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指在文化遺產傳承過程中直接參與制作、表演等文化活動,并愿意將自己的高超技藝或技能傳授給政府指定人群的自然人或相關群體。在工藝美術行業(yè),成為非遺傳承人的首要條件就是手上功夫過硬,但是要做好非遺傳承人僅僅這個是不夠的。
一 | 自信
“民族自信心”是近年來非常熱的一個詞匯,民族自信來自于哪?道路自信、理論自信還是制度自信,都離不開文化自信,離不開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傳承積淀,而非遺就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非遺傳承人要充分認識自己的偉大價值,因為即使政府的權力再大,商界的資金再多,學界的水平再高,新聞媒體的影響再大,也不可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深深根植于民間社會的文化遺產掌握在非遺傳承人手中、心中。
二 | 自強
國家近年來對非遺越來越重視,陸續(xù)出臺了多項舉措,涉及資金、平臺等多方面,非遺傳承的態(tài)勢正逐漸向好,非遺傳承人的條件也越來越好??墒窃谙硎軕T了政策扶持之后,一些非遺傳承人漸漸形成思維定勢,將項目傳承的好壞與政策直接掛鉤,甚至認為政策是決定項目能否繼續(xù)存在的唯一因素。他們患了一種叫“政策依賴癥”的病,不仔細研究項目生存的環(huán)境,不深入了解項目的價值優(yōu)勢,一味地認為只有政策好了才能傳承好,政策不完善,非遺項目就不可能有大的發(fā)展。因此,弄清楚項目自身的核心優(yōu)勢,研究透時代發(fā)展的新環(huán)境,為項目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找尋生存空間,自強自立才是非遺傳承人所需要做的。
三 | 知識
非遺要堅守傳統(tǒng),更要發(fā)展,非遺傳承人要適應時代需求,不能一句“我書讀的少”了事。非遺傳承人要在傳承之余,抓住機會補文化修養(yǎng)之缺、美術基礎之缺、設計意識之缺、市場意識之缺,提高審美能力,提高傳統(tǒng)工藝的設計制作水平,提升綜合素質,更好地將美帶入作品,帶進生活,實現非遺價值再生。
四 | 分享
非遺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代從事這些技藝、表演的傳承人在繼承中又會將自己的體會、經驗融入其中,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都會留下時代的印記和元素。不可否認,非遺傳承人個人在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但是“一根筷子易折斷,眾人抬柴火焰高”,非遺傳承人彼此交流借鑒,打破閉門造車誤區(qū),打破父傳子的傳承壁壘,傳統(tǒng)非遺不能被束之高閣、應該進入民眾的日常生活,只有將非遺技藝更多的分享出來,這門非遺技藝才能真正富含生命力。
五 | 自我展示
中國非遺已走過十余年發(fā)展歷程,人們對非遺由陌生到家喻戶曉,展覽展示功不可沒。傳統(tǒng)工藝的展覽展示應充分考慮傳統(tǒng)工藝的特殊性,由一般普及性的展覽向更有針對性的特展轉化,比如圍繞“一帶一路”進行的非遺展示。此外,圍繞遺產也要講好中國故事,增強傳播力,讓觀者通過今與昔、新與舊、變遷與傳承的對比思考,認識技藝傳承的歷史性與當下性、共性與個性等。非遺傳承人在制作的同時也要兼顧非遺活動的參加,讓更多人了解非遺,讓社會關注非遺,提升非遺影響力。
以傳統(tǒng)工藝振興為抓手,更好地繼承、保護和有機地利用非遺,是新世紀以來我國非遺事業(yè)的一大任務,也是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必然手段,作為一位非遺傳承人,除了了得的手上功夫還需要更多地思考。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