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層次等于孩子的起跑線,最需要學習與成長的是父母。
育人先育己,慈懷媽媽每周和您分享一個育兒話題,一周共讀5本書,讓我們都成為孩子眼中合格的父母。
本周,我們分享的話題是: 陪伴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的書是:《擁抱你的內在小孩:親密關系療愈之道》
點擊音頻播放
當我們回顧過去,就會發(fā)現(xiàn)每個人都曾經經歷過一些創(chuàng)傷。這些創(chuàng)傷來源不一,可能是被拒絕、被壓抑、被批評、受虐等。
這些創(chuàng)傷中最大的挫折,是不被允許做原來的自己,而被迫成為父母、老師或社會所期望的人。于是,我們就在這些被強迫的過程中受傷了。這種傷害是持續(xù)的,會慢慢在人的內心形成一個脆弱受傷的小孩,無法長大。
羅西的《擁抱你的內在小孩:親密關系療愈之道》正是一本討論內在小孩的書。作為經驗豐富的心理治療師,羅西帶領許多人重新認識到童年時家庭對自己帶來的影響,也就是開始正視和接納內在小孩的過程。
本書告訴我們,人的一生都處在關系之中,但很多時候關系讓人陷入痛苦。只有當我們明白當下的關系如何被早期的關系影響,才能明白痛苦從何而來,才能學會釋然。
下面,讓我們走進本書,詳細了解作者關于親密關系療愈的必經之路。
被童年恐懼襲擊的成年人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遭遇痛苦、焦慮、恐慌等心理危機的時候,可是你知道嗎?我們對自己或當前心理問題的了解只是意識結構中的冰山一角,這些痛苦、恐懼、悲傷等問題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更深的原因。
要弄清心理危機背后的深層原因,就需要我們回顧過去或童年的經歷。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當人們深入回憶童年時,總是會再次體驗小時候被壓抑、被忽視的心理創(chuàng)傷。正是這些創(chuàng)傷的積累,引發(fā)了我們當前的危機。
這些創(chuàng)傷就是內在的小孩。由于我們在童年時期與父母等撫養(yǎng)人的關系中不斷體驗情感受挫或理想破滅,這個小孩會一直帶著被拋棄、遭背叛的委屈,拒絕長大。
Leo是一名商業(yè)顧問,在學術上也是一位高成就者。他的煩惱在于會議期間總想去廁所,而且會議的重要性和膀胱的需求有著奇怪的聯(lián)系。
在與作者的會面中,Leo聊起了童年。此時他才意識到問題根源。 5歲的Leo在學校的話劇節(jié)上扮演彼得·潘,因為在臺上太緊張尿濕了褲子,并且滴在了舞臺上。觀眾哄堂大笑,他感到非常丟臉和難過。
但他認為,真正的傷害來自父母。 父母不僅把這件事告訴家里其他人,而且還會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斷當著他的面去告訴別人并嘲笑他。
Leo的眼淚被父母忽視了。很明顯,已經長大成人的Leo仍然糾結于過去的陰影。當家人嘲笑那個小男孩時,面對憤怒,脆弱的他不知道如何辯解; 當他長大面對工作壓力時,他再次感到緊張、害怕,并養(yǎng)成了頻繁跑廁所的習慣。
不過書里寫到,僅僅找到導致心理危機的根源也就是某些童年創(chuàng)傷,還不能幫來訪者徹底解決問題。找到隱藏在創(chuàng)傷背后的內在小孩的全部面貌才是痊愈的關鍵。
隨著年齡的增長,內在小孩會以各種各樣的面孔去偽裝,并發(fā)展出一系列次人格防御機制。次人格防御機制會對各種關系造成極混亂的影響,使我們的生活不斷重復與童年時期父母相處時的糟糕模式。
時刻準備取悅父母的乖乖男、乖乖女,幻想能夠承擔一切的英雄、甘于受辱和受損害的替罪羊、自暴自棄的破壞者等等都是不健康的次人格類型。
如果這些次人格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么他們在未來與異性的關系中將不可避免會遭受痛苦,伴侶關系也面臨危機。其實,Leo就屬于“替罪羊”類型。當他回家說在學校受欺負時,他的媽媽大笑。后來在一場家庭危機中,他被送到了外祖母那里,繼續(xù)受到刻薄的待遇。
他的眼淚一直被忽視,而他也由于不聽話而得到懲罰。在整個成長過程中,他一直帶著不快與害怕卻無力反抗。即使步入成年,也從不敢為自己去爭辯什么。這不僅僅體現(xiàn)在與同事以及管理者之間的關系里,也體現(xiàn)在他的婚姻中。
他說自己害怕“某種強烈反應”,但又一直不知道那是什么,甚至在知道妻子不會故意傷害他的情況下,依然感到非常害怕她。 妻子感受到了丈夫孩子般的無助感,并對他表現(xiàn)得像個無用的人迷惑不解。
其實,無論是面對當前的工作和家庭生活還是童年期的記憶,Leo的內心始終積壓著巨大的憤怒,但他不敢允許自己釋放這股憤怒,于是只能冷嘲熱諷地中傷妻子。而這嚴重影響了他們夫妻的親密關系。
好在隨著治療的進展,Leo釋放出了內心的憤怒。他對著空椅子說話,就仿佛對著曾經傷害過他的父母說話一樣。
當他描述完自己的痛苦,以及在父母不經考慮的笑話中那折磨人的無盡尷尬后,Leo讓心中的孩子盡情哭泣,以表達難過和對父母的失望。當眼淚滑過臉頰,他完全意識到,他破碎的心源于父母的背叛。
同時,他又感到出奇的自由和輕松。好像突然間找到了表達感受的力量,而不再懼怕對方可能出現(xiàn)的強烈反應??只乓u擊終于消失了。最重要的是,他的自尊和顯著的工作自信讓他得到了晉升。
Leo的婚姻也進入了新的維度。妻子喜悅地發(fā)現(xiàn)原來他是一個很有擔當的大男人。
可見,想要解決當前心理困境,必須找出積壓著心底的秘密,也就是有關童年創(chuàng)傷的經歷。我們會重新認識那個痛苦的小孩,了解他的面具并讀懂他發(fā)展出來的各種次人格防御機制。從而使他冒險走出來,站在成年人的水平去面對問題。
童年創(chuàng)傷
令成年后的關系痛苦
細究起來,每個人身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次人格防御機制。這些防御機制主要源自遺傳和童年陰影,似乎是一種正常的生物本能。
問題是,當我們在成年后的親密關系里再次遭遇童年陰影類似情形時,各種各樣的心理危機就會出現(xiàn),隨之親密關系的質量也大受影響。
不同的防御機制對夫妻關系有不同的影響。童年的陰影在親密關系中會引發(fā)一系列的焦慮、恐懼、破壞和不安全感。比如,有的人幼年時期習慣通過轉移注意力來避免壓力,那么在進入婚姻后也會時刻逃避跟伴侶的正常溝通。
還有的人遇到問題不回避,但容易焦慮,出現(xiàn)無法控制的情緒爆發(fā)。這當然會給伴侶帶來巨大的痛苦。至于被動攻擊類型的人,則永遠不會明確反對伴侶的意見,看起來非常隨和,卻會在事后以各種理由抱怨伴侶,令對方感到挫敗不堪。
偏執(zhí)狂是書里提到的一種非常極端的次人格類型,這類人深受無意識中原始創(chuàng)傷的操控,進入了情感困境,過著艱難的生活。而對他們的伴侶來說,更是難以應對,甚至令夫妻關系走向崩潰。
作者的一位來訪者Betty,就屬于這種情況。 Betty的丈夫在和她相伴20年之后,突然離她而去。她認為自己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的,所以丈夫的離去令她心碎和不解。
Betty做心理治療,是想獲得幫助來克服悲傷和憤怒,學會如何度過沒有丈夫的生活。 看起來她對親密關系非??释?,但她完全不知道,導致婚姻崩潰的其實是她的偏執(zhí)人格使她對親密關系的經營弄錯了方向。
婚后她努力與丈夫保持親近,卻并不體現(xiàn)在床上,而是表現(xiàn)在對家庭用餐的準備和執(zhí)行上,甚至可以說,她對這件事的重視過了頭。她要求大家只要有可能就得圍在一起吃飯,甚至鼓勵丈夫每天外出工作途中順路回家吃東西。
這種要求不僅讓孩子們感覺殘酷,丈夫也覺得失去了自由和個人生活。也許,對她這種“渴望家庭團聚”的偏執(zhí)信念保持耐心和理解,是丈夫唯一能使用的應對辦法。
但隨著孩子們的逐漸長大、離家,Betty對家庭用餐的執(zhí)著要求卻一如既往,她拒絕嘗試任何改變。最終,丈夫鼓起勇氣為自己爭取自由,遠離這種殘酷的要求。
那么,為了幫助Betty走出婚姻失敗的心理困境,作者做了哪些努力呢?讓我們來看一下。
作者深入探討了Betty“早期家庭養(yǎng)育”的問題。當Betty還是一個小女孩時,家庭一直受債務影響。父母為了賺足夠多的錢來維持家庭假期,總是在工作日的晚上把她和妹妹丟在家里。她感到寂寞和無聊,心底一直渴盼周末家庭聚會的到來。
父母顯然意識不到小女孩獨自在家所遭受的痛苦,而是認為做了他們自己覺得對的事情,努力賺錢給孩子更好的生活。這是很多用兩份收入來償還貸款的家庭中經常持有的態(tài)度。
事實上,人類的行為或觀念,無論好壞都會一代一代往下傳遞。父母等主要撫養(yǎng)人的某些錯誤做法,如過于重視物質、感情冷漠、習慣懲罰、吝嗇鼓勵等都會在孩子心里留下深刻的烙印。對父母來說很平常的事,卻會對孩子造成痛苦。這樣的家庭不斷復制,會造就更多的痛苦小孩及受心理困擾的成人。
不過,即使我們認識到這一點,也無需悲觀。書里指出,當我們理解自己的行為是如何被之前的撫育過程影響,并開始質疑長期持有的家庭生活方式時,改變就有可能發(fā)生。
就像Betty那樣,當意識到早期家庭生活造就了內心情感饑餓的小女孩,并使她不斷重復那些破壞夫妻關系的偏執(zhí)行為后,她會給自己足夠的理由,以小心監(jiān)督未來的行為。那么,無論是否再婚,她都能更好地與他人或自己相處。
自我覺察和溝通
才能發(fā)展親密關系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了解了內在小孩的成因以及對親密關系可能造成的各種影響。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如何與內在小孩和平共處,使親密關系進入令人滿意的狀態(tài)。
這里不得不提的一點是,人類非常不善于處理出了問題的親密關系。因為很多時候,即使對彼此的關系不滿意,我們也不愿意說出心中感受。我們總是傾向于選擇忽視,希望問題自動消失,并且發(fā)展出一種妥協(xié)回避的共謀。
共謀指的是為了欺騙的目的而達成一致、視而不見的陰謀,主要發(fā)生在夫妻之間。有些夫妻因為某種共同的依賴,互相支持對方以滿足自己的需要。比如有的女性選擇與放縱的丈夫共謀,僅僅為了不使婚姻破裂。
表面上看來,共謀是保持婚姻的好方式,實際上卻藏著對親密關系的嚴重威脅。因為這種關系是建立在欺騙的基礎上的,另外,一個愿意放下自尊、無條件支持伴侶的人,一般面臨著嚴重的依賴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參與共謀的雙方都不會體驗真正的快樂。
書中所舉Cassie和丈夫的例子,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fā)。Cassie是一位自由旅行作家,由于要不定期地出遠門寫東西,于是丈夫就成了操持家務、照顧孩子的人。
開始的時候,丈夫很樂意與她互換角色。丈夫也許與Cassie共謀好了,因為他在自己的事業(yè)上面臨著挑戰(zhàn)和障礙,所以更愿意安全地待在家里做家務。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共謀使丈夫出現(xiàn)了心理危機。丈夫的自我價值感很低并覺得挫敗和郁悶。盡管努力壓抑對妻子的憤怒,但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Cassie對本書作者說: 他們有過激烈的爭執(zhí),沒人知道那些艱難和痛苦。
然而作者指出, 正是這種敢于爭執(zhí)、進一步來說是善于徹底探討問題的做法,讓他們最終收獲了彼此滿意的夫妻關系。丈夫面對令人沮喪的心理沖擊,不再回避;Cassie也愿意正視丈夫的自尊和需求,為改善關系而傾聽和交流。所以他們得以脫離“共謀”,重塑自我。
作者在本書的最后告訴我們,當今時代我們會遇到更多的機會和誘惑,一旦發(fā)現(xiàn)親密關系出現(xiàn)危機,很容易就會考慮換一種選擇。
人們已經覺得不必也不愿意去忍受痛苦關系的折磨了。然而,如果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痛苦,就很難有對生命的深刻體驗,也不會獲得進一步的成長。
所以,即使面對痛苦,我們也必須相信自己。只有自己覺察到了問題的存在并敢于冒險與對方溝通,才能解決問題,營造出更緊密的聯(lián)系。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期望伴侶改變,實際上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恰恰是我們的改變,才能帶來伴侶的改變。或許當我們開始發(fā)揮直覺的作用,重視對覺察和溝通的練習,親密關系中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擁抱你的內在小孩:親密關系療愈之道》這本書能幫助我們看清內心的本質需求,使我們更自在地活著。
在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中,關系無處不在。關系的質量直接影響人生的質量,對關系的經營就是對自我的經營。然而,在漫長的一生中遭受令人痛苦的人或事,卻無人幸免。
我們要做的是,不能讓自己一再經歷痛苦而不探究痛苦的根源。弄清當下問題的原因才能避免再次受苦,也才能找到讓余生幸福的路徑。
人人都渴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甚至會不惜為此取悅他人、委屈自己。但是真正的良好關系,并不能僅僅通過向外求而得來。重要的還是自我修煉、內在和諧。
當我們能夠成熟到把自己的內心照顧好,就能看明白給我們帶來痛苦的那些人或事,究竟想要傳達什么信息。
如果我們學會將這些信息解碼,并進行自我反省和調節(jié),相信即使沒有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也能讓心靈更完善,讓生活更美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