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知道武則天的“無字碑”,其實中國古代皇帝的“無字碑”可不只有武則天墓前的那一塊,明十三陵中,有十二塊都沒有碑文。
京市天壽山南麓的明十三陵中,只有明成祖朱棣的石碑上有碑文,正面刻著“大明長陵神功神儒碑”,下面是明仁宗親自為父親題寫的3000字歌功頌德碑文。而其他十二陵均無碑文,這是為什么呢?
《帝陵圖說》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曾說:“皇陵碑記,都是大臣們的粉飾之詞,對教育后世子孫無益。”他這樣一批評,翰林院的大學(xué)士們都不敢給皇帝寫碑文了,所以明朝寫碑文的大任就落在了繼任皇帝身上。朱元璋的碑文是兒子朱棣寫得(位于南京明孝陵,不在十三陵之列),朱棣的碑文是兒子朱高熾寫的。但是朱棣之后,明十三陵從第二陵開始的六陵最初都沒有立碑,是在嘉靖年間,耗時六年補立的。這樣一來,前面六位皇帝的碑文按理說都要由嘉靖皇帝來補寫。但是嘉靖篤信道教,癡迷于煉丹修仙,沉迷于聲色犬馬,沒有心思也沒有才能去承擔(dān)這樣的重任。而且畢竟年代久遠(yuǎn)了,沒有文臣史官的幫助,寫起來也確實很困難,難免有疏漏不妥之處。所以,這六塊墓碑都成了無字碑,以后的皇帝鑒于祖輩都沒有碑文,也就都空著不寫了。
這種“皇帝懶惰說”很流行,但有值得商榷之處。也有觀點認(rèn)為,其實明朝皇帝是效仿武則天,立碑但不寫碑文是要“功過留與后人評”。筆者認(rèn)為,這屬于朱元璋留下的“繼任皇帝親寫碑文”祖訓(xùn)的后遺癥。讓現(xiàn)任皇帝去寫前任皇帝的功過是非,這個尺度很難拿捏,過分歌功頌德不好,過分痛斥前非也不可,而且,皇帝又不像翰林院那些飽讀詩書的大學(xué)士們史學(xué)功底深厚,文筆了得,寫出來的文章被后世詬病、嘲笑也是在所難免,所以,干脆不寫,隨你們怎么評說去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