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618:59/
0 1
培養(yǎng)孩子獨立、快樂的人格,從什么時候開始?
要培養(yǎng)孩子獨立、快樂的人格,應該從孩子小嬰兒的時候就開始。
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再小的孩子也有被人尊重的權力。
而父母做為最初、最親密的相處者,一定要以“尊重”做為家教的基礎,因為,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
從孩子開始能聽懂你的話起,你就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做出選擇,充分尊重她的選擇權。
比如:
每天穿衣服,只要不是時間太緊張,你可以拿出當季不同的幾件衣服擺在孩子的面前,問還不會說話的孩子要穿哪件,孩子會認真想一想,然后用手指向自己今天想要穿的那一件。
當散步的時候抱著孩子出門,走到單元樓外,你可以試著問孩子:今天朝哪個方向走呢?孩子會歪著小腦袋想一想,然后用手指向一邊,你就抱著孩子朝那個方向走。
講故事的時候,你也可以把所有的故事書都放在桌上,讓孩子選擇今天講哪本書。
許多人都以為,幾個月大的孩子根本還什么都不懂,問這些有什么意義呢?
其實大人們是低估了孩子的智力發(fā)育,當從孩子能聽懂你說的話的那一刻起,他們的智力就處于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期。
他們產生了自己的判斷和需要,開始形成了自我的喜好和人格。事實上,他們比大人們想象的要聰明復雜得多。
在這個時期,如果你尊重孩子的性格特點和選擇(這里排除無節(jié)制無底線的溺愛),凡事盡量讓孩子自己做主,孩子就會因為在智力的發(fā)育初期,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而形成快樂的天性和獨立、有主見的性格。
這種性格的好處是,孩子一旦養(yǎng)成獨立的習慣,就從不會為一時的挫折和困難消沉,非常容易從困境中掙脫出來,開始尋找新的快樂點。
0 2
只有獨立自主的孩子才會有更多的機會成就大事業(yè)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現(xiàn),同時體現(xiàn)出了家長的不同教育方式。
生活中,孩子能夠完成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孩子還能幫助父母分擔一些簡單的事情,媽媽無疑會省心很多。
孩子對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就會影響以后的自立,誰愿意孩子長大了還要依靠父母生活呢?
只有獨立自主的孩子,才會有更多的機會成就大事業(yè)。而現(xiàn)在很多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雖然心里想要孩子獨立,但自己又不忍心,認為自己有能力照顧好孩子,只要孩子開心就好。實際那是父母太依賴孩子,不愿孩子離開。
無論是電視上,還是生活里,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父母怕耽誤了孩子學習,就不讓孩子在做家務上浪費時間。孩子有什么事情,自己就立馬幫助做了,孩子只需要享受成果。
有的家長也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看著孩子弄得到處都是,還不如不做?;蛘呖吹胶⒆幼鍪侣掏痰?,明顯很容易就完成的事情,但就是一直都完成了不,家長受不了那種慢,就只好自己去代勞了。
有些家長是心疼孩子,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累,尤其是看著有點“臟”的事情,盡量不讓孩子動手。
就父母這樣的心態(tài),孩子很容易失去嘗試的機會,也就得不到不鍛煉,更沒有經驗,當然也就不能獨立自主了。而且還會讓孩子養(yǎng)成依賴家長的習慣,養(yǎng)成好逸惡勞的習慣,那都是不好的結果。
孩子沒有獨立精神,基本都是父母不讓孩子獨立生活,不讓孩子嘗試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家長可能還自認為自己是愛孩子的表現(xiàn),可那卻是害孩子的表現(xiàn)。
如果讓孩子從小就學會生活自理,孩子得到了鍛煉,會有更多的經歷和經驗,這對他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而對家長來說,也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媽媽能省不少事情。而且在鍛煉的過程中,也能讓孩子手和大腦更協(xié)調,帶動孩子的智力發(fā)育,同時也能提高孩子的獨立自主的能力。
在孩子的不斷成長中,父母要試著放手,讓孩子自己學會照顧自己,而父母應該怎么做才能幫助到孩子養(yǎng)成獨立的性格呢?
讓孩子從日常的小事做起
有意讓孩子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引導孩子嘗試新鮮事物
對孩子的努力要認可,及時給出表揚和意見
孩子需要成為優(yōu)秀的人,需要出人頭地。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才能培養(yǎng)出獨立自主的精神,需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自理、自給的生活開始,逐步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成為一名杰出的人才,就能在如今強烈競爭的社會生活中,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那時再回望以前的付出、以前的辛酸,你會覺得那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0 3
如何培養(yǎng)人格獨立高情商的孩子, 6條建議看完就用
孩子養(yǎng)成獨立人格的習慣,往往伴隨著的是孩子情商的不斷提高。父母在培養(yǎng)孩子獨立人格的時候,可以從這幾個關鍵點來思考如何培養(yǎng)孩子:激發(fā)孩子學習的欲望、如何回答孩子的提問、怎么教孩子與人打交道、讓孩子擁有故事思維。
01
鼓勵孩子去感知環(huán)境
在天性和能動性的驅使下,孩子本身就有理解周遭事物的欲望。在目光所及的范圍內,他們會利用一切機會來學習掌握各種知識(多數情況下的確是“掌”握,也就是靠手去感知)。
02
大多數的學習都是自然而然的漸進過程
拿游泳來說,孩子先是下到水里撲騰,接著是在水里行走和吹氣泡,最終會從基礎的劃水進步到潛泳。
換成數學,孩子先是背數字,然后才是真正地數數——把數字和物體對應起來。
學習社會知識同樣是漸進的過程,孩子要慢慢地理解關鍵性的概念。
03
不要擔心自己在孩子面前出丑,孩子也不知道答案
孩子們會效仿家長,向家長提供想法并展開合作,這樣只需要幾年時間,孩子就會自己做研究了。而且他會學到寶貴的一課:無知并不可怕。
04
和孩子分享遇到的疑問,不要著急給出確切的答案,而是迅速鼓勵孩子思考并自行得出結論
把你感興趣的事情用開放式的問題提出來:“我在想,要是不打預防針你會怎樣?”
和孩子一同探索不熟悉的領域(而不是將其限制在大人的經驗范圍之內),讓孩子挑戰(zhàn)你的想法,找出你的錯誤。
也讓孩子知道,犯錯是學習的一部分,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不過也沒必要刻意犯錯。)
05
孩子需要掌握幾種和他人打交道的策略,這樣便能大膽明確地亮出立場,同時禮貌地說出要求
握手:對孩子來說,握手是很有效的方法,可以了解對方的習俗,可以向任何年齡段的人打招呼;能克服羞怯,還能應對過度親熱的成人。
合作,但也學會拒絕:當孩子把玩具或手工作品拿到公共場合,想一塊兒玩的小朋友就必須得到他的許可,要問:“我能和你一起玩嗎?”
而孩子回答得也要有禮貌:“不能,但是我要謝謝你先征求了我的同意。我今天想自己做這個?!被蛘?,“沒問題。你可以做這個部分......”
06
愛護孩子的初心
古時候有這么一個人,他把自己做過或見到的事情講成了故事,于是他便成了古往今來的第一位歷史學家。
早期的畫家和音樂家也是一樣,他們把自己對世界的感受整理了出來,為他人解讀了世界。
所以,當孩子在描述一幅畫,或者講洋娃娃的故事的時候,大人要仔細傾聽。
過去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孩子,家長像做雕塑一樣把孩子雕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然而現(xiàn)代的教育理念認為,對象應該是環(huán)境,家長應該做的是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讓孩子長成他自己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