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校園時光都有著猜不透的夢想,無論貧寒和富有,它都會飄渺纏繞在虛空的世界里。
一
鄉(xiāng)村的學校是坐落在田野之間的,春季的花香和豐碩的秋實都會給少年的腦海種下希望的種子。閉塞的鄉(xiāng)村獲取不了外界的信息,收音機是唯一的媒體傳播渠道,孩子們只能在課本上讀到精彩的世界。求知的欲望和老師的講述使孩子們默默地憧憬著未來,當時,“科學家”是未來一切的代名詞,每當老師提問“將來的理想是什么?”孩子們都會舉起嫩稚的小手,齊聲回答“科學家”。
在當時是看不到各種刊物雜志的,稀少的小人書就成了孩子們課外的高級讀物了,全班同學互相傳看,無形中變成了上下學路上的天真話題。
貪玩,是孩子們的天性。課間之余,跳皮筋、丟沙包、過家家是愛動孩子熟練的鄉(xiāng)村游戲,也時常見有喜靜同學蹲在地上看螞蟻搬家,調皮的同學滿校園撒野,追在別人后面踩影子。更有淘氣的男孩子們跨過校園的泥墻,躲在隱蔽處排成一行,競比誰尿的更遠。
放學的鈴聲響過后,空曠的田野便成了孩子們自由的空間。推鐵圈、彈玻璃球、捉迷藏,上樹掏鳥蛋,孩子們的嬉鬧聲形成了鄉(xiāng)下獨有的一景,往往是在父母的呼喊、斥責和拉扯下才回家吃飯。雨過天晴后,泥水又成了啟發(fā)智商的天然條件,他們把泥做成碗裝,碗口朝下,使出渾身力氣砸向硬地面,在一聲悶響中,看誰的碗底破洞更大。
汛期的到來,村邊的水塘會招惹來很多孩子,這也更增加了父母的擔憂,很多家長會在的肚皮上用墨水輕輕瞄上一道痕跡,尚若放學后痕跡沒有了,將會受到嚴厲的斥責,甚者屁股上會留下幾道淡淡的手掌痕跡。
少年的生活是單調、重復的,但,孩子們渴望的雙眼依然緊盯著黑板上滾動的粉筆,唯恐老師的講述在無意中溜走,寸長的鉛筆會在粗糙的紙上寫下滿滿的字體。寂寞孤獨的鄉(xiāng)村關切的是土地、雨水、糧食,孩子父母的眼中是青磚瓦房,幼嫩的雙眼經(jīng)常會朝著原野望去,企望探求秋種夏收自然科學的真諦。
二
中學時代是苦澀的。
雖沒有山區(qū)崎嶇山路,但,每周背一次干糧,徒步走上幾十里土路,使學子過早地承載了遠離父母的艱辛。
走出鄉(xiāng)村的孩子,對大千世界感到無比新奇,帶著一種羞澀去渴望獲得書本中的知識,去努力撫平城鄉(xiāng)孩子氣質的差異,去竭力尋找在老師心目中的地位。
鄉(xiāng)村孩子的質樸來自于祖祖輩輩賴于生存的土地,來自于裊裊炊煙的滋潤,這種質樸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主根,因此,對于他們融入學校集體,第一次獨立生活來說,沒有阻礙,一切都自然平暢。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是很自然的往來。尤其是在一片凈土的校園里,沒有貧富差異,學生之間平等相處,處處彰顯著樸實和諧。
學校住宿條件十分簡陋,寬敞的房間內,用雜草鋪成的大通鋪上,人挨人,擁擠著幾十個男生。夏天,汗腥味充斥著整個房間,常常是鼾聲和磨牙聲伴著入眠。半夜醒來后會慢慢走出宿舍,在漫天星光的夜色中舒展一下身軀,深深地吸上幾口從墻外田野上飄來的清新空氣。冬天里又是一種境況,鼾聲依舊,只是在進門處放置了兩個塑料桶,以方便學生夜間解手,因此,尿騷味取代了汗腥味。更為甚者,棉衣和棉被上傳染上那個了很多虱子。有學生“尿炕”的毛病,除了雨雪天氣,在宿舍院子里總有布滿尿跡的被子在晾曬。
學校沒有餐廳,只有一個做飯的操作間,壘起了一個偌大的鐵鍋,只為學生提供稀飯。每個學生在飯前,把從家里帶來的干糧用筷子串起來,放到一個很大的籠屜上,做稀飯的師傅負責把干糧熱透,開飯時自己取走。所謂的干糧全部是玉米面窩頭和地瓜面窩頭。晴朗天就蹲在操場邊吃飯,雨雪天就擠在教室里就餐。咸菜也都是自帶的腌制蘿卜和豆?jié){。那個年代,能吃上“白饃爛菜”,是一般家庭所往而不可及的。
在鄉(xiāng)下“焦麥炸豆”的農忙時節(jié)才能改善生活,才能吃上白面饅頭和油條,因此,經(jīng)常有同學開玩笑道:“國家領導人辦公桌的抽屜里肯定每天都放著面坨(油條)”。
當時學校提倡“學農、學工、學軍”,因此,學校除了正常開設的課程外,安排的勞動課比較多。走出校門,幫助生產(chǎn)隊拉土填溝,開挖河渠。寒冷的冬天也不畏嚴寒,揮鍬舞鎬,熱火朝天,甚至晚上還要挑燈夜戰(zhàn)。深入工廠,學習鑄造、翻砂。走向靶場,進行實彈射擊訓練。轟轟烈烈的“三學”運動,占據(jù)了不該占有的課時,把課堂搬到了田間和工廠,這只能說是一個時代的產(chǎn)物。
即便是這樣,學生們依然沒有放松對知識的追求,每天的晚自習都是在老師的再三催促下,才回到宿舍就寢的。
他們心底明白,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母在沒日沒夜勞作供給者他,要用殷實的成績回報父母。他們期盼著每周回家一次的溫馨小聚,但,他們最怕的是弟弟妹妹用嫩稚的小手拉著他,仰望著他的臉龐,央求他去講述外面的世界。因此,他們珍惜在校的每時每刻,他們用“懸梁刺股”的精神去努力攀爬尋求知識的階梯。
三
中學時代,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中起著極其重要的積淀作用,夯實起步階段的根基,坦途則順暢。當然,在這個階段也會給每位學生留下許許多多的烙印,美好的,丑陋的,真實的,虛假的,光明的,陰暗的。隨著時光的列車漸行漸遠,一些記憶會不經(jīng)意地拋丟在沿途的溝豁中,但,那些美好的情事總會時時纏繞在腦海中,使它變成了永久的記憶。
特殊的時代把一批批“右派”老師逐放到了鄉(xiāng)下的中學,這無意中為鄉(xiāng)村的學子帶來了難逢的機遇,這些“右派”老師都是教育界的精英,學識淵博,德高望重。
有一位語文老師擅長于詩詞韻律,他總是在語文課堂中引入經(jīng)典的詩句,引領你的思維在空曠的時空中自由想象。也會時常講述一些詼諧地詩詞,增添課堂氛圍。
他曾講了這樣一個典故,多年后學生們依然記憶猶新。古時候,有一文人愛寫“瘸腿詩”(很像演出形式《三句半》的臺詞)。一天,見對面走來一娘子,詩興大發(fā),隨口編出一句:“迎面一嬌娘,銀蓮三寸長,為何這樣短,橫量?!痹诠艜r候,女人實行裹腳,腳越小越好。文人見該女子腳比較大,隨即編出了這樣一句詩。女子聽了前兩句感到是夸贊,很是高興,但是,當聽到“橫量”時,才意識到是在侮辱自己,就把文人告到了縣衙??h太爺名叫張東波,接到狀紙后,把此文人押到了堂前,文人見到了縣太爺詩性又大發(fā),隨即編了一句:“今日張東波,昔日蘇東波,二位俱東波,差得多?!蓖瑯?,縣太爺先高興,后來一聽十分惱火,就把他發(fā)配到沈陽去。恰巧,此文人一個舅舅在沈陽,而且,有一只眼瞎了。當他見到舅舅又是詩興大發(fā),“充軍到沈陽,見舅如見娘,二者俱流淚,三行”。前三句他舅舅感到很是親切,但是,“三行”使他舅舅大為惱火,因為,他嘲笑他舅舅一只眼瞎了。
在講到成語時,他曾巧妙地把四人抬轎編了進去。過去抬轎分為兩人轎、四人轎、八人轎。說起四人轎,每個人都有一句成語來形容。最前面那位是“揚眉吐氣”,趾高氣揚,走在最前面。第二位是“專聞臭氣”,緊跟在第一位后面,是不看其他的。第三位是緊貼轎子棚后面的那一位,稱謂“暈天花地”,因為他什么也看不見。最后一位是“多走兩里地”,因為抬轎子走的是蛇形路線,最后一位是蛇尾,他要來回擺著走。
富有哲理性的授課,是一門深奧的藝術,這種藝術源于淵博的學識和熾熱的事業(yè)心。
四
恢復高考了,對于農村走出的學生來講,這無疑是一個驚天的喜訊。他們知道只有推薦才能上大學,那是與農家孩子無緣的事情,現(xiàn)在能人人平等的坐在考場里,憑借自己的本事去獲得進入大學校門的機會,個個興奮不已。
有人說過一句話“無知便無畏”,初次碰觸“大學”這一概念,只是一種亢奮,理想的標尺錯過了對現(xiàn)實的橫量。
重新翻閱課本,似曾相識,又感陌生,仿佛是一過路人,只記得路旁有樹,樹的種類和形狀全無記起。提起筆桿總感沉甸甸的,筆劃的走向無規(guī)無則,而又在不停地涂寫。那樣的涂寫掩飾著羞澀、不甘和空虛,實質上是渾濁中的執(zhí)著。當然,很多學子切實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跳出農門的出路,挑燈夜戰(zhàn),聞雞起舞,珍惜中付出了百倍的艱辛。有一學子,在音樂方面是一個小天才,笛子、二胡、琵琶等都會演奏,經(jīng)常填詞譜曲,但沒有發(fā)表過。他為了考取音樂學院,幾乎每天都在凌晨四點鐘起床,抱著琵琶,在田間獨自練習,以至于手指都磨破出血。悠揚的琵琶聲蕩游在寂靜的田野間,廣袤的大地見證了他的辛酸,漫無邊際的青紗帳永遠記載了那段苦楚的歷史。
高考的鈴聲響過了,靜靜的考場內坐滿了莘莘學子。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兩天的時間是無法計量的,但,考生們深深明白,這短暫的時間將決定他們的未來,他們的汗水和艱辛將得到驗證。凝聚的時空只聽的筆頭在沙沙作響。
興奮,茫然,失望糾結在一起,變成了等待錄取通知書過程的另一種煎熬。當然,笑的,終于背上行李跨進了大學校門。無奈仍屬于大多數(shù),嘗試了,失敗了,人們真誠的安慰中不凡有很多人頹廢了。對他們來說,中學階段也許只是一個過程和形式,老師所給予的知識也許已滿足了他的生活需求,少有了勇氣和毅力,不再去面對不可及的希望了,不再去觸摸焚燒殆盡的灰燼了。
上帝的玩笑始終繞不開弱者,來年的高考又讓部分落榜生擔任了外場安全保衛(wèi)工作。炎炎烈日下,蹲在樹陰處,監(jiān)視著道道白線,看護著考場,那時的心情是什么?
考場內應該有他們,考場外不該有癡癡的他們!
☆ 作者簡介:李紅旗,河南滑縣人,退役海軍中校,畢業(yè)于海軍政治學院,歷任秘書、副處長、副主任,轉業(yè)后在河南濮陽市教育局工作。自幼愛文學,偶爾在報刊雜志上發(fā)表“豆腐塊”,離崗后閑來無事,回憶歷程,珍惜生活,擷取點點往事,以慰平俗人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