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雪花
圖:來自網絡
我出生于農村,也長大于農村。毋庸置疑,我與土地是有著深深地情懷的,土地與我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的!
二十歲之后的我,為了生計,為了人生的理想與目標。在外漂泊幾近二十載,到過很多的地方,目睹過很多地方的景色與物產,而每一個地方都會令我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但無論怎樣,它們還是代替不了我家鄉(xiāng)豐縣的那幾塊田地,那幾塊給予我營養(yǎng),供我長大的土地。不管我離開您多少年,不管我多長時間都未曾去看過您,您在我心中的位置不變,您在我心中的親情不變,反而是隨著經久年月的加深,我對您的情誼也在逐漸地加深,綿長!
我的家里除了那幾塊小荒地之外,真正的責任大田共有四塊,它們的面積分別是2.6畝,1畝,1.2畝,0.8畝。我們全家人就是靠著這幾畝地過活的。
特別是在我小時候(八十年代),吃喝穿,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從這幾畝地里產出的。記得那時的我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增添一身像樣的新衣服,母親說,你好好拾棉花,賣了棉花后,給你買身新衣服。
于是,我盼啊盼,終于等到了過年時,也終于如愿以償。最讓我終身難忘的是我剛穿上新衣服時跳的那幾個圈,還有我向鄰家的小孩炫耀時的那一抹微笑,還有我入學時母親為了給我籌學費,賣掉的那幾口袋麥子……無論哪一樣東西,哪一樣事,都是靠著那幾畝地來“擺平”的。
地能產黃金。我想這句話說得絕對沒錯!
我是1981年末出生的,母親她告訴我,在我出生不久就分到了地。而比我小三歲的妹妹,她就不一樣,那時的計劃生育嚴,能不罰錢就是好事了。自然也就上不了戶口。母親和父親一直說她是個小黑孩,每當妹妹她嘟著嘴巴挑食時。母親就會生氣的說,你這小黑孩,還挑啥啊挑,能吃飽,有你吃的就不錯了。像這樣的話我聽過的次數(shù)不下于上千遍。
鄰家的父母們也是如此,甚至整個村子,整個鎮(zhèn),家家戶戶都會把自己家上不了戶口,分不到地的孩子都一并稱作為黑孩子。我在剛一開始時不理解這個叫法,總以為她們口中所謂的黑孩子就是臉不白。我的理解,曾經被一些大人貽笑大方。哈哈,想想當年的自己就是這么蠢笨!
如今,秋收完畢,緊接著播種小麥的環(huán)節(jié)即將拉上日程。不知道為什么,在秋收的這段時間里,是我一年當中往家里打電話的次數(shù)最多的時候。一是擔心母親的勞動強度,二是為今年的大豐收而喜不自禁,三是每當我打電話之前就自己琢磨著我的家人今天又在哪塊地里干活。
所以我總是帶著如此開心的心情往家里打電話。人雖沒到現(xiàn)場,但我能想象得到母親正在橋南的那塊地里喜笑顏開,汗流浹背的咔嚓咔嚓地掰棒子,父親他正在緊張地裝車子。
地頭上的那棵老楊樹下臥著一只對我家忠實可靠的狗兒,守著那幾口袋棒子,守著那一輛自行車,守著那一只水壺。秋風一陣緊接著一陣的吹,吹落了樹上的黃葉,吹響了棒子的葉兒,沙沙,吱吱,咝咝……
今天是寒露節(jié)氣的第三天,寒露一到,小麥也即將下種了。莊稼的收種都是遵循著節(jié)氣來的,不可太早,也不能太晚,剛剛好最好。太早了,容易長過苗,太晚了苗兒長不起來,跟不上季節(jié)的趟兒??倸w都會影響到它的生長,會造成一定的減產。
所以說,自從我記事時起,不管是在吃飯時,還是在田間地頭幫父親干活時,他的嘴里總是在叨念著二十四節(jié)氣的名字。他還語重心長,一本正經地告訴我說:孩子啊,你一定要把這二十四個節(jié)氣背熟,理解透。這是作為一個農民最起碼要懂要掌握的知識。
并且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他在我家四塊地當中最大的那一塊地頭上給我說:100平方米等于0.15市畝。這樣算下來一畝地大約是667平方米。所以說,在我七八歲時,當大人在一旁說他家有多少畝地時,我的大腦里一下子就反應出來,一畝地共有多少個平方。
民以食為天!食以地而生!可見,土地它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是多么的重要。不管你是高官貴族,還是布衣平民,咱都得要從食物“走起”,從糧食那兒說話,從土地那兒開涮。
在以前,給女方說煤時,男孩長得好不好先不說,首先得先談他家有幾畝良田,家里有幾個糧囤,糧囤的糧食是否是裝滿的。如果這幾方面達到了,女方對男孩的品行,甚至是長相,都可放寬很多。所以說,那時富人的標準通常是以地多來衡量的。
此刻,身處外地的我,把目光微調于窗外,倏然間,一股輕柔地秋風輕輕地吹動了那幾梢槐樹枝,隨之幾片枯黃的葉兒慢慢地飄落。我不由得感嘆,這一幕多像我老家豐縣的景象啊!就這樣,我又把鏡頭徹底地拉向了我家橋南的那幾塊地里。
棒子秸已經全部運輸于地頭上的溝渠邊,現(xiàn)在的地里是堆著的分布均勻,大小一樣的糞堆。地里的人,從早上的瀼瀼露水,夜色還未退完時,就開始了一天的耕地勞作。先是用鐵叉撒糞,緊接著便是撒碳氨和磷肥。
并且這時的父母親會告訴我,這其中的一些肥料對于莊稼有著怎樣的作用,哪是促進秸稈生長的,哪是促進糧食長粒子的。
甚是記得,我每次幫忙撒化肥時,腳底過不了一會兒就粘滿了厚厚的粘泥土。這時的我一邊搶著干活,一邊在心疼我的那一雙插花布鞋。最懂我的母親她總會在第一時間看出我的心思,說:怕什么,咱把莊稼種的好,換了錢,娘再給你買材料做一雙更好看的。于是,我干活干的更是奮不顧身,忘了自我。
待所有肥料都撒好后,我興高采烈地對母親說:這小麥的食物終于給弄好了,它們盡管張大嘴吃去吧!隨之,我就是一陣大笑。
然后,下一步,便就要看父親的了。他開著一輛嘭嘭響的手扶車,開始給地松土,這一“偉大的工程”,通常都是由父親一人勝利完成。有的人家,他們的耕地方法與我家有點大同小異。
他們先是采取用犁鏵犁,一趟子,一趟子的犁好后,再用耙地的耙一遍又一遍地耙,直至耙的平坦,勻稱了才罷休。通常情況下耙上會坐一個小孩,這樣是為了把地耙的深度更大,更勻。不知道您是否在當年也充當過這個任務艱巨而又十分享受的角色呢?
耙好的地,緊接著又要進行下一步的工作,那就是讓地的質地再細膩一點,地勢再平整一點。真正達標的好地是,不能有成堆的大坷垃和小坷垃,因為這樣影響小麥的出苗率。地勢要平坦,不能出現(xiàn)明顯的坑坑洼洼,以防旱的旱,澇的澇。再說還要從長遠計議,也是為了預防長高成熟時的小麥不容易倒伏。母親和父親他們總是事無巨細,不辭勞苦的干著。
即使再累都從不叫一聲苦,反倒是越干越起勁,越干越開心。而那會還是孩童的我,最主要干的活是拿著镢頭敲坷垃,撿拾棒子秸疙瘩。還有一樣我最喜歡干的活,就是在父親還未徹底培好的田埂上,幫忙插那幾棵光桿的棒子秸。
父親他呆在地的一頭,用盡最大的嗓門呼喊我把棒子秸桿,往左移一點,或往右移一點。直到這些棒子秸稈無論從地的哪一頭看起,都在一條直線上才行。我很欣賞父親的眼力。完全不用像他們那些人,非得拉線繩,才能弄得正。
每一個插好的棒子秸稈都如按兵不動的將士,昂首挺胸,英姿勃勃。不站崗到最好,絕不倒下。父親他就是依著這一排整齊有序的棒子秸,進行培埂的。當時的我也經常學著父親的樣子,站在地的一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照啊照??山^對看不出他培的埂子正不正。只不過是做個樣子,感覺好玩罷啦。
原來不諳世事的我,總認為培的這條埂是來裝飾地的樣子的。后來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才真正明白,這條土埂子有著雙重的身份。一,它是我家的地和鄰家地的分割線。二,它是在給小麥灌輸水分時,防止水土流失??窗桑r家地里盡是學問。如果不深入的去發(fā)現(xiàn),去考究,讓一個從未種過地的人把這些給清楚的說出來道道。恐怕真還解釋不透徹。
這地里的繁忙景象,在寫意著一派盎然生機。手扶機子的砰砰響,孩子們的追逐嬉戲聲,大人們互相之間的交流聲,咚咚地耙地和培土的聲響,秋風貼著地面吹著葉兒滾動的聲響……
這一切的一切,無一不在訴說著秋種對于農民的重要性。這是一場持久戰(zhàn),需要七八個月才能論成敗,見分曉。因為這之中還有著我們想象不到的變數(shù),比如天旱,水澇,狂風。都會對小麥帶來一定的影響和打擊。
小麥的長勢好不好,首先得有著一個收拾妥當?shù)牡亍5貎汉昧?,就不愁長不出好莊稼。其余的外在因素畢竟還是少的。
下一步就是耩麥了。那時候的種麥方式是這樣的。都是選用鐵制的,四個漏洞的,要么就是木制的三個漏洞的。
不過,在八九十年代的那會通常用的都是鐵制的四個漏洞的耩子。后面的一個人負責掌管耩子把,不過,這個人通常得是一個對種地有見地的老手,得有著對種麥的豐富經驗,與老道有成的技能。要確保每一個耩子的眼漏出的麥粒兒均勻有序。漏得太少了,麥會稀,漏得太多了,麥會稠。最最合適才行。耩子眼卡住時,要及時的發(fā)現(xiàn)才行。
要不然,空了檔的麥趟子,再回頭補麥粒,絕對補不了耩子耩的這么勻。通常情況下,在耩麥前,麥種都是經過農藥拌過的。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地鼠和蟲子的食用和破壞。一切都是為種子順利發(fā)芽,成長而作準備的。
前面的幾個人負責拉耩子,耩子的輪子才會轉,輪子轉了,麥種才會滾落進土地中。拉耩子的人不分老少,孩娃。只要你有力氣你就來。所以說,那會的我,也是這農忙時期中,千千萬萬個為之努力拼搏的一員小將。其實。在耩麥時,通常都是三兩家合伙干的,一家人還是勢單力薄的。要想拉動那么一個鐵家伙在松軟的土地里行走,談何容易?
所以說,那時的我雖然力氣小,但多少還是能使上一點勁的。俗話說的好,人多力量大。其實,那時年少的我,還是帶著諸多感覺好玩的心態(tài)在里面。大人們拉,我也跟著背上繩,彎著腰,腳踩在松軟的土地里,一走一用力,一步一陷,別說幫忙使勁了,感覺這力都被腳下的土地吸走了。
不一會兒,鞋子里全灌滿了泥土。停也不好停,因為大人在使出渾身的力氣大踏步地往前走。如果我停下的話,自己的背上的那根繩就會被軋進耩子的車輪里。所以,幾輪過后,我就累得頭暈眼花。
大人們呢?個個氣喘吁吁,大汗淋漓。他們這時,最招牌的一個動作,就是呸的一聲,往雙手里吐一口唾沫,然后,雙手呲呲的搓幾下。然后又馬不停蹄地開始拉耩子。有時他們還會喊著一二三的號子往前猛進。就這樣,把一畝地耩完,大約也得一個多小時。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當年在地里那個幫大人耩麥的我,如今已幾近四十歲了。所有昨天的事兒,都已成為今天的故事。我在慨嘆歲月的無情,也在感謝昨天的那個自己。因為我高興,我開心我是一個農民家的孩子。
從小跟在大人的身后,幫忙掰棒子,拾棉花,耩麥子。被太陽炙烤過,暴曬過,汗流浹背過。也有無數(shù)次,正在地里薅草,擗棉花叉子時,被一場場招架不及的雨兒淋的只剩一口白牙。但我無悔也無怨。反倒是開心占據(jù)了我所有的心田。因為我是一個善良,樸實之家的農民的女兒。
我以農民為驕傲,以農民為自豪。因為,沒有那片土地的滋養(yǎng),就長不成現(xiàn)在的我,沒有那片土地,我一顆想家時的心就沒有妥帖安放的地方。是的啊,今天下午,我給母親打電話時,他在電話的那頭給我說,他又在那一塊1.2畝大的南地里拾棉花。就這樣,我的思緒又跟著母親的親切話語漂流了一回,心底也暖意濃濃了一回!
我每次從外地回到家,哪怕回去的時間再短,哪怕天氣有多不好。我也一定要到地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如果不去,我就感覺我的這一次回家之行不愉快,總感覺有太多的不妥在里面似的。前年時,我回去的那幾天家里一直下雪,我一直念叨著要去地里走走。
母親說我,這冰天雪地的就別去了。但在我外出的當天上午,說啥,我也得到地里走一圈。于是,我鞋都沒有換,就迫不及待地,踩著咯吱咯吱的大雪,走向了一個地頭,我停下,蹲下身,扒開厚厚的積雪,與蔥翠的小麥對視。
即使一句話不說,即使凜冽的寒風吹疼了我的臉頰,吹疼了我的耳朵。但心中的一股熱流卻在翻騰,奔涌。這樣的感覺多好!這份心情多美!我相信只有農民家的孩子才會有如此深刻地體會!
而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全部都是機械化了。以前需一個星期干完的活,而在今天差不多一天就干完了。當然,我們要感謝新時代,感謝祖國的強大,感謝社會的發(fā)展!
我相信等不了多長時間,又是滿地綠油油,蔥蔥翠。一些家鄉(xiāng)人在麥地頭的溝渠邊剝棉花,或者到麥地里曬幾大片紅芋干,一些佝僂著背而節(jié)儉了一輩子的老人會把雙手背在身后,行走在麥田中,觀察小麥的出苗率及長勢。
當一碰到那么幾處小空地時,他會猶豫著要不要補苗。這時,他也許會對跟在他身后的小孫子說:要珍惜土地??!土地,良田,他是咱們農民的根,沒有它們,就沒有我們!
也許,當他給自己的孫子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的孫子會帶著一張猶豫的小臉,似懂非懂的,嗯上一聲。但,作為一位地地道道的,與土地打了一輩子的老人,在他的心里已經得到了莫大的寬慰!心底的那份自豪和喜悅之感,又從這一刻油然而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