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詩的祝福
文:非馬
今年四月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一個叫《新詩代》的網(wǎng)站慶祝成立一周年,要我給他們寫幾句勉勵的話。這個網(wǎng)站標榜“獨立,思辯,專注”,這些對于成為一個詩人來說當然是重要的因素,但作為一個現(xiàn)代詩論壇,顯然還嫌不夠。所以我送了他們“包容”這兩個字,希望他們能夠做到“有容乃大”,讓百花齊放,成為一個萬紫千紅的現(xiàn)代詩園地。我深深相信,真正的詩人都是獨來獨往而不是成群結(jié)隊的;既無需依附派別,更不必標榜主義。派別與主義,是后來的評論家為了方便而加上去的。正如美國詩人愛略特所說的:“‘傳統(tǒng)詩’和‘自由詩’的區(qū)別是不存在的。因為只有好詩、壞詩和一團糟而已。”一個忠于自己內(nèi)心的詩人所寫出來的東西,不管是用傳統(tǒng)詩、現(xiàn)代詩或后現(xiàn)代詩的形式,只要有所創(chuàng)新并能令人感動,都有可能是好詩。
幾年前我曾寫過一篇題為《我們需要詩的中層階級》的文章,是我當時有感于國內(nèi)的詩人們喜歡一窩蜂走極端,容易造成詩壇的極化與對立局面。這種局面不但會使詩人們?yōu)榱吮W∽约旱牡匚焕嬉约八栏降年嚑I或派別而互相攻擊,因而浪費了許多時間與精力,更嚴重的是這種互不相容的、勢不兩立的僵化局面限制了我們獨立思考與自由創(chuàng)作的空間。我們都知道,在一個社會里,如果中層階級(不太窮又不太富的小康階級)的人口占大多數(shù),這個社會通常比較穩(wěn)定。我想我們的詩壇也需要這樣一個不太保守又不太激進的中層階級,用扎實的創(chuàng)作成果來構(gòu)成詩壇的主流中堅。主流中堅之外,當然也需要有勇于冒險敢作試驗的前衛(wèi)詩人群。但前衛(wèi)詩人群只是也只能是少數(shù)(不可能人人都去當先鋒),而且他們必須出身于詩的中層階級,才有足夠的歷練與膽識去從事有意義的探索。而詩的百萬富翁——高瞻遠矚、著作等身的大詩人——也只能從中層階級里脫穎而出,而不是一夜之間暴發(fā)起來的。
近年來我同美國芝加哥地區(qū)的詩壇接觸比較多。我發(fā)現(xiàn)這個也許可稱為美國草根詩壇的民間詩歌寫作群體雖然一般說起來比較保守,但他們通過朗誦(在學校,在酒吧,在咖啡館,在圖書館,在老人院,在醫(yī)院),以及舉辦各種比賽(包括中小學生的詩歌比賽)等活動方式,對引起大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對現(xiàn)代詩的興趣,可能比學院詩人群體更具有影響力。而各式各樣詩歌網(wǎng)站的設(shè)立,更讓寫詩的人與讀者之間有了溝通交流的管道。從這些詩歌網(wǎng)站上的作品之豐富多彩以及點擊率之高,都可以看出目前寫詩與讀詩的人口之多。幾年前為了好玩,我自己也設(shè)立了一個個人網(wǎng)站,收集我的各個年代詩選,英文詩選,還有每月雙語一詩等項目,訪客也已達到三萬多人,遠遠超過了我的詩集可能銷售的數(shù)目。所以如果有人說詩歌已經(jīng)死亡,我是不會相信的。文學藝術(shù)特別是詩歌在社會轉(zhuǎn)型期冬眠是可能的,但遲早會在春風中蘇醒過來。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悲觀。
很多人都知道,我的職業(yè)是科技工程。寫詩只是我的業(yè)余愛好之一。我還寫了為數(shù)不少的散文,翻譯了上千首歐美現(xiàn)代詩以及相當數(shù)量的小說,畫了不少的畫,做了不少的雕塑。但我一直以作為詩人為榮。我在一篇題為《有詩為證》的隨筆里說:如果有人問我生平的“本行”是什么,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詩!”。散文、畫、雕塑,這些藝術(shù)創(chuàng)作活動,固然也帶給了我許多樂趣與滿足。但在我心底,詩仍是我的根本,我的最愛,我的本行。有詩的日子,充實而美滿,陽光都分外明亮,使我覺得這一天沒白活。
不久前我讀到香港一位專欄作家調(diào)侃取笑詩人在目前社會所處的尷尬地位時,心中不免多少感到悲哀。不是為自己或其他的詩人,而是為這位作家。就是這些目光如豆的所謂文化人,只為了眼前的一點利益或滿足,而向通俗文化低頭迎合,才使得文化素質(zhì)越來越低落,人們的文化生活一天比一天貧乏。這是值得我們所有的人反省深思的。
我們當然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詩是最沒有實用價值的東西。它不能當飯吃,更不能賺大錢。但一個接近詩喜歡詩的人,他的精神生活一定會比較豐富,更多彩多姿。這是因為詩的觸覺比較敏銳,常常能使我們從細微平凡的地方看到全貌,在雜亂無章的浮象中找到事物的真相與本質(zhì),因而帶給我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驚喜。特別在人際關(guān)系越來越冷漠的今天,一首好詩常會滋潤并激蕩我們的心靈,引發(fā)生活的情趣,調(diào)劑并豐富我們的生活。
許多年以前,臺灣有一位女詩人曾對我說,她一直不敢讓人家知道她在寫詩,怕被當成怪物或瘋子。我早期的許多詩友今天仍在寫詩的也已寥寥無幾。而我認識的幾位評論家,也大多已改行寫小說,寫政論,甚至寫起通俗賺錢的文章來了。但我相信今天在座的諸位都是沒有失去對詩的興趣與信心的人,在困難的環(huán)境中仍然堅持寫詩或研究詩,否則也不會千里迢迢來到這里,討論如何推動中國新詩的復興與整合了。我在這里謹向大家致誠摯的敬意與祝福。
(重慶西南師大中國新詩研究所主辦的
《華文詩學名家國際論壇》,2004年9月19-23日)
——來源:非馬藝術(shù)世界網(wǎng)站 http://marrfei.org/gb.htm——
—— 非馬老師談詩歌的話題,今日連載至第10期結(jié)束,感謝關(guān)注!——
世界著名華人詩人
非馬,本名馬為義,英文名 William Marr,生在臺灣,在廣東鄉(xiāng)下度過童年。在美國獲得核能工程博士,從事能源開發(fā)研究。出版有23本中英文詩集, 3本散文集及多種翻譯詩文集。
主編《朦朧詩選》《顧城詩集》《臺灣現(xiàn)代詩四十家》及《臺灣現(xiàn)代詩選》等。他的詩被收入上百種選集及臺灣、大陸、英國及德國等地的教科書并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曾任美國伊利諾州詩人協(xié)會會長。近年并從事繪畫及雕塑等藝術(shù)創(chuàng)作,在美國及中國舉辦過多次藝術(shù)個展與合展?,F(xiàn)居美國芝加哥。
投稿郵箱:julichuanmei@yeah.net
訂閱方式:總編微信 yuwei0124
點擊藍色字體,閱讀平臺已發(fā)布文章
2、 非馬 | 這是一首詩
3、 潘小平 | 藏北的云
4、 蒼山牧云 | 我家門前有條清溝河
5、 楊海蒂 | 我看幽默
6、 洪燭 | 面前的艾青
7、 梅雨墨 | 等月色陶醉清風
9、 顧堅 | 瓜為媒
10、 黃秀峰 | 山棗樹
11、 老井 | 黑色頌辭
12、 唐興順 | 天平之水
13、 蕭憶 |漾動在記憶深處的黃豆
14、 楊國存 | 雨夜讀畫
15、 龐宇真 | 那一抹祖母綠
16、 郭桂杰 | 樹蔭的溫柔
17、 綠柳 | 閱讀,是一場精神的抵達
18、 劉繼興 | 秋語
19、 李順 | 天鵝湖
20、 喬木 | 漫步三槐堂
21、 王紀強 | 薺菜青青
22、 黃國禹 | 我的五河情結(jié)
23、 丁藝媛 | 威尼斯是一首小情歌
24、 肖放 | 大姨的故事
25、 王小丫 | 一簾劉海兒
26、 李忠 | 盼望冬天
27、 時磊英 | 淚光里的故園
28、 孫瑜 | 如此緣分
29、 張玫 | 小村的鞭炮聲
30、 徐國忠 | 三葉梅
32、 張樂鵬 | 心中的樹
34、 盧小夫 | 秋
35、 張國中 | 父親的夏雨情懷
36、 扶風 | 花旦的春天
38、 衛(wèi)云 | 三歲爸爸
40、何志臣 | 雨落中年
42、韓學樹 | 屋內(nèi)靈性皂角樹
43、張萌 | 我的恩師
44、肖萌 | 風入帷
45、楊秋 | 眾生平等
46、胡慶軍 | 站在夏日的池塘邊
49、張峪銘 | 炊煙,鄉(xiāng)村的坐標
52、傅敏 | 鄉(xiāng)野雪意
53、張杰 | 在韓城北湖憶震東
61、杜學 | 故鄉(xiāng)的小路
64、顧鎖英 | 尋覓遺失的白楊花
65、袁瑞珍 | 凝望黃河
66、劉發(fā)祥 | 二百年的等待
73、張慶梅 | 秋夕
74、潘愛婭 | 練潭秋月
78、陳春鴻 | 幽幽桂花香
79、許承云 | 一只紫砂壺
80、肖華來 | 四季蓮塘
82、賴楊明 | 心中有桿秤
85、陳銳 | 有些秘密,只有星空聽得清
86、墨染傾城 | 北京印象之秋天的胡同
95、田建中 | 一道數(shù)學題
96、劉用良 | 陪娘回娘家
97、顧成興 | 口糧
不斷添加中......
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顧問:王久辛、顧堅、南亭云路、劉書環(huán)、梅雨墨
編委:風雨薇、河丁、張國中、劉國莉、王小丫、陳映霞、李忠、楊國存、小蝸、蟲蟲、燕子、秋月白、走過忘川、畢義鵬、靜默、橙果
合作伙伴:
一路聽天下(龍杰傳媒):音頻IP孵化、有聲小說制作、推廣
紙媒:《渤海風》《中國草根》《沃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