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媽說:別讓“爸爸、媽媽”成為孩子懼怕的代名詞,別讓家成為孩子想要逃離的“魔窟”。
作者:素寧
來源:爸媽精讀原創(chuàng)
如果你的孩子在公共場合不小心尿褲子了,你會怎么做?
前不久,一個小女孩因尿褲子被媽媽當眾暴力摔打的新聞,在網(wǎng)上引來不少人的熱議。
女孩和媽媽在游樂場玩樂,結(jié)果游玩時不小心尿褲子了,或許是因為沒有及時找到廁所,又或許是因為沒敢告訴媽媽自己想要去廁所,才導致女孩沒憋住。
媽媽知道后沒有第一時間好好處理,反而是大聲斥責,可憐女孩看起來也就上幼兒園的年紀,因為媽媽的怒吼,直接被嚇得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游樂場工作人員擔心孩子坐在地上受涼,就趕過來勸阻,不想?yún)s被孩子媽媽怒罵并推倒。
工作人員大概也沒來料到,自己的這一行為非但沒能有效終止女孩媽媽的怒罵,反而激起了她的暴力行為。
媽媽覺得孩子丟了自己的臉,由原來的怒罵直接上升到摔打,之后還詛咒女兒:“你尿褲子,怎么不讓車撞死?”
短小的兩句話,威力卻不小,更是加劇了孩子內(nèi)心的恐慌和無措。
媽媽情緒不穩(wěn)定下的極怒暴吼和摔打,不僅絲毫沒有顧及到女兒小小年紀的承受力,更沒把孩子的尊嚴放在眼里,給孩子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
尿褲子,原本只是女孩成長過程中的一次意外小“插曲”,卻因為母親的怒吼和暴力,將她的屈辱放大在大庭廣眾之下,引人圍觀,內(nèi)心的恐懼可想而知。
然而,不幸的是,這樣被父母暴力對待的孩子,不止一例。
家本是溫暖的港灣
不是孩子時刻想要逃離的“修羅場”
在大眾的印象和認知里:家,對于大部分來孩子說都是愛和溫暖的港灣,因為家給予孩子愛和溫暖。
在家里,孩子可以撒嬌任性,可以“撒潑打滾”,只因為這是一個放心不需要偽裝和戒備的地方。
但對于一些孩子來說,家不僅不是內(nèi)心的棲息所,反而成了讓他心驚膽戰(zhàn)的煉獄、修羅場。
去年,上海松江區(qū)的14歲男孩小張,因為長期被父親家暴、虐打,最終承受不住,不得已三年都住地下庫。
小張的父母離婚后,他跟著爸爸生活,可爸爸非但沒有好好照顧他,反而時常虐待、暴打他。
一次,他正在浴室洗澡,就因為他沒有在10分鐘以內(nèi)洗完,父親就沖到浴室把他打到骨折,頭上還有疤。
此外,皮帶、鐵棍也都是爸爸在暴打時加注在他身上的工具。
這樣苦不堪言的日子,讓他一度絕望,最終決心獨自在地下車庫居住。
即便地下車庫陰冷潮濕,甚至沒有家里面安全溫暖,但都無所謂。
因為相比外力因素帶來的不安全感,家里父親不穩(wěn)定的暴打和怒罵更令他恐懼。
面對父母暴力不愿回家的人,還有成龍的女兒——吳卓林。
吳卓林自幼承受著媽媽的暴力,最終在她成年的時候,直接離家出走。
吳綺莉和女兒吳卓林之間之所以鬧得如此僵硬,根源在于作為一個母親,她讓女兒感受到的并不是放心,而是恐懼,女兒對家的依戀變成畏懼,只想逃離。
父母本應是孩子內(nèi)心最值得依托和信任的人,家原本是孩子內(nèi)心最值得依賴的港灣。
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父母成為一些孩子時刻想要掙脫的“魔鬼”,家成為他們時刻想要逃離的“修羅場”。
這一悲劇的背后:不過是因為家里有讓他恐懼不安的因素存在——暴力和怒罵。
被父母暴力對待的孩子
容易成為霸凌者
此前,西安7歲男孩張小天,屢次被媽媽家暴住院。
媽媽只要生氣了,天天就會成為她的出氣筒。
用菜刀割天天;用電線抽打天天的腹背;用棍子抽打天天的腿,一度導致他走路困難。
媽媽的這些暴力行為,導致他在其他小朋友相處時,只要別人不服從他,他采用拳頭來解決,成為那個霸凌者。
電視劇《你好檢察官》中的李銘起同樣如此。
李銘起的爸爸是一個成功的企業(yè)家,卻不是一個合格的好爸爸。
他對教育方式也是簡單粗暴:不是暴打就是怒罵。
李爸爸這些行為所帶來的后果便是:兒子把在爸爸這里承受的痛苦和失去的尊嚴,通過在學校的霸凌行為,讓其他人來轉(zhuǎn)嫁自己的痛苦,找回尊嚴。
李銘起在家里受到爸爸暴打后不開心了,就去學校欺凌弱小者,欺負單親家庭長大的王朝元。
面對孤立無援的王朝元,他二話不說直接上手推搡,接著讓眾人按住王朝元,李銘起往他身上澆水。
最終王朝元受不了他們的羞辱霸凌,跳樓自殺,而李銘起也因此而走進了監(jiān)獄。
李銘起之所以在學校敢這么霸凌同學,除了本身的惡以外,更多的是想要把爸爸暴力對待他的痛苦,在學校通過欺辱別人、看著別人的痛苦來找回自己的自尊。
確如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一書中那樣寫道:“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xiàn)實,苦難使他們失去把握本質(zhì)的能力。
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難的童年經(jīng)歷作斗爭,都在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span>
被父母暴力對待的孩子,之所以容易成為霸凌者,是因為他們想通過武力來尋找小時候因為沒法反抗而失去的尊嚴,證明自己的強大,從而擺脫童年的陰影。
孩子只是孩子
不是我們情緒壓力負值的轉(zhuǎn)嫁者
前不久,在知乎上刷到這樣一個話題:“為什么會有家長認為孩子有義務自我治愈來自父母的精神壓力?”
一個女孩回答引來不少人的心疼和共鳴。
因為從小父母離異,女孩跟父親一起生活,在成長歷程中幾乎每天都在承受父親負面情緒的發(fā)泄。
為了尋找自己是否屬于被虐待的答案,女孩選擇了學習法律,經(jīng)過學習的深入,女孩才知道自己從小承受的就是家庭暴力,而非正常的家庭教育。
可當女孩終于鼓起勇氣向父親訴說這些年所承受的壓力時,父親卻表示自己也很不幸,學會自我治愈是她的義務。
看完這個故事,只是覺得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很幸運,能夠挑選到一個情緒穩(wěn)定、心智成熟的父母。
這不由得讓筆者想起魯迅說過的那句話:“強者受到欺凌,抽刀向更強者。而弱者受到欺凌,則抽刀向更弱者。”
在家里,父母承擔強者的角色,孩子相對應的便成為那個弱勢者。
父母無法承擔起生活中的重擔和壓力,就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強行讓孩子來承擔自己的怒氣和精神壓力。
把孩子當做自己精神壓力的發(fā)泄品,是孩子童年的悲劇,父母最大的悲哀。
這樣的父母,是不成熟的情緒巨嬰,非但做不到對孩子的關心愛護,給予孩子的反而是冷暴力的精神虐待。
心智成熟的父母會引導和幫助孩子化解不良情緒;心智未成熟的父母只會把自己的痛苦和壓力轉(zhuǎn)嫁給孩子,幼稚的讓孩子替自己承受。
情緒穩(wěn)定的孩子,
大多不曾被暴力對待過
鐘南山院士曾在《大家》欄目中說:自己小時候犯錯也沒被父母打過。
或許你會認為鐘南山院士小時候一定是一個聽話懂事的小孩吧?
但事實并非如此,他小時候很調(diào)皮。
有一次他把父母給他交給學校的午餐錢,自己偷偷用來買東西吃花掉了。
就在他以為這樣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時候,不想媽媽突然說:學期就要結(jié)束了,打算去學??此娘堝X還有多少。
鐘南山擔心自己沒有交錢的事情被媽媽發(fā)現(xiàn),所以告訴媽媽:你不要去,已經(jīng)用完了。
不想媽媽執(zhí)意要去,最后小鐘南山只好告訴媽媽:我根本就沒有交,錢被我用來買東西吃掉了。
被母親發(fā)現(xiàn)之后,他以為自己就要大難臨頭了,回家肯定會被父親被痛打一頓。
不想父親非但沒有打他,反而好好的對他說:“南山,你好好想一想,你這樣做來騙我們,你到底做得對不對?”
讓調(diào)皮的他瞬間羞愧,自此以后他謹記父親的教誨:講老實話,做老實人。
事實上長大后的他,也是如此踐行。
鐘爸爸對于兒子撒謊的行為,沒有暴力和怒吼,輕而易舉地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確如教育專家尹建莉所說:“暴力教育能讓孩子變得順從,不會讓孩子變得聰明和懂事;能讓他們變得聽話,不會讓他們變得自覺和上進?!?/span>
是呀,教育的終極目的,并不是培養(yǎng)和教育一個簡單聽話的孩子,而是能夠讓他知恥而改正,不懂且上進。
這些都不是可以通過暴打和怒罵就能達到的。
生活在沒有暴力家庭的孩子,長大后人格健全,情緒穩(wěn)定,性格沒那么極端,遇事更客觀謹慎。
每個孩子都是我們千盼萬盼期待而來的寶貝,我們應該珍惜這樣的福分和緣分。
別讓“爸爸、媽媽”成為孩子懼怕的代名詞,別讓家成為孩子想要逃離的“魔窟”。
所以,從現(xiàn)在開始,控制自己的暴怒的情緒,把壓力轉(zhuǎn)嫁給其他的東西,減少對孩子的暴行。
那么這個世界就會少一個承受父母惡意的孩子,多一個溫暖陽光的健全人。
點個“在看”,并“分享”給更多人,跟大家共勉!
作者簡介:素寧,富書專欄作者,富書寫作營學員,愛好寫作和手賬,本文首發(fā)公眾號:爸媽精讀(ID:bmnfrc),轉(zhuǎn)載授權(quán)聯(lián)系開白助理(看菜單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