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說:人活一世,有三重境界,一是物質,二是精神,三是靈魂。
而周國平說:如果一個人太看重物質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價。人活著,精神就是他的內核,而境界則是隨之而生的意象,人生則是精神和境界共同塑造的結果。不同的精神,呈現出不同的境界,也驅動著人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叔本華說過:人生有兩大苦,一是物質匱乏,二是精神無聊。我們的生活,其實已經很少會因為物質不足而導致實在無法生存,但仍然會有許多人因為物質而被困,為何?我想,說到底,其實是因為很多人對物質有著太過度的欲望吧。吃得飽了,穿得暖了,欲望膨脹了,想要的東西多了,想法也多了,越來越不容易滿足了,煩惱也跟著多了起來。有些東西明明并非必須擁有,卻總也架不住內心的物欲。而對物質的滿足,是永遠不可能持久的,反之卻會損耗人的精神和能量。因為任何寄生在物質上的幸福,最終都會隨著物質的失去而消失。有限的生命里,與其被物質欲望所要挾,不如主動降低對物質的期望,先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清理掉居住空間里并不真正能用上的物品,控制物品的購買欲,可買可不買時堅決不買,夠用就好。用物質簡化去凈化你的心靈,然后會發(fā)現,其實生活并沒有那么悲催,我們還是能夠好好地過生活的。
總有那么些人,在別人眼里明明不愁吃不愁穿,有房子有車子,似乎一應俱全什么都不缺,但他們卻過得并不快樂。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他們太把身外之物當作人生的幸福來源。這些人總是希望從財產、社會地位、妻室兒女、朋友或是社會那里得到幸福。一旦發(fā)現這些東西可能失去,或是發(fā)現這些令他失望的時候,他人生的幸福就開始崩塌了。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有一句話:要記得在庸常的物質生活之上,還有更為迷人的精神世界。真正富足的人生,不是因為物質充裕,而是因為精神的不匱乏。一個人,當他開始不攀比,不再寄希望于外在物質,而是通過發(fā)掘自身的生命力來讓生活變得有意義,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不會再是貧瘠的,他的人生也不會再是空虛的。
人活這一生,如果能通過自身的努力,而使得自己身上獲得一些標簽,比如:企業(yè)老板、學者、有錢人、成功人士......為了金錢奔波、追逐、競爭,匆匆忙忙馬不停蹄,甚至付出健康和生活,這便不得不令人問上一句,這樣的人生,算得上幸福嗎?精神層次越是高的人,越會把這些歸功于努力之后的幸運,因為他們深知人生的意義其實并非只是如此。很多人的所求,其實都很簡單,無非是想要讓父母、伴侶、孩子過得好一點,想要自己過得舒心和有意義一點。而這些,卻往往要在物質生活簡單之后,心里的一切才會清晰地水落石出。 只有活在物質之外,我們的精神世界才能變成主角,才能更清晰的指引我們去懂得生命的真諦,去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說:最好的生活狀態(tài),是物質上簡樸至極,精神上豐盈充實。很多時候,我們把99%的精力都花在了那些接踵而來的雜事上,卻忽略了那1%最本質、最值得我們認真對待的那一部分。若是歌者,那1%的最本質部分,便是歌聲;若是寫者,那1%的最本質部分,便是書籍;若是舞者,那1%的最本質部分,便是舞蹈。只有真正關心那1%最能令我們心生愉悅的事,才能讓我們的精神和心靈有所寄托。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少關注物欲聲色,多感受生活,多接受藝術和文化的熏陶。 認真地讀書、認真地欣賞眼之所及的風景,用一份在生活之外的心境,做自己想做的事。 林清玄說:人生不過就是這樣,追求成為一個更好的、更具有精神和靈氣的自己。精神豐盈的人,即使身陷囹圄,也能苦中作樂,一桌兩椅,三餐四季,簡單如常。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然后盡心去做,不盲目隨意地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那些瑣碎的雜事,那些會讓眼睛產生壓力、讓心靈躁動的事情,少去看,少去想。雜事少了,煩惱就少了;物質追求少了,精神追求就多了。物質不充裕的生活才是常態(tài),就像不圓滿的人生才更圓滿,沒有誰能真正阻止你活出自己生活本身的模樣。梭羅說:當你簡化你的生活,宇宙的定律將更加簡單;孤獨不會孤獨,貧窮不會貧窮,生活也不虛弱無力。物質不會托起你生命的全部,也不會讓你的人生永不孤獨,更不會僅僅因為“想要”就讓你的人生路途變得暢通。生活無非就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就看你心之所向的是哪一種人生。*作者:破曉夢然,于光亮未起時出發(fā),向陽而行,以心聲寫心聲,以拙筆造夢華。
本文首發(fā)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