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并起,合縱連橫,動蕩不定。縱觀華夏大地,西有未成氣候卻虎視眈眈的秦國;東邊的齊國和南邊的楚國坐享魚鹽之利,不斷干涉著中原事務(wù);中原各國亦是紛爭不斷,夾縫中求生存……
趙武靈王,
趙雍,趙國第六位國君、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十五歲的趙雍即位,是為趙武靈王。趙雍即位時趙國式微,常年的諸侯戰(zhàn)爭趙國屢戰(zhàn)屢敗,城邑被占,大將被擒,就連趙國境內(nèi)的中山小國也經(jīng)常被其他國家慫恿侵擾趙國。
年少的趙武靈王在大臣肥義的輔佐下鎮(zhèn)定應(yīng)對。先是展開外交攻勢結(jié)交韓、宋兩國,賄賂越國、樓煩國,與秦、魏、齊三國家形成犬牙交錯、相互制約的局面,沖抵三國集團的優(yōu)勢。隨后下令趙國全境戒嚴,重兵治喪。
魏、秦、齊三國使者見趙國重兵待客,戒備森嚴,且趙、韓、宋聯(lián)盟已成,不得不打消占趙國便宜的念頭。在參加完葬禮之后,便匆匆離去。
年少即位的趙武靈王第一次面對國家危機的從容鎮(zhèn)定初次展現(xiàn)了他的雄才大略。
胡服騎射
痛定思痛的趙武靈王決定推行變革以強兵御辱。
在與胡人的多次交手中,趙武靈王發(fā)現(xiàn)胡人在軍事方面的優(yōu)勢:他們身穿窄袖短襖、分腿長褲,腰扎郭洛帶,腳蹬皮革靴,生活起居、狩獵作戰(zhàn)都非常方便;以騎兵、弓箭為主的作戰(zhàn)方式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
然而服裝是禮儀的象征。中原各國自古無不重禮儀,趙武靈王想改革服飾不可能那么簡單。
以公子成等為代表的守舊貴族階級,或公開反對,或稱疾不朝,強烈反對穿胡服,趙武靈王以堅定的決心對反對者進行說服教育,并著手自上而下推行胡服。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力排眾議正式發(fā)布了“胡服騎射”的政令,號令全國“著胡服,習騎射”,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并首先要求朝中官員改裝。胡服在趙國軍隊中裝備齊全后,趙武靈王就開始訓練將士,讓他們學著胡人的樣子騎馬射箭并結(jié)合圍獵活動進行實戰(zhàn)演習。
“胡服騎射”改變了戰(zhàn)國七雄之間原本的力量的對比,打破了東西齊秦兩強的格局,一度形成了“秦、齊、趙”三足鼎立的局面,后來趙國的實力漸漸地超過齊國以致戰(zhàn)國末期華夏大地基本上演變成為秦、趙兩國相互交鋒的舞臺。
深入虎穴
趙武靈王不僅是位雄才大略的國君,同樣是位敢于千里走單騎的孤膽英雄。
公元前298年,趙武靈王向秦國施壓,迫使秦昭襄王任命趙國人樓緩為秦相,以便為趙國謀得更多的利益。
秦昭襄王
嬴稷,又稱秦昭王,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國君,
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秦昭襄王也不是一般人。在接見使團時,發(fā)現(xiàn)這個隨從在不經(jīng)意間透露出帝王之氣。在交談中,發(fā)現(xiàn)其胸懷與見識更是非同尋常。于是秦王開始懷疑這個隨從。
趙武靈王一世英明,可卻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最終造成了致命的后果。
第一個錯誤是廢長立幼。他自稱“主父”,廢掉了“嫡長子”趙章,傳位于只有五歲的小兒子趙成,這就是后來同樣具有雄才大略的趙惠文王。
自古“廢長立幼”后長者幾無善終。此時趙武靈王又犯了一錯誤,即將已廢長子封王且手握實權(quán)。這為后來公子章謀反埋下禍根。
公元前的295年,廢太子趙章興兵作亂試圖奪取趙惠文王的王位,行事敗露而逃進了趙武靈王的沙丘行宮,公子成派兵包圍了行宮并殺死公子章。公子成擔心趙武靈王秋后算賬,隨即下令以窩藏反賊的罪名將趙武靈王圍困于沙丘宮,同時放行宮內(nèi)所有其他人并斷絕宮里的食物和飲水供應(yīng),史稱“沙丘之變”。
只身被困的趙武靈王最后為了充饑竟掏鳥窩為食,三月后還是被活活餓死。英明神武的一代天驕竟死得卻如此窩囊,可敬,可嘆,亦可悲……
文案:李佳濱 | 編輯:廖 璐
原創(chuàng)文章,若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