們崇拜河流、高山、太陽、植物或動物,向它們祈求福利。這樣就產生了原始的多神教。多神教或自然宗教所崇拜的神大都是自然物或自然界的特性,完全表現著原始人對自然界的依賴,其目的就是用宗教的方式來克服主觀和客觀的矛盾,在幻想中來實現主觀的愿望和滿足人的需要。所以,費爾巴哈認為,正是原始人類的愚昧無知,是宗教借以產生和保持的決定性條件。
但是,費爾巴哈進一步指出,原始多神教當作神來崇拜的自然物,已經不是真正的本來面目的自然物了。例如,就拿" 太陽神" 來說吧,在崇拜它的多神教徒看來,這個太陽并不是真正自然的太陽,而是一個象人那樣的太陽,一個有人格的、活生生的、有感覺的東西,一個象他自己那樣具有人的心情和意志、并且能夠了解、同情人的心情和意愿的主體。顯然," 太陽神" 這個神圣的實體乃是原始人通過幻想力、想象力把他自己特有的屬性轉嫁到作為自然物的太陽身上而形成起來的。由此可見,自然宗教的神雖然是自然物,但這個神的本質并不就是它的自然本質,而是人的本質。人崇拜太陽、動物等等自然物其實是崇拜人自己。
費爾巴哈認為,自然宗教本質上無非是:" 把非人的本質當作神的本質來崇拜,因為非人的本質在它看來是一個人的本質。" 費爾巴哈認為,隨著社會生活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人同其他的人也就更加緊密地聯合成為一個社會的、政治的實體。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力量對人的支配退居到了次要的地位,社會力量即人對人的支配愈易上升到主要的地位,從而人對自然界的依賴性逐漸削弱,人對社會即人對人的依賴性逐漸加強了。隨著人依賴的對象的改變," 精神宗教" (基督教是其最完善的形態(tài))就逐步地取代了" 自然宗教"。基督教和自然宗教一樣都起源于人們的依賴感、利己主義、無知和幻想。它們的不同只在于:自然宗教是把自然物、自然界神化,而基督教則是把人自身的本質神化而已。" 屬神的本質不是別的,正就是屬人的本質,……屬神的本質之一切規(guī)定,都是屬人的本質之一切規(guī)定。"
按照費爾巴哈的意思,基督教的上帝是一位具有愛、智慧、仁慈、存在等等屬性的神,而所有這些屬性事實上就是人自己的本質屬性。人把自己的本質屬性抽象出來,同自己分離開,并把它轉化成為一個獨立的神圣實體,并成為崇拜的對象。所以上帝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人崇拜上帝其實是在崇拜自己。費爾巴哈認為,基督教本質上無非是:" 把人的本質當作神的本質來崇拜,因為人的本質在它看來是一個與人不同的本質,是一個非人的本質。"
費爾巴哈揭示了基督教的神——上帝產生的認識論的根源。他認為,基督教關于神的觀念,是不可能產生在還沒有形成人的" 類" 概念的原始時代或遠古時代的,它只能是人們已經形成了" 一切人都共同一致" 的" 人類" 概念時代的產物。因為基督教所謂唯一至高無上的神即" 上帝" 的根本特性是" 全知、全能、全善、全在" 等等,這些特性雖說是人自己的特性,但卻不是個別人的特性,而是人類的特性。就個別的人而言,人的知識、才能、善、存在等等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全善、全在等等。只有就人類而言,人的知識、才能、善、存在等等才是無限的,因此全知、全能、全善、全在等等只能是人類的特性。但是,人類的這些特性是不能離開一切個別的人而獨立存在的,因為實際上并沒有離開個別的人而單獨存在的" 人類"。而基督教卻在幻想和想象中,把人類的這些特性或本質同人本身分開,把它們加到一個脫離一切個別的事物和人而獨立存在的神性實體上,這就造成了所謂全知、全能、全善、全在的上帝。費爾巴哈因此認為,使一般脫離個別,相信一般概念或類概念可以獨立存在,這就是基督教的上帝產生的認識論根源。
費爾巴哈從他對于宗教的起源和本質的研究中得出了極其重要的、大膽的無神論結論。他宣稱,在自然界和人以外,再沒有其他什么存在物,宗教幻想出來的存在物即神只不過是自然界和人自身的本質的虛幻反映;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人創(chuàng)造了神,而不是神創(chuàng)造了人。他說:" 沒有什么神,亦即沒有同自然界和人有別的、能隨意決定世界和人類命運的抽象的非感性本質" ;" 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 。
費爾巴哈的這個無神論結論,標志著德國資產階級對宗教批判的完成,在無神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費爾巴哈對宗教的批判也有嚴重的缺點和不徹底性。這主要歸之于他的哲學的出發(fā)點是抽象的人。他把人的本質理解為" 類" ,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而僅僅從人的自然屬性即生理的、本能的需要方面來說明宗教意識的起源,因而不能揭示宗教產生的階級根源和社會根源。也因此,費爾巴哈沒有也不可能提出把對宗教的批判轉變?yōu)閷φ麄€社會關系的批判,即轉變?yōu)閷φ蔚呐?。他不僅沒有提出徹底消滅宗教的的任務,反而還要建立一種所謂" 新宗教"。
3.費爾巴哈" 人本主義" 的唯物主義
人從哪里來?他明確地說:" 人不是導源于天,而是導源于地,不是導源于神,而是導源于自然界;人必須從自然界開始他的生活和思維。" 費爾巴哈把自然界看作人賴以成長的基礎,強調人作為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自然轉化的有意識有理性的實體。人作為肉體和靈魂(思維)的完整物質實體,不僅是自然界的產物,而且也只有借助于他的身體和思維同自然界發(fā)生實在的聯系才能再生產自己。費爾巴哈的這些思想,無疑是對宗教神學和唯心主義的有力駁斥。
在費爾巴哈看來,人既然來源于自然,那么人的本質也就是指人作為自然界生物所具有的自然屬性。但人又區(qū)別于動物,理性、愛、意志就是人的絕對本質。他把生命看作是" 人的最高的本質" ,人類為了生存,為了對生命的愛,人就有繁殖的意向,人的來源必須依靠男人和女人。因而男女兩性關系是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聯系,是其他聯系的基礎。費爾巴哈由此把人的本質理解為兩性關系,"我" 和" 你" 的關系,并把這種彼此需要、不可分離的" 我" 和" 你" 、主體和客體當作他的新哲學的基礎和原則。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