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個著名學者說過:“一個民族頂禮膜拜的對象,會告訴我們這個民族是個什么樣的民族”。確實如此,偶像的身上蘊含了一個民族的設(shè)計能力和道德高度,寄托了希望和理想,反映了人們的精神面貌,是衡量價值取向的一個標桿。
在今天代表著西方文明起源的希臘的著名阿波羅神殿大門上,仍鐫刻著一句聞名遐邇的諭示:“認識自己”,但古往今來,在人類社會所有的民族中,真正能深刻認識自己的很少,由于人類性格中的各種劣根性,客觀評價自己也很難。所以,我們可以對產(chǎn)生偶像的環(huán)境及其過程來作些剖析,以加深我們的一些自我客觀認知。
今天我們要說到的這位人物,就是春秋末期的著名人物范蠡,在今天,這位老爺子應(yīng)該是位無數(shù)人心目中當之無愧的骨灰級偶像,不僅僅是其完美的人生,事業(yè)、權(quán)力、愛情、財富全面豐收,是無數(shù)普羅大眾窮其一生也難以企及的高度,更尤其在重商文化盛行的今天,其“商圣”的穹頂?shù)匚唬橇顭o數(shù)國人敬仰得脖子發(fā)酸。
所以,這位老爺子絕對是當今社會中一個耀眼的人生楷模,一個絕對的全民偶像。
然而,這個偶像的形成恐怕很多人還不知道,或者說知道的不清楚,在今天的范蠡的故事中,我們大多數(shù)人只知道的是這位老爺子幫助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后,急流勇退,與西施一起隱居于太湖,最后經(jīng)商成為天下第一富翁,過程中三次散盡家財,三次重新崛起,被譽為“陶朱公”,也由此奠定了他“商圣”的地位。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個故事是有極大水分的。不光是其中本身就有諸多疑問,更很多是后人為了需要而添油加醋讓這個故事如此圓滿的。要說到這個故事,得讓我們先從范蠡時期的歷史大背景說起。
范蠡的前半生與楚吳越三地都有密切關(guān)系。這三個國家在古代史書中被貼上“蠻夷之地”的標簽,屬于是華夏文明圈的邊緣。但是,現(xiàn)代考古學知識告訴我們,在五六千年前,那里其實已經(jīng)是創(chuàng)建華夏文明殿堂的重要支柱之一。
文獻典籍就有揭示,三四千年前,這里就成為華夏文明北方系統(tǒng)擴張南下落戶的最早據(jù)點。楚國的上層與黃帝一族有著血緣關(guān)系,越國的統(tǒng)治者則是夏禹的后裔,吳國更是周人的一支。并且吳國上層始終傳承著周人的文化。
如春秋末年,吳國的上層精英季札到中原各國出使巡游了一次,其舉止言談、學識水平,就像當年一顆劃過夜空的彗星,光彩奪目,其華夏文化底蘊之深厚,絕不比中原各國的頂尖人物差,連當年的孔子也是稱贊不已。
不過吳越之地像季札這樣優(yōu)秀的人畢竟還是少數(shù),以其作為當?shù)匚幕拇恚@然有些不妥。應(yīng)該說,比較接近真實的情況應(yīng)該是這樣的:楚、吳、越的社會上層都是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來自華夏與東夷、百越等文化混合的影響。
季札
所以中原各國奉行的周禮對他們的約束力較小,由此也所以被古時候史書稱為“蠻夷之地”,例如各國還在奉行“尊王攘夷”時,楚國便第一個站出來公開藐視周王室,表達了取而代之的意愿。
這三國人都有一個共性:好像都不大善于理性控制,更習慣于情感宣泄和出手狠辣。司馬遷曾把它總結(jié)為:“荊楚徱勇輕悍,好作亂,乃自古記之矣?!卑喙桃灿杏涊d, “吳粵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fā)”。
不過也各有不同的地方:其中楚國更接近中原文化,所以人才較多,既有狂人“接輿”一類敢說敢做且不受拘束的隱士,也有老子、環(huán)淵等大思想家,更有叔孫敖、伍子胥等政治家,不過大多在本土都不大被重用,而本土留下來的知識精英更偏向于在文學藝術(shù)上釋放能量,如戰(zhàn)國詩人屈原、書法家兼文學家李斯都出生于此,不是沒有原因的。
吳越兩國則是盛產(chǎn)狠人。春秋戰(zhàn)國時的五大著名刺客,這里就占據(jù)了兩個席位:專諸和要離。尤其是后者,無論從刺客的職業(yè)操守(為完成任務(wù)不惜設(shè)計苦肉計),還是做人底線(任務(wù)完成后以死謝妻兒和新老雇主,絕不貪圖富貴茍活),其狠勁和操守都遠高于古今的無數(shù)刺客。
這兩個刺客體現(xiàn)出來的這片土地上的奉行的超級狠勁,還表現(xiàn)在伍子胥和勾踐身上,而且進一步濃縮為一種睚眥必報的復(fù)仇精神。如伍子胥的鞭尸舊主,勾踐的臥薪嘗膽,夫差雖然也具有復(fù)仇精神,但由于沒有趕盡殺絕的狠勁而最終被逼自殺,這也成為后人所總結(jié)出的斬草要除根的沉痛教訓。所以越國與吳國相比,其實更加野蠻。勾踐初繼位就突出地體現(xiàn)在與吳國的槜李之戰(zhàn)上。
本來當時吳國人強馬壯,又挾破楚余威,占據(jù)優(yōu)勢。但越國使用死囚在陣前集體自殺,全面鎮(zhèn)住了吳國軍隊。當時連吳國軍隊中包括統(tǒng)帥之一的大軍事家孫武都全看傻了,誰也沒見過這陣仗,戰(zhàn)機轉(zhuǎn)瞬即逝,越軍趁吳軍愣神的機會,全面出擊,大獲全勝,吳王闔閭也在此役受傷身亡。由此揭開吳越兩國復(fù)仇爭霸大戲的序幕。
春秋中晚期,東南地區(qū)在楚國的帶動下,借著中原各國禮崩樂壞、戰(zhàn)火紛飛,無瑕南顧的有利時機,迅速崛起,不僅大肆擴張,而且開始北上爭霸,成為讓各國忌憚避讓的一股強大國際勢力?!豆騻鳌分芯驼f,當時“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其中南夷指的就是楚、吳、越三國,意思是他們與北方的戎狄交替劍指中原,使華夏文明圈命懸一線。
其影響之一,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讓歷史呈現(xiàn)出一種大勢:誰受傳統(tǒng)的華夏文明影響較少,誰就有可能成為勝利者。所以吳與楚國比,跟華夏諸國來往更少,蠻夷的色彩更濃,最后我們看到,伍子胥和孫武就曾一度打殘了楚國。
而越國相較于吳國則更為落后,但也是越國最后滅掉了吳國。秦國也是如此,被中原各國視為華夏禮儀圈外的虎狼之國,但橫掃六國如卷席。文明在野蠻面前經(jīng)常不堪一擊,這種趨勢在以后的中國歷史中也屢屢重復(fù)上演,直到近代才被徹底扭轉(zhuǎn)。
在這種大趨勢下,東南地區(qū)的人才開始有向落后地區(qū)流動的趨向。其中最重要的人才,如伍子胥、孫武、范蠡、文種等,除孫武是齊國人外,其他均出于楚國。這種楚材被吳越用的結(jié)果,就是重創(chuàng)了楚國,成就了吳越,成為春秋歷史上的亮點。
幾個人也就此被后人口耳相傳變成了神一級的人物:伍子胥是復(fù)仇之神,孫武是軍神,范蠡是商圣。而尤其是范蠡到最后被塑造得幾近完美。
看完大背景,我們再來看下范蠡的封神之路,仔細推究一下歷史,范蠡形象從模糊到清晰的定型大致經(jīng)歷了幾個時期:戰(zhàn)國、漢、晉、唐。
吳越爭霸是春秋晚期東南地區(qū)的重大歷史事件,范蠡是直接參與其中的重要人物。但其實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最重要的歷史著作《左傳》中,只有很少的記載,只說了越國失敗后,文種被派去通過吳太宰嚭達成投降保命的協(xié)議,對范先生連提都沒提。
而成書于戰(zhàn)國的《國語》也是明確記載當勾踐被夫差打敗,困于會稽山,是文種出主意暫時放下身段投降,到吳宮做奴隸,以待機再起,大夫諸暨郢出面聯(lián)系遭拒后,文種又買通伯嚭謀求生路。伍子胥勸諫夫差,對文種“勇而善謀”深為憂慮,完全沒有關(guān)于勾踐君臣在吳宮服苦役的記錄,
在《國語》中,范蠡的名字出現(xiàn)在勾踐歸國后準備報復(fù)攻打吳國的時候。勾踐數(shù)次征求范蠡的意見,被范大夫幾次否定,直到條件成熟,才點頭同意。功成后,范蠡去國出走,不知所終。僅憑就這點資料,確實很難引起后人極大關(guān)注。
不過,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到了戰(zhàn)國末的《呂氏春秋》中,就開始已經(jīng)把范蠡的名字排在文種前面,認為他對勾踐的影響力更大。
到了西漢,司馬遷的《史記》開始對范蠡重視起來,并大加筆墨,贊賞有加,在《越世家》和《貨殖列傳》中都用較多篇幅描述了范蠡。于是,我們看到的是,勾踐沒聽范蠡的勸告,強行與吳決戰(zhàn),戰(zhàn)敗后是老范勸勾踐不要自殺,留得青山在發(fā)憤待時機。然后文種作代表談判,買通伯嚭,諸暨郢則完全不見了。
而在伍子胥擔心的人中,又增加了老范的名字。同時勾踐沒有去吳國服役,直接從會稽山返國,由文種主持國政,派遣范蠡與大夫柘稽到吳國作人質(zhì),兩年后放還。隨后越滅吳,文種的“伐吳七術(shù)”起了主要作用。
但是在《貨殖列傳》中“伐吳七術(shù)”又說成了“計然七策”。還記載了滅吳后,范看出勾踐難與共富貴,便棄官出走,從齊國寄信給文種告誡其逃離自保。在《國語》沒寫明白的范蠡的下落,太史公給寫出來了。不但有范蠡長了本事,經(jīng)商發(fā)財?shù)那楣?jié),還提供了三個兒子的信息。一個做官經(jīng)商都獲得巨大成功的歷史楷模就這樣漸漸被一根粗線條給塑造出來了。
《史記·貨殖列傳》
我們從上面看到,太史公在發(fā)掘這段歷史的同時,還留下了許多難解的謎題。我們且選幾條來看看:
其一,戰(zhàn)國的史料曾有范蠡與伍子胥同樣結(jié)局的暗示,西漢寫過《過秦論》的著名名士賈誼也有范蠡被綁上石頭沉湖的記載。這些都比司馬遷早。太史公當時為何既不理會戰(zhàn)國史書,也沒有采用這些著名學者的記載,但又沒告訴我們他的資料來源,叫人確實難以判定真?zhèn)危?/p>
其二,《史記》說范蠡到齊國后,改名“鴟夷子皮”,曾任國相。不過,在別的史書中找不到齊國任何國相中有一個叫“鴟夷子皮”的人?!赌印泛汀俄n非子》倒是都記過一個相同名字的人,此人是齊國權(quán)臣田成子(也叫陳恒、田常)的家臣,是由孔子舉薦的,但時間是在越滅吳前,顯然與范大夫不是一個人。那么范先生離開越國后,到過齊國嗎?是否用過“鴟夷子皮”這個名字?不能不教人生疑。
其三,陶朱公是范蠡遷居陶后改的又一個比本名更加響亮的名字。然而這個名字也有質(zhì)疑,賈誼就曾記過戰(zhàn)國梁惠王向陶朱公咨詢疑案的事情,此公肯定非彼公,時間上就搭不上,所以無須解釋。為什么重名的事情屢屢發(fā)生在范老爺子身上?陶朱公的叫法也許較普通,這個我們能理解,但“鴟夷子皮”這么奇怪的名字也能重復(fù),不能不讓人驚到合不攏嘴。
其四,“計然七策”,這個“計然”不知道讓多少史學家死掉了無數(shù)腦細胞!究竟這是人名、書名,還是文種的別名,或者根本就是《史記》所說“乃用范蠡計然”的延續(xù),也就是說,就是范蠡的計策、主意?這個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并且,如果連行蹤、名字都不能確定,怎么能還有其數(shù)次散盡家財,又數(shù)次再創(chuàng)業(yè)成功,積累家財巨萬的大商人就是范蠡?司馬遷所描繪的這個人生偶像確實疑點重重?難道是老人家想象出來的“烏有先生”?太史公完全是給后代留下了一個“你不說我還明白,你一說我倒糊涂了”的煩惱。
司馬遷
由此我們可見,如果連這些都沒有理清楚,范蠡封神故事的可信度有多高,恐怕不需要細細掰扯了吧?然而從某些國人的心理需要上來說,卻是棄之可惜,所以干脆無視。
到了東漢,學者對吳越兩國的史事人物更加關(guān)注,興趣更濃。《越絕書》和《吳越春秋》更進一步地補充了范蠡青春期的叛逆風采到與文種的相知相識,隨后結(jié)伴離楚入越,以及后來陪同勾踐去吳國服賤役,歸國后在軍事、建筑、國策制定等方面建樹的十分具體詳細的大量資料。
如其中算定夫差病愈的時間,勾踐嘗糞后患口臭,老范就讓隨從都吃岑草(魚腥草)混淆氣息,為老板遮掩。把范大夫描繪得能陰謀、通治國、善軍事、懂建筑、明禮儀、知醫(yī)學、會相術(shù)、曉天文、識進退、精商道,無所不通的全能型人才。
不僅如此,《越絕書》還編出了一個范蠡、西施最后相攜歸隱江湖的千古流傳的浪漫愛情故事。估計作者本意是想來個圓滿結(jié)局,不料反而露出更大破綻。因為說西施的人,都繞不過去《墨子》中關(guān)于西施最后被沉入水中的記載,除非有更可靠的資料足以否定這一條。
同時至今,沒有任何東漢以前的西施被用作美人計的工具獻給夫差的記錄,就更別說和老范同志能有什么瓜葛了。而《吳越春秋》則說的是西施是在吳亡后,被越國人塞進“鴟夷”(皮囊)中沉于江。這確實為人們把這個故事與那個名字“鴟夷子皮”聯(lián)系起來提供了方便。
后人所以還也真有人認定西施死后,老范改此名以作紀念。其實想來,這頂給范蠡戴上的情圣高帽,實在是某些后人的自作多情。
其實,真實的范蠡作為政治家的狠辣無情遠超一般人想象,我們可以來看看下面這些事例。
首先,讓死囚陣前自殺的槜李之戰(zhàn),范蠡就有主謀的嫌疑,可見其的狠勁。其次,吳國鬧災(zāi),向越國借糧做種,范蠡則把糧食全部蒸過,致使來年吳國顆粒無收,無數(shù)饑民餓死,陷入更大危機。也有一說他不答應(yīng)借糧,導致的吳國大饑荒,而在此之前,吳國夫差卻曾借糧給越國,幫助其度過荒年。最后,吳敗后求降,范蠡堅決拒絕,逼得夫差絕望自殺。其手段之絕,為人之狠可見一斑。
也許你可以說政治上沒有仁慈,這個本人不否認。但這里想說的是,這樣一個利益至上,視人命為草芥的狠人,會無限溫情、滿懷柔意地懷念情人,實在叫人難以相信。
據(jù)報道浙江紹興曾出土過兩面吳越人物像東漢銅鏡,上有題款注明是吳王、伍子胥、越王、范蠡、越王和二女。繪有吳王怒對子胥,子胥揮劍自刎,越王與范蠡密語等像,其中二女應(yīng)該是越獻給吳王的禮物??梢?,東漢時范蠡的故事已經(jīng)深入到民間日常生活中,廣為流傳了。這應(yīng)該是《越絕書》和《吳越春秋》這一類著作產(chǎn)生的背景或基礎(chǔ)。
浙江紹興出土的東漢銅鏡
到了魏晉時期,一些文人繼續(xù)為范蠡圓夢,當年的《皇覽》《會稽典錄》和《晉中經(jīng)簿》都為范蠡形象更添加了重要的幾筆。如《會稽典錄》說范蠡雖然年少輕狂,但在文種再顧家門時,便借衣冠打扮一番,而且言談極為投機,前后判若兩人,襯托出文種的超人眼力和范蠡的真才實學。
另兩部還則為范蠡捋出了其學術(shù)淵源,還配上了老師,結(jié)果范蠡成為了計然的弟子。而計然不但是著名謀士、經(jīng)濟學家,還和道家掛上了鉤。
上述三部著作雖然都失傳了。但經(jīng)唐代大學者顏師古、張守節(jié)、馬總等引錄,這些故事還是廣為人知。最后到了唐代,有關(guān)范蠡的各種傳聞資料基本都被發(fā)掘出來了。最終這個光彩照人的“商圣”形象躍然而紙上,并且流傳至今。
但是,如果你真要較真的話,擺在我們面前有關(guān)范蠡的這些資料仍是矛盾重重,如早期史料中文種的言語想法及行為,后來有些就直接轉(zhuǎn)接到范蠡身上。同時,從少年裝瘋,一會兒糊涂,一會兒明白,見了文種之后,立刻變?yōu)槔铣沙种?,穩(wěn)健運籌的謀略家,轉(zhuǎn)變之速,很像文學小說手法,讓人不敢相信。
在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范蠡的身上不光有著楚狂接輿、子路、子貢等隱士的結(jié)合,也有著儒家和道家、兵家、相士的影子,簡直是個復(fù)雜不能再復(fù)雜的綜合承載體,這在正常的人的身上是很難出現(xiàn)的,所以這些也應(yīng)該是某些小說手法的創(chuàng)作。
歷史發(fā)展到春秋晚期,士的階層已有較大上升騰挪空間,自由獨立人格思想也逐漸普及,所以開始出現(xiàn)范蠡、文種這一類的記載,而戰(zhàn)國時的人看中的也是范蠡功成之后能按照自己意志把握人生,選擇出路,并在其中反證文種未聽朋友勸說,及時引退避難而招致大禍,應(yīng)該也是這類思想的體現(xiàn)。
而到了司馬遷這里,一方面從自己的慘痛經(jīng)歷出發(fā)羨慕范蠡能自由安排人生,全身而退,另一方面作為歷史學家也深知經(jīng)濟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巨大作用,有“崇勢利羞貧賤”的傾向,所以對范蠡的經(jīng)商格外關(guān)注,并把“鴟夷子皮”和陶朱公的事跡都歸于范蠡的名下。從這一點上也反映了戰(zhàn)國時華夏地區(qū)出現(xiàn)的資本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勢頭。
東漢和魏晉時的地方史志也根據(jù)民間傳說進一步拾遺補缺,拼湊出一個較為完整的范蠡人生,一方面反映了當時人普遍推崇少年特立獨行、同時希望慧眼識珠,另一方面則映射出人們向往圓滿瀟灑人生的美好愿望或夢想。
確實,歷史勾畫出的范蠡已近完美,一生事事順利,學業(yè)、愛情、家庭、子女、事業(yè)等等無不美滿,但如果再能自己把握人生的起落,操縱自如,收放隨意,任誰也奈何不得,這不是人人夢寐以求的人生最高境界嗎?
于是乎,就這樣,范蠡的形象一步步被完善,最后到達了這個人生完美的巔峰,世人皆是如此,越完美越難實現(xiàn)的目標,越會被憧憬。范蠡的故事正是由此而生。然而,生活中真正能達到這個目標的人,這里不敢說絕對沒有,說千萬分之一,大概應(yīng)該不算是過于謹慎吧。
編織一個圓滿的故事,是民間傳說和某些不負責的史書的職能和套路之一,這個我們可以理解。實現(xiàn)不了,黃粱一枕,夢想一下,這不是錯誤。虛構(gòu)一下,更構(gòu)不成罪惡。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精神寄托,所以范蠡無論在民間,還是在歷史上一直評價都很不錯。
不過,隨著時代的改變,人們對范蠡的評價也有隨之改變的時候。甚至早年人們對范蠡的贊賞:“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到了唐宋時期,一些著名文人就開始不買賬了。韓愈就指斥其:“為人謀而不忠,范蠡其近之矣?!?/p>
到了蘇東坡老爺子這里,甚至直接展開了人身攻擊,“以吾相蠡,蠡亦鳥喙也”。這句話是源自范蠡給文種的信中說勾踐'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意思是范蠡也是這樣的人,只不過不知蘇老爺子是從哪里看到的老范畫像或造型的?
甚至后來還有人認為,范蠡的全身而退是造成后世君臣相互猜忌的起始原因。所以他們更推崇文種的愚忠。
今天的我們對這些無須再作更多評價,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這個被封神的故事只不過是一個經(jīng)過千百年許多人共同編織出來的一個動人傳說,其中真真假假,虛實混雜,但其實,摻雜了人們的希望成分更大。
也許,真相常??偛荒敲幢M人意,那么容易滿足人們美好的向往,但沒辦法,人性決定了真相卻往往就是這樣!?。?/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