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建筑小姐姐
200天14個國家41座城市
一趟關于 建筑X美食X設計 的流浪之旅
和你分享
行程單
巴黎是歷史、文化、藝術之都,它擁有大量的世界級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其中重量級的文物、藝術品不勝枚舉,單一個盧浮宮就可以逛上三天三夜,但由于作為游客的我們時間有限,因此忍痛割愛地選擇了幾處展館前往參觀:盧浮宮、奧賽美術館、橘園美術館、蓬皮杜藝術中心。
城市漫游路線 地圖由‘行程助手’生成
塞納河(Seine)是流經(jīng)巴黎市中心的法國第二大河,全長780公里,流域面積7.8萬平方公里。位于巴黎的塞納河沿岸地區(qū)于1991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塞納河畔是我在歐洲所經(jīng)歷的最熱鬧最親人的河畔。不論是羅馬的臺伯河,法蘭克福的美因河,還是維也納的多瑙河,它們都因為河流過寬或河岸過高,或駁岸不宜席地而坐,或水面常有垃圾漂流,等等原因,都不似巴黎塞納河畔這般令人親近。
從下午開始就有陸續(xù)的游客或是城市的居民坐在沿河岸很近的地方,有的甚至會把腳丫懸于水面,或聊天、或讀書、或是什么也不做,就這么放空自己漸漸入眠。
到了傍晚,華燈初上的水岸,漸漸從恬淡轉為躁動,年輕人,還有中年人和老年人,攜帶酒瓶,響起音樂,開懷暢飲。
巴黎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
巴黎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即雄獅凱旋門,位于法國巴黎的戴高樂廣場中央,香榭麗舍大街的西端。是拿破侖為紀念1805年打敗俄奧聯(lián)軍的勝利,于1806年下令修建而成的。拿破侖被推翻后,凱旋門工程中途輟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又重新復工,到1836年終于全部竣工。
進入凱旋門的內部,循著樓梯向上爬,石階共284階。
凱旋門的內部有小型的展廳以及紀念品商店,我在這里買了一張印有凱旋門的零歐元紀念幣。
背面則是歐盟各國的文化遺產(chǎn),居然還留有英國的大本鐘。
巴黎12條大街都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放射。
從凱旋門遠眺新凱旋門。
在新凱旋門前遠眺雄獅凱旋門
在凱旋門兩面門墩的墻面上,有4組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大型浮雕:“出征”、“勝利”、“和平”和“抵抗”。凱旋門的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無名烈士墓,墓是平的,地上嵌著紅色的墓志“這里安息的是為國犧牲的法國軍人?!?/span>
拉德芳斯新凱旋門La Grande Arche de la Défense
新凱旋門(Grande Arche),全名拉德芳斯新凱旋門(La Grande Arche de la Défense),是法國首都巴黎西部拉德芳斯商業(yè)區(qū)的一個地標建筑,位于巴黎著名的歷史軸線西側末端。
弗朗索瓦·密特朗在1982年推動一項龐大的國家建筑設計競賽,后來丹麥建筑師約翰·奧托·馮·施普雷克爾森(Johann Otto von Spreckelsen,1929年至1987年)與丹麥工程師埃里克·賴策爾(Erik Reitzel)設計的作品獲得最后的優(yōu)勝,他們的作品是一個20世紀的凱旋門:具有人類與人道主義理想的紀念碑,而不具有軍事勝利帶來的意義。
拉德芳斯區(qū)新凱旋門于1989年7月14日正式揭幕,并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以紀念法國大革命200周年。新凱旋門的內部則是政府機構的辦公室。
新凱旋門的大臺階之上,由綠色玻璃組成的裝置藝術,倒映著夕陽的余暉。
奧賽美術館Musée d'Orsay
官方網(wǎng)站:www.musee-orsay.fr
參考文獻:馮嘉安. 遺產(chǎn)視野丨改造即創(chuàng)造:美術館再生記. 《新周刊》第476期
奧賽博物館是法國巴黎的近代藝術博物館,主要收藏從1848年到1914年間的繪畫、雕塑、家具和攝影作品。博物館位于塞納河左岸,和盧浮宮斜對,隔河和杜伊勒里公園相對。
奧賽博物館的所在地,原本是奧賽宮,后來變成法國的最高法院,一場大火讓這里變?yōu)閺U墟。為了迎接1900年的巴黎世博會,這里被建為一座火車站,由建筑師維克多·拉魯負責設計。
1939年進入巴黎的鐵路取消,車站關閉。從那以后,奧賽火車站成為各色活動場所:電影拍攝地、拍賣公司的臨時拍賣場、劇院搭戲臺……
對于這座火車站的用途,有人建議把它改建成酒店。但一個人的出現(xiàn),讓這座火車站的命運徹底改變,他就是1969年至1974年任法國總統(tǒng)的蓬皮杜。蓬皮杜力排眾議,堅持要把這座火車站建為一座美術館。
雖然蓬皮杜1974年在任內去世,但繼任的總統(tǒng)德斯坦堅持并實施了蓬皮杜的想法,奧賽博物館在又一任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在位時的1986年最終落成。
奧賽博物館保留了火車站原有的結構,原來的拱頂依然明亮輝煌,供火車進出的玻璃大窗依然存在,甚至原有的老式時鐘還是古典的原貌,依然在報時。
車站原先的裝飾就非常豪華,貴重石材做成的圓柱和地板、天花板上的壁畫、絲絨的帷幕、水晶的吊燈、貼金的圖案,甚至還在使用的餐廳和咖啡館,一切都與100多年前巴黎世博會時的景象無異。
唯一的大改動在于,建筑師把4條鐵軌拆除鋪平后,作為雕塑作品的展示場。兩邊的月臺和二樓的候車室,按照展覽的需要來分隔成展室。
新的美術館將原來存放在盧浮宮的,在國立網(wǎng)球場現(xiàn)代美術館的,以及在龐畢度藝術中心國家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內的有關藏品全部集中到這里展出。
栩栩如生的雕像作品,與大氣磅礴的原車站大廳,形成一種對抗的張力。
在美術館中寫生的人非常多,有巴黎美術學院的學生甚至天天都來,隨身攜帶一把椅子,一座就是一天,臨摹大師的真跡。近水樓臺先得月,并且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這就是巴黎之所以為藝術之都的原因吧。
新藝術運動風格家具布置的空間。
新藝術運動風格燈具,可以清晰地看到花瓣的脈絡。
14歲的小舞者 埃德加·德加 1878-1881 年
1881年,這件作品首次在第六屆巴黎印象派展覽中亮相,引起很大爭議,源于其表現(xiàn)的芭蕾藝術一反以往的優(yōu)雅主題,而是將小舞者塑造成瘦弱甚至丑陋的形象。
煎餅磨坊的舞會 雷諾阿 1876年
世界的起源 古斯塔夫·庫爾貝 1866年
隆河上的星夜 梵高 1888年
奧維爾教堂 梵高 1890年
印象派大師莫奈曾畫過《圣·拉扎爾火車站》系列作品,在那金字塔形大棚的莊嚴輪廓下,富麗堂皇而又輕柔美麗的色彩震撼觀者。這是莫奈對新興工業(yè)文明的贊美。有趣的是,這些作品正是藏于奧賽博物館。兩座真實的火車站,如今都變成了非真實,一座成了博物館,一座留在了藝術作品中,卻出現(xiàn)在一起,成為更雋永的形象印在人們心里。
加尼葉歌劇院Opéra Garnier
加尼葉歌劇院(Opéra Garnier),通常稱為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于1861至1875年間建造,位于法國巴黎第九區(qū),是一座擁有1979個座位的歌劇院。巴黎歌劇院是一座新巴洛克風格的建筑,由法國建筑師查爾斯·加尼葉(Charles Garnier)所設計,被認為是新巴洛克式建筑的典范之一。
建筑風格華麗,裝飾著精美的色彩繽紛的大理石橫梁、廊柱和大量的雕像,其中很多是希臘神話中神的肖像。
歌劇院前的臺階形成了天然的劇場空間,街頭藝人面向臺階上的觀眾進行表演。
在奧賽美術館陳列著巴黎歌劇院的剖面模型。
舞臺上下巨大的空間內布滿了設備管線。
五層高的觀眾席空間。
華麗的入口大廳,金色的柱子額枋,彩色的壁畫。劇院前廳的廊柱間,陳列著很多著名作曲家的半身銅像,如莫扎特和貝多芬。
橘園美術館Musée de l'Orangerie
官方網(wǎng)站:www.musee-orangerie.fr
落成時間:1852年
地址:Jardin Tuileries, 75001 Paris, 法國
參考文獻:王明潔, 丘建發(fā). 建筑在場, 藝術顯現(xiàn)——橘園美術館改造案例解析[D]. , 2011.
橘園美術館,是一處展示印象派畫家及后印象派畫作的藝術館。位于巴黎盧浮宮一凱旋門城市軸線南側的杜樂麗花園內,面對協(xié)和廣場,臨近塞納河。
前往橘園的沿途,依靠在座椅上度過午后時光的巴黎人。
坐在長椅上看出去的風景。
橘園美術館前身是1852年拿破侖三世時期建造的溫室,用來種植柑橘和檸檬,因此得稱“橘園”。
因擁有莫奈(Claude Monet)的巨幅《睡蓮》和眾多印象派名作, 而被譽為“印象派的西斯廷教堂”。畫家拋棄了西方繪畫的三維透視原則,巨幅《睡蓮》沒有視覺焦點,更接近于散點透視的長卷。
1918年莫奈準備把即將完成的《睡蓮》捐給國家, 作為紀念一戰(zhàn)勝利日的禮物。總理喬治·克萊蒙梭建議莫奈將《睡蓮》安置在橘園。當時畫作尚未完成, 但莫奈已經(jīng)設想了兩個橢圓形的房間帶一個小小的前廳, 畫作分為4幅, 緊貼橢圓形的墻面, 陳列在自然光線下的情形——正如它們在自然光下創(chuàng)作時一樣 。
莫奈希望橢圓在設計上形成一種無限的象征, 將觀眾帶入一個“無窮無盡的水上夢幻世
界, 望不到邊際、沒有堤岸”。睡蓮、柳條和倒映在水中的樹木、云彩環(huán)繞著參觀者, 給剛從炮火中走出來的人們一處回歸寧靜、自然的場所。
莫奈去世一年后的1927年5月, 美術館才由建筑師卡米爾·利費夫按照莫奈的要求建造完成, 將2m高、近100m長、紀念碑式的《睡蓮》展示給公眾。當時的橘園美術館僅有《睡蓮》一件展品。
莫奈畫的無限性又使它的每一個局部都具有完整性,每一個部分單獨框景出來,都像是一幅完整的畫作。
這里有一個有趣的經(jīng)歷。我在橘園美術館買的印有睡蓮局部的明信片是方形的,由于旅行時間緊湊,所以沒有來得及在巴黎就把明信片寄出。等回到德國再郵寄時,郵政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我的方形明信片的一條邊尺寸超出了德國投遞信件的一般規(guī)定尺寸,因此郵寄價格會多出兩倍,建議我把一條邊裁掉1厘米左右的寬度。于是我就把明信片剪裁了,裁完后看起來仍然是一張完整的明信片,絲毫不受影響,深切地感受了一次畫作的無限性。
后來橘園美術館又收到由保羅·紀堯姆和讓·瓦爾特兩人的遺孀捐贈的一批收藏,包括塞尚(Paul Cézanne)、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盧梭(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馬蒂斯(Henri Matisse)、畢加索(Pablo Ruiz Picasso)、莫迪里安尼(Amedeo Modigliani)等人的作品。
為了放置這144幅畫作,博物館委托建筑師奧利佛·拉阿勒(Olivier Lahalle)進行改擴建。建筑師在橢圓形睡蓮廳的上面加建了一層,蓋住了莫奈原有設計的自然采光天窗,睡蓮廳變得封閉。但在當時人工照明被視為先進技術,自然采光被認為會損害藝術品,不利于畫作的保存。
1999年,美術館決定讓睡蓮廳恢復莫奈原先的設想,橘園再次閉館整修。改造工程由波爾多的BLP建筑事務所主持設計。建筑師在美術館地下加建展廳,改造后美術館總面積擴大至6300㎡,但在開挖過程中意外發(fā)現(xiàn)了路易十三時期的古城墻遺跡。最終建筑師將地下畫廊建于美術館地上建筑的一側,古城墻被保留了下來。
為印象派量身定做的新美術館中,盡可能地使用自然采光,并在公共空間納入杜樂麗花園和塞納河的風景,拉近了參觀者與自然的距離,暗合這一流派的藝術家重視自然、尤其是光線和色彩的藝術精神。
蓬皮杜藝術中心Center Pompidou
官方網(wǎng)站:www.centrepompidou.fr
建筑設計: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理查德·羅杰斯(Richard Rogers)
結構設計:Ove Arup & Partners
建筑面積:103,305 平方米
層數(shù):7層(地下3 層)
金屬框架用鋼量:15000噸
完工時間:1977年
參考文獻:
盧永毅, 袁園, 鄭露蕎. 結構工程師——蓬皮杜藝術中心——建筑的文化想象[J]. 建筑師, 2015 (2): 33-42.
陳蘇柳, 劉松茯, 饒望. 歷史與未來的搭接——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的再解讀[D]. , 2004.
1969年6月,喬治·蓬皮杜當選為法蘭西共和國總統(tǒng),提出了要為藝術家和年青一代建造現(xiàn)代藝術中心的計劃,功能包含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圖書館、工業(yè)設計中心和一個音樂及聲學研究中心,并且希望它將成為一座適應動態(tài)變化的藝術博物館。
設計者如此構想這座建筑:“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應該是一個任何事都可能發(fā)生的巨型框架,一臺信息的機器。它的核心還包含一種信念,即文化不應該是精英的,文化應該像其他任何形式的信息一樣,在友好、無階層的情形下對所有人開放。”
整個建筑的平面由 28 根圓形鋼管柱支承, 同時采用了將附屬設施置于建筑外側的做法, 使每層形成一個長166m, 寬 44.8m, 高 7m 的巨大空間, 其間除了一道防火墻外, 沒有一根內柱和其他固定的墻面。
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的設計者以空間內外的翻轉的手法,使建筑外部層次豐富。觀者無論自內向外看,還是自外向內看,都會產(chǎn)生一種奇妙的感覺。鋼構架體系及裝置外露都使得該建筑具有線性的特質。
蓬皮杜藝術中心除了建筑本身外,最有名的要屬它的設計讓出了一半的場地給城市公共空間。微微朝向建筑起坡的前廣場,對人產(chǎn)生了聚攏的作用,人們會自然而然地坐著或躺下,起坡的場地也是滑板少年的好去處。
從展館的窗子望向前廣場,鋪地的橫向線條將人的活動限定在了不同區(qū)域,好像五線譜上的音符。
標準鋼材已有先入為主的各種概念,它們對于大眾缺乏驚喜,毫無修改,難以促成參觀者與設計師或制造者之間的情感交流。而鑄鋼的使用可以通過鑄造構件和常規(guī)構件之間不尋常的結合,打破常規(guī),創(chuàng)造出一種既平易近人又出其不意的建筑形象。
在蓬皮杜的屋頂餐廳,可以遠眺巴黎圣母院,勒杜克的塔尖赫然挺立。
杜尚的小便池
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見證了西方社會中的技術樂觀癥的一個重要時刻,在這個時刻我們從心底相信通過制造動力不斷的設備可以獲得“自由”。機器可以詳盡而有力地重復你的想法,因此我們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做任何事情。但是我們現(xiàn)在明白了,因為我們知道,即使資源允許我們這樣放縱,為實現(xiàn)這些想法而建立的政治體系也會奪去我們真正的自由。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不應該期望蓬皮杜這樣的房子變得多起來,也是為什么不應該苦苦思索這樣一個建筑的政治含義。
————摘自《建筑評論》1977年5月
巴黎充滿涂鴉的黑色交通信號燈
巴黎陰森黑暗、充滿潮氣和尿騷的地下鐵。
參考資料:
1.王明潔, 丘建發(fā). 建筑在場, 藝術顯現(xiàn)——橘園美術館改造案例解析[D]. , 2011.
2.馮嘉安. 遺產(chǎn)視野丨改造即創(chuàng)造:美術館再生記. 《新周刊》第476期
3.盧永毅, 袁園, 鄭露蕎. 結構工程師——蓬皮杜藝術中心——建筑的文化想象[J]. 建筑師, 2015 (2): 33-42.
■ Over ■
撰文&拍攝 | G學姐
轉載請聯(lián)系后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