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隋唐五代文學之七: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 年)祖籍襄陽,出身于官僚家庭。開元年間,他曾漫游吳越齊趙,作詩交友。據(jù)說當時文壇名人都稱贊他像漢代的楊雄、班固,可是他考進士卻落第了。公元746 年,杜甫來到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長安,希望在此找到實現(xiàn)他"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的理想階梯,但四處投詩獻文卻不能得到當權者的認可,生活陷于困頓之中。唐玄宗雖對他的兩次獻詩很驚奇,卻直到安史之亂前才給予正八品下的小官。安史之亂中杜甫被叛軍俘虜逃脫后,在鳳翔當了左拾遺,觸怒皇上被貶。第二年(公元759 年)杜甫棄官西行,定居成都,有時賦閑有時任職。離開成都后又漂泊幾年,最后凄慘地死于途中,最終也沒能回到他夢魂縈繞的" 故國"。
杜甫在古代文人心目中占據(jù)著" 古今詩人第一" 的地位,這一方面是因為他的詩歌中始終如一地對國家君主忠貞不渝的信念,對勞苦大眾真誠地憐憫,他具有盛唐詩人最博大的胸懷和最真摯的情感,很少有人能與他那種" 時危思報主" (《江上》)及" 一洗蒼生憂" (《鳳凰臺》)的拳拳之心相比;另一方面,杜甫的" 詩圣" 地位是由他在詩歌語言技巧上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來奠定的。他" 新詩改罷自長吟" ," 語不驚人死不休" 地嘔心瀝血磨礪詩句,終于在群星璀燦的盛唐" 獨開生面" ,成為詩的集大成者。
杜甫以其現(xiàn)實主義精神貫穿于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直面人生和現(xiàn)實,是他的詩風更是他的人格。他的創(chuàng)作主要在安史之亂前后,不論現(xiàn)實如何黑暗,政治怎樣腐朽,社會何等凋敝,杜甫總是面對著現(xiàn)實,大膽地揭露矛盾、諷喻時事,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杜甫突破傳統(tǒng)文人所謂"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的境界,再窮再老再不被重用,仍然不改變從政的理想;同輩的嘲笑、艱苦的生活、當權者的冷淡動搖不了他的信念和決心,而這一切的出發(fā)點并非為了自我的私利,而是要拯救人民:"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 ,個人的不幸遠不如民生疾苦之重要;"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才是作者情之牽系,心所憤恨。正因為如此,杜甫的詩具有憂憤深廣的社會內(nèi)容,他的筆觸時時指向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尖銳的社會矛盾,處處流露出憂國憂民的情懷。《三吏》、《三別》飽含著作者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人民為賦稅和徭役所受的壓迫的同情,和對統(tǒng)治者的揭露批判。
對于戰(zhàn)爭,杜甫反對的是軍閥混戰(zhàn),但對于鎮(zhèn)壓安史之亂和抵御外來侵略的正義戰(zhàn)爭卻是支持的,如《春望》。杜甫是一位有著政治頭腦的詩人,富有積極的入世精神。
杜甫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還表現(xiàn)在對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疾苦的客觀反映上。他筆下的人民是勤勞、勇敢和善良的,無論是農(nóng)民、船夫、士兵,還是負薪的女子、無靠的寡婦,在杜甫詩中都具有獨特的人性美,淳樸而率真。作者以親切而體貼的態(tài)度細致地描繪他們,并探討他們貧困的原因,如《又呈吳郎》、《枯棕》、《自京赴奉先縣述懷》等詩中,可以窺見一位出自內(nèi)心關心老百姓的詩人形象。他看到" 傷時苦軍乏,一物官盡收" 的橫征暴斂的不合理,指責" 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 的貧富對立,渴望" 安得務農(nóng)息戰(zhàn)斗,普天無吏橫索錢" 的太平景象。
在揭示批判生活中的種種黑暗的同時,杜甫又最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光明、美好的事物,以敏感與熱情去發(fā)掘歌頌希望,把非常普通的生活情景點化得如詩如畫,令人領悟到濃郁的生活情趣。春雨、秋花、嬌鶯、花鴨,無不在詩人的筆下詩意盎然。當杜甫以赤子之愛描繪生活時格外平易近人: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燭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夜喜雨》)仿佛春雨也通人性,該來時則來,給人們送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
杜甫還格外重夫妻情、兒女愛,在戰(zhàn)亂中尤為強烈,"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春望》)," 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 (《一百五日夜對月》)對兄弟手足之情也格外珍視,《月夜憶舍弟》中說:"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向生死。" 令人感動不已。杜甫對朋友至誠之極,比如《夢李白》二首和《贈衛(wèi)八處士》;對鄰人、父老鄉(xiāng)親也充滿情誼。這是一位胸懷博大、情感深摯的人道主義詩人,是中國文人良心的典型代表。
與杜甫的人格和思想同樣動人的是杜詩的藝術功力。杜甫開拓了廣闊的詩歌天地,形成了自己雄渾蒼勁、深沉凝重的獨特風格。在詩中創(chuàng)造具有個性的形象是杜詩的一個顯著特點,這種帶有詩人主觀情愫的物象以秋景最為有名。秋天的蕭瑟與衰颯是詩人傷時憂國心境的載體," 秋枯洞庭石,風颯長沙柳" ,"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 ,《登高》為其典范: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還有《白帝》、《秋興》八首都以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負載詩人博大的情懷和深廣的胸襟。即使是敘事詩,詩人的鮮明的個性也躍動在詩的旋律之中,《兵車行》的憂慮,《麗人行》的辛辣,《新安吏》的體貼,《石壕吏》的沉默,無不令人窺見到作者的憂國憂民,并能在詩的若斷若續(xù)中體味到不盡的蘊意。杜甫的思想感情在一系列的形象之中找到寄托,而形象也把詩人宏闊悲壯的心理烘托得更為鮮明。
強烈的現(xiàn)實生活氣息是杜詩的又一特色。杜甫繼承從《詩經(jīng)》以來的中國文學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達到空前的高度。他善于對客觀現(xiàn)實生活作高度的藝術概括,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物作客觀描寫,從而揭示其本質(zhì)。如"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不過十字,但卻觸目驚心地呈示了貧富間尖銳的對立。有時詩人以對話來達到對事物的概括,如《石壕吏》中老嫗的一番話寫出當時千千萬萬個家庭的遭遇。為了忠實地反映社會現(xiàn)實,杜甫有時甚至以年月入詩,增強寫實的氣氛。雖然杜詩留下的一千四百多首詩歌絕大部分為抒情詩,但他發(fā)揮了抒情詩所具有的" 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的特點,把生活的本質(zhì)濃縮在情感之中,如《春望》等詩。
以細致入微的刻畫達到雄渾壯闊的藝術境界,由身邊瑣事的描寫推衍到國計民生的重大主題也是杜詩的一大特色。" 細" 乃杜甫的夫子自道:" 老來漸覺詩律細" ,他曾贊賞王宰的山水畫,能在尺幅的畫卷中表現(xiàn)萬里江山;他自己也刻意地追求精雕細刻,以小見大,以微見博。他通過一枝沾滿鮮血的箭來反映安史之亂的災難,以濺淚之花、驚心之鳥去點綴淪陷的京城。有的看似身邊瑣事,實則聯(lián)系著國家的變化人民的安危,比如《北征》寫兒女的衣著之破襯托出國破之痛。后人評杜詩" 一句說得多事" 、" 意脈深藏曲折" 即此意。
杜詩在語言藝術上的成就極為突出。他說" 為人性僻耽佳句" ,又說" 清詞麗句必為鄰"。后人評他" 無一字無來處" 也許有些夸張,但確實可見杜甫錘詞煉句的功力。如果說李白的脫口而出常常是不自覺地宣泄情感,那么杜甫則在反復詠吟選句作詞,所謂" 太白韻高,少陵思精"。杜甫對詩歌尤其是近體律絕的句法、字法、篇法、聲律都苦苦琢磨,使他的詩精工、穩(wěn)重,有力而又時有出人意外之神妙。杜甫是眾體兼長的詩人,各種律絕無不運用自如。尤其在七律方面貢獻最豐,他寫的七律超過初盛唐詩人的七律總和,他以沉雄悲壯的風格,把七律推向了新的高度。
在中國現(xiàn)實主義發(fā)展史上,杜甫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他繼承前人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把現(xiàn)實主義詩歌推向高峰。他的" 即事名篇" 的新樂府詩,直接開導了中唐的新樂府運動,為詩歌開啟了一條更為廣闊的反映現(xiàn)實的道路。杜甫是一位承前啟后的文學巨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