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生病是很多人認為最糟心的事了,其實還有比生病更糟心的,那就是給孩子喂藥。
作為新手媽媽,真的是能分分鐘崩潰。孩子生病,父母揪心,再發(fā)燒吃不下藥,真的是能讓一家人急得團團轉(zhuǎn)了。
但只要讓孩子把藥吃下去,就萬事大吉了嗎?事實并非如此。
這幾個喂藥誤區(qū),作為寶媽一定要了解,否則即使吃了也等于白吃。
小孩子的器官也比較小,很多藥對孩子來說難以下咽,所以父母就會想到把片狀的藥碾碎來喂孩子。
父母的出發(fā)點是好的,認為這樣孩子容易吃,而且容易吸收,可能發(fā)揮作用就會比較快。
但現(xiàn)實往往是殘酷的,存在即合理,既然做成了片狀就必然有它的道理。很多藥片可以碾碎喂,但是有的藥片如果碾碎喂的話,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例如腸溶片,就是需要讓藥到達腸胃里才會起作用。
但是如果將它碾碎,破壞了藥片包裹的外皮,就會致使里面的成分在口腔內(nèi)就被吸收,根本進不到腸胃里發(fā)揮作用,因此整片藥就基本失效了。
小孩子都很抗拒吃藥,因為他們怕苦。這個時候一些寶媽可能會選擇用牛奶或果汁喂藥從而遮蓋藥物本身的苦味,讓寶寶更容易接受。
但其實這種方法是萬萬不可取的,牛奶和果汁中的一些成分很容易和藥物發(fā)生反應(yīng),極有可能會分解藥物,從而使藥效大大降低,甚至是反作用。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也有可能形成結(jié)晶,從而傷害寶寶的健康。
小孩子也是很聰明的,對于一些喂藥的器具看到就全身都在拒絕,但寶媽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改用奶瓶喂藥。
在孩子看到奶瓶,天真的以為是他的最愛,喝了一口,卻發(fā)現(xiàn)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竟然被親媽騙了。
這樣很容易讓寶寶對奶瓶也產(chǎn)生抗拒。經(jīng)常這樣,孩子會形成條件反射,以后用奶瓶喂奶估計都會變成一件難事。
每個母親都是偉大的,很多寶媽覺得既然孩子不愿意吃,那就自己替孩子吃,然后通過乳液來喂孩子也是一樣的。
但事實不是這樣,通過這種方法孩子根本吃不到藥。
因為有的藥根本就不會進入血液循環(huán),更不要說到孩子體內(nèi)了。即使一些藥進入血液循環(huán),但通過乳汁的劑量是遠遠不會發(fā)揮作用的。
況且人體會對攝入的物質(zhì)進行代謝轉(zhuǎn)化,極有可能通過乳汁化學成分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導致無效甚至是對寶寶有害。
既然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那么到底該如何讓寶寶在生病的時候乖乖吃藥呢?
①選對藥物
孩子的藥和成人的藥在配方上是不同的,孩子的藥要更安全一些,副作用較小,并不是一些家長理解的把成人的劑量給孩子少吃一些就行了。而且很多孩子的藥物都做成了水果味,目的就是為了讓寶寶更容易接受。
所以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盡量給寶寶選擇味道好一些的,就不會那么排斥。不過吃完之后要記得放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以免他當糖豆吃了。
除此之外,父母還可以盡量給寶寶選擇口服液或沖劑類的,避免片狀和膠囊之類的藥物。因為對寶寶來說確實吞咽會比較困難,而且很容易嗆住噎住。
②吃對方式
近年來,因各種喂藥發(fā)生的悲劇也是屢見不鮮了。不同的藥,服用方法也是不同的,寶媽一定要記得認真閱讀說明書或問清楚醫(yī)生遵醫(yī)囑。
比如常見的泡騰片或沖劑類的藥物,就要用溫開水充分溶解后再服用,不要圖省事直接給孩子干吃,這樣既不能發(fā)揮作用,還容易出現(xiàn)意外。
片狀、膠囊類藥物,不要擅自進行碾碎、切割,需要整顆進行服用才能保留藥效。
③用對方法
對于一歲內(nèi)的寶寶,盡量選擇糖漿劑或滴劑。
在喂藥時稍微固定孩子的四肢和頭部,然后把滴管避開舌頭去喂藥,少量多次進行,等孩子完全吞咽后再喂下一口,避免藥物漏撒或者孩子嗆咳。
一歲以上的寶寶,家長可以多點夸贊和鼓勵,盡量不要強迫孩子,可以引導孩子吃了藥就不再難受了,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給一些物質(zhì)的誘惑,讓孩子能乖乖吃藥。
孩子生病固然是一件大事,但寶媽不可過于心急,在看病就醫(yī)喂藥的過程中多一份耐心,用對方式和方法,要相信寶寶也是很棒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