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報燕王書》是西漢史學家劉向編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由兩部分構成,前一部分是史官的記敘,后一部分是樂毅的書信。前后兩部分構成一個整體。前面的記述,扼要地把樂毅破齊以及奔趙的經(jīng)過作了交代,為后面的“報燕王書”打下了基礎?!皥笱嗤鯐比陌畛恋膽n憤,表達出樂毅對燕昭王的一片赤忱,情致委曲,激動人心。全文緊扣奔趙的目的,反復論述,旁征博引,步步深入,是一封經(jīng)過苦心構思、千鍾百煉的著名書信。
(一)
樂毅報燕王書
佚名 〔先秦〕
樂毅報燕王書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1,下七十余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萃跫次?,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刦代之將2。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齊田單詐騎刦3,卒敗燕軍,復收七十余城以復齊。
詞句注釋
1、燕昭王:燕國國君,曾求賢復國,振興燕國。
2、騎刦(jié):亦作騎劫。
3、田單:齊國大將,曾用詐降之計火牛陣大破燕軍,殺死騎刦jie2。
白話譯文
昌國君樂毅,替燕昭王聯(lián)合五國的軍隊,攻入齊國,連下七十多座城池,都劃歸燕國。還有三座城邑未攻下,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繼位,中了齊人的反間計,懷疑樂毅,派騎劫代替他。樂毅逃到趙國,趙王封他為望諸君。齊國大將田單用計騙了騎劫,打敗燕軍,收復七十多座城邑,恢復了齊國的領土。
(二)
樂毅報燕王書
佚名 〔先秦〕
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4,寡人之使騎刦代將軍,為將軍久暴露于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詞句注釋
4、左右:國君親近之人。
白話譯文
燕王后悔了,又怕趙國任用樂毅,乘燕國戰(zhàn)敗之機來攻燕,便派人去責備樂毅,又向樂毅表歉意,說:“先王把整個燕國托付將軍,將軍為燕攻破了齊國,為先王報了仇,天下人莫不震動。寡人怎敢一刻忘記將軍的功勛??!不幸先王拋棄群臣而去,寡人剛剛繼位,左右蒙騙了寡人。不過,寡人派騎劫代替將軍,只是因為將軍長久在野外作戰(zhàn),所以調(diào)將軍回國,休養(yǎng)休養(yǎng),共商國是。將軍卻誤信流言,和寡人有了隔閡,拋棄燕國而投奔趙國。為將軍自己打算,固然可以;但是又怎樣報答先王對將軍的恩情呢?”
(三)
樂毅報燕王書
佚名 〔先秦〕
“臣不佞5,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zhì)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6,故不敢為說。今王使使者數(shù)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7,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span>
詞句注釋
5、不佞(nìng):不才。
6、不肖:不賢。自謙之詞。為辭說:用言詞辯解。
7、侍御者:侍侯國君的人,實指惠王。畜幸:畜養(yǎng)寵信。
白話譯文
望諸君樂毅便派人進獻書信,回答惠王說:“臣不才,不能奉承先王的遺命,順從大王左右的心意,恐怕回來受到刀斧之刑,以致?lián)p害先王知人之明,又使您虧于君臣之義,只得投奔趙國,承擔了不賢的罪名,也不愿表白?,F(xiàn)在大王派人來數(shù)說臣的罪過,恐怕大王左右不能體會先王重用臣的理由,也不明白臣所以事奉先王的心意,才敢寫信答復大王?!?/span>
擴充點歷史背景,就是我們《上下五千年》曾經(jīng)讀過的,“田單的火牛陣”
樂毅出兵半年,接連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最后只剩了莒jǔ城(今山東莒縣,莒音jǔ)和即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兩個地方。莒城的齊國大夫立齊王兒子為新王,就是齊襄王。樂毅派兵進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大夫出去抵抗,在戰(zhàn)斗中受傷死了。
即墨城里沒有守將,差點兒亂了起來。這時候,即墨城里有一個齊王遠房親戚,叫做田單,是帶過兵的。大家就公推他做將軍,帶領大家守城。
田單跟兵士們同甘共苦,還把本族人和自己的家屬都編在隊伍里,抵抗燕兵。即墨人都很欽佩他,守城的士氣旺盛起來了。
樂毅把莒城和即墨圍困了三年,沒有攻下來。燕國有人妒忌樂毅,在燕昭王面前說:樂毅能在半年之內(nèi)打下七十多座城,為什么費了三年還攻不下這兩座城呢?并不是他沒有這個能耐,而是想收服齊國人的心,等齊國人歸順了他,他自己當齊王。
燕昭王非常信任樂毅。他說:“樂毅的功勞大得沒法說,就是他真的做了齊王,也是完全應該的。你們怎么能說他的壞話!”燕昭王還真的打發(fā)使者到臨淄去見樂毅,封樂毅為齊王。
樂毅十分感激燕昭王,但寧死也不肯接受封王的命令。
這樣一來,樂毅的威信反而更高了。
又過了兩年,燕昭王死了。太子即位,就是燕惠王。田單一聽到這個消息,認為是個好機會,暗中派人到燕國去散布流言,說樂毅本來早就當上齊王了。為了討先王(指燕昭王)的好,才沒接受稱號。如今新王即位,樂毅就要留在齊國做王了。要是燕國另派一個大將來,一定能攻下莒城和即墨。
燕惠王本來跟樂毅有疙瘩,聽了這個謠言,就決定派大將騎劫到齊國去代替樂毅。樂毅本來是趙國人,就回到趙國去了。
騎劫當了大將,接管了樂毅的軍隊。燕軍的將士都不服氣,可大伙兒敢怒而不敢言。
騎劫下令圍攻即墨,圍了好幾層。可是城里的田單,早已把決戰(zhàn)的步驟準備好了。
隔了不多天,燕國兵將聽到附近老百姓在談論。有的說:“以前樂將軍太好了,抓了俘虜還好好對待,城里人當然用不到怕。要是燕國人把俘虜?shù)谋亲佣枷魅ィR國人還敢打仗嗎?”有的說:“我的祖宗的墳都在城外,要是燕國軍隊真的創(chuàng)起墳來,可怎么辦呢?”這些議論傳到騎劫耳朵里。騎劫就真的把齊國俘虜?shù)谋亲佣枷魅?,又叫兵士把齊國城外的墳都刨了。
即墨城里的人聽說燕國的軍隊這樣虐待俘虜,全都氣憤極了。他們還在城頭上瞧見燕國的兵士刨他們的祖墳,恨得咬牙切齒,紛紛向田單請求,要跟燕國人拼個死活。
田單還打發(fā)幾個人裝作即墨的富翁,偷偷地給騎劫送去金銀財寶,說:“城里的糧食已經(jīng)完了,不出幾天就要投降。
貴國大軍進城的時候,請將軍保全我們的家小?!彬T劫高興地接受了財物,滿口答應。
這樣一來,燕軍凈等著即墨人投降,認為用不到再打仗了。
田單挑選了一千多頭牛,把它們打扮起來。牛身上披著一塊被子,上面畫著大紅大綠、希奇古怪的花樣。牛角上捆著兩把尖刀,尾巴上系著一捆浸透了油的葦束。
一天午夜,田單下令鑿開十幾處城墻,把牛隊趕到城外,在牛尾巴上點上了火。牛尾巴一燒著,一千多頭牛被燒得牛性子發(fā)作起來,朝著燕軍兵營方向猛沖過去。齊軍的五千名“敢死隊”拿著大刀長矛,緊跟著牛隊,沖殺上去。
城里,無數(shù)的老百姓都一起來到城頭,拿著銅壺、銅盆,狠命地敲打起來。
一時間,一陣震天動地的吶喊聲夾雜著鼓聲、銅器聲,驚醒了燕國人的睡夢。大伙兒睡眼蒙朧,只見火光炫耀,成百上千腦袋上長著刀的怪獸,已經(jīng)沖過來了。許多士兵嚇得腿都軟了,哪兒還想抵抗呢?別說那一千多頭牛角上捆的刀扎死了多少人,那五千名敢死隊砍死了多少人,就是燕國軍隊自己亂竄狂奔,被踩死的也不計其數(shù)。
燕將騎劫坐著戰(zhàn)車,想殺出一條活路,哪兒沖得出去,結果被齊兵圍住,丟了性命。
齊軍乘勝反攻。整個齊國都轟動起來了,那些被燕國占領地方的將士百姓,都紛紛起兵,殺了燕國的守將,迎接田單。田單的軍隊打到哪兒,哪兒的百姓群起響應。不到幾個月工夫就收復了被燕國和秦、趙、韓、魏四國占領的七十多座城。
田軍把齊襄王從莒城迎回臨淄,齊國才從幾乎亡國的境地中恢復過來。
(四)
樂毅報燕王書
佚名 〔先秦〕
“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措,有高世之心,故假節(jié)于魏王8,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9,而立之群臣之上,不謀于父兄,而使臣為亞卿10。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span>
詞句注釋
8、假節(jié):節(jié),使者的符節(jié)。假節(jié),奉命出使。
9、擢(zhuó):提拔。之:我。乎:同“于”,從。
10、亞卿:僅次于上卿的官位。
白話譯文
“臣聽說,賢圣的君主,不把爵祿私賞給自己的親人,只有立功多的才授予;不把官職隨便授予自己寵幸的人,只有才能相當?shù)牟湃蚊?。所以,考察才能而授官,是成就功業(yè)的君主;根據(jù)德行而結交,是樹立名聲的賢士。臣以所學的知識來觀察,覺得先王處理國事,高于世俗的理想,因此借用魏王的使節(jié),得以到燕國親身考察。先王對臣過看重,從賓客中選拔出來,安置在群臣之上,不與王室的長輩商量,便任命臣為亞卿。臣自以為能夠奉行命令、秉承教導,可以僥幸免于罪過,也就毫不辭讓,接受了任命。”
(五)
樂毅報燕王書
佚名 〔先秦〕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于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對曰:'夫齊,霸國之余教11,而驟勝之遺事也12。閑于甲兵,習于戰(zhàn)攻。王若欲伐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于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趙若許約,楚、魏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jié),南使臣于趙,顧返命,起兵隨而攻齊。
詞句注釋
11、霸國:齊桓公曾稱霸諸侯,故稱齊國為霸國。余教:留下的功績。
12、驟勝:多次戰(zhàn)勝。遺事:往事。
白話譯文
“先王命令臣,說:'我跟齊國積累了深仇大恨,那怕國小力微,也想報齊國之仇?!蓟卮鹫f:'齊國本來有霸主的傳統(tǒng),打過多次勝仗,熟悉軍事,長于攻戰(zhàn)。大王如果要伐齊,必須發(fā)動天下的兵力來對付它。要發(fā)動天下的兵力,最好是先同趙國結盟。還有淮北,本是宋國的土地,被齊國獨吞了,楚魏兩國都想得一份。趙如果贊同,約同楚魏盡力幫助,以四國的力量進攻,就可大破齊國了?!韧跽f:'好!’臣便接受命令,準備符節(jié),南下出使趙國。很快回國復命,發(fā)兵攻齊。
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于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qū)至國,齊王逃遁走莒13,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于元英14,故鼎返乎歷室15,齊器設于寧臺,薊丘之植16,植于汶篁17。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順于其志,以臣為不頓命18,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span>
詞句注釋
13、齊王:齊閔王。
14、大呂:鐘名。元英,燕宮殿名。
15、故鼎:燕國過去的鼎,為齊取去,如今復歸。
16、薊(jì)丘:燕國都城,今北京市西南。
17、汶篁(huáng):齊國汶水邊的竹田。
18、不頓命:不辜負使命。
白話譯文
順應上天之道,倚仗先王的聲威,黃河以北的齊國土地,都隨著先王進兵濟上而為燕國所有了,濟水上的燕軍,奉令出擊,大獲勝利。士卒輕裝,武器銳利,長驅(qū)直入,攻占齊都。齊王逃奔至莒,幸免一死。所有的珠玉財寶,車甲珍器,歸燕國所有。大呂鐘陳列在元英殿上,燕國的寶鼎又運回歷室殿,齊國的寶器都擺設在燕國的寧臺。原來樹立在薊丘的燕國旗幟,插到齊國汶水兩岸的竹田。自從五霸以來,沒有誰的功勛能趕上先王。先王很愜意,認為臣沒有貽誤他的命令,所以裂土封,使臣得比于小國諸侯。臣不才,自信能夠奉行命令,秉承教導,可以僥幸免于罪過,因此毫不推辭而接受了封爵。”
(六)
樂毅報燕王書
佚名 〔先秦〕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于后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乃至棄群臣之日,遺令詔后嗣之余義。執(zhí)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19,施及萌隸20,皆可以教于后世。”
詞句注釋
19、庶孽(shùniè):妾生的兒子。
20、萌隸:指百姓。
白話譯文
“臣聽說,賢明的君主,建立了功業(yè)就不讓它廢棄,所以才能記載于史冊;有預見的賢士,成名之后決不讓它敗壞,所以為后世稱贊。像先王這樣報仇雪恨,征服了萬輛兵車的強國,沒收它八百年的積蓄,直到逝世那天,還留下叮囑嗣君的遺訓,使執(zhí)政任事的官員能遵循法令,安撫親疏上下,推及百姓奴隸,這都是能夠教育后世的啊?!?/span>
(七)
樂毅報燕王書
佚名 〔先秦〕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21,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22,故吳王遠跡至于郢23,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24。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25,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26,故入于江而不改?!?/span>
詞句注釋
21、善作者:善于開創(chuàng)事業(yè)的人。善成:善于守業(yè)。
22、伍子胥:即伍員,春秋時楚國人,仕于吳,吳王闔閭伐楚,伍子胥為之謀劃,大獲全勝,后遭讒害,被吳王闔閭之子吳王夫差賜死。闔閭:即吳公子光。
23、遠跡:在遠處留下足跡,指長途伐楚。郢:楚國都城,今湖北江陵西北。
24、鴟(chī)夷:皮革制的口袋。
25、先論:預見。
26、量:氣量。
白話譯文
“臣聽說,善于創(chuàng)造不一定善于完成,善始不一定善終。從前,伍子胥說動了闔閭,因此吳王能夠遠征到楚國的郢都;夫差卻不信伍子胥的預見能夠立功,因此把伍子胥溺死江中而不悔;伍子胥不能預見新舊兩主的氣量不同,因此直到被投入江還不改變他的怨憤。”
(八)
樂毅報燕王書
佚名 〔先秦〕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27,墮先王之名者28,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span>
詞句注釋
27、離:通“罹”,遭受。
28、墮:敗壞。
白話譯文
“所以,脫身免禍,保伐齊的大功,用以表明先王的業(yè)績,這是臣的上策。遭受詆毀和侮辱的錯誤處置,毀害先王的美名,這是臣最大的恐懼。面臨著不測之罪,卻又助趙攻燕,妄圖私利,我決不干這不義之事?!?/span>
(九)
樂毅報燕王書
佚名 〔先秦〕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shù)奉教于君子矣??质逃咧H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樂毅報燕王書
佚名 〔先秦〕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馀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萃跫次唬谬R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將。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齊田單詐騎劫,卒敗燕軍,復收七十余城以復齊。
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為將軍久暴露于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zhì)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shù)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span>
“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jié)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于父兄,而使臣為亞卿。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于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對曰:'夫齊,霸國之余教而驟勝之遺事也,閑于甲兵,習于戰(zhàn)攻。王若欲伐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于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趙若許約,楚、趙、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韧踉唬?善?!寄丝谑芰?,具符節(jié),南使臣于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于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qū)至國。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于元英,故鼎反乎歷室,齊器設于寧臺。薊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順于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于后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遺令詔后嗣之馀義,執(zhí)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萌隸,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span>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shù)奉教于君子矣??质逃咧H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創(chuàng)作背景
戰(zhàn)國時期名將樂毅,為招賢納士的燕昭王所用,拔齊七十余城,立下大功,燕昭王死后,齊人用反間計,使燕惠王聽信讒言,撤銷樂毅兵權,樂毅畏禍,棄燕歸趙。后齊國反攻,燕將大敗,燕惠王懼樂毅幫趙國乘機攻打燕國,自己不深切悔悟,承認過失,反而文過飾非,使人責讓樂毅。樂毅則寫了這篇書信回報燕惠王。
作品鑒賞
這篇文章前部分是史官的敘述,交代了樂毅為燕昭王破齊立下大功,后燕惠王誤信齊國的反問計,奪樂毅兵權,樂毅不得已投奔趙國。齊乘機敗燕軍,收復失地,復興齊國。燕惠王悔,派人去責怪樂毅不該離燕,并望他回國。為此,引出后部分樂毅的“報燕王書”,陳情述志,表明心跡。
樂毅針對燕惠王對他的責怪進行駁訴:首先,言明自己奔趙的目的在于:“恐抵斧質(zhì)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并強調(diào)自己不能“順左右之心”,暗示自己遭人構害。其次,回述自己受先王(燕昭王)的知遇之恩,獻策聯(lián)合五國之力攻齊,成就燕國的大業(yè),遂了先王報仇雪恥之愿。盡管如此,自己仍然是小心謹慎,以為只要“奉令承教”,就可以幸免于罪。
再次,以“賢明之君”、“蚤知之士”作比,頌揚先王的英明。他不僅成就大業(yè),還能在遺訓中教導后人,安排大臣,遵法循令,施惠于百姓。同時以伍子胥的悲劇為例,暗喻自己同伍子胥一樣不明白兩位君主度量之不同,可能遭受伍子胥一樣的命運。最后,再次袒露心跡:“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弊约撼J芙逃诰?,決不會做有損燕國之事。
全文委婉曲致,動人心扉,表現(xiàn)了樂毅對燕昭王的一片赤誠,對燕惠王誤信讒言的遺憾。深沉憂憤,忠心難抑,可謂是“自古忠臣多磨難”的剖心之語。
名家點評
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卷四:“察能論行,則始進必嚴。善成善終,則末路必審。樂毅可謂明哲之土矣。至其書辭,情致委曲,猶存忠厚之遺。其品望固在戰(zhàn)國以上?!?/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