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拿起話筒的一剎那,這個二年級的小姑娘眼淚“唰”直流出來。早晨她被堂姐硬領著來到學校門口,就再也不肯進學校了,據說是因為周末作業(yè)沒做。無論誰勸說,直至善良的兩位老師說,即使作業(yè)沒做也不責怪她,她還是不肯進教室。沒辦法,總呆在學校門口會引起外界不好的猜測,于是我們硬是拉著她來到我的辦公室,這個過程,她掙扎得不輕,眼里充怨恨。經過與堂姐的對話,我得知她的父母親在外打工,總不回來,她很想她們。
讀過一點心理學的我懂,孩子是用不做作業(yè)的方式引起的父母的注意,以至于能夠讓父母能回來。這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我們的老師其實也懂得這樣的道理,但老是不做作業(yè),哪個老師都不愿意的。
然后,當我提到可以打電話給她父母的時候,她立即說:“校長,我把電話號碼記在語文書的第一頁呢!”現在她一下子哭起來了,我不知道她心理此時還有沒有怨恨。
那個時候,我的辦公室還有一個我關心的父母剛離異的孩子,是我上次提到的不肯做作業(yè)的那個孩子,他的眼睛里也充滿了憤恨,他的父母也是因為打工而分開的。
然后我想起一年級語文老師提到的上周五到我辦公室領獎勵本的孩子,她也同樣如此威脅她的姑姑不許打她。盡管年輕的語文老師已經足夠照顧她了。
我不知道,在我們學校有多少這樣心里充滿憎恨的孩子,我也不知道我們這個父母到處打工的社會有多少心里充滿著憎恨的孩子!
親情是孩子最需要的情感。無論是父母之情還是兄弟之情,孩子都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凡是缺乏親情的孩子要么最后成就很高,那是他能夠從非連續(xù)事件中獲得激勵的結果;要么就會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障礙,首先是對父母一方性別的反向依戀,導致對異性的輕微排斥。最終導致婚后的不幸福;要么就存在對社會的憎恨心理,他們會采取各種行動來報復這個讓他缺少或者失去親情的社會。
很多社會現象引發(fā)的反應具有滯后性,獨生子女的問題在經歷了幾十年之后,現在已經變得十分突出,這是很多專家已經研究過的。獨生子女問題難道不就是因為一種憎恨么?
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們的國家出現了打工一族,而且是父母背井離鄉(xiāng)式的打工。大家都抱著外面的錢好掙的心理,到處闖蕩,但我們卻很少看到那些出去打工的人成為暴發(fā)戶的。但,由于這樣的一種群體效應,我們國家的打工一族依然是有增無減。然而就在這不經意間,中國傳統(tǒng)的維系中華民族強大根基的由“農耕家庭”產生的“孝”文化慢慢消弭了。不孝行徑不僅在獨生子女中發(fā)生,我想在多年之后,也一定會在留守兒童中發(fā)生。因為,他們經歷著同樣的情感缺失,對親情的渴望卻又得不到滿足。這給了他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我不知道,他們在學校接受孝敬悌教育的時候,是怎樣的心情,當我們要他們孝敬父母,而他們卻感到父母并沒有敬父母的職責的時候,他們的內心難道不充滿著很強的困惑么?他們內心難道沒有憎恨么?
我真的不知道,現在當那些獨生子女看到電視臺里關于“?;丶铱纯?/span>”公益廣告時,他們到底是怎樣的心理,他們或許會被感動而有所行動吧,但卻已經是在呼吁后發(fā)生的行動了!
都說現在缺少孝敬悌文化或者親情的原因,是因為手機等現代技術造就的現代生活引起的!真的嗎?憎恨,還會產生“孝”文化嗎?
憎恨,不可能產生凝聚的力量和美好的事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