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楊德振
我的父親今年七十八歲了,在大別山里一直勞作不止,閑不下來。我們做子女的多次勸說他,目前年事已高,不必太勞累、太勤快,可父親總是執(zhí)拗地說“不礙事”;直到去年冬天父親因勞累過度,病倒了,連做了兩次手術(shù),從病危的關(guān)頭“撿”回了一條命,他才真正從認識上轉(zhuǎn)過“彎”來。
父親在潛意識里一直認為:只有不停地勞作,才能表明自己“沒吃閑飯”,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如果一天不勞動,就是荒蕪一天、廢人一個,認為沒有任何的存在價值。這個認識和態(tài)度如果放在年輕或者年富力強的人身上,就顯得特別有力量,特別能鼓舞人心,還有示范引導(dǎo)的正面作用和教育說服力。但放在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身上,顯然“不合時宜”。所以,我總是勸說父親,保養(yǎng)好身體,讓自己變得長壽,也是一種“了不起”的存在意義和珍貴的價值體現(xiàn);父親裝聾作啞,依然故我,一直在山里勞作不停。他本身耳朵就有點聾,加上一“裝”,就更加聽不見我們的勸告了。直到把自己累得徹底“趴下”,花費不菲地進醫(yī)院做手術(shù),才算徹底認識到過度勞動的多余與危害,最后轉(zhuǎn)回到認同我們的養(yǎng)生與長壽的觀念上面來。
父親這一代人,大部分人從舊社會的苦寒與貧窮中走來,一生勤勞、樸實、節(jié)儉;尤其是農(nóng)民,一生與土地打交道,刨地墾荒,與土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仿佛一刻也離不開土地;風(fēng)里來,雨里去,滿身泥巴,全身土味,終身無怨無悔。他們從不奢望在土地里能“刨出”金子,但始終覺得從土地里可以“刨出”“生活無憂”,可以養(yǎng)家糊口。事實上,也正是因為父母親這一代人晴耕雨織,辛勤勞作,真正改變了我們這一代包括下一代人的命運。我們能夠擁有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父輩們打下的堅實物質(zhì)基礎(chǔ);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父輩們勤勞、倔強、善良、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血脈已注入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基因里,成為我們精神的“圭臬”,成為了我們許多人人生最大的一筆繼承財產(chǎn),也成為了我們一筆永恒的財富。所以,我們既要理解和肯定父輩們持續(xù)勤勞的價值與意義,但又要從人生的另一個維度上給予他們貼心關(guān)懷和孝心引導(dǎo),以期達到讓他們安享晚年、延年益壽的目的。
要想方設(shè)法讓父輩們知道,人上到了一定的年紀(jì),健康與長壽也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xiàn)。尤其是長壽,是生命長度的累積,更顯可貴。它是一個人良好的生活方式、勞動習(xí)慣、良好心態(tài)等眾多因素的集成結(jié)果和效果顯示,是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榮耀和生命質(zhì)地的驕傲。要經(jīng)常提醒他們,個人意識里不能重勞動、輕生命,也不能只要收成、不要健康。
時下,許多人活出了生命的精度、亮度,卻沒有活出生命的長度,留下無盡的悲傷、唏噓和嗟嘆;甚至還有一些人認為,生命就要學(xué)“煙花”,只求瞬間精彩地綻放,大放異彩,讓人仰視,而不求天長地久,因而不顧一切后果的透支健康和生命;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竭澤而漁的行為,沒有任何的人生價值可言,完全是一種糊涂至極的行為,不可取,更不可學(xué)。
父親來廣州養(yǎng)病幾個月了,身體漸漸恢復(fù)得差不多了。我通過各種機會和途徑以聊天的方式把上述的一些理念“傳輸”給了他,他點頭表示認同。就在本文即將結(jié)尾時,父親即將從廣州回到大別山老家里。我問他,廣州養(yǎng)病了幾個月,再回去可不要再到地里去“刨”了;父親微微一笑,回答說,我聽你們的,回去只種點菜,再也不去田間地頭和山上去“刨食”了。但愿,父親已真正領(lǐng)悟到“物產(chǎn)”與“生命”這個宏大命題的真正含義和關(guān)聯(lián),把長壽也當(dāng)作一種價值去追求;希望他老人家能夠真正卸下一生未曾改變的勤勞習(xí)慣,好好頤養(yǎng)天年,安度晚年,享受人生。
2021年3月9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