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創(chuàng)辦20周年精選系列(1998-2018)之三十五
中國民間現代詩歌簡史之
廣西、東北、湖北、湖南
山東、浙江、福建、河南
目 錄
1、過往——廣西民間詩歌概述(麥子)
2、鮮為人知的20年前東北首家民間詩刊(孫文濤)
3、行走和消失在湖北大地上的背影(西域)
4、追溯流年——湖南及其他民間詩歌部份史料(海上)
5、山東當代民間詩歌關鍵詞(邵風華)
6、見證:在喧鬧與寂靜之間——浙江民間詩歌簡述(李郁蔥)
7、福建民間詩歌運動史(安琪)
8、往事歷歷不隨風——河南民間詩歌回憶斷片(南北)
★ 麥 子
過 往
——廣西民間詩歌概述
2006的夏天,給我們太多的雨水、臺風、熱浪、騷動和不安,以及揮之不去的情結。面對燈紅酒綠、五光十色的都市霓虹,如果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那場轟轟烈烈、狼煙四起的地下民間現代漢語詩歌運動,能成為一個時代的標簽和印記,為今天的人們提供梳理歷史的脈絡、清點賬單的樣本,應該說是件十分有益和幸運的事情。畢竟,這是一場在極其特殊的歷史條件與文化背景下發(fā)生的源自民間的自覺性的詩歌革命,其聲勢之浩,規(guī)模之大,時間跨度之長之久,在中國文化歷史的裂變進程中是相當罕見的。它為當時的思想解放運動,人文啟蒙和新時期的文藝復興與藝術嬗變,提供了實踐的可能,和真理觀照的途徑。甚至有學者斷言,這是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新文化運動最為悲壯、最為氣勢的波峰與浪涌,其意義早已超出了現代漢語詩歌實驗寫作與理論巔覆本身,而構成中國當代現實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圖景、色塊和元素。同樣,廣西現代詩潮或曰現代漢語詩歌運動,從一開始便是以自由反叛的形式在地下民間悄然形成,繼之噴涌迸發(fā)而浮出地平線的。它應和著當時四川、北京、上海、南京、浙江、山東、貴州、湖南、福建等省市自治區(qū)風起云涌的詩歌浪潮,在南方之南的末端,形成自己蔚為壯觀的一方風景。
一)《探索》的夭折:
《探索》詩報可以說是廣西最早一份介于官方與非官方之間的準民間詩報,它誕生于一九八六年六月,其發(fā)起人是當時活躍于廣西詩壇的青年詩人賀小松、吳小軍。它是廣西民間詩歌向上突圍的一次預演和償試。由于各種原因,《探索》詩報僅出一期便宣告終結。賀小松和吳小軍,兩位作為當時活躍于廣西詩壇的青年詩人,為以后廣西民間詩歌的衍生和發(fā)展,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功不可沒。吳小軍后來作為《自行車》主要成員之一,參與了《自行車》的籌劃和出籠的全過程,為《自行車》早期的建設,傾盡全力,同樣令人欽佩不已。
二)《揚子鱷》的浮現:
《揚子鱷》創(chuàng)刊于1988年8月,作為廣西第一份以民間自印方式出現的真正意義上的民間詩報,它所堅持的藝術個性化、探索自由化、流派多元化的立場原則,從其一亮相,便注定了要與主流詩歌媒體、意識形態(tài)的正統(tǒng)(政治)詩歌發(fā)生摩擦和沖撞,它提供給中國民間詩歌的不僅僅是技術、技巧、效果等一系列形而下的工藝和操作手段、實驗方法,更主要的是,它以特有的視覺、膽識,為中國現代漢語詩歌的民間精神,埋下了延續(xù)和傳播的種子。麥子、阿權,以及隨后加盟的劉春,以《揚子鱷》為平臺,與全國各地的民間詩人保持著廣泛的交流與對話:楊遠宏、楊克、嚴力、伊沙、楊然、秦巴子、馬永波、南野、葉舟、非亞、伊甸、安琪、海上、孫磊、楊春光、狼人、巖鷹、呂葉、謝崇明、蔣藍、余怒、阿翔、羅池、戈魚、戈胥、安石榴、蔣躍民、冰馬、道輝、潘友強、林忠成、祥子、夜林、李龍炳、張作梗、孫文、鄒赴曉、張修林、步釗、凡斯、賈瑩、賈薇、蓮子等等一大批詩壇中堅,他們幾乎占據著中國民間詩壇的“半壁江山”。直至今天,“揚子鱷”的網絡論壇,仍在劉春的精心呵護下,興風作浪,初衷不改。在此向劉春兄致敬!
三)《自行車》的合謀:
如果說《揚子鱷》只是廣西民間詩歌及詩人出道的一次彩排和預演,那么1991年8月《自行車》的登場,則是廣西現代主義詩歌第一次全面和徹底的展示。楊克和非亞作為廣西現代詩歌運動的核心人物,與麥子一道共同導演了一幕廣西現代主義漢語詩歌由幕后走向臺前,由地下轉入地上的聲勢浩大的歷史活話劇。作為廣西現代主義詩歌演示的一個舞臺,《自行車》云集了當時廣西本土所有前衛(wèi)詩人、先鋒詩人、行為藝術、觀念藝術的實踐者,他們用平靜的目光審視不平靜的詩壇,用直覺發(fā)出高三低四的狼叫,用符號取代言說,用狀態(tài)復活文字。拉伸,擠壓,扭曲,變形,擴張,破壞,甚至現實的一粒沙子,飯桌上的一只蒼蠅,都會成為他們追逐的目標,成為對現存藝術秩序進行破壞的出路與通道,行動的自為自大與精神的明目張膽又為他們異端、另類的胃袋提供了足夠的血氣和能耗。《自行車》就是這么一頭胃口大開的藝術恐龍和詩歌猛獸,“它就敢當著大家的面/吐著自己的口水”。無疑,在我看來,這種悲壯絕對是毀滅性的。而《自行車》的誕生地——“華東路39號”,早已成為廣西現代藝術與民間詩歌交流與聚會的場所。他們中的代表人物楊克、非亞、劉春、黃土路、劉頻、羅池、肖旻、魏雨、盤妙彬、戈魚、貢馬、周承強、陳祖君、蔣躍民,以及梁亮、大雁、伍遷、夏宏、甄言、典韋、李江華、黃列云、韋建昭等更年輕的后來者,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南方所獨有的原生態(tài)詩歌,和熱帶雨林的廣闊茂密與深厚。
四)《新密度》的絕唱。
《新密度》問世于1993年9月。主辦人羅池、商殤,作為廣西學院派詩歌的靈魂人物,羅池、商殤開了廣西大學生民間辦報的先河。《新密度》所提供的詩歌文本和理論寫作,讓人們以肉體感官、語言符號、自身構造系統(tǒng)遭外力擠壓時所產生的放射性元素,和重金屬量子體系,直接進入宇宙物質的內核,從而達到質量與密度上的統(tǒng)一。由于其活性因子快速的生成,又快速的裂陷,如流星一閃而過,因此未能引起詩壇應有的側目。
五)《漆》詩刊70后的崛起:
這是一份完全由70后詩人創(chuàng)辦的新生代民間詩刊,2002年4月問世,此刊聚集了幾乎所有桂東南70后詩人的主力陣容:蟲兒、謝夷珊、朱山坡、陳琦、廖毅、寧紹旗、伍遷、方為等一批廣西詩壇的新貴,可以說他們的崛起,將肯定成為廣西民間或半民間詩歌的中流砥柱。我們翹首以待!
六)《星期三》麥子再出江湖:
是否可以這樣說,麥子曾經在九十年代中后期隱逸詩壇是一種無奈或者說自覺的選擇,那么另一個世紀初——2002年末麥子攜《星期三》再度走來,無疑是值得玩味和值得期待的?!皥A桌論壇”一欄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麥子所一貫追求的人格理想,以及來自靈魂深處洶涌的巖漿與火焰。它讓我們聆聽到了另一種久違的不同的聲音,一種金屬般的質地、高貴、結實和硬朗:“我的經常的痛苦/就是覺得自己缺少一個作家應有的道德激憤。/中國沒有薩特/但是中國有另一類勇氣在胸正義在胸的作家。/(張煒)……“優(yōu)秀的詩人和作家自古多是社會異見者/他與人類社會有著深廣的精神關聯(lián)/又能作出獨立的思考和道德判斷/勇于行動并且能為自己的行動負責/他們屬于非主流的一群/真正的文學可以解放人/它使人接觸現實/使人看到事實真相/使人接觸自己的時代/自己的良知/這種文學應該成為一個社會的精神財富。/(李銳)在當今的中國詩(文)壇恐怕再沒有比喪失立場、道義、良知、真實的所謂第ⅩⅩ代到ⅩⅩ代的寫作更可悲更令人厭惡的了。那些只會作秀,只會廉價的低吟淺唱、買弄自己蒼白情感的奶油小生們,是體會不到文學的力量和靈魂的偉大的,更不要說被他們整天掛在嘴邊上的所謂“藝術”了,“藝術”只會離他們越來越遠。該是大面積的清理中國詩壇的渾濁與虛偽的時候了,一個缺乏自省和現實批判精神的詩壇是不會有任何希望的。這就是《星期三》給我們的寄望和啟示——讓藝術介入生活,讓真實呈現詩歌。
縱觀廣西民間現代漢語詩歌及詩人在這二十多年的探索、實驗過程中,始終與中國民間詩壇保持著近乎一脈相承的靜秘血緣與精神脈象,他們與所有為中國現代漢語詩歌的繁榮而努力的民間耕耘者一道,構成了我們這個時代、這段歷史最個性的寫作、最鮮明的頭像。
2006.8.20.于南寧
《獨立》精選二十周年
★孫文濤
東北民間詩歌史料
-——鮮為人知的20年前東北首家民間詩刊
“解 凍”
——艾倫堡,是一本書名,也是種狀態(tài),景象,氣候,情緒……。(題記)
“沿著秋霧撒下的迷濛的小路……
互相叮嚀:記住,不可丟失,自己的一顆心和這顆心純潔的秘密”
(拙寫,1980后冬終刊時贈友詩)
今天早晨煮飯忽然想起了《眼睛》。我當年曾親歷參與了創(chuàng)辦東北第一家民間詩刊?那是1979、1980年冬春至夏秋的種種情景吧,驚覺時光已歷20余年,連經歷者自己都不敢確認。20世紀結束了,而《眼睛》事件的“解禁”比我們當年預期的要漫長得多(也許,歷史的主意就是:永遠都沒有定論!)。
至今,已再沒有人知道它,就連當事人自己也陷入昏?;煦绲撵F團,怕有一天終歸于“中國式的遺忘”——
“黑白兩半/象晝夜連接的邊緣/光,不斷地從這里閃射/又不斷地落入黑暗/眼睛是一口古井/埋藏著死去的光年?!?/span>(《眼睛》上的詩作)
這首今天看去普通的小詩,當年卻有一望而知的具體涵義(讀詩,要歸還于時代、特定氛圍)手邊如今連一本珍藏刊物也沒有,同仁中六、七個人手里的刊物或“上繳”或自行“毀焚”,在那抓、關相威脅的“嚴查”癥候中,我竟不知誰還敢于保留一本殘骸?……
記憶中的《眼睛》封面,黑白,油印,一只帶長睫毛的黑白分明瞳子,淌下一顆大大的淚珠!它的原本意是“解凍”初年,心靈里遲迸出的淚水,可是在那疑神疑鬼,視民間、自發(fā)一切均為“非法”“違規(guī)”的“左”傾病回頭的氛圍中,好像僅憑這幅畫就能論罪,簡單化,概念化,是過往許多年代里“政治”的代名辭。
《眼睛》期刊為32開本,當時設計考慮一為便于寄郵,造型是別太惹眼麻煩,第一期出刊是于克親手設計,刻鋼板蠟紙時把窗戶遮蒙上厚簾,二位主編分別是于克、程曉剛(寫詩筆名曉剛,有詩收入《朦朧詩選》)成員有王法、周然、桑成蔭、姚大俠等,其中詩造詣數曉剛、于克為上,曉剛是老三屆,比我大二屆高中生又返城念過中文系,于克和我們幾個均來自工人,屬“自學成才”型,挾持著一點讀過中外不少名著底氣也有股子敢于睥睨當時的詩壇的傲氣。
刊物共辦4期而終。從醞釀籌措到終刊經歷了1979年秋冬至1980年底一年余時間,其間因經費拮據(印費每人湊,每期8—15元不等),過多的組織者的磋研、拖沓、信心不足等,不然還可再多出幾期。那時我第一次想使用筆名,主編于克有天晚上問我署個啥筆名(那時起筆名不是為了特色,易記,而是為避禍,我猜北京的筆名也大約如此,與后邊人所測想不同),我望著燈光想了一瞬,說為了紀念今天這個暢談的金色夜晚,就叫“金晚”吧。于克的筆名“張想”意為張開想象的翅膀意,其余也有幾人起了筆名。
刊物初期200份,最多一期印400,在本市散發(fā),但絕大多數寄給國內各大學中文系了,吉林大學、東北師大(當時名吉林師大)由于居于本市寄的較多,其余一部分給國內各民刊交流,當時國內民刊除詩刊外,還有政論、小說刊不少,我們就收過隨《今天》寄來的專印新小說的期刊(新小說主要是突破舊寫法,剛有點意識流),還有一部分,幼稚地寄給不讀詩的各地“宣傳部門”。當然少不了省內的文聯(lián)(當年作協(xié)還沒從文聯(lián)分支出來)辦的各編輯部,因此省內都已知我們是一小群“異類”詩者。
收到過署名“趙振開”的北島來信,那時誰也沒怎么以為然,只是挺欽佩他詩藝不錯(北島當時與江河、楊煉、芒克、顧城等并列,名氣遠不是后來沖入云霄,算小有點名氣,舒婷那時名氣也漸起,據我記憶,《今天》在當時即不是最早,也更不是唯一,它只是居于首都的國內許多刊物之一,后來才隨歲月名聲漸響漸大。我們在收到一期《今天》后又收到北島他們寄來16開油印本《陌生的海灘》(北島個人打印集,16開本,稍厚,油印)才對北島有個整體的了解。我們當時認為,江河寫得更大氣寬闊,思想力磅礴,而北島更精湛于詩藝,楊煉詩稍遜于江河,但亦很有氣魄。顧城的短詩有閃光點,整體思想性并不特別強,有點太個人,芒克的東西有些也很喜歡,當年看他們之間水準相距并不甚大。此外,我們收到過北京《四五論壇》、廣州《人民之路》、河南《民主磚》等,還有一些已記不起來。省內名詩人曲有源詩作曾刊于《眼睛》,省內其它中老詩人我們沒有約稿,怕給惹麻煩,右派老詩人胡昭曾在收《眼睛》后親筆用毛筆豎寫一封兩頁的回信,肯定我們的首創(chuàng)精神,說有“潛臺辭”贊語。(有次我們到《詩人》編輯部去,詩編盧萍、黃淮在(當過右派),黃淮說:“看,吉林省的‘風云人物’來了”——“風云人物”當時含有我們都懂得的“異類”諧味。)
昌耀和曲有源是唯一兩個在公開刊物上選發(fā)《眼睛》作品的編輯,記得昌耀是選在《青海湖》80年10期,曲有源以“閃耀在吉林上空的新星”為題,大陣容推出本省多位青年詩人及《眼睛》數人詩作,刊于《長春》(現名《作家》),時間約為80年夏秋。
當時徐敬亞、蘭亞明等一伙吉大幫與我們幾乎同時辦起了一份校園油印詩刊《赤子心》(我們背地曾“嘲笑”這名起得太保守,誰不是赤子呢?)由當時尚在世任吉大中文系主任兼副校長公木老詩人支持,有點半??囊馕丁?980年夏天7月,《赤子心》全體和《眼睛》成員在南湖公園初晤,徐敬亞、王小妮等都去了,還有曲有源,合影紀念。當時徐敬亞的名聲正在國內漸鵲起。
刊物遭禁,早在我們意料中。辦刊第一天起一直心情忐忑,似乎一直待著有人來“整治”我們,風傳北京查禁,先是主編曉剛入囹圄,此后曲有源陷囹圄(均未經任何公開,曲近三年,曉剛數年后改為15年,據說又與另事有牽扯,又據說牽莫名其妙刑事)直到六、七年后,才有人在海南又遇見他??锵群筮€另有二位成員其后也有短期自由受羈。
曉剛是位溫文爾雅的好主編,年輕、負責、誨人不倦,家中書很多,他的妻子美麗賢慧,是他大學同學,其家用“香巢”形容不過分。之后他妻子在苦苦等待多年后與他分手。
滑稽、幸運的是,當年我們郵刊幾乎不用貼郵票,要來一些《春風》雜志的信封裝入郵筒就走了,從無退回,真誠感激當年郵政的“寬懷”!
刊物除第一期“卷首語”外,除詩歌從未登過一篇文章或文論,分發(fā)本市詩友文朋時,大家互為叮嚀“不可靠的千萬別給”,象地下黨時散發(fā)油印傳單。
后來我讀到肖軍、肖紅他們“左翼”文人在哈爾濱日偽時期寫作和活動,東躲西藏,覺得歷史何其相似!要知道我們只僅僅是得一點點“改革”“開化”風氣之先,用詩歌進行一點呼吁——還有文藝形式和內容改革的味道,除有一點“民主”氣味以外(算提前量了)“大方向”完全是一致的呀。遺憾的是歷史證明,不是我們在犯錯誤,就是別人在犯錯誤??偸欠磸汀?/span>
刊禁后,據說有份黑名單,我們已不許在省內正規(guī)刊上登作品,我們沒親眼看見,但各編輯部知道和掌握,所以數年我們都自覺不再送稿。(注意,一個作者的“生長”有個關鍵期,過了這個“熱潮”時移事易,他很難再“浮出水面”,所以《眼睛》的曉剛,于克等在80年代東北就難浮出,其后更少有知曉)。
“眼睛”這兩個字今天我一寫下,就覺得它在紙上顫動,晃搖,余悸未消?是犯罪?是噩運?是詛咒?是危險?《眼睛》的人無一例外受到查處、傳訊,從此緘口不語,諱莫如深……《眼睛》是“解凍”時期國內遭打擊最慘烈的民刊之一。
《眼睛》封面自第三期改用主編曉剛設計的,比較溫和、藝術,是一個線描帶翅膀的藝術女神像??镌晌叶ㄆ卩]給國內各省級圖書館,估計早已被“銷毀”無疑。曾向國外郵寄,亦不知是否被扣留?刊物后期人事紛雜,又有新人加入,怎樣辦刊爭議紛紜,“改組”不成,不了了之。
《眼睛》事件此后亦未獲披露,由于它當年地處褊狹外省,影響也不是很大,就是當時也不為多數正規(guī)文學圈人所知,據講前兩年北島到日本,接受〈藍〉等文學刊采訪,一位編輯問及他〈眼睛〉刊,他猶記得。80年代在吉林、東北寫詩的,多隱約知道這本刊,至于內情,知者寥寥無幾,而90年代寫詩的根本聞所未聞。歷史健忘癥和遺失癥是相同的?!?/span>
據我所知,〈眼睛〉是一本建國以后東北創(chuàng)辦最早,且具有全部民間背景的詩刊(在當時、其后我亦未發(fā)現,聽說有比它更早的)。辦刊的紙多數是要的,油印機是悄悄從單位借來的,其間因經費不足大家湊過兩次,有幾回裝訂得晚了,到了半夜,我們湊份子在紅旗街一帶小飯館吃夜宵,都很有莫名的興奮。然后大家又一起街頭散步,嗅那清涼的空氣。
……辦民刊有時有點像玩(懷有某種刺激的恐懼的玩),民刊又內里多絮亂而潦草,其實又十分簡單,干什么呢,只不過是一群20多歲毛頭小子,迷上了文學,寫詩,什么目的呀,將來呀,心中一點沒譜,只望著街上的“磨電”(有軌電車)摩擦出的微藍火星發(fā)呆,還有城市上空東北特有的一朵一朵飄來移去的灰云,心中不知為何充滿了滿足感幸福感!忘記了日常的種種不快?!稳虢裰?,我們又恢復平常的“魚”,地位不同,苦樂不均,命運各自,“相忘于江湖”——再相見,今日的各自你我又能說出什么呢?!大概每次歷史的創(chuàng)造大大小小的事件都由我這種人和事構成吧?!?/span>
2000年春,長春
“再見了,詩歌歲月”系列之一
(選自《大地訪詩人》2001年·香港天馬版)
連接:四分之一世紀后……
《眼睛》的成員狀況:2003年我回東北,一半以上已下崗了,有的工廠破產、轉賣,提前退休。一位50多歲的每天凌晨給肉販送貨,一位辭職后開出租車,還有一個已失業(yè)十七八年,先倒騰點雞頭蒜腦,后整天麻將酗酒。有的有病也不治。中有兩位混得還不錯,其中一個公務員整天泡歌舞廳。所有人幾乎搬遷兩次以上,有的整條街都“蒸發(fā)”了,連七八十年的街路名稱都任意改成新小區(qū)名字了!《眼睛》有一位漂泊廣東一帶,我漂京10年……還有一位第三期后松散加入《眼睛》的,近年在京當書商病故。長春的城市建設歷史本來短暫只有百把年,文革破壞了一次文化,這回又破壞了一次歷史建筑。今天許多東北人認為吃飽喝足就得,別的根本管不了……
東北工業(yè)基地,90年代中得的究竟什么???原有的數千、數百工人的工廠頭一天還好好的,第二天就說黃了賣給誰了……何堪言說!光天化日公然鯨吞掠奪原社會主義巨大公財??吹降娜藚s無能為力。野蠻經濟,犯罪經濟,是東北90年代改革中,一股假改革真搞亂濁流特色給我的突出印象。這一切與混亂不已的俄羅斯改革非常相像……
世事紛攘,人壽幾何。當年曾頂著壓力幫助《眼睛》一位成員調入報社的右派詩人萬憶萱,支持過《赤子心》的到過延安又成為右派的詩人公木,同情過《眼睛》的右派詩人胡昭,均已陸續(xù)謝世。省圖書館當年幫助過我的50年代畢業(yè)于沈陽魯美的周德普老師,其后調回沈陽,作了次手術退休,祝愿他安康幸福。市圖書館我認識的70年代的一位親切老館員,早于80年代逝世,我至今懷念他借給我的一本本好書……
市圖書館舊址已毀,那滿院子的古樹松柏蔥蘢啊,建筑古香古色,在古跡不多的長春可謂珍貴文物,那里十年中每一級石階都印滿過我年輕的辛勤腳印呵……
回顧與反思。1979年雖說是“文學熱”年頭,其實文學者占人群比例仍微乎,青年多數在考業(yè)大。夜校我去念過一陣,當時就覺得非?;?,凈走形式,它并不適合已有廣闊經歷與一定文化的回城知青。回看當時多數人最重要的應是培訓與鞏固提升既有專業(yè)技能,可惜一股全民迷信“文憑”熱嗡然刮起,長達20余年。青少年從此被栓牢在重新類“復辟”的科舉考試和死分數上。所以當時轉向“活的文學”可謂是我們一群城市青年的自學方式之一。其后不少人就拿著這種裝模作樣的假大學文憑走向社會,去謀官,撈好職位等等了,有的后來弄來弄去已弄到研究生博士生了,也不知研什么博什么(寫詩對庸俗與不合理世事和事物看得太透,不合俗流,是一生吃虧的重大原因)。
其實,當年我亦并不認為我們的刊物辦的很理想,這種“地下刊物”雖令人振奮,但實際良莠不齊,因前此我已讀過不少世界文學,雖眼高手低,但還是能瞧出不少毛病。我們這批1950年為標志前后出生的人,最大的弱點是傳統(tǒng)和古典,長處是與書本結合的豐富社會實踐知識。遺憾的是前者此生已很難彌補了,而后者又在時代的劇烈拆解震蕩蝕變中數遭荒廢棄置。至于我個人,10年艱苦的公共圖書館已完成了“我的大學”,畢業(yè)于18、19世紀歐洲文化系,所以我對身邊的人類事物懷著高度的警覺和相對冷淡,半信半疑。
當年我們自己管民刊很少叫民間而是叫“地下文學”,這一詞的真正發(fā)源地為原蘇聯(lián),比起他們來我們是小巫見大巫,他們有比我們漫長、艱苦得多的高壓、極左、集權歷史,我國有儒家傳統(tǒng),并文革前也曾抵制過斯大林過頭主義,故氛圍壓力遠不及蘇聯(lián),故“地下文學”的發(fā)展、成果亦不如他們。
1980年左右雖是文學“輝煌”年頭,但由于舊體制等積壓原因,就是當年的正規(guī)文學期刊也常是看一本厭一本。——其實往深里想哪來哪么多文學呀?!故托翁說“可寫的東西寥寥無幾” (!)……
1979、1980年的民刊是秉持社會寫真,披露現實的理想精神,它們剛剛觸及了一點藝術與人生,就被掐滅了。所謂“新時期文學”實際最早夭折在1982年左右……當時挾裹著一股“反自由化”浪潮,極左又次猛烈回潮,幾乎蕩滌殆盡了許多改革初年的思想成果,文藝復興的真正“輝煌期”不過短暫三四年而已……
反省看,70年代末的“新時期文學”(括主流“傷痕文學”和非主流“地下文學”兩支勁旅),并未徹底,草草收兵;最重要的理念并沒有形成昭明廓清,給其后歷史進程埋下重大隱患……而這一切不足10年就徹底顯現。(這最重要的理念應該是:必須在以當年為起點的二三十年內,急速推進我國的政治和民主化改革,刻不容緩,不然,經濟改革的獨腿將會最終跌倒?。┛上藗冸y以望穿歷史——而這一切今天我們已經付足代價。并還將繼續(xù)支付。
“新時期文學”留下的歷史賦命遠未完成!而曾幾何時連歷史進程“主題語”也大面積丟失、坍塌、遺忘……想想真是可怕啊。70、80年代出生的青年竟以為“新時期文學”就只是一種單純孤立的“文學寫作熱”這回事……
……在嚴寒的日子里我們期待過虛無縹緲的春天,在溫暖曖昧的日子里我們遭遇的又凈是荒誕不經,雞偷狗盜,答非所問。歷史的代價我們付出過,歷史進步的果實我們嘗到很少。痛苦的是,偏偏讓我們這些人又再次看到卑鄙成為祖國里“卑鄙者的通行證”!……
細想想這樣的人類史認識,我早在70年代早期讀歐洲歷史和文化史時就明了了,又何足怪哉。青年時讀過的18世紀的法國浪漫主義詩人繆塞回憶錄《一個世紀兒的懺悔》中,作者的諸多感受,與今天我自己經歷與情感竟也有某種“驚人的相似”!可見人類史均有重復。……有所傷感,唉唉,誰讓我們這代人偏偏也是象前邊的先輩那么認真,想以天下為己任,一生都是碰壁不已的、過于純粹的、社會啊國家啊文化啊,孤獨理想主義……大概這就是今古詩人無奈而自我選擇的永恒放逐道路吧。……。
“人生不過是一夜或兩夜”(普希金嘆語)。民間歲月也同樣不能重復。90年代末期我又一次接觸民間,深感物換星移,百感唏噓;大有無人可與會偕之慨……畢竟各代人的歷史記憶、認識追求、人生理想昨今已不大是一回事了……
(2006.8.2京郊)
《獨立》精選二十周年
★西 域
行走和消失在湖北大地上的背影
——民間詩歌掠影
“天有九頭鳥,地有湖北佬”,當我漂泊在外省時,我深刻感受到這句名諺,它與我多年對家鄉(xiāng)人群的人文認識如此貼切——聰明、圓滑、世故、分裂。用九個大腦思考,而彼此卻互不相容。這種人文性格反映在詩歌中,即構成了湖北詩人的特征:一方面,他們的寫作透盡個人才智;一方面又缺乏合力。雖隨著現代詩歌運動起起伏伏,卻一直未形成整體。致使,那些行走在荊楚大地上的詩人的背影顯得孤獨。
概 述
湖北,屈原的故鄉(xiāng),楚文化的發(fā)源地。長江貫穿南北,朔古,屈原涉江,昭君出塞,伯牙琴臺,東坡赤壁,多少天人逝水而去;洋務倡興,辛亥首義,三峽大壩,武當金頂,一時波翻浪涌。而距今約6000年前的棗陽雕龍碑遺址更是將中國文明史上朔了1000年。而湖北現代詩歌藝術的發(fā)展則是與先輩在精神命脈上的暗合和傳承。發(fā)軔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新詩潮運動所形成得巨大聲勢為湖北詩人打開了一扇扇藝術開放與自我表達的大門,使埋伏于長江兩岸,潛散于漢水之濱,武當腳下的一批批詩歌信徒以“異端”的形象粉墨登場構成一幅多元共生的景象。
湖北詩人以武漢為中心,星散于長江兩岸,漢江平原,秦巴山脈,他們中有50年代的曾卓、鄒荻帆,也有以王家新、南野為首的第三代詩人。以近二十年為界活躍于詩壇和公開媒介上的詩人大致可以分列如下;
60年代以前詩人
曾卓、鄒荻帆、劉益善、谷未黃、吳嘵、趙國泰、徐魯、謝克強;
朦朧派及第三代詩人
王家新、南野、程光煒、鄒建軍、唐躍生、梁樂、潘能軍、鮑勛、向武華、向天笑、韓少君、柳宗宣、劍男、錢省、華姿、華夏、阿毛、元平、周瑟瑟、田禾、張作梗、盧衛(wèi)平、胡曉光;
70代詩人
張執(zhí)浩、袁志堅、趙原、西域、海默、拉家渡、黃沙子、粥樣、啞君、魯西西、曾謙謙、曾園、李以亮、唐突、邱華棟、宋小賢、江雪、野川、陳大超;
80后及網絡詩人
小引、宋尾、沉河、王征珂、哨兵、許劍、小箭、艾先、商器、張尹、湖北青蛙、玉生寒、木知力、蘇瓷瓷;
現居/在外省的湖北詩人
王家新:湖北丹江口市人,現居北京;
冰馬:湖北公安縣人,第三代詩人,現居上海;
張?zhí)抑蓿汉碧扉T人,現居南京;
黃梵:湖北黃岡人,現居南京;
趙原:湖北房縣人,現漂泊于東莞;
西域:湖北房縣人,現漂泊于廣州;
柳宗宣:湖北潛江人,現在北京《青年文學》雜志社;
粥樣:湖北武漢人,現在廣州;
盧衛(wèi)平:湖北沙市人,現在廣州;
江雪:湖北武漢人,現居深圳。
湖北新詩運動的主要參與者
在上個世紀80年代風起云涌的中國現代詩歌運動中,與北京(今天派、尋根派、圓明園)、上海(海上詩群、撒嬌派、傾向)、四川(非非、莽漢、整體主義)、貴州(黃翔)、重慶(大學生詩派)、湖南(新鄉(xiāng)土)、南京(他們)等等相比,湖北并沒有出現過真正意義上的詩歌流派。也沒有成為詩歌的中心。湖北現代詩歌的意義在于:它為這場運動貢獻了少數幾個重要參與者。
朦朧詩歌代表人物之一:王家新
成長于武當腳下,丹江口市的湖北詩人(如今我的這位“鄰居”家鄉(xiāng)已成為南水北調的中線取水點,本地的水源源不斷的流向北京,是否是與這位已移居京城的詩人形成了暗合)。他與舒婷、北島、楊煉一起成為那個時代的象征。后來他又作為第三代及“知識分子寫作”的倡導者出場。(而當年年幼的我對他影響最深的是:我的一位老師他的學生常向我說起他在鄖陽師專講述中文時,不講課本,而專心說詩的事情)
王家新對于湖北詩歌的意義在于:他直接影響了更年輕一代尤其是武當山周圍,十堰市地區(qū)的一批詩人,如:潘能軍、趙原、西域等。
第三代詩人南野
出生于浙江,求學于內蒙,工作成名在湖北的先鋒詩人南野,曾參加四川“非非”,又游離于南京“他們”,成為在王家新赴京后,湖北最重要的詩歌書寫者。
"莽漢主義"成員梁樂
這位湖北十堰婦幼保健所的醫(yī)生早于1985年加盟四川"莽漢主義"詩歌社團,曾與李亞偉、萬夏編撰過《第三代詩人詩歌全集》,給我留有深印象的是:在1991年的《詩歌報》封底引有他的一首愛情詩,寫得是花枝亂顫,浪漫十足。怎么看,都不象“莽漢”耶!
湖北民間詩歌運動
湖北民間詩歌的高峰出現在90年代前后,伴隨著中國詩歌運動及當年《詩歌報》對民間詩歌的鼓勵,誕生了一批民間詩刊詩報和圍繞其周圍寫作群體,在今天看來,這并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流派。
刊物名稱:《洪湖》
刊物形式:詩刊
創(chuàng)刊時間:1990年
創(chuàng)刊地點:洪湖
出刊期數:不詳
刊物現狀:不詳
刊物主編:夏志華、曾祥云、盛傳碧。
刊物同仁:以洪湖及周邊地區(qū)為主的區(qū)域性民刊,曾在1991年《詩歌報》上出現。
刊物名稱:《同桌》
刊物形式:詩報
創(chuàng)刊時間:1990年
創(chuàng)刊地點:潛江
出刊期數:不詳
刊物現狀:不詳
刊物主編:梁義濤
刊物同仁:潛江詩人梁義濤獨力創(chuàng)辦《同桌》詩報多年,在91年以后的《詩歌報》上連續(xù)有其名字,不知現在梁義濤及《同桌》情況如何???
刊物名稱:《鳥。鳥》
刊物形式:詩報
創(chuàng)刊時間:1991年
創(chuàng)刊地點:房縣
出刊期數:6期
刊物現狀:于93年停辦
停辦原因:創(chuàng)辦者認為,以達到交流提高的目的
刊物主編:趙原、西域
刊物同仁:趙原、西域、王潔及周圍朋友。
(趙原與西域原是同校校友,后步入社會方知各自寫詩。由趙原牽頭創(chuàng)辦《鳥。鳥》詩報,其最初目的在于相互激勵,加強交流。為房縣唯一之民間詩歌刊物。2002年后西域與趙原先后去了廣州、東莞。)
刊物名稱:《詩人島》
刊物形式:詩報
創(chuàng)刊時間:1992年
創(chuàng)刊地點:鄖縣
出刊期數:3期
刊物現狀:停辦
刊物主編:海默
刊物同仁:梅潔、海默、潘能軍、趙鐵、杜樹人
?。ㄉ⑽淖骷颐窛嵲青y縣人,她為這份家鄉(xiāng)詩報寫過深情低婉的文字?!对娙藣u》創(chuàng)辦后曾舉辦過“鄂西北首屆詩人擂臺賽”等一系列活動。詩報整體質量亦高于一般詩報,可惜早夭。
2004年我在廣州德政中路中山圖書館的地下室特價書店,見到一本《中國十城市批判》,作者海默。書中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南京等十個城市,從文文現狀、社會背景上進行了剖析及批判。讓我奇怪的是作者對這些城市的偏街僻巷,大小角落都極盡其祥,仿佛在這些地方住過多年。書的扉頁印有作者地址電話:北京海淀區(qū)藍色海岸策劃公司。照片上的海默與93年來房縣找趙原、西域談詩論文的那個海默相比,“?!绷撕芏?。)
刊物名稱:《聲樣》
刊物形式:詩刊
創(chuàng)刊時間:1998年
創(chuàng)刊地點:武漢
出刊期數:不詳
刊物現狀:以網絡和紙刊繼續(xù)存在
刊物主編:啞君 江雪
刊物同仁:葉輝、黃斌、龐余亮、李輕松、劍男、肖開愚、余怒、沈杰、楊雪。
?。▎【?,原名尹衛(wèi)華,96年與朋友在武漢共同成立“琴臺”詩歌工作室,并于1997年2月主編《楚文化》詩歌專號,98年與江雪創(chuàng)辦《聲樣》,發(fā)全國同仁詩歌作品,并堅持至今,在民間及網絡詩壇上極具影響。為湖北少數幾個重要民刊之一。啞石本人參與了“中間代”詩歌的提出與倡導。江雪因個人原因,94年受監(jiān)控,被停筆8年,后去了深圳,從事房地產策劃,2005年創(chuàng)辦《后天》先鋒雜志,及先鋒藝術網。)
刊物名稱:《或者》
刊物形式:詩刊
創(chuàng)刊時間:2002年9月
創(chuàng)刊地點:武漢
出刊期數:不詳
刊物現狀:以網絡和紙刊繼續(xù)存在
刊物主編:小引 朵朵
刊物同仁:韋巍、彌賽亞、商略、楊錚、馬永波、黃沙子。
(《或者》以武漢、上海兩地詩人居多,網絡更新速度一般,論壇火暴。已成為網絡詩歌的重要網站之一。小引本人亦受到網絡及多家官方刊物青睞。)
刊物名稱:《方言》
刊物形式:詩刊
創(chuàng)刊時間:2002年9月
創(chuàng)刊地點:武漢
出刊期數:不詳
刊物現狀:不詳
刊物同仁:宋尾、黃沙子、小引。
(《方言》曾在2003年的《詩歌月刊》上出現,詩歌整體質量不錯。后來一直沒見到過。)
如同湖北省曾被譽為“千湖之省”一樣,到現在,已由上千個湖泊下降到72個,大部分業(yè)已消失。湖北曾經還有的部分民刊及詩歌社團,由于其影響有限,以及公開的資料很少,在此,我只能錄下他們的名子:
《組成》詩刊,創(chuàng)辦地點:襄樊。
《詩苑》,主編:祝志明。
《漢水詩報》,創(chuàng)辦地點:襄樊。主編:劉君。
《一代人》詩報,創(chuàng)辦地點:黃石,主編:劉明暢。
《湖北詩歌》,創(chuàng)辦地點:宜昌,主編:顏東。
《先鋒》詩刊,創(chuàng)辦地點:潛江。
《中國詩歌信息資料》,創(chuàng)辦地點:武漢,主編:碧泉、李靜榮。
《水沫詩歌》創(chuàng)辦地點:黃石。
關于湖北詩群的幾部詩集
《把青青蘋果擦紅》1996年,南野編。
我記得是96年,南野寄來的這部詩集,可惜不慎丟失了。詩集收錄了湖北近三十位詩人的作品,我第一次在里面讀到王家新的《瓦雷金諾敘事曲》和《帕斯捷爾克》。集子代表了當時湖北詩歌的整體水平。
《荊沙青年詩人作品集》
1994年華夏主編。詩集集中了荊州、沙市的大部分青年詩人作品。編者稱:“現代詩長久地停留在情感的相關物的尋找上,而忽略了對尋找這一過程的表現,應重視這一相關過程”。
《漢江平原詩群》
1993年柳宗宣主編。主要收錄了潛江詩人的詩歌專集。柳宗宣在書中寫到:“當你從國道318路過,希望你從窗口探出,望一望潛江這個小城,其中有許多詩人出沒”。
湖北主要地域詩群
武漢詩群
武漢,這個與朱仙鎮(zhèn)、景德鎮(zhèn)、佛山鎮(zhèn)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鎮(zhèn),這個中國中部最大的水陸交通樞紐,這個被出走詩人冰馬稱為“一個讓所有詩人足以墮落的城市”,詩歌只是少數人的事,然而,黃鶴樓還是九頭鳥紛紛向往的地方。這里集中了程光煒、趙國泰、余笑忠、徐魯、周瑟瑟、劍男、錢省、田禾、李以亮、阿毛、魯西西、谷未黃、小引、朵朵、華姿、沉河以及從荊楚各地奔城而來的唐躍生、劉潔珉、胡曉光等等。構成了湖北詩歌最集中最活躍的中心。
江漢平原詩群
上個世紀90年代,受《詩歌報》的影響,江漢平原一批青年詩人異軍突起,各種社團紛紛呈現。僅出現在潛江的民間詩報刊就有《同桌》、《先鋒》等,這一時期集成于柳宗宣主編的《江漢平原詩群——潛江詩人作品專集》。后隨著柳宗宣去了北京(現在《青年文學》雜志社),唐躍生出走武漢。這一鼎盛時期漸遠。
雙黃詩群
黃石詩人劉明暢主編《一代人》詩報,是這一地區(qū)詩歌的主要標志。黃石、黃岡人極其聰明,(黃岡考題更是風行全國,據說“九頭鳥”其實就專指黃石黃岡人)當然雙黃地區(qū)的詩人也不少,從這一地方先后走出了詩評家程光煒,詩人胡曉光、江雪、向天笑、雪村等人。
十堰詩群
十堰地區(qū)自王家新進京后,就少有詩人在全國拔尖了。潘能軍、鮑勛、梁樂、杜樹人、王潔、李麥、孔云明中的部分已不寫詩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
“70”中的趙原、西域、海默、拉家渡也先后出走于北京、廣州等地。現有80年以后出生的女生蘇瓷瓷在車城(十堰)頗引人注目。
后記
公元726年,青年詩人李白經蜀入楚,極目楚天,高山闊水,視域頓開,遂吟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公元1956年,63歲的詩人毛澤東佇立橘子洲頭,放眼滾滾長江,另吟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行走在這塊土地上的多數詩人只是這滾滾長江里的沙粒和水珠,一生的努力,也許激蕩不起一絲微瀾。
而我們永遠向真誠的詩歌之心和純潔的寫作致敬!
2006-8-23
《獨立》精選二十周年
★海 上
追溯流年
——湖南及其他民間詩歌史料
一、1995·貴陽石虎詩會
1995年在貴陽召集的“石虎詩會”,最初是我一手策劃的,策劃后和當時來珠海訪問的唐亞平、陸憶敏等人商量,她們可能記住了那個場景。故事很長,我沒心情回顧往事。石虎先生派我們去北京組織這次會議和處理。事情,一到北京,我就被安全局跟蹤,在北京我除了見了一次唐曉渡后,什么事也辦不成,有一次約好去北大,因為跟蹤太緊,我怕壞了正事,放棄了約會。石虎先生誤解了我。而我到后來才知道某人利用“六·四”這個敏感的話題來陷害我,因為我們到達北京的時間是五月中旬,真要命!我沉默著在圓明園畫家村呆著,好心好意地把安全局引開,讓他們把會議的事項談妥。
唐曉渡、唐亞平們應該記得,最初的名單沒有這么多人,后來膨脹到了許多人。我到貴陽機場去接人,來來回回去了好幾趟。這些“大腕們”真讓我大開眼界,我接李震時,他說他沒想到會請他來參加,他表示很感激。何必呢?接完人我就告辭了。當開會的人坐滿整整一大車時,我拎著包向一些朋友告別;楊小濱拖著我照了張合影。正義感強烈的唐亞平一直在罵我,說我不像男子漢。翟永明也為此對我表示同情。我也暗暗致意了,反正從頭到尾我做完了一件事。我回長沙沒有成功,半路被貴陽朋友劫持去了貴師大玩了好幾天。喜悅之情妙不可言。
1995年的詩界已經虎視眈眈,只是還沒有完全的理念上的劃分。我記得為了我與石虎先生之間的誤解,徐敬亞和唐曉渡還在會前專門去作了一番化辭。石虎先生很大度,他希望我留下來繼續(xù)開會,我心情很壞,只能離開。北京來的人太多了,據說自告奮勇要來的占多數。
直至2000年人們還在談及“貴陽石虎詩會”。貴州《山花》社的人們從來就沒有忘記我海上為貴州作的這份小小貢獻。
因為在珠海開會變成了到貴陽紅楓湖開,情況完全不一樣了,貴州的文壇注入了一種興奮劑。
我籠統(tǒng)地認為,能寫詩是優(yōu)秀的,在讀寫中能出類撥萃相當難得了。所以不管是民間的,還是官方的,或者任何立場的,應該造就一種和睦共處的環(huán)境,各抒己見的有意義的爭論是必要的、必須的;而不是如今詩界的這種誹謗式的惡作劇。
許多作家對我說,詩歌界怎么這般混亂,難怪乎許多雜志不愿刊登詩作。
最近又聽說大連一位詩人,像當年石虎先生一樣,贊助一些文學媒體和詩歌。于是,人們議論紛紛。我發(fā)現,文化人和詩人們都很險惡,都十分齷齪。那些人心態(tài)有十分不健康。說什么某某人傍大款,某某大款是傻瓜……又聯(lián)想到某詩人傍大款沒傍準,傍了一個吹牛的,出錢買個詩人頭銜等等等等。
二十世紀的垃圾車居然還留下這么多垃圾話題。真是國人的不幸。我們就居住在這個受垃圾污染的土地上,誰也擺脫不了一身腐爛氣息。
在中國文化圈里,千萬做不得好事,做了好事得不償失。
中國如此流行詛咒、謾罵、恫嚇、翻臉……一個狂妄的二十一世紀了,發(fā)現人都瘋了。聾子不怕雷;過去說藝高人膽大,如今無知者反而無畏。
總是想籠罩別人,唯我獨尊。幼稚了,這不是那個時代了。一本書,一首詩已不能狂,一輩子了。
二、《九星》的回憶
趁興談談《九星》。
不少朋友都問及我出版詩集的封折面上的“小傳”。問《九星》詩社是什么情況,這種事是一代人的隱私,也是歷史足跡。《九星》只是不像過去同時代的其它詩社那般具有“祼露癖”而已,《九星》詩社其實是出了幾位人物的。當年在長沙工作時,住在鄰居中的有位小青年叫陳明,他對我介紹說,株洲有位青年詩人劉波,寫詩很靈氣。我們就接觸了幾次,長沙還有一些對詩歌沖動的朋友常常來我家聚集交談。長沙的湖南師大有一批學生也酷愛文學詩歌,通過朋友引薦也來我家竄梭,這樣一來一往,我和劉波、陳明商討了關于建立詩社的想法,那一年,好像就借天體運動的“九星匯聚”的現象,我擬創(chuàng)了這個名號,于是《九星》詩社就誕生了,出了第一集(輯)詩社的詩刊,是鋼板刻的油印本,很窩囊樣;但我們均很高興。陳明喜歡寫抒情小調,跳躍性小詩很優(yōu)雅,古典。而劉波確實有現代意念在詩句中誦動,我記得那份刊物上他的第一首是《江》,簡約,捕捉力強而準;語言充滿活力,抒情不卑不亢……我很喜歡他的味道,這位漂亮俊俏的小伙子是天份很高的人,當時在株洲某學校任體育老師,我去株洲時住在他的小蚊帳里,兩人很多幢憬,很多話題。當時他還在珠州辦的《青年詩刊》上活躍……《九星》詩刊辦了兩輯就出事了,被師大的學生出賣了。我被單位領導召見去了,盤問了很長時間,最后帶上了保衛(wèi)科的干部到我的房間盤查了一遍,搜走一些文本資料。這是我一生中第三次失去個人申辯的權利,莫名其妙地被專了政。本單位領導幸虧看在我平日里良好表現,勸我別搞地下刊物,寫作是好事;給報刊雜志投投稿,給單位寫寫通訊都是可以發(fā)展的……我沉默無語。我對大學生從此的偏見就是那年開始的,這些新生代人比什么都自私,為了分配問題,先是打小報告出賣同學,最后連帶貽害了許多人。他們會很沖動地要求參加活動,又很快地反戈一擊!這還不是政治性組織呢,詩社雖說在當時不多,如今滿世界都有。難怪當年共產黨地下組織常常被“知識分子”出賣。我一直沒有說什么,而且個人名聲因此而十分可疑,旁人都以捉磨不透的眼光看我。這件事也促進了我的個人婚變迅速了結。
劉波、陳明依然是好朋友,那些年《九星》名義上不存在,而靈魂還在。長沙還有陸陸續(xù)續(xù)加入的詩友,后來在八五年改建了一個叫東方文學社團的名號,增加了詩人子原、羅見等;出過《東方人》報紙。陳明忙于考研的事,劉波已經在國刊上發(fā)表了成名詩作。不常往來,但還是有神交。
從《九星》到《東方人》,命運都一樣,最后因為外地的某詩友經常被安全局掌控,也連累到我,他和我有書信往來的。雖說我沒有任何事情,但玩文學社團是不可能的了,這太像地下活動了。再以后,國內民主呼聲和民運的此起彼落,我的一些外界朋友一個個有了麻煩,一個個投奔西方,我被安全局亮起了“紅燈”。
政治陰影一直在我的頭頂有舞臺效果。我只能悄悄地寫著詩、活著。但我也喜歡走南闖北,喜歡外出。每到北京,總有人在“保衛(wèi)”我,我很愜意,這么多年,他們了解了我,我也習慣了這個樣子。
還有許許多多節(jié)外生枝的事,說不完……
而《九星》的人物如今在北京是無悔地的。陳明讀完哲學博士后留在社科院的哲學研究所,從事宗教研究,著書立說不在話下。劉波闖蕩多年,如今在北京是某集團公司的老大。他的事業(yè)也有文化的事業(yè),這是個很有潛質的小伙子,我這樣稱他并不是小看他,因為他太年輕了,什么樣的精靈駐扎在他的腦際?使他才智過人,眼界擴展?
我不知道他們如今寫不寫詩,雖說我也常見過“劉波”這名字,也不知是不是此劉波,因為同名同姓的我在屏幕上也常見。但他是可以寫出好詩的,這是我不懷疑他因為有了商界業(yè)績而被詩神失龐。他很靈性。
幾年前,他說要給我出書;他委托手下與我聯(lián)絡,因為他也相信我的書,雖說不會好賣、暢銷,但肯定不會無價值,后來不知道了下文,也許什么吧。
陳明?;亻L沙探親,常記得打個電話問我老婆,海上死了沒有。只要知道還活著,他也放心了;他特別堅信,我是這個時代的真詩人,他常常用心靈照耀我。
劉波忙于事業(yè),我也不敢打擾,他的交往很多、很大。
《九星》的其它湖南人都在做自己的生意;偶爾也有一、兩個有詩歌情結的人與我聯(lián)絡一下,或者他們都奇怪,這個老海,世界在變,他怎么就不會變?我已經沒機會改變了,我只有改變了人生,才能從這個詩寫的“毒癮”中解救出來……
還有的詩友已經出國,成了國際性人物。除了我沒什么光輝外,其它的人均是風流人物,這就是當年應驗了天體運動的星象觀,“九星”肯定是眩目的星石!
你來信問及我的寫作情況,我可以說,漂泊生活并沒有讓我放棄詩寫的活兒,雖然我生存在自己的敗績中,但作為一個人,我寫詩是讓它陪我活著。領袖們都可以有詩之外的活動,而我唯一的生存理由就是養(yǎng)家糊口。我不憤怒,所以我合不上“憤怒出詩人”的尺碼。一年以來我寫了許多詩稿,還寫了兩首長詩,現在我在著手寫另量個長詩(已經寫了,想了好幾年功夫)。
我準備選六首長詩合一本集子,我自己設計封面和版面,心情良好的話,這件事可以順利成章。
我不知道自己屬于湖南的,還是廣東的,還是上海的,還是浙江的。我是上海知青,到了湖南,湖南也不認我。有一年浙江詩人潘維來長沙見了我,他說我應該是浙江的,我祖籍浙江?,F在揚克又把我收入廣東的選集里。
一直想上大涼山,去領略你詩中的那些神秘故事。我很好玩,年紀開始老了,只要有機會走走,就走走;管它的,人生一世,就活得像個“人”,已經累死了,還有什么奢侈的期待?……
三、嚴力與《一行》與中國現代詩
中國這二十年來的現代詩史料是一個書家的典藏。我相信民間的記憶與文本類的東西遠遠不是官方所能掌悉的。每個詩寫者或詩評者都會以個人的心態(tài)來回眸那段歷史。記得早兩年就開始的關于“九十年代”詩歌主流問題的討論與爭吵,都在不同程度上傷害了歷史的純正。
有人居然把國外的《傾向》當作漢詩在國際上的重鎮(zhèn),也有人把《今天》追捧為主要的發(fā)展指南。錯了,九十年代重要的國際性詩刊應該是《一行》.我不相信人們的良知有這么差勁!
嚴力和《一行》走過了中國漢語詩歌發(fā)展的最關鍵的歲月,而且一直橫跨太平洋,集合了多元文化的詩歌創(chuàng)作隊伍,匯聚了各種寫作趣向的現代詩。《一行》一直堅持為各種詩風拉開帷幕。
《一行》也是我收藏最齊的刊物之一,八十年代的32開版本是我通過幾個渠道收齊了;我是從九十年初開始應嚴力邀約擔任中國代理人的,并于五、六周年之際在嚴力安排督促下主編了紀念集。
今日在大陸詩界所發(fā)生的多層隔閡以及兩大陣營(決不算是兩派)之爭,更讓我突然想起百花盛放的《一行》,嚴力的容納和吸收,真正做到了一個歷史所要求的態(tài)度。
九十年代的詩歌發(fā)展,嚴力和《一行》功不可沒。
就我個人來說,也是隨著《一行》的壯大而呈現獨特的個性。
九十年代后半期,嚴力奔波于美國與中國之間,朋友們詩人們所付出的辛苦,怎么在中國大陸人的眼里顯得如此飄渺呢?中國文壇真是一群白眼狼盤踞的地方,只知道自己是如何如何了不得,不得了,別人不算啥。
不要以為《一行》的周期已拉長后會逐漸消失,不會的?!兑恍小芬呀洓]有必要每年三、四期地辦下去了,這是一個現代詩終極的時代,每年收輯份量充足的一個文本,足以留存于歷史。它也不必號稱“年鑒”,也不必以觀念來套設什么,它仍然是一種集合和檢閱,仍然有一種氣量來包容各種文本。
這個歷史難道就到了定準則的時刻嗎?還遠遠沒有呢。
關于嚴力個人的創(chuàng)作,我一直在長時間地揣測,我?guī)状蝿庸P想寫一些什么,但每看到這個世界在相當虛偽中吹捧,又在相當暗里藏刀,我會發(fā)呆的。另外;認真寫一個有成就的詩人需要一個大背景設置和整齊的材料。嚴力是個綜合藝術能力很強的詩人。詩評者,小說家……他不單純是詩寫者。
從生存方案里,我又發(fā)現嚴力是早年的漂泊者,近年的飛棲者;他活力充沛,創(chuàng)作思路噴涌。他的小說也體現了一個詩性作家的魅力!
2001年3月17日夜 深圳清慶新村
選自《獨立》7期
《獨立》精選二十周年
★邵風華
山東當代民間詩歌關鍵詞
(1980——2005)
新時期以來,山東民間詩歌一直沒有在更大的范圍內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當代詩歌發(fā)韌的“朦朧詩”時期以及轟轟烈烈的第三代詩歌運動中,山東都沒有涌現出深富影響的詩人團體和特立獨行的“強者”詩人;另一方面是晚近出現在全國視野中的山東詩人絕大多數由于沒有強大的內心、沒有獨立的藝術理念,從而循規(guī)蹈矩、俯首低眉,成為體制的附庸。說實話,如果沒有當年山東大學的“云帆”詩社,沒有當前幾位令人敬重的民間詩人,我不知道這樣一篇梳理性的文章將如何開始。對山東民間詩歌的歷史,我并不像詩人長征那樣樂觀。我認為,直到今天,山東民間詩歌才到了自覺的發(fā)展階段,而它的輝煌期,則遠未真正到來。所以,我們目前可資懷念的,只是幾個光華閃現的片斷而已。
一、肇始:“云帆”詩社
1981年9月國慶節(jié)前夕的一個晚上,在山東大學新校文史樓一間普通的教師里,聚集了全校各個系科大約一百多名癡愛詩歌的熱血學子。簡短的議事之后,新的“云帆”詩社宣告成立,并推舉出中文系1978級學生揚爭光接替原社長耿建華成為新一屆“云帆”詩社社長,主要成員有王川平、韓東、葉梓、吳濱、鄭訓佐、吳冬培、孫基林等。為了彰顯詩社的存在和影響力,會上還擬定了幾件馬上展開的事項:一是由韓東負責新詩社成員報名登記,并且規(guī)定,成員入社須交2—3首詩以備考察;二是適當時候舉辦詩歌朗誦會和召集成員進行詩歌交流及座談會;三是決定馬上在文史樓前兩個海報欄舉辦慶國慶節(jié)詩歌???。詩社將這期慶祝國慶詩歌??山o中文系79級征集稿件并書寫。在國慶節(jié)那天傍晚,專刊按時張貼出來,并立即吸引了校園師生們的廣泛關注。可最終因校方的介入,使“紀念專刊”演化成了一個事件:不僅詩社被勒令立即解散,主要成員還要深刻反省并寫出檢查。其原因是說??幸恍┰娮魉枷肭檎{低沉、消極,甚至含有錯誤傾向。其中主要涉及王川平的《推石碾的小女孩》、韓東的《孔林的夜晚》與張煒的《搖擺舞》(后還作《生命的旋律》)等詩,它們被認為散布歷史循環(huán)論、虛無主義思想或者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加之后來牽連出“傳閱非法刊物”(即傳閱《今天》)和“過圣誕節(jié)”事件,詩社主要成員背負起“三大罪狀”,以至于當年春節(jié)差點失去了與親人團聚的機會。由于這些“事件”與接二連三的審查、批評,全校性的詩社活動被迫停止了。盡管如此,主要成員之間的聯(lián)絡交流卻從沒有終止過。經過前一階段對朦朧詩的狂熱追逐和模仿之后,大家已經沉下心來,并且已經清醒地意識到:如果依舊沿著朦朧詩的路子繼續(xù)走下去,至多在藝術上寫得酷似朦朧詩,但卻永遠不能超越朦朧詩。如何走出一條與朦朧詩不同、又能達致朦朧詩的藝術之路,這是那時大家談論最多、交流最多的一個問題。并且也在各自的實驗寫作中,尋找和探索出一條新路:棄絕過度的修辭、矯飾,語言自然,趨近口語化。像王川平、楊爭光、韓東、小君(葉梓)、吳冬培等,均寫出了這類作品。尤其是1982年初,韓東完成了具有經典意義的《山民》、《老魚夫》(后改名為《海呵,?!罚【矊懗隽恕督o流浪詩人》、《我要這樣》等優(yōu)秀詩作,呈現出最初探索所能達致的藝術高度。1982年夏天,韓動被分配到西安一所高校任教,他在那里創(chuàng)辦了民間刊物《老家》,其作者除蘇北的小海外,大都是山大“云帆”詩社的朋友。就如韓東所說,這構成了《他們》的前身。1983年初夏,韓東寫出了《有關大雁塔》,那種絕境的超越性和消解的立場、姿態(tài),對當代中國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遲來的接力:《詩歌》
80年代,詩歌社團遍布大中學校園和每一個城市。那是那個年代的奇觀。對山東而言,“云帆”之后,山東民間詩歌進入一個平穩(wěn)期。雖然個別時候出現浪潮涌動,但影響波及不遠。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xù)到90年代初。1994年的春天,居住在山東濱州的詩人長征和雪松,出于對詩歌的熱愛和對山東詩歌的責任感,共同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民刊《詩歌》。今天看來,《詩歌》對山東詩歌寫作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都不是差不多同時的《詩建設》(巖鷹創(chuàng)辦)、《轉折》(于貞志創(chuàng)辦)所能比的。但由于這份民刊缺乏一個鮮明的立場和一個響亮的名字,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影響和傳播。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出了山東民間詩人的共同特點:沉靜、踏實和低調。
第一期《詩歌》只有薄薄的25頁,用電腦打印后復印了幾十份,分送同仁們交流,并寄給一些詩歌刊物和全國各地可以聯(lián)系得上的詩人及詩評家。出乎意料的是,這期裝幀似乎是過于簡陋的詩刊竟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受到了廣泛的好評。第一期《詩歌》的封面印著“山東青年詩人詩歌資料”字樣,依次收錄了徐占葆、李明、于貞志、巖鷹、長征、普珉、張黎明、雪松、華清(張清華)等九人的詩歌。其中年齡最小的徐占葆此時尚居住在遙遠的鄉(xiāng)村,李明還是濟南交通高等??茖W校的一名在校生。1994年冬,定位為“山東青年實力詩人作品選”的第二輯《詩歌》出刊。從第二期開始,孫磊、格式和居住在五蓮縣鄉(xiāng)村的王夫剛參與進來,并由孫磊繪制了刊物封面。1996年《詩歌》第三輯又有仲偉志和黑大春加盟。從1996年春開始,《詩歌》同仁間的來往交流驟然密切起來,大家經常利用周末前往濱州切磋詩酒、商討《詩歌》發(fā)展大計。1996年10月30日,《詩歌》同仁在濟南舉行了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座談會,袁忠岳、耿建華、孫基林、張清華、劉燁園、黑大春、雪松、長征、格式、譚延桐、路也、施戰(zhàn)軍、王夫剛、王展、徐占葆、孫磊等參加了座談和對話,討論了《詩歌》的現狀和未來,并針對當代詩歌所處的困境,著重探討了關于詩歌的“綠色寫作”問題(施戰(zhàn)軍就“綠色寫作”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可以說是對這個問題最早的論述)。此后,多次在濟南的咖啡廳和酒吧舉辦詩歌朗誦會,使山東稀薄的詩歌空氣空前活躍起來?!对姼琛返谒妮嬘蓪O磊主辦,于1997年1月出刊。從這一期開始,編輯體例、印刷質量都有了較大的改觀。一是改復印為膠印,印數也大幅上升;二是增加了詩歌評論,開篇即為雪松、長征合寫的《一群斜坡上的失眠者----山東青年詩壇的現狀與反思》,最后是華清(張清華)、格式、施戰(zhàn)軍、孫基林、長征的詩論。長征在《關于集約實驗的對話》中,指出了當代新詩的三個寫作方向和審美指向:(一)用“健康寫作”取代“書齋寫作”,從大面積的文化污染中洗濯語氣的亮度,注意生命的原初體驗和直覺,指出一個生命行進的狀況,關注肉體發(fā)生的秘密。(二)用“最低真實”抵御“虛妄神化”,讓真實存在的生命狀態(tài)找到走向詩歌與語言的途徑。實際上就是主張詩歌對當代現實和日常生活的介入,守住生存環(huán)境和生命狀態(tài)的此在并以之作為“最低真實”,使藝術感覺和語言指向獲得起碼的依靠和立足之地,虛實相生,陰陽相濟,杜絕一味的形而上和凌空蹈虛。(三)用“集約實驗”取代“先鋒實驗”。這是針對當時一些所謂先鋒實驗者對漢語言的粗暴破壞提出的,提倡在語言文本中批判地吸取當代各種探索成果,剔除那些矯枉過正的對語氣的肢解和破壞,同時還注意從古典中發(fā)現富有生命力的表達手段,力求從多方面完善、激活漢語的力量,并通過詩歌語言的包容性呈現詩人的多面性和復雜性,使精神和肉體、此岸與彼岸、神圣和世俗、希望與欲望、貴族與民間、上帝和叛逆、未來和當代、時間和空間、過程和細節(jié)、英雄和人都通過生命的感受語言進入有機的文本。這些觀點在當時被人們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但我們可以看出,遲至1999的“盤峰論爭”一直到新世紀之初,人們所爭論的無非是長征早1997年就提出的這些內容。1998年編輯出版的《詩歌》第五輯,徹底拋開了山東一地的局限,吸收了全國各地優(yōu)秀詩人的作品,如小海、非亞、樹才、阿翔、莫非、殷龍龍、葉匡政、趙野、唐丹鴻、吳晨駿、王艾等,這些外省詩人的加盟,使《詩歌》的開放性得以形成,由此,《詩歌》作為一個全國性優(yōu)秀民刊的地位也得以確立。此后,由于長征的個人生活發(fā)生了一些變故,導致《詩歌》進入了5年的休刊期。一直到在2004年那個多雨的夏天,邵風華開始了與長征、格式、雪松和張清華等《詩歌》同仁的密切交往。應該說,是他們對詩歌的共同熱愛和相互之間的友誼直接激發(fā)了復刊《詩歌》的豪情。因為在大家的心目中,這份刊物不但見證了山東詩歌的崛起,還記載了朋友們堅固純粹的友誼,記載了貧乏歲月里大家對于正派的藝術精神的持守,固化了關于一段青春詩情的美好記憶。
2000年,孫磊牽頭編輯了《詩歌》同仁詩合集《七人詩選》(普珉、雪松、宇向、長征、格式、柏明文、孫磊),并在后記中滿懷深情地說,《詩歌》的創(chuàng)辦是“山東詩歌同仁的一件幸事,它幾乎搜集了大部分山東實力派詩人的作品,而成為90年代后期山東先鋒詩歌寫作的主線”。在《詩歌》群體自身的努力和《詩歌》對山東詩壇持續(xù)的直接的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山東民間詩歌得以健康地前行。
三、友誼的曼舞:《極光》
2001年秋天,詩人譚延桐、馬知遙、嚴冬一起沿山東半島進行了一次采風,在那次出行路上,三人醞釀在山東創(chuàng)辦一份民間詩刊。2001年11月,《極光》在濟南創(chuàng)刊了。創(chuàng)刊號由詩人嚴冬出資;馬知遙將約到的稿件拿回家錄入電腦;譚延桐寫了發(fā)刊詞:《極光:罕見的景致》。他在發(fā)刊詞中說:極光藝術,顯然只是我們的一種神往。我們不能不神往這樣的境界:石破天驚,驚世駭俗。我們愿意為這樣的神往貢獻我們的“血的蒸汽”。直至,我們的神往本身也成為“極光”。
在創(chuàng)刊號里,刊出了雪松、路也、孫磊、格式、寒煙、長征、江非、郝永勃、王夫剛、曹國英、馬知遙、譚延桐、嚴冬等山東詩人及一些外省詩人的作品,印了150份,48個頁碼。并很快在互聯(lián)網上推出極光詩歌論壇,使得詩人們通過網上網下的互動,進行及時交流。2002年第二期《極光》主要由嚴冬和馬知遙共同出資印刷,頁碼120頁,印數300本。重點推出了詩人老了,并以集體而全面的陣容推出了“山東青年詩人詩作聯(lián)展”。 2003年6月,印行了第三期。這一期還是以山東詩人為主體。主要有譚延桐、雪松、長征、曹國英、蘆葦泉、王夫剛、路也、馬知遙、柏明文、馬累、薛舟、沉默的石頭、老了、嚴冬等。本期122頁,印數600本。資金由所有入選詩人共同承擔,并得到大家的一致支持。2005年1月,《極光》第四期出刊。值得一書的是2004年秋天,《極光》論壇爆發(fā)了一聲歷時近半個月的詩歌論戰(zhàn),論壇在近一周內每天訪問量平均達5000余人,《極光》第四期特意編發(fā)了由邵風華撰寫的《清算從秋天開始:2004年“極光論爭”綜述》。本期共110頁,由山東詩人共同出資。這一年《極光》為紀念創(chuàng)刊五周年,還推出了“極光十人行”特刊,刊出了馬知遙、雪松、長征、邵風華、格式、王夫剛、雒武、孫方杰、老了、嚴冬等十人的作品。
如今《極光》已經走過了五年時光,通過紙質和網絡的方式團結了山東的大批詩歌寫作者,并舉行了多次詩歌朗誦和討論會,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可以說,正是《極光》彌補了《詩歌》休刊的幾年時間里山東民間詩刊的空白,使山東民間詩歌有了一個不間斷的陣地。
四、純粹的立場:《影響》
2002年,巖鷹創(chuàng)辦了詩歌民刊《影響》。我沒有見過比這更干凈的詩刊了,沒有一點多余的圖案,沒有一點非詩的文字。在第一期的正文之前,印了惠特曼的一句詩:這海岸成了我寫作的一種看不見的影響。這也許就是這個刊物名字的由來。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已經出刊的三期《影響》是截止目前中國質量最高、入選詩人實力最平均的詩歌民刊。這得益它的主辦者巖鷹獨立和絕不妥協(xié)的藝術立場。第一期44頁,作者為巖鷹、龐余亮、黃梵、馬鈴薯兄弟、馬永波、泉子、瘦叟、余笑忠、叢小樺等9人;第二期38頁,作者為楊子、泉子、盛興、軒轅軾軻、馬鈴薯兄弟、黃梵、龐余亮、巖鷹等8人;第三期36頁,作者為沈浩波、巖鷹、盛興、普珉、曹五木、泉子、黃梵等7人。頁碼和人數都是越來越少,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巖鷹選詩之嚴格。前幾天,巖鷹在“影響”論壇上的一個帖子中說:“當下沒有幾首可讀的詩,人人都在勉強而為?!蔽矣X得這是針對當下中國詩歌的精警之語。一部分人熱衷于搞各種詩歌活動,唯恐被人遺忘;一部分人忙于扯大旗、立山頭,當所謂圈子老大;一部分人整天在網絡上謾罵,對追捧者則亦捧之,對批評者則圍攻之,滿口穢語,不堪入耳,丑態(tài)百出……有幾人能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讀書、寫作?巖鷹和他的同仁以及樸素的《影響》詩刊,無疑是山東詩歌里最堅韌、最具民間性的一個部分。但因其大部分為外省作者,對山東民間詩歌的推動作用相對較小。
五、“極光論爭”:清算從秋天開始
2004年10月5日至20日,“極光”詩歌論壇爆發(fā)了一場規(guī)??涨暗年P于當代詩歌寫作和詩學的大論爭。據不完全統(tǒng)計,論爭期間,“極光”注冊用戶由原來的400余人陡增到1200余人,每天點擊率達到5000人次,并波及、漫延到“天涯社區(qū)”、“詩生活廣東詩人俱樂部”、百靈網文化頻道等多個網站,論爭涉及到的詩學論題以及衍生論題,達近百個。這次論爭是由多年來游離于體制之外,一直堅持獨立思考、獨立寫作的詩人發(fā)起的。在長期沉潛于詩歌內部執(zhí)著勤勉的寫作實踐中,他們已經通過自己大量的優(yōu)秀文本對中國當代詩寫進行了扎實有效的整理,并為理論上的清理和闡釋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因此,此次論爭是在詩寫者始終在場的情況下發(fā)出的關于詩歌與詩學本質的聲音,對于當代詩歌而言,是一次必然的、必要的、水到渠成的碰撞與交鋒。
與此相對比,自上世紀末以來發(fā)生在中國詩界的幾次影響較大的論爭,均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真正的詩學話題。1999“盤鋒論爭”已被廣泛認定為一次“權力的分邊游戲”(張閎語),2000“衡山論劍”是一場缺席宣判者的自說自話,而2001年發(fā)生在網絡現場的大小爭端,則都是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挑起的意氣之爭,即便參與者自己后來也承認是“性質不明,意義全無”(伊沙語),“從嘲笑開始,到無聊結束”(沈浩波語)。但這種狀況,卻無疑對那些獨立的優(yōu)秀詩人構成了一種情勢復雜的遮蔽,使他們卓有成效的工作難以即時引起人們的關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那些早就應該水落石出的詩學問題長期處于模糊不明的狀態(tài)。因此,這次“極光論戰(zhàn)”也可以說是一次對既在話語霸權的訴訟,而審判則在每一位詩人的心中、在詩歌的規(guī)則內有效地進行。這次論爭不是爭奪權力,不是組織陣營,不是“以暴治暴”,也不是為了達成共識,而是詩人堅持分歧、保持差異,從根本上廓清有關詩學問題的可貴努力。論爭的問題主要歸結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對抒情性的呼吁與“新抒情”概念的提出;
(二)主觀與客觀寫作之辯;
(三)還口語以本相的努力;
(四)詩歌與人:不容混淆的兩種承擔;
(五)對后主流意識詩歌寫作與批評的不滿和焦慮等。
在論爭中,長征與格式就“主觀寫作”與“客觀寫作”問題進行了深入辨析與交鋒;邵風華以江非、馬累、江一郎等為例,對“安全寫作”提出了批評,尤其以《要么閉嘴,要么回家之一:謝冕,可以謝掉的舊氈帽》、《要么閉嘴,要么回家之二:吳思敬,我失敬》為題,對所謂“后主流意識”詩評給予充滿激情的尖銳的批判,引起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馬知遙、趙思運、趙衛(wèi)峰、格式等對李少君的《草根性與新詩的轉型》一文,進行了旗幟鮮明的質疑和批駁,一致認為,李少君對詩寫“草根性”的命名以及所謂“草根性”是詩歌和詩歌轉型最根本問題的無知妄斷,是一種借助話語權力強行推廣、野蠻介入當下詩歌的偽學術行為,這些,充分顯現了體制外詩人捍衛(wèi)詩歌尊嚴的悲壯努力。另外,譚延桐的《也說評論家》以及馬知遙的《“掉書袋”批評和中國詩歌批評的病態(tài)性缺席》等文章,從另一個層面對遠離詩歌現場、昏聵無力、隔靴搔癢、妄加言說和一味搬弄西方理論的掉書袋的詩歌評論界進行了直言不諱的批評。
目前看來,“極光論爭”敏感地觸及了當代詩歌寫作與批評的諸多關鍵性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其意義將在今后日益顯現出來,而當前詩歌及詩歌批評界對此次論爭諱莫如深、閉口不談,也正好暴露了某些人虛弱、自私甚至丑陋的內心。
六、詩歌萬里行:中國詩歌狀況考察
1998年,青島詩人陳蔚開始了他自己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行動----“中國詩歌考察”。我之所以強調“他自己一生中的”,是因為我在網上找到并閱讀他的《中國詩歌考察》文本之后,覺得這樣的“考察”其實只對他一個人有意義,而對詩歌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其時網絡技術在詩人中已經普遍使用,搞一個詩人問卷或訪談已經變得極其容易,而陳蔚的辛苦勞頓,除了使他自己經受身體與物質的考驗、意志與性情的磨礪,并通過這艱難的行走結識一些全國各地寫詩的朋友之外,對于中國當代詩歌而言,有什么建設可言嗎?而那些陳蔚想見而被拒絕的人,以及對他的活動并不熱情的人,也絕不應該受到譴責,說什么體會到人情冷暖云云。因為作為一個與陳蔚素不相識的人,為什么你陳蔚想見人家,人家就必須得放開自己所有的事情特抽出時間來見你?這是沒有道理的。從文稿上卷的這些日記看,也只是記錄了陳蔚個人的行止起居,生活狀況,并沒有“考察”和記錄他訪問過的詩人的生活狀況,所以這所謂的“萬里行日記”也絕談不上是對中國詩歌的考察。從這個角度上說,這個行動只是陳蔚個人生活的一個事件,只是一次普通的游歷而已。而文稿中卷的訪談和下卷的詩選所涉及到的詩人,也遠不能較為全面和有代表性地展現出當代中國詩歌的發(fā)展狀況。我在少年時也曾有一騎獨行、浪跡天涯、結交天下詩友的想法,我相信很多人也都有過類似的想法,但我從來都沒有把它提到和整個中國詩歌掛起什么鉤來的高度。
七、小結:山東民間詩歌記憶
主要民間詩人:普珉、梁真、巖鷹、雪松、長征、格式、邵風華、張玉明、軒轅軾軻、宇向、燎原、盛興、孫磊、嚴冬、老了、馬知遙。
主要紙刊:《詩歌》(雪松、長征、孫磊、邵風華)、《影響》(巖鷹)、《極光》(嚴冬、馬知遙、老了等)、《聲音》(長笛手、老船、韓宗寶等)、《當代詩歌》(魯揚)、《桶》(青草山坡、馮磊、許煙華等)、《詩建設》(巖鷹)、《轉折》(于貞志)、《破碎》(楊成軍)。
主要網絡詩歌論壇:極光、影響、桶、中國當代詩歌、聲音。
《獨立》精選二十周年
★李郁蔥
見證:在喧鬧和寂靜之間
——浙江民間詩歌簡述
記憶里那輛單車以它自己的速度飛快疾馳著,或者就在那個少年的自以為是里。單車要去的地方是他內心的圣地:在那個時代,這不是一件難為情的事,若干年后,社會卻變了,當他重新打量這一切的時候,往日的神話已是今天的傳奇。
當年位于西湖邊的青年詩社是江南一個很大的碼頭,里面高手眾多。這是少年最初涉足踏入的江湖:活躍、兼容,像那個時候的文學氣候。青年詩社藏龍臥虎,后來是第三代詩人代表中梁曉明、余剛當年也曾經加盟,而后來他們又各自有各自的發(fā)展。另外還有一些人,在以后的歲月里被時間輕輕吹開……在今天重新回首這些逝去的時間之時,單車變成了汽車,而傳奇早已褪盡,加速的是另外一些東西了,詩改變了它的方式。當然對于某些人來說,現在它真正的成為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時間可以再往前追溯,一直追溯到當年受“今天派”影響的那一代,比如后來在《江南》主持詩欄目的樓奕林、后來成為《西湖》社長兼主編的嵇亦工……如果站在某種個人的立場上而言,他們當年的《我們》應該是浙江新時期詩歌最早最自覺的一次聚集。這以后,是一個傳奇時代的開始。
在80年代末二報一刊的那次著名的大展中,浙江有著多人亮相,而里面的許多人,和我前面提到的青年詩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他們又各有所屬:比如“極端主義”中的梁曉明(他的《個人》、《玻璃》等也是迄今漢詩的杰作。)、余剛(他對漢語詩歌的實驗應引起更大的重視);“地平線詩歌實驗小組”中的寧可、蒼劍、傅浩等人(他們和南京的“他們”一樣,是早期口語詩的實踐者。);“現代詩歌”中的王彪(他同時也是東海詩群的代表),如今是鼎鼎大名的小說家……
這些詩人當年各有各的審美傾向,他們在一起碰撞和交流,幾乎構成了當年民刊的主要景觀:個性的、流派的。由半官方的青年詩社辦的《青年詩刊》則相對包容。粗糙、簡陋的打印刊物是當年的主流,比如《地平線》在那短短的幾年里居然打印出版了35輯,《現代詩歌報》也出了12期……
在這次大展之外,尚有一些重要的民刊在80年代后期或者90年代初期紛紛出籠,記憶里比較出色的有:以杭州一路公交車命名的《十二路》,這份同人刊物早幾年還在出,可謂堅持彌久,風格趨向于口語,但格調上卻很文化;后來以炒作新千年的第一縷曙光聞名的溫嶺辦的《三角帆》,這本刊物非常精致,小小的可以握在掌心,在近年一度復刊,后又不知所蹤(這個刊物為詩歌貢獻的除了同仁詩作的集合之外,還推出了江一郎(江健)、楊邪兩位有著獨特個人風格的詩人。);和溫嶺同屬臺州的黃巖所辦的《桔花》詩報……
時間流逝,但當時的變化并不突然,繁花似錦的傳奇逐漸平淡,一個時代悄然結束,像葉芝所慨嘆的:“一切已經崩潰,中心再不能保持?!钡搅松蟼€世紀90年代以后,經過一系列詩里詩外著名事件的洗禮,加上社會更趨于務實和功利,詩和民刊有著若干緩慢的變化,但熱情依舊,只是從狂飆激進轉而緩慢。這和整個社會的趨勢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反差,詩在生活中變得疏離和邊緣化了。
90年代前期浙江民刊所延續(xù)的仿佛只是80年代的一個停頓,80年代的那些人那些事依然,但變化在不經意間,這期間印象中可以稱道的是一些個人打印詩集的出現,比如“地平線”中的寧可自己搞了個“音樂工廠”(這和他癡迷羅大佑有關。),他自己為朋友們打字出版?zhèn)€人集……
在這期間,有一張出了幾期并且在詩壇引起反響的詩報值得一提,《天外天詩報》,有當年還在杭州的王道坤主持,他深受“12路”的影響,而本質上更加鄉(xiāng)土化一些,(當年這樣的詩報出得倒是不少,可能是現在對詩壇話語權爭奪這種現象的一個前傳。)《天外天》吸引了當時國內一些重要詩人的稿源。
此時,在孤懸于東海的岱山,堅持至今的《群島》也在潮汐的喧囂中應運而生,從時間的跨度上來說,它可能是浙江堅持最久的民刊和詩歌團體之一,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群島》的發(fā)起人之一的李國平,他的平和內斂和組織能力使這份民刊能夠一直正常的運作,而這,我們可以致以最大的敬意。
一份充滿了個人情趣,也一直堅持至今的《阿波利奈爾》在90年代中后期出現,它由詩人、數學家蔡天新主持,按照現在流行的區(qū)分,屬于是“知識分子”流派的同仁刊物,和后來的《小雜志》等仿佛,是我個人非常喜歡常常揣摩的讀物之一。
同樣有個人主持的《原則》也在90年代末出現,當時在象山教書的韓高琦以極大的熱情點燃了它。我個人是它的主要作者之一,并且參與了部分編輯,因為此,我不便對它過于褒揚,但的確這是一份有原則的民刊,它固守了自己的美學判斷和詩學理念,而在民刊中,能夠一直這樣堅持的也并不多。
這期間,原來的“極端主義”衍生出了在詩壇有重要影響的《北回歸線》,它主要包括梁曉明、劉翔等人。在我看來,它的意義不僅僅在于一份民刊,而為今后若干年里出現的浙江民刊提供了一個標準,而作品質量的齊整使它有別于其他。
在漸趨沉寂之后民刊繼續(xù)前行著,而時間已經到了新世紀。
轉眼進入了2006年,現在我能夠看到的民刊除了前面提到的尚在辦著的《北回歸線》、《群島》等外,近年的《九龍詩刊》(黃巖,詩人柯健君主辦)、《東部》、《南方》(余姚,詩人商略主編)、《野外》(野外詩群胡人等主辦)等都值得一說,它們延續(xù)了此前民刊的核,而印刷更加精美,視野更加寬廣。
當年的圣地已經煙消云散,但詩還在繼續(xù),而這,才是最重要的。
《獨立》精選二十周年
★安 琪
福建民間詩歌運動史
寫這篇文章對我而言是個難事,一來介入詩歌歷史不長,許多事情并不了解,二來,從網絡發(fā)布消息反饋回來的情況看,資料搜集工作并不順利。老一代民間詩歌運動早已煙消云散,新一代雖然略知一二,但卻沒有很詳實的相關資料。這同時也反映了福建民間詩歌運動的部分真實,即,福建詩人們并不熱心于此類活動。記得當初接到發(fā)星約稿,我當即擬了一個約稿函在福建各大相關詩歌論壇廣為貼之,并希望看到的人互相提醒。結果,應者依舊寥寥。
倘因此就拒絕此文的寫作對福建民間詩歌運動不啻為一次損失,據我所知,熱心民間詩歌的發(fā)星有意辟出一期《獨立》做一個民間詩歌運動專號,應約撰寫的省份極為有限,福建被選中證明本省詩歌在發(fā)星心中的份量,作為福建詩人,推辭這份約稿顯然是對福建詩歌運動的不尊重。我于是勉為其難,開始這一份艱難的書寫歷程。
通常而言,民間詩歌運動包含有兩方面的含義,一為詩人之間的民間交往,二為詩人之間因了這份交往而自發(fā)組織編印成的民刊。兩者同時兼而有之的很多,也就是,一個民間社群相應地伴隨有一份民間刊物。本文擬從民間刊物入手,來追溯一下福建民間詩歌運動的發(fā)生發(fā)展史。
必須指出,民間詩歌流派及民刊,最終的走向往往是分化甚至反目為仇,這里面有兩個因素:一、取得社會影響后成員內部對名利的明爭暗斗,二、創(chuàng)辦及建設過程中牽涉到經濟投入不均或不公所引發(fā)的不滿。所以,本文在敘述中很希望各個社團在涉及經費方面能夠給予具體的說法,這,有助于澄清流派在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迷霧。
為了敘述的公正,本文將以引用相關人士的文字為主。伴之以本人的觀點如有不當,敬請指正。
一、福州/時間下限1989年:野煙、星期五、新大陸
從詩人、攝影家宋醉發(fā)提供的信息獲知,福建福州的“野煙”學社成立于1979年末,1980年春節(jié)出了第一期《野煙》,主要人員王欣、大荒、黃光明等。出了好幾期刊物,并且自行鉛印了一本詩集《東南獵夢者》。
1982年,呂德安、金海曙等人在廈門讀書畢業(yè)后回到福州,形成了一個交往圈子,他們中有詩人、畫家和其他藝術愛好者。每周五晚上在福州東街口西餐廳聚會,喝啡咖,聊天,看看彼此的詩稿,后來又有曾宏等一批寫詩者加入進去。被朋友戲稱為“黑色星期五”,也就是日后的“星期五詩群”。他們沒有統(tǒng)一的主張,而有相同的傾向和趣味。在平和愉快的交往中,寫樸素、自然、大器的詩?!靶瞧谖濉痹娚缬陀∮锌铩缎瞧谖濉罚e辦過“星期五美術作品展”,開過朗誦會。
——本節(jié)星期五內容來自曾宏文字。
1985年9月,福州詩人柔剛和季弗、奚谷、白巖、畢晴等人從廈大等學校畢業(yè)后,懷著要自己做事的雄心,成立了“新大陸”文社,每周一在柔剛家里閑聊,期間于1986年1月27日于福州倉山區(qū)文化館聯(lián)合舉辦“迎新春詩歌朗誦會”,后在該館館長鄭一謀的幫助下油印了文社的第一本詩集《新大陸詩集》。
1986年7月,“新大陸”文社正式印出了第一張詩報“新大陸”創(chuàng)刊號。聲稱“關注并積極參予現代詩在中國的建設工作,提倡作品的個性和南方特色,致力于現代詩這塊遼闊的新大陸的開拓!”
第一期《新大陸》詩報印數多達二千份。
1986年底,《新大陸》詩報印了四千份,放在福州“樹人書店”銷售,回收了部分印刷經費,也使詩報真正走向社會。
1987年11月21日,“新大陸”文社在福州少年文化宮舉辦了“秋之夢”晚會,邀請了福州幾乎所有文學社團和沙龍的同仁參加,除了詩歌朗誦,同仁們還表演了相聲和吉它彈唱,該活動是“新大陸”文社的最后一次大型文藝活動。
從第三期開始,《新大陸》詩報開始接受外來投稿,到1988年底,《新大陸》詩報已出了四期。
對《新大陸》詩報伸出經濟援助之手的有政和縣許友亮先生和日本的王麗琴小姐以及福建省作協(xié)的王性初先生。
1989年4、5月份,《新大陸》第五期編好復印之前,同仁們參與了公開的不吃飯(絕食?——安琪注)活動,至此,“新大陸”文社寫下了最后一首永遠留給自己的詩。
——本節(jié)“新大陸”內容全部選自柔剛詩集《羅星塔》的前言(寫于1995年6月)。
備注:徐敬亞、孟浪、呂貴品、曹長青編選的《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觀:1986-1988》收入了以上三個詩歌流派。
二、三明/時間下限1989年:大浪潮
據三明詩人詹昌政《解讀“三明詩群”》一文說,三明詩群的開拓者是劉登翰、周美文和范方等人,他們在七十年代末辦了一份刊物《希望》,寫作并發(fā)表現代詩。八十年代初,范方向全國現代詩人征稿,編輯出版了建國后第一部現代詩集《青春協(xié)奏曲》,收錄了蔡其矯、舒婷、梁小斌、顧城、北島、楊煉、徐敬亞等人的作品。七十年代蔡其矯在永安寓居,他的詩歌活動給三明詩群產生了深刻影響。
1986年至1988年,三明現代詩仍然十分活躍。此時劉登翰和周美文已經調到福州,范方周圍聚集了一批更年輕的詩人,如葉衛(wèi)平、萊笙、崔晟、斯平、楊振樂、黃靜芬、林美茂、魯萌、李仕淦、賴微、詹昌政、盧輝和蕭春雷等人?!断M芬呀浲^k,蕭春雷等人于是搞了一份油印的《大浪潮》詩刊,常有聚會,熱烈探討詩藝。范方和崔晟出版了詩集?!按罄顺爆F代詩學會”參與了《詩歌報》和《深圳青年報》聯(lián)合舉辦的中國現代詩大展,并發(fā)表了由萊笙執(zhí)筆的“大浪潮宣言”。
徐敬亞、孟浪等人編選的《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觀:1986-1988》,收入了范方和蕭春雷各一首短詩,以及這份寫于1986年的“大浪潮宣言”。宣言提出了三個概念:人生觀念的大時空,現代與傳統(tǒng)審美精神結合的大心境,語言無為運用的大技巧。宣言說:“我們認為中國現代詩只所以難以偉岸于世界現代詩之林,首先是因詩人們心甘情愿為狹隘的現實圈所圍困。因此,我們突圍,走向民族意識的深層,走向人類存在的一派無邊的時空之混沌,走進籠罩心靈茫茫的困惑……在大困惑中呈現人的塑像和價值?!蹦鞘且粋€領異標新的年代,宣言和站隊比創(chuàng)作更熱鬧的年代,可是萊笙的這篇宣言嚴謹而克制。去年,賴微還說:“三明詩群的理論主張沒有過時?!?
自1989年以后,三明詩群的活動(含大浪潮?——安琪注)沉寂下來,一些成員離開了,留下的,孤獨地寫作。
——本節(jié)內容選自詩人、作家蕭春雷《關于“三明詩群”幾則筆記》。
三、福州/1992年至今:柔剛詩歌獎
1992年,福州詩人柔剛在《詩歌報》月刊登出啟事,征集評選柔剛詩歌獎,從此開始長達至今的“柔剛詩歌獎”評選活動,該獎的特色如下:1、第一次由詩人自己設立的獎項;2、評委均來自詩界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詩人、詩評家,評委的勞動純屬義務;3、每年只評出一個獲獎者,并四位入圍者;4、獎金額維持在5000元左右。5、一直堅持到今天的中國詩界唯一一個民間獎項……
一個獎項的份量取決于它的獲獎者的分量,而當獎項自身足夠份量時,獲獎者則享受了獎項帶來的光芒。柔剛詩歌獎就是這樣一個能給獲獎者帶來光芒的獎項,時至今日,柔剛詩歌獎的獲獎者中涵納有第三代、中間代、70后的精英力量,已經成為國內詩界最具影響力的民間獎項。
——以上純屬安琪個人觀點。
四、漳州/ 1992年至今:詩、第三說、詩歌藍本
福建民間詩歌運動進入九十年代后,其先鋒、新銳,其引領本省乃至全國詩界潮流的驚人之地從福州移居漳州,這種說法并不過分。其中,民間詩刊《詩》《第三說》《詩歌藍本》,起了非常重要的炸彈作用。
1992年初,漳州漳浦縣詩人道輝經過一段時間的北京闖蕩,回到漳州。在和漳州市文聯(lián)合作某詩歌項目的過程中,認識了漳州詩人呂頌暉、楊金安、安琪、林茶居、陽子(時間先后為序——安注),發(fā)起成立了“新死亡詩體”(后改為詩派——安注)。印刷了對開四版大報《新死亡詩體》兩期。
1996(?)年起,“新死亡詩派”開始以每年一卷的方式推出厚重的《詩》叢刊,并多次舉辦有省外詩人參加的相關研討會,漳州詩人阿里、康城先后參加了該團體并退出。
《詩》叢刊在選稿的大容量、裝禎的豪華、詩歌觀點的激進上引人注目。
道輝作為漳州現代詩歌寫作的發(fā)起人,其詩寫態(tài)度的孤注一擲,其對詩歌語言施予的暴力,其對詩歌出版的近乎偏執(zhí),影響了和他交往的許多詩人。同時在他身上的小農意識及經濟上的不透明,也使得該詩派成員進出頻繁。從而影響了該流派走向更寬廣的層面。
作為漳州走出來的詩人,本人深知,《詩》叢刊的編印及“新死亡詩派”舉辦活動的大量經費,絕非道輝夫婦二人之力能夠承擔,其間詩派內外詩人的熱心參與和支持,也應在此提上一筆,是為對歷史的公正態(tài)度。
——以上純屬安琪個人觀點。
2001年,安琪和康城聯(lián)手合作主編了《第三說》,該刊創(chuàng)刊號采用不規(guī)則大開本,封面彩印。鑒于國內民刊紛紜沒有特色就無法突出的現狀,《第三說》從創(chuàng)刊開始就試圖在每一期有所創(chuàng)意。創(chuàng)刊號首次推出了“柔剛詩歌獎專題”,全面展示了柔剛詩歌降創(chuàng)辦十年來的全部獲獎作品及相關背景資料,該專題得到柔剛先生的大力支持,提供了許多珍貴的照片。這是迄今為止國內民刊首家為該獎所做的專題。
時值國內70后詩歌運動如火如荼,當時安琪作為該運動的鼓吹者,康城作為該運動的中堅,自然會在刊物上為70后設專題,這也形成了創(chuàng)刊號的另一特色:為70后運動繼續(xù)造勢!
創(chuàng)刊號很快得到詩人們的關注,《詩歌月刊》雜志在當年的“民間詩刊專號”上,把《第三說》列為頭條,并選發(fā)該刊近二十人的詩作,使該刊一出手即有深遠影響。
創(chuàng)刊號資金安琪提供三分之二,康城提供三分之一。
2001年,第三說承辦了當年度的第十屆“柔剛詩歌獎”。
2002年,中間代概念經由《詩歌與人——中國大陸中間代詩人詩選》的隆重推出,并經安琪的大量理論約稿,已成規(guī)模。順理成章的,《第三說》第二期做了《中間代詩論》專號,全面展示中間代這一群體的理論基礎。該期《第三說——中間代詩論》成為理論家們時至今日論述中間代的重要讀本并被大量引用。
本期資金詩人奇斌贊助三分之一,安琪和康城各自承擔三分之一。
2003年,《第三說》依然是理論專號,由兩個創(chuàng)意欄目構成:第三說推薦的詩人、第三說推薦的理論家。組稿工作完成并已編定尚未付印之際,安琪離開福建漳州,開始了北漂歷程。此時的安琪因為生活奔波不定,已無心繼續(xù)《第三說》,剩下的工作由康城獨立完成。
本期第三說福州詩人荊溪提供一半資金,剩下一半由康城承擔。
2004年、2005年,《第三說》???。
2006年《第三說》正在編印中,由康城、朱佳發(fā)、冰兒三個70后詩人聯(lián)手。《第三說》繼續(xù)在行進。
應該說,《第三說》在強化“中間代”概念的工作上貢獻很大,它的突出創(chuàng)意的戰(zhàn)略構想也取得了實質性成果。至于今后的發(fā)展,留待康城等人的繼續(xù)努力。本人作為前期策劃和主編者,已基本完成我在漳州時期的使命。到北京后,因為地域關系,本人的重心無可厚非轉向備受爭議的《第三條道路》,有意思的是,這兩個群體,都以“第三”開頭,不知做何解?
——本節(jié)完全來自安琪個人觀點。
關于《詩歌藍本》,因為主編老皮堅持低調方針,不提供資料,而本人的主觀寫作又得不到他的認可,故略之。老皮主編出版的民間詩刊還有:《頂點詩刊》(2期)和《詩歌在網絡》。
——本節(jié)完全來自安琪個人觀點。
五、漳州/2004年:《中間代詩全集》《70后詩集》
2004年,兩部代際選本《中間代詩全集》(海峽文藝出版社)和《70后詩集》(海風出版社)先后在北京和漳州出版,并于2006年被洪子誠教授增補進《中國當代新詩史》。
《中間代詩全集》由詩人遠村獨立投資,精裝上下兩卷,厚2560頁,為中國詩歌史上截止目前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詩歌選本。主編:安琪、遠村、黃禮孩。其中,安琪負責編選工作。
《70后詩集》有詩人康城、黃禮孩、朱佳發(fā)、老皮合資并主編,平裝上下卷??党呛忘S禮孩主要負責選稿工作。
兩部代際選本的主編大部分來自漳州,可以說是漳州民間詩歌運動的一大奇跡。
——本節(jié)完全來自安琪個人觀點。
六、三明/1998年至今:放棄
1998春,三明寧化縣詩人鬼叔中、老米、張仁明策劃主編的民刊《放棄》創(chuàng)刊,使寧化這個小縣城有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詩歌刊物。
寧化隸屬三明,《放棄》也因此期期專社“三明詩群”專欄,客觀上延續(xù)了《大浪潮》對三明詩群的推介?!斗艞墶反?6K,是一本很精致的有著主編鬼叔中風格的民間刊物,設計和插圖上均往本土風俗靠攏,而選取的詩稿則以前衛(wèi)、先鋒為主?!斗艞墶纷鹬卮禾斓拇蠡▓@里百花爭放的事實,贊成詩歌不歧視。
從1998年創(chuàng)刊伊始,《放棄》連續(xù)出刊五期,至2001年被迫停刊。2006年,寧化籍年輕的一批詩人們,雄心勃勃要恢復《放棄》,并已進入編稿階段。
——本節(jié)參考鬼叔中部分觀點。
七、霞浦/1985至今:丑石
在福建,縣級行政區(qū)霞浦出了幾位走出福建的詩人,這里面,謝宜興、劉偉雄主辦的《丑石》起了一定的作用。這份創(chuàng)辦于1985年5月的民間詩報,時間跨度長,收入的隊伍幾乎涵蓋霞浦詩界,1989年出版整10期后,因故???/span>
1999年復刊的《丑石》詩報,謀求更大的發(fā)展,改出4開膠印報紙,仍不定期出版,期發(fā)數1000份。2001年再度改版,出對開大報,逢雙月出版,成為全國唯一定期雙月出版的民間詩歌大報。期發(fā)數上升至1500份,影響力日益擴大。
2002年被《詩選刊》雜志社評選為全國5家“最受讀者關注和歡迎的民間詩報刊”之一。
圍繞《丑石》詩報有一個相對固定的作者隊伍,漸漸形成“丑石詩群”,主要成員有:謝宜興、劉偉雄、空林子、郭友釗、邱景華、伊路、安琪、康城、探花等。迄今舉辦過多次大型詩歌活動,其中,2002年和《詩選刊》聯(lián)手舉辦的全國民間社團活動第一次為民間詩歌正名,影響深遠。
2004、2005,丑石承辦了第十三屆、第十四屆的“柔剛詩歌獎”。
——本節(jié)內容由謝宜興部分提供。
八、惠安/1988年至今:惠安詩群
“惠安詩群”這個概念,是在1989年歐陽慧聰發(fā)表的一篇評論中被首次提及。但其發(fā)源地和主要聚集地在惠安崇武古城,這個被謝冕教授稱之為“特別的崇武”的著名風景區(qū),景色怡人,風情獨特,人文薈萃。早在1988年就以其創(chuàng)辦的《崇武文學》嘯集了一大批詩歌弄潮兒。其中比較代表性的有施肅中、林凌鶴、林軒鶴、哨宇、歐陽慧聰、作二、葉逢平、孟吾浪(浪行天下)等二十多人。另創(chuàng)辦有民刊《薯花》《惠安文化》《惠安青年文學》等。1992年底,林軒鶴發(fā)表了詩歌評論《惠安青年詩壇:接力與沖刺的行程》,對八十年代初以來在詩壇上縱橫馳騁的20多位惠安青年詩人進行梳理和點評,使人們對初具規(guī)模的惠安詩群有了更深的認識。
由于種種原因,隨后惠安詩群部落里的人各分東西,各尋出路。直至2003年4月,詩人任軒和浪行天下創(chuàng)辦了“惠安詩歌沙龍網”(http://www.renxuan.com),利用網絡平臺與全國各地詩友進行良好的交流,是目前泉州詩歌界較為活躍的一個群體?,F主要成員有葉逢平、浪行天下、任軒、作二、陳功、張鞍葒、夜子、吳銀蘭等人,現辦有民刊《崇武文學》、《惠安詩歌報》等,印刷數量均在1000份以上。
——本節(jié)內容選自浪行天下的文字。
九、廈門/1992年至今:《采貝》及其他
廈門大學作為國內重點大學,其采貝詩社長年出有《采貝》詩刊,培養(yǎng)了很多日后有影響的福建詩人。具體情況不詳。
1992年(1993?),廈門詩人雷霆、黃白水創(chuàng)辦了民間詩報《詩經》,曾獲得當年“全國十大詩歌民刊”稱號,該報共出刊4期,在當時頗有聲勢。
近年來,廈門詩人陸續(xù)推出的民間詩刊詩報有:《中國詩人詩歌精選》2期,李可可主編;《頂點詩歌》3期,老茂主編;《廈門青年詩人詩選》,顏非等編選,《廈門詩歌》詩報4期,謝春池主編。
——本節(jié)內容由老茂、顏非提供。
十、南平/1985年:《曉窗》
據詩人宋醉發(fā)言,《曉窗》為福建最早出現的民刊,具體情況不詳。
十一、莆田/九十年代中期:《風》
大約在九十年代中期,莆田曾出現過民間詩報《風》,具體情況不詳。
十二、福州/九十年代中期:《綠色龍》
大約在九十年代中期,福州曾出現過民間詩報《綠色龍》,主編程劍平,具體情況不詳。
后記:寫作本文的難度前面已述,我非常想把這篇文章寫完整,但以個人的力量顯然不可能,本文權當提供一個引子,未足部分請福建詩人們繼續(xù)完善,遺漏部分請福建詩人們諒解。但愿今后能夠讀到更為完美的福建民間詩歌運動讀本。
2006/9/11
《獨立》精選二十周年
(1998-2018)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