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王不過霸”,楚霸王項羽是人們心中的蓋世英雄,他的英姿颯爽,他的力拔山河,他的馳騁沙場,他的爭霸天下,都是萬世瞻仰的豐碑,而他最后的烏江自刎、英雄氣短也成了經(jīng)久不衰的話題,千百年來爭論不休。唐代詩人杜牧在《題烏江亭》中痛惜項羽的沖動之舉說:“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倍~人李清照則持相反態(tài)度,她曾寫詩曰:“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笔①濏椨饘幷鄄粡澋耐跽邭飧拧D敲?,項羽烏江自刎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被劉邦軍隊追趕,逃至烏江,烏江亭長對項羽說:“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勸說項羽渡江退守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是項羽以“羞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渡江,最終在與劉邦軍隊做了最后拼殺后,自刎而死。也就是說,項羽到烏江時,漢軍并未趕到,他在亭長的幫助下是有機會逃走的,但是項羽卻做出了自我毀滅的選擇。司馬遷以激昂悲涼的筆調(diào)記述了窮途末路中的項羽烏江自刎,不肯過江東的情形,塑造了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光輝形象,使得這種說法影響深遠,受到普遍認可。但筆者認為其中有頗多蹊蹺、不合理之處。
項羽在自殺前屢遭失意:軍隊被劉邦圍于垓下,愛妾虞姬自殺身亡,被農(nóng)夫欺騙而身陷大澤,身邊只剩28騎,“自度不能脫”......但這種種的極端困境都沒把項羽打倒,他一直沒有動搖東山再起的決心,而是由陳下到垓下,再南逃到陰陵,至東城,最后來到烏江邊,很明顯,這一撤軍路線表明他正是要退守江東。那么既然項羽已經(jīng)如愿來到烏江,并且有烏江亭長愿助他退回江東,他怎么會忽然生出羞愧之心,拒絕渡江而非要與漢軍決一死戰(zhàn)呢?這顯然與他一直以來的撤軍計劃不符,與理不通。
筆者以為,項羽退到烏江之時應(yīng)該是漢軍已至,無路可退,只能做最后一拼,而非有生還渡江、東山再起的機會而不肯屈從。那個一心想助項羽過江的烏江亭長可能也根本不存在,只是司馬遷為了凸顯項羽之死的悲壯而杜撰的,項羽不是不肯過江東而是壓根沒有過江東的機會。當然,即使如此,項羽曾站在權(quán)力的巔峰,俯視著天下諸侯,劉邦之輩,縱然最后英雄氣短,仍不失為一代王者霸主,是百年難遇的真男人、大英雄!
ps.不同的項羽扮演者中,大家認為哪一版最經(jīng)典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