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這一年很熱鬧。
上半年,劉備在漢中跟曹操死磕,然后孫權又趁機進攻合肥,形成了劉備跟孫權輪番上場打曹操的局面。
到了下半年,關羽發(fā)現(xiàn)樊城空虛,趁機發(fā)動北伐,一度打得曹操想遷都。
隨后,曹操不停調(diào)派軍隊援救樊城,并在司馬懿等人的建議下,聯(lián)手孫權打關羽。
孫權覬覦荊州久矣,既然關羽在前面跟曹操的軍隊在死磕,他當然會趁機出兵。
于是,在當年的下半年,又變成了曹操跟孫權聯(lián)手打關羽(劉備)的局面。
所以,三國紛爭,就是你來我往,千萬別被所謂的道義給牽扯住了,孫權偷襲荊州,并不算特別齷蹉的事。
關鍵是孫權偷襲荊州之后,他在想什么?是在想著如何防備劉備反撲嗎?
不是,答案讓人很吃驚,別小看了他的野心,荊州并非孫權心中的終點,他的心很大,在想著如何趁機把劉備給滅了,在籌劃進攻益州。
在干掉關羽后,孫權當時人在哪?他跑到公安去了,并在那待了一年多。
公安在哪?在今天的湖北荊州市境內(nèi),是三國時期大荊州的核心地區(qū),距離入川通道之一的宜都郡(今湖北宜昌)僅有150公里(現(xiàn)代距離,古代應該會略遠一些)。
后來的夷陵之戰(zhàn),就是在宜都郡境內(nèi)打響。
孫權跑到公安來,首要的目的當然是安撫荊州,新打下的地盤,他不放心,過來親自看看,安排人事和防御。
另一個目的就是,他想趁機進攻益州,把整個長江以南的疆土都變成東吳的。
孫權的想法,在《三國志·周泰傳》中有記載:
后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
這里明確地說孫權想打益州,并讓周泰成為漢中太守。
除此之外,孫權把被劉備發(fā)配到公安居住的劉璋,重新封為益州牧,并把劉璋安排到距離益州更近的秭歸(宜都郡境內(nèi))居住。
很明顯,孫權是想借用劉璋的名分攻打益州,并方便他招降納叛。
如果孫權從宜都郡方向攻打益州的話,他將遇到的最強力對手,會是張飛。
張飛駐扎在閬中,往荊州方向的戰(zhàn)略任務,就是隨時支援宜都郡背后的江州(今重慶)。
隨后,孫權又上表給曹操,勸說他稱帝,這當然是賣好。
他要打益州,就不能讓曹操干涉,如果曹操愿意稱帝,短時間內(nèi)就不會干涉在南方的戰(zhàn)事。
曹操沒上孫權的當,公開表示了自己要當周文王。
但老天爺幫了孫權一把,曹操在表態(tài)之后沒多久就病死了,時間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
這相當于給了孫權一個空窗期,因為曹操死了,曹丕要繼任王位,然后又廢漢自立,差不多一整年的時間,是無法南顧的。
由此,如果孫權按照自己的想法攻打益州的話,基本已經(jīng)可行。
但他最后沒能出兵打益州,并在劉備稱帝后,孫權本人迅速的后撤至武昌。
孫權其實已經(jīng)做好的準備,外部條件也支持他出兵,可他為何放棄了?
根據(jù)我個人的看法,還是老天爺在作祟。
在建安二十五年,荊州出現(xiàn)大疫,《三國志·吳主傳》中記載:
是歲大疫,盡除荊州民租稅。
這場大疫讓孫權不得不暫時放下出兵的心思,專心安撫荊州內(nèi)部。
另外,在同年,呂蒙、蔣欽、孫皎等東吳的重要將領都病死了。
他們是否因這場大疫而死?不得而知,但他們的死,對于孫權想攻打益州的計劃卻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呂蒙是吳軍名義上的統(tǒng)帥,當時被孫權任命為南郡太守,如果要打益州,呂蒙是當仁不讓的。
蔣欽也是被譽為“江表之虎臣”的猛將,孫皎更是孫權的堂弟。
他們同時病死,特別是呂蒙的死,讓孫權不得不重新調(diào)整軍中的職位和部署。
加上大疫的緣故,孫權在建安二十五年是無法出兵攻打劉備了。
建安二十五年無法出兵,那等一年是否可行?
到第二年,孫權已經(jīng)失去了出兵的最好時機,空窗期沒了。
首先,北方的曹丕,通過建安二十五年一整年的調(diào)整,不但成功繼任了王位,擺平了一眾潛在的競爭對手,還成功稱帝。
稱帝后的曹丕,在內(nèi)部沒有太大波折的情況下,已經(jīng)有余力盯著南方了。
即使孫權在他稱帝后即向他稱臣,他也不會眼睜睜看著孫權統(tǒng)一長江以南。
其次,在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史書記載的東漢歷史到建安二十五年就結束了,只有劉備這邊繼續(xù)承認這個年號)初,劉備也稱帝了。
劉備稱帝,繼任的是漢朝,孫權無法再以劉璋的名義打益州的主意,當然,名義是小事,想要總會有的。
最重要的是,劉備建國稱帝,蜀漢國內(nèi)的士氣會短時間內(nèi)高漲,再去觸碰劉備的虎須,即使曹丕只看著不動手,東吳要打贏也不是容易事。
所以,孫權徹底放棄了圖謀益州的想法,轉(zhuǎn)頭從公安遷都至武昌,向后撤了。《三國志·吳主傳》中記載:
二年(即蜀漢認可的建安二十六年,是魏國的黃初二年)四月,劉備稱帝於蜀。權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羨六縣為武昌郡。
孫權遷都到武昌,還是沒有離開荊州,覬覦益州的想法始終沒有放下。
“夷陵之戰(zhàn)”結束后(公元222年),孫權當然有機會趁著劉備大敗,繼續(xù)向益州發(fā)動進攻,但可惜的是,曹丕于當年親率大軍南征東吳。
魏、吳撕破臉,蜀漢得以喘口氣,孫權也失去了進攻益州的可能。
關羽大意失荊州后的建安二十五年,是孫權最有可能進攻益州的時候,如果他能成功,就有底氣跟曹魏平起平坐,甚至有干掉曹魏的可能。
至于劉備,在稱帝后決定先打東吳,就未必是錯誤的戰(zhàn)略。
孫權在荊州不走,盯著益州,劉備能專心北伐?他敢北伐,孫權就敢再玩一次偷襲。
可惜,因為各種原因,孫權沒能成功,東吳如果主動進攻,打不打得贏劉備不好說,但至少,也能看到呂蒙戰(zhàn)張飛的好戲不是?
參考文獻:《三國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