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榴薔薇(爸媽內參主筆)
這天傍晚,沒有夕陽,天灰沉沉。風,似乎比平時更癲狂些,吹得樹枝亂搖。
校園似乎格外的沉默。突然,“嘭”的一聲,高處一重物墜地。然后,鮮紅的液體便向四處滲開。觸目驚心。
“血!”高一的一位班主任驚叫一聲。她腳下不遠處,是一個人,那是剛從高空墜下的“重物”。她定一了下睛,那似乎是一個學生,而且像是她班的一個男生。那刻,她頭暈目眩。
以上的場景是我們區(qū)某中學一名高一班主任的陳述。是的,那名跳樓的男生是她班的學生。
這件事發(fā)生于幾天前,那個中學一個高一的男生從五樓教學樓跳下,然后沒了,煙消云散了。
父母傷心欲絕,老師心驚膽顫。
跳樓原因,據說是為情。小小年紀,與他校一名女生拍拖,然后女生要分手,男生想不開,于是跳樓了。
班主任早發(fā)現(xiàn)了問題,已開導過他,情緒似乎平穩(wěn)了一下。班主任不放心,叫來家長,帶其回家休養(yǎng),叮囑家長要悉心開解他,密切關注學生情緒。
家長接了回家,感覺孩子沒什么異樣,應孩子要求,又把孩子送回了學校,于是悲劇便發(fā)生了。大家對此議論紛紛,似乎要找個什么人來為此悲劇負個責,矛頭更多指向學校與班主任。
這是父母傷心過度的盲目指責了。一個一心求死的人,你是看不住他的。
孩子的父母也許沒有想明白他們的孩子為什么一心求死?班主任已囑咐他們要關注孩子的心理與情緒,為什么他們會忽略呢?
這個悲劇也許可以避免,如果孩子的父母懂點心理學知識的話。
因為父母不懂孩子的行為舉止、情緒變化透露出一種什么樣的心理狀態(tài),也就解讀不了孩子的心理問題。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自然無法對癥下藥。
不少父母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孩子的心思越來越多,越來越越重。他們覺得看不懂孩子了。就如為什么失個戀也去自殺,他們是想不透。在孩子的教育上,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教育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它是一場馬拉松,路很漫長,也很復雜,異常艱辛。
在這艱辛而漫長的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懂點心理學知識。
育兒專家說,在家庭教育重要性越來越明顯的今天,家長們一定要懂點心理學,不知心理學的家長也不會是一個稱職的家長。??
家長一定要懂點心理知識,哪怕是一些粗淺的定義。
我們發(fā)現(xiàn),老一輩留給我們很多的育兒“真言”,譬如孩子生下來丟丟就大了、孩子長大就懂了、他那么小懂什么等,這些“真言”現(xiàn)在似乎不再管用了。
我們在教育孩子上,老一輩,甚至是大部分的父母最忽略的是孩子的心理成長。
忽略的原因,應該不是熟視無睹,更多的應是這方面知識的貧乏。
我們知道如何讓孩子吃得更好,也懂得讓他們穿得更好,也懂得讓他們到更好的環(huán)境接受更優(yōu)質的教育。
但是,當孩子出現(xiàn)了這些問題時,我們卻不知如何去應對。如,孩子為什么突然厭學了,為什么喜歡逃學?以前不說一句謊話,現(xiàn)在為什么會謊話連篇?
為什么一向樂觀開朗的孩子突然就喜歡上了沉默?為什么孩子脾氣那么暴躁?為什么孩子無法專心干好一件事……
你很想走進孩子,聽聽他內心的聲音,了解他的心事??墒悄阋痪涠悸牪坏?,面對孩子這些異常行為,你手足無措,一籌莫展。
這都是因為我們看不懂孩子這些表面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通俗地說就是無法走進孩子的心理。
我們解讀不了,是因為我們嚴重缺乏基本的心理知識。
雖然很富有責任感,卻缺乏足夠的教子技能,所以會與孩子長期陷于種種心理糾紛中而不能自拔。
我們想幫孩子,卻發(fā)現(xiàn)無能為力。這種無力感,相信,對父母來說是最煎熬的了。
?魯迅說:“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fā)達?!?/span>
要是你不了解這些,不單助不了孩子健康成長,還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生活中我們司空見慣的一些現(xiàn)象里面都包含著一些心理學知識和規(guī)律。
比如不要把答案馬上告訴孩子,免得他印象不深的原理就是“心理張力定律”。
還有,有些話不能直接和孩子說的,只能旁敲側擊或潛移默化傳達信息,這時候我們就運用了“心理暗示原理”。
我們懂得越多這些心理知識與育兒規(guī)律,就越能自如應對孩子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就越能引導孩子往良好的方向發(fā)展。
但是,要是我們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情況就不容樂觀了。
譬如,一些育兒文章提到的“熊孩子事件”。說那熊孩子有著常人無法忍受的行為舉止,通過孩子這些表現(xiàn),可以推測其父母沒教養(yǎng)等。
也許這些對父母的指控的言詞過于激烈。
我倒覺得是他們更多是對孩子的這些表現(xiàn)處于失控的狀態(tài)。他們肯定知道孩子的這些表現(xiàn)不好,但是他們無能為力。
無能為力的原因是,他們無法從孩子的這些表現(xiàn)里探出孩子的心理因素,因此無法“對癥下藥”。
所以,父母不懂點心理學知識,是無法應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你應對不了,那么你當初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德智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愿望就會落空。
還有一些育兒文章從心理學的角度非常嚴肅地告你,父母的什么樣什么樣的行為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他們說,如果你的孩子總是故意打擾你,那是因為你和他缺乏肢體接觸和親密感。
如果你的孩子撒謊,這說明你曾經對他犯過的錯誤反應過度。
如果你的孩子嫉妒心很重,那可能是因為你總是拿別的孩子和他們比較。
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生氣,是因為你給他們的贊揚不夠,他們只能靠做些失禮的事來吸引你的注意力……
這確實是。生活中,總能聽到一些父母說很煩孩子總喜歡粘著他們,總喜歡在他們工作時來打擾他們。這時他們總是很不耐煩地呵斥小孩,讓他們自己呆一邊去。??
而拿自己的孩子與別家的孩子比較,這樣的行為是隨處可見的。孩子成績不好時,會拿他與別的孩子比較,穿衣吃飯的能力,也喜歡拿他與別家孩子比較。好像自己的孩子永遠不如人。
如果父母知道這么比較會讓孩子形成扭曲的嫉妒心,那肯定不敢這么干的了。這都是因為不懂心理知識育兒規(guī)律惹的禍呀。
我們因為無法解讀孩子的這些行為透露的是他們怎樣的內心渴求,就會罔顧這一切,忽略他們,打擊他們。
因此說,不懂心理學的父母會毀了孩子的一生,一點不為過。
如果孩子的父母一代一代都沒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沒有一點心理知識,是無從談起對孩子心理輔導的。
如果父母不懂心理知識,就不會知道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才是培育孩子的首要。
如果父母不懂心理知識,他們就理解不了心理健康與精神病的區(qū)別與因果,那么他們就有可能會毀了孩子。
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不少父母甚至認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去找心理醫(yī)生或上心理咨詢室會被人誤認為有神經病,被人看不起,因而有心理問題也不敢找心理老師或心理醫(yī)生。
有這樣思想的父母,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心理知識為何物。
就因為這樣,我的一個同學斷送正確的人生。
一個大學女同學,長得明媚動人,但性格有時有點內向。之所以這么說,是覺得她有點情緒化。有時對人喜露燦爛笑容,有時又沉默寡言,對人不理不睬。
相交不深,也不知她這樣異常的表現(xiàn)是與生俱來還是后天練就。
終于有天,她舍友發(fā)現(xiàn)了問題。說她常忘記去吃飯,總喜歡呆在床上。
說她常一個人站在陽臺上往圖書館方向看,并伴隨驚恐的神色。
說她在教室學習時,時常一人偶爾一會笑偶爾一會哭。
她們報告給了班主任。班主任發(fā)現(xiàn)其已有嚴重的心理問題,因為她已經有幻聽、臆想的征兆了。
班主任馬上召其父母來,告知他們情況的嚴重性。同學父母便把她接回了家,想著在家休養(yǎng)一段就沒事了。
后來悲劇發(fā)生了,同學已經“瘋”了。我們都覺得不可思議,又為同學悲慘的人生感到惋惜。
老師說,這種情況不致于瘋的,只要及時治療用藥就行。
因為他曾經也有一屆一個學生差不多是這樣的情況,其父母極其重視,及時帶她去看心理醫(yī)生,醫(yī)治及時,后來就好了,沒有復發(fā)。
那么為什么我的同學會這樣了呢?
據同學反映,她父母接其回家后,見其表現(xiàn)沒什么異樣,以為她只是心里想多了,又以為是老師同學們夸大了事態(tài),所以就沒有帶她去看醫(yī)生,也沒有對她有過多的關注。
所以悲劇就發(fā)生了。
我有點明白她父母說的沒見異樣。因為,同學出現(xiàn)這些幻聽的問題后,我也與她對過話,她依然思維清晰,邏輯性極強,要不是她舍友說的那些表現(xiàn),我甚至懷疑她們說的是假話。
社會在發(fā)展,我們的育兒知識得更新。父母跟不上形勢,還沿用過去的舊思維去養(yǎng)育孩子,那么肯定會栽大跟斗。
如果孩子的父母缺乏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對孩子的問題要么看不出來,要么看出來了也無能為力,不知道怎么辦,就會貽誤對孩子的引導和幫助,甚至造成終身遺憾。
我同學就是一個終身的遺憾!
我同學正值美好的青春年華時怎會有這樣的心理問題呢?這不是個例。
現(xiàn)在,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日益嚴重。我身邊的是一群花季年齡的高中生,一學期下來,我們發(fā)現(xiàn)的學生心理問題,可以以一個詞來形容,“五花八門”。老師都感嘆,現(xiàn)在的孩子是怎么了?怎么這么脆弱?怎么那么小氣?脾氣怎么那么怪?
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用“觸目驚心”來概括一點不為過。
這與社會的變型不無關系。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轉型、社會轉軌、文化多元、矛盾突顯等經濟社會發(fā)展帶來的種種變化,我國青少年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zhàn)。
隨之而來的是青少年的心理困擾和心理問題也隨之增多。
有調查表明,在我國中小學生中間,約1/5左右的兒童和青少年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
如自私、任性、厭學、逃學、說謊、作弊、退縮、焦慮、抑郁、偷竊、攻擊、耐挫力差、網絡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
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著兒童和青少年自身的健康發(fā)展,同時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和困擾。
如果孩子的父母具有心理學的知識,就能在學習能力的提升、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人際關系的溝通等方面對孩子起到積極有效的幫助作用。
反之,就會貽誤對孩子的引導和幫助,甚至造成終身遺憾。
養(yǎng)育兒女,最終的結果不僅僅是能讓孩子平安健康長大,而是要讓他們在心理,人格等方面成熟和健壯起來,以期把孩子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學習心理知識迫在眉睫。
作者簡介:石榴薔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者,一個孩子的媽媽,一個高中語文老師,有著敏感而又細膩的心,喜歡寫生活感受。常常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與丑,卻堅信美好長存人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