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寫意畫技法舉要——寫意人物畫常用技法
岳海波著
1。薄畫法∶
薄畫法與用墨的濃淡有關系,但主要還是講用色的厚薄,它們之間的關系,有些像山水畫中的“淺絳”和“青綠”,是以淡彩為主的一種畫法。薄畫法的主要用色為水色或植物顏料,如藤黃、大紅、胭脂、花青、曙紅、酞青蘭等。薄畫法的技法比較簡單,色彩透明鮮亮,制作的程序也較方便,故多為畫家采用。就像山水畫的“淺絳”,畫得人很多,而青綠山水因制作復雜,畫家鮮有人涉及。薄畫法一般是先用墨色勾勒,再在轉折處稍加皴擦,然后根據物象“隨類賦彩”,用色多以水色或植物色為主。(圖24)(圖25)
2。厚畫法∶
厚畫法是相對于薄畫法而言,相當于畫中的重彩。寫意人物的厚畫法,多用石質的礦物顏料,像土黃、朱德、朱砂、石青、石綠等,這種畫法的作品,色彩沉穩(wěn)、厚重、變化豐富,給人以很強的份量感,當年黃胄和劉文西先生就多用此法。厚畫法比較適合大幅作品的制作。
厚畫法的技法要相對復雜的一些。一般是先用重墨勾勒、皴擦,稍干后再用淡墨色和淡水色(如曙紅、脂胭和花青等)打底子,待七成干后,用石色(如石綠、朱砂等)厚厚地涂上,為了使色彩明亮,有些地方還可以反復上石色。只是注意上色時不要壓住墨線,再注意石色與水色自然相接,相互間的過渡要自然。(圖26)(圖27)
3。以線為主法∶
以線為主法主要是在描繪對象時,有意識的舍去物象的光線、明暗關系,淡化或舍棄物象的色彩。而主要依靠線條來體現(xiàn)物體輪廓的轉折,從結構出發(fā),把形體的轉折變化及運動和物體的質感用粗細不同、抑揚頓挫不同的線條表現(xiàn)出來。畫這種以線為主的畫,首先要樹立以線造型的觀念,了解和掌握一些中國畫的用線規(guī)律,了解和掌握用線的疏密和相互的襯托表現(xiàn)物體關系的方法,線是中國畫的靈魂,又是中國畫的骨架。歷史上有許多像《八十七神仙圖》那樣純粹用線勾勒的白描作品。只是寫意人物畫的用線更強調粗細變化,這種粗細變化規(guī)律有這么幾種:一是素描法,比如我們把胳膊理解為圓柱體,那么就有受光面和被光面,用線時受光面的線可細一些,背光面的線就可粗一些,身體的其它部位亦是如此;二是上細下粗法,像塔形的上小下大的建筑,給人以穩(wěn)定感,亦給人以力度感,故我們在寫意人物畫中也可以上面用線細一些,下部用線粗一些;三是前細后粗法,就是模特兒越靠作者近的部分用線要細,離作者遠的部分用線要粗,這樣的線條就豐富了。(圖28)(圖29)
4。認墨為主法∶
所謂以墨為主法,就是有意識的弱化物體的輪廓線,極化用面,強調用墨的塊面感凸顯墨韻的美感。過去,墨只是依附于線的陪襯,現(xiàn)在隨著墨的功能的擴張,線成為墨的互襯。以墨為主法中的潑墨,最具代表性,潑墨是寫意人物中特有的痛快淋漓的表現(xiàn)手法,它是線的無極放大,它充分利用了水墨在宣紙上相融相斥的性能。潑墨技法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純用墨塊,一種是潑墨和勾勒相結合。純用墨塊有“沒骨”的感覺,能較好地體現(xiàn)墨韻,而潑墨勾勒的線面結合,(有時會出現(xiàn)水墨沖動線條而帶來特殊的效果)相映成趣。這種畫法雖有酣暢淋漓的感覺,但掌握不好,往往產生墨中無筆,死墨一塊的后果。所以潑墨時一是要注意筆觸,注意筆與筆之間的距離,二是在蘸墨時注意筆的濃淡變化,另外此法還很容易畫“汰”了。要注意干濕對比,在濕墨旁,最好畫點焦、干的墨,沒有干墨,濕墨也襯托不出來。(圖30)(圖31)
5。先濕后干法∶
先濕后干法與濃破淡法有些相似,就是用大筆飽醮墨色揮灑,待未干時用焦墨勾勒,這種技法因未干的墨色繼續(xù)對墨線滲化,使得線條變得模糊而更具魅力。墨色與線相互滲化,軟中有硬,虛中有實,此法可用于先上膚色再勾勒的人的面部和手腳,但更多的是用于人物的衣服。用墨的干濕不同,用色的厚薄不同,會在勾勒中產生不同的效果。墨的干濕除了用筆的水分外,還有未干勾勒時間的選擇。色的厚薄在同樣明度上是可選擇的,比如畫面某個部分的顏色想增加的厚度而不改變它的明度,可在顏色里加膠,以膠代水,加牛奶,以奶代水,都可使顏色增加厚度,之所以強調厚度是因為在一定厚度的墨色上勾勒,墨色水分少而勾線容易留得住。
先干后濕法與先濕后干法有相通之處,就是先用墨線勾勒,在未干時上墨色渲染,墨色的滲化,沖動了未干的墨線,產生一些水墨流動的效果,線與面的交織,揉在一起,效果近似潑墨,但線條清晰、生動。(圖32)(圖33)
圖文來自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平臺轉發(fā)僅作交流學習。若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藝術的生活,謝謝你關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