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如果要評出一個完美形象,那一定是諸葛亮,他神機妙算是曠世奇才,他5次北伐,為匡復漢室鞠躬盡瘁,若說他5次北伐,為何都以失敗告終,這還得從諸葛亮的用人說起。
蜀國到了后期,幾乎到了無將可用的程度,而諸葛亮死后,除了姜維連一個像樣的大將都找不出來,更別說關羽、趙云這樣的猛將了。
但其實諸葛亮死時,蜀國還有一位忠臣猛將,或許可以改變蜀國命運的,但他間接被諸葛亮所殺,它就是魏延。
《三國演義》里說,諸葛亮與魏延第一次見面,就勸劉備殺了魏延,說他腦后有反骨,久后必反,這當然是小說虛構,但其實也反應了諸葛亮對魏延始終存在疑慮,所以并不重用,最后才借機除掉他。
建安20年(公元215年),劉備奪漢中,封漢中王遷到成都,當時需要一個大將鎮(zhèn)守漢中,大家都以為這個人一定非張飛莫屬,誰知劉備卻破格提拔了魏延,讓他鎮(zhèn)守漢中。對于蜀漢來講,荊州和漢中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地方,漢中又是北方的門戶之地,曹魏一直虎視眈眈,戰(zhàn)略地位非常重要,而劉備卻這把這個重任給了魏延,可見魏延在劉備心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魏延鎮(zhèn)守漢中的那6年中,曹魏連漢中的皮毛都不敢動一下。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又封魏延為鎮(zhèn)北將軍,第3年,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建興八年(公元230年),魏延西入羌中,與魏國名將費瑤、郭淮戰(zhàn)于陽溪,獲全勝。升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jié),進封南鄭侯。
魏延獻“子午奇計”
魏延能得到重用和他的將才有關,但魏延的結果卻和他的性格有關。
魏延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將才,每次北伐,他都要求自己領兵1萬,和諸葛亮分頭出擊,最后在潼關會師,結果每次都沒有被同意。魏延因此認為諸葛亮太膽小,感嘆自己有才能不得施展。而當時蜀國的第一把手實際上就是諸葛亮,魏延這種說法明顯是刺頭行為。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當時曹魏集中精力對付東吳,并不將蜀漢放在眼中,對于關中的防御也很薄弱,而且當時鎮(zhèn)守關中的是夏侯懋。魏延綜合分析后,提出:
“今假延精兵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棄城逃走。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咸陽以西可定矣?!?-子午奇計
結果諸葛亮認為這計策太過于冒險,不如從坦道,先取隴西,再出兵祁山。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反而重用了馬謖,結果痛失街亭,導致首次北伐失敗,但同時也警醒了曹魏,魏明帝立馬換上了得力大將曹真鎮(zhèn)守關隴,再換上了諸葛亮勁敵司馬懿。從此,蜀國北伐成功的希望越來越少。
若說魏延這計到底有多險,其實也算不上,如果和鄧艾偷渡陰平相比,實在是風險太低,鄧艾行700多里,一路鑿山修橋,最后攀懸崖而下,奪江油,克綿州,襲成都,正是這致命一擊,使蜀國亡于一旦。
性格使然與小人起沖突
從諸葛亮對魏延的態(tài)度,也可以看出,魏延并不得諸葛亮信任,而由于魏延的性格過于張揚,多次和楊儀發(fā)生沖突,甚至幾次要拿刀砍了楊儀,幾乎每次被諸葛亮勸和。
楊儀本身是一個小人性格,公元221年在劉備伐吳期間,就與尚書令劉巴不和,被遠放到弘農(nóng)任太守,劉備去世后,才被諸葛亮所重用。
第五交北伐時,諸葛亮知自己命不久已,他一死,再沒有人能夠壓制這兩人,一文一武兩臣不合,很可能爆發(fā)大沖突,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只能二選一。
孔明借刀殺人
在五丈原,諸葛亮病危時,召開秘密會議,而此會議參與者有: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而唯獨沒有魏延。
會議上諸葛亮決定,讓魏延斷后阻擊追敵,姜維作為副將,楊儀擔任退軍指揮,如魏延不服從,軍隊仍按計行事。這其實就變相說了,如果魏延不聽令,那就可以直接殺了,這就給了楊儀趁機陷害的理由。
諸葛亮死后,楊儀密不發(fā)喪,派費祎去揣度魏延的意向,并抓住魏延個性矜高的致命弱點,用欺詐和激將手段,引蛇出洞,惹得魏延勃然大怒,搶在楊儀撤兵之前,率領所部徑南歸。楊儀便以魏延叛國為由,將其殺害。
其實稍微動腦子想一下,也可以知道魏延根本沒有叛蜀之心,如果他要投曹魏,他干嘛帶著軍隊向南走呢。本以為除掉魏延后,楊儀能夠順利接諸葛亮的班,然而他并沒有受到重用,仍然是參軍長史,讓他一度很郁悶,居然在費祎面前說道:“如果丞相去世后,我?guī)П侗嘉簢?,怎么會落到這種田地!”
說這話,等于變相找死,楊儀最后被流放,后又上書誹謗,言辭激烈,最后下獄,自殺身亡。
現(xiàn)在回過頭來再看魏延,如果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采用了魏延的“子午奇計”,或許可以改變魏與蜀國的格局。其二,后四次北伐時,諸葛亮如果同意魏延帶兵1萬,分兵的計劃,或許后面4次北伐有機會成功或未可知,但歷史并不容許假設。
參考資料:《三國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