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位上了年紀的朋友,在朋友圈寫了這么一段話:
曾經(jīng)有句風靡一時的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情愿回去“茍且”。至少那個時候,發(fā)燒了可以賴學,可以享受發(fā)燒病人才能買的西瓜,還有大人的噓寒問暖,有好婆特地熬的米粥,還有平時吃不到的肉松。夏天還有好婆輕輕地搖動蒲扇帶給我的涼風。
這樣的茍且于現(xiàn)在可是奢侈品,所以還是珍惜眼前的茍且吧。或許N年后我又可以享受這樣的關(guān)懷,但那時伴隨著的必定是年老體衰,久病不愈,這樣的遠方還是敬而遠之吧,至于“詩”就別去想了,本身不是一首詩,何來詩一樣的生活。
說一句驚醒文藝青年的話,眼前的每一天茍且都是今后最美的詩。
什么是最重要的?
珍惜當下,此時此刻觸手可及的幸福,老阿姨歷盡千帆后的深刻感悟。
所有的價值都是有時間效應的,今天的你我不能重復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上不了新客船。
三十歲時買了一雙年少夢寐以求的喬丹鞋,衣錦還鄉(xiāng)參加從小一起長大鄰居女孩的婚禮,等我們終于有空了孩子已經(jīng)悄然長大,想帶父母去旅行卻已經(jīng)病疴纏身行動不得。
這些遺憾是再也沒有彌補的機會了。
02
茍且是什么?
茍且是衣食無憂、歲月無虞的平淡生活,溫飽安全,瑣碎真實。
它的另一面則可能是一成不變的規(guī)律,或許能夠一眼望見的未來。
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周末孩子的補習班,假期偶然一次出游,家人朋友同事,圈子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人。
一點都不酷。
生而為人,渴望精彩,于是我們會刻意地向往詩和遠方。
然后將其誤解為反抗、放棄,以及不切實際、隨波逐流的折騰。
03
發(fā)展心理學將人從出生到死亡,劃分出幾個重要的生理階段。這些階段里,人們的心理充斥著不同的矛盾和糾結(jié)。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在驕傲與自卑間徘徊,能夠勝任一些事物時會產(chǎn)生極大的自豪,又會隨時感到自卑,缺乏控制感。
十二三歲的孩子,經(jīng)常充滿著暗流涌動的憤怒。
成年早期的我們,會意識到自己的獨特性,對自己需要遵循的角色有明確認識,但缺乏識別身邊其他同樣角色的能力。
因此,我們在年輕人時會很可惜地錯過一些人,和父母也會有隔閡。
而到了成年的中期,大約四十歲左右,我們會感覺到再生力的停滯,對生命貢獻的成就感,逐漸壓制行動后的碌碌無為感。
中年人開始學會與生活和解。
平淡生活,眼前的茍且,年輕人是不能忍的,但中年人慢慢可以接受。
04
少俠踏入江湖,聽得最多的便是,誰成了武林盟主,誰當上了五絕。
少年意氣,揮斥方遒。練了半輩子劍法,江湖上摸爬滾打,一身苦痛一身傷疤。
參加朋友的婚禮,二百斤的胖子,一張丑臉笑成一朵花。幡然醒悟,賣了長劍回了老家。娶了臉蛋黝紅的阿花,生了好幾個娃。
幸存者偏見,讓我們不愿意客觀看待眼前的正式世界。內(nèi)心的傲慢和妄想,讓我們只顧著頭頂?shù)膹V袤星空,卻忘記了腳下的方寸實地。
大俠寥寥無幾,腳踏實地的平淡生活,已是普通人的最好歸宿,要學會珍惜。
05
茍且和詩歌其實可以兩全。
在維持現(xiàn)有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我們有能力將茍且的生活變得充滿詩意。
我們可以培養(yǎng)一些愛好。那些愛好往往是不帶功利的,我們花費時光,輔以耐心,并滿心期待,結(jié)果很輕盈,過程則很充實。
愛好能使我們得到心靈上的滿足,精神上的愉悅,平淡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愛一件事物,便能從其中找到全心投入的快樂和慰藉。這樣的人,不管環(huán)境怎樣,總是能夠過得幸福。
用一朵花開的時間,去愛上一個認真的消遣
喜歡什么便趕緊去嘗試。好的消遣就如同出海捕魚,打不來魚,也能滿載一船的星輝。
不問結(jié)果,享受的是過程,以及沉浸于斯的心境。
想要詩歌,并不需要去遠方。
經(jīng)營好眼前的茍且生活,多一些力所能及的愛好,多關(guān)心身邊的人和故事,有趣有眼界,生活也能有滋有味。
06
世界那么大,辭職去看看,沒問題的。
但記得看夠了,回來找工作好好上班,平淡日子還是要繼續(xù)過下去的。
多數(shù)人,最終還是會將愚勇熬成溫柔,平靜和幸福,一種人間煙火返璞歸真的生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