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zjw按:清8、明2、北宋 8、南宋5、隋唐8、遼5、金4+5、元3、五代7。共55。
隋唐8
68王源中(-838)字正蒙 山東1瑯琊人, 807年中狀元,
20王維(701-761)字摩詰, 太原祁(山西1祁縣)人 開元九年(721)狀元及第
72王質: 山西3河津 811年(元和六年)狀元,
24王季友: 江西1南昌人, 736年(開元二十四年)狀元
19王正卿: 729年考中狀元。
26王閱: 742年狀元及第,
42王溆: 771年(大歷六年)狀元,
48王儲: 779年(大歷十四年)狀元。
五代7
6王徹 山東1莘縣 925年(后唐同光三年)中狀元。后唐
15王樸906-959 山東2東平 950年(乾佑三年)狀元, 后漢
7王歸璞 四川1簡州 926年(后唐同光四年)中狀元。后唐
21王克貞 江西1吉安 952年(南唐保大十年)狀元。 南唐
14王溥922-982 山西1祁縣 949年后漢隱帝乾佑二年中狀元。 后漢
24王崇古 964年(后主四年)狀元。 南唐
35王歸 后蜀進士科(年份不詳)狀元。 后蜀國
北宋 8
35王堯臣1003-1058 河南13虞城 1027年(天圣五年)狀元。 進士377人。
36王拱辰1012-1085 河南4通許 1030年(仁宗天圣八年)狀元 進士歐陽修249人。
王曾 978-1038 山東5益都 1002年〔咸平五年〕狀元。 進士38人。
45王俊民:1035-1061 山東10萊州 1061年(宋仁宗嘉佑六年)中狀元, 進
65王昂 1090-- 江蘇5揚州 1118年(宋徽宗重和元年)狀元。 進士783人。
14王嗣宗944-1021 山西1汾陽 975年(開寶八年)狀元。 進士31人。
33王整 陜西2咸陽 1019年(天禧三年)狀元。 進士162人。
18王世則: 廣西1永福,一說長沙 983年〔太平興國八年〕中狀元 進士229人
南宋5
7王佐1126-1191 浙江2紹興 1148年(紹興十八年)狀元。 進士353人。
10王十朋1112-1171 浙江3溫州樂清 1157年(紹興二十七年)年狀元。進士445人。
33王會龍 浙江13臺州臨海 1226年(理宗寶慶二年)狀元。
51王龍澤 江西6吉安 1274年(宋度宗咸淳十年)狀元。
20王容 湖南1長沙湘陰 1187年(淳熙十四年)狀元。 進士435人
遼5
35王棠 河北2涿縣人, 1046年〔遼興宗重熙十五年〕中狀元, 進士68人,
38王鼎 河北3涿縣 1062年(道宗清寧八年)狀元。
5王熙載 993年(統(tǒng)和十一年)狀元。 進士2人。
7王用極 995年(統(tǒng)和十三年)狀元, 進士2人。
53王翚 1118年(遼天祚帝天慶八年)狀元。
金4
18王澤 山西5陽曲 1191年(金章宗明昌二年)狀元,
9王彥潛 河北5河間 1151年(海陵王天德三年)狀元。
29王鄂, 山東3東明 1224年(正大元年)狀元,
34王寔 1042年(遼興宗重熙十一年)狀元。 進士64人。
元3
20王宗哲 河北3無極 1348年〔惠宗至正八年〕左榜狀元,
12王文燁 山東2鄒平 1330年〔元泰定帝泰定四年〕左榜狀元,
26王宗嗣 1357年〔惠宗至正十七年〕左榜狀元,
明2
1481年 成化十七年 36王華 1446年─1522年 浙江5紹興府余姚縣人
1460年 天順四年 29王一夔 1425年─1487年 江西10南昌新建人
清8
1703年 康熙四十二年 王式丹 1645年—1718年 江蘇15揚州9府寶應縣人
1706年 康熙四十五年 王云錦 1657年—1727年 江蘇16常州府無錫縣人
1712年 康熙五十一年 王世琛 1680年—1729年 江蘇18蘇州10府長洲縣人
1713年 康熙五十二年 王敬銘1668年1721年 江蘇19太倉州嘉定縣今屬
1795年 乾隆六十年 王以銜 1761年—1823年 浙江15湖州府歸安縣人
1877年 光緒三年 王仁堪 1848年—1893年 福建福州府閩縣人
1761年 乾隆二十六年 (恩科) 王杰 1725年—1805年 陜西同州府韓城縣人。
1903年 光緒二十九年 王壽彭 1875-1929 山東濰縣人
補金代五名狀元,則中國文狀元達676人了!
33、王若虛(1174—1243),字從之,河北藁城人。金承安二年(1197)丁巳科詞賦第一人。
34、王綱(1180—1240),字振之,洪洞(今山西洪洞縣)人。金大安元年(1209)己巳科詞賦第一人。
36、王輔(?—?),字號、籍貫均不詳。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癸巳科詞賦第一人。這一次科考是金朝科舉的最后一榜,且在《金史》上有記載。他也是史料記載的金朝科考的最后第一人。
38、王彪:(?—? ) 金宣宗興定二年(1218)戊寅科經義狀元。余事不詳。
39、王守誠(?—?),字君實。冀寧(今河北)陽曲人。元泰定元年(1324)甲子科進士第一人。他
附:52名王姓文狀元名錄如下:
1、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省祁縣)人。唐玄宗開元九年(721)辛酉科進士第一人。此科有25人進士及第。
王維官終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又因其曾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亦稱河東王氏。
王維早年喪父,聰穎過人,九歲即能詞賦詩,懂音律,熟瑟琶并受佛教思想熏陶。其詩作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王維應舉之前,得知公主預定名士張皋為狀元,大為不滿,求岐王李范幫助。后隨岐王拜見公主,獨奏瑟琶,滿座皆驚,公主稱奇。王維獻上所做詩作,公主讀罷大驚:“此早已熟讀之詩,原以為古人所作,豈知出自汝之手!”遂請至上座。岐王乘機語及解頭之事,公主一口應承,后王維果然先后取得解頭、狀元。上元元年(760)官至尚書右丞,留有《王右丞集》。他的五言山水詩,藝術成就很高,其山水畫為畫家南宗之祖。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p>
2、王正卿(?—?),字號、籍貫均不詳。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己巳科進士第一人。可惜正史無名,事跡失考。
3、王閱(?—?),字號籍貫均不詳。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壬午科進士第一人。同榜進士及第23人。考官為禮部侍郎韋陟。天寶八年(749),王閱又中拔萃科第一,后不知所終。
4、王溆(?—?),字號籍貫均不詳。唐代宗大歷六年(771)辛亥科進士 第一人。此科進士及第28人。考官為禮部侍郎張渭、東都留守張延賞。余事不詳。
5、王儲(?—?),字號籍貫均不詳。唐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已未科進士 第一人。此科進士及第30人。考官為禮部侍郎 潘炎。試題為《寅賓出日賦》和《花發(fā)上林苑詩》。王儲曾官詹事之職。其應試之作分別見于《全唐文》和《全唐詩》。
6、王源中(?—838)字正蒙,籍貫不詳。唐憲 宗元和二年(807)丁亥科進士第一人。此科進士及第28人。 考官為禮部侍郎崔邠。試題為《舞中成八卦賦》和《貢院樓北新栽小松詩》。王源中及第后又登博學宏詞科,官遷左補闕。后任戶部郎 中、戶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他敢直諫,淡名利,為政簡約,頗受贊美。
7、王徹(?—?)字號不詳,大名莘(今山東莘縣)人。后唐同光三年(925)乙酉科進士第一人。本年,王徹、桑維翰、符蒙、成僚四人進士及第。禮部侍郎裴皞知貢舉。
據(jù)清代徐松撰《登科記考》記載:同光三年……今據(jù)禮部奏,所放進士符蒙等四人,既慷慨輿情,頗干浮論,須令復試,俾塞群言?!瓫r王徹體物可嘉,屬辭甚妙,細披制作,最異儕流。在《舊五代史》、《唐書》中均記載:“癸酉,詔翰林學士承旨盧質復試新及第進士?!『ィY部貢院新及第進士四人,其王徹改為第一,桑維翰第二,符蒙第三,成僚第四?!Y部侍郎裴皞既無黜落,特議寬容。今后新及第人,候過堂日委中書門下精加詳復。”《玉芝堂談薈》中也說:“后唐同光中狀元王徹?!睋?jù)此可知,王徹為同光三年狀元。在禮部會試時取中四人,可是認為他們在試卷中流露出心中不滿,論述浮淺。必須復試,才可以杜絕人們的議論紛紛。王徹的文章還是能抓住特點、精心細致、妙語聯(lián)珠、不同凡響。
據(jù)《宋史·王祐傳》:“大名莘人。父徹,舉后唐進士,至左拾遺?!笨芍鯊毓僦磷笫斑z?!队裰ヌ谜勊C》作“徹”勘誤??芍跗銥橥鯊刂`稱。
8、王歸璞(?—?),字號不詳,四川簡州人。后唐同光四年(926)丙戌科進士第一人。此科進士及第8人??脊俨辉敗M鯕w璞少聰穎,善屬文,廣政。狀元及第后,不知所終。
9、王溥(922—982),字齊物,并州(今山西祁縣)人。后漢乾祐元年(948)戊申科進士第一人。及第數(shù)不詳。王溥27歲進士及第,為狀元,授秘書郎。郭威稱帝后,歷任左諫議大夫、樞密院直學士、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柴榮即位為周世宗后,顯德元年(954),他官至中書侍郎 、平章事。七月,兼禮部尚書、監(jiān) 修國史。宋太祖即后,留歸降的王溥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開寶二年(964),升太子太師。在宋朝為官之際,續(xù)補唐宣宗后唐史,合成《新編 唐會要》百卷。繼《唐會要》后又編撰《五代會要》三十卷。從而開創(chuàng)了史學“會要”文體。
10、王樸(906—959),字文伯,山東東平(今山東東平)人。后漢乾德三年(950)庚戌科進士第一人。后周廣順元年(951),王樸輔佐柴榮。后封為晉王。拜為右拾遺、開封府推官。王樸規(guī)劃開封城,設計、擴建、運籌合理。使開封街道通達、壯闊宏偉?!敖窬熤?,多其規(guī)為。”他通曉歷算,奉命修訂前朝各種歷法之失,他熟諳音律,考證雅樂,定七聲立新法。使七均、十二律、八十四調 重現(xiàn)于當時,留 傳后世。
11、王克貞(?—?),字守節(jié),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唐保大十年(952)壬子科進士 第一人。此科進士及第3人。翰林學士江文蔚知貢舉。王克貞狀元及第后,累官至觀政院副使。宋朝初年,曾知漢州。宋太宗知其文名,特命什舍人院。后歷任滑州、襄州、梓州三州知州,所到之處,皆有政聲。曾受命修《太平廣記總類》。
12、王崇古(?—?),字號籍貫均不詳。南唐后主德二年(955)乙卯科進士 第一人。此科進士及第9人。吏部侍郎韓熙載知貢舉。
13、王嗣宗(944—1021),字希阮,號中陵子,汾州(今山西 汾陽)人。宋太祖開寶八年(975)乙亥科進士第一人。他少年好學刻苦自勵。一生曾任多職,官終靜難節(jié)度使。著有《中陵子》30卷。
14、王世則(?—?),字號不詳,湖南長沙人,一說桂林永福(今廣西永福)人,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癸未科進士 第一人。五世則中狀元前,曾與韓見素等人同去拜訪陳搏,王世則偽裝成仆人拜于堂 下。陳搏感嘆道:“侮人者,自侮也。”請王世則坐于諸人之右(上座)后說:“將來科名君為首冠,諸君中次正如此?!碧慌d國八年(983),太宗御試進士,以《六合一家》為賦題。王世則賦中有:“勾畫乾坤,作我之龍樓鳳閣;開窮日月 ,為君之玉戶金關?!碧陂喓蟠笙?,遂擢其為為第一,果中陳搏當年言語。宋自此科開始,新進士分為“賜進士及第”、“賜同進士出身”兩種,并賜瓊林苑。
15、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進士第一人。
王曾幼年喪父,聰明好學,善為文辭,以文才知名。咸平中(998~1003)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殿試唱名之后,翰林學士劉筠對他開玩笑說:“王狀元就斜面 這三場考試,一生吃穿不盡!”王曾嚴肅答道:“我王曾平生之志不在溫飽?!蓖踉撬未诙€連中“三元”的狀元。
宋真宗駕崩,王曾輔佐11歲的仁宗即位,堅持劉太后只能代理國政。當時王曾任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院大學士。劉太后病故,仁宗親政,任命王曾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河南府。后為樞密使,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后以左仆射,資政殿大學士判鄆州,死于任上。享年61歲。贈侍中,謚文正。去世十余年后,仁宗親篆其碑:“旌賢之碑”,又改其鄉(xiāng)為“旌賢鄉(xiāng)”。被后人視為仁宗朝第一賢臣。大臣賜碑篆,自王曾開始。
16、王整(970—?),字子齊,咸陽魏州(今屬陜西)人,一作河北大名縣人。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己未科進士第一人。他中狀元后,歷官太子舍人,監(jiān)袞州酒務,后至殿中丞。曾以六宅使身份出使遼國,祝賀蕭太后誕辰?;爻螅衷狳c河北刑獄。
17、王堯臣(1003—1058),字伯庸,應天府虞城(今河南虞城)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丁卯科進士第一人。他中狀元后,授 將作監(jiān) 丞,通判湖州。如試后改秘書省著作郎 ,直集賢院。后官拜戶部侍郎 ,為參知政事。病故于任上。享年56歲。追贈尚書左仆射,謚文安。元豐三年(1080),被加贈為太師,中書令,改謚文忠。
18、王拱辰(1012—1085),原名拱壽,字君貺,開封咸平(今河南通許)人。宋仁宗天圣八年庚午科進士第一人。他中狀元時,年僅19歲,深得仁宗賞識,賜以今名。中狀元后,初任懷州通判,入直集賢院,知制誥。神宗即位(1067),遷太子少保。哲宗即位(1085),加檢校太師。不久病逝于任,享年74歲。他歷事四朝,為官55年,是宋代從政最長的狀元。他雖然資格老,但始終未能拜相。他長于文學,女婿李格非是宋代著名學者,外孫女李清照為宋代著名女詞人。
19、王俊民(1035—1063),字康侯,萊州掖縣(今山東掖縣)人。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辛丑科進士第一人。他自幼好學,性格剛毅,17歲便于太學。他狀元及第后,其父母雙親已是白發(fā)蒼蒼,但很健康。當時北宋名臣韓琦曾寫賀詩,詩中有:“青云一第人恒易,白發(fā)雙親事每難”之句,時人皆以為榮。王俊民性剛峻,不可犯,有志于學,其愛身如冰玉。步入仕途后,曾為應天府發(fā)解官,但至任后不久,便得狂疾,終日狂呼不已,未幾逝于任上。
20、王昂(1090—1132),字叔興,江都(今江蘇江都)人。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戊戌科進士第一人。他是神宗朝宰相王珪的侄子(一說侄孫)。王昂以文學稱譽于時,中狀元 時年僅29歲。人仕后,任秘書省校書郎。宣和六年(1124)十月,以禮部員外郎奉命接待金國使臣,因“不謹”被徽宗下令停職。高宗時為起居舍人,秘書少監(jiān)。后來,以徽猷閣待制身份知臺州,提舉江州太平觀后,病逝于家中。
21、王佐(1126—1191),字宣子,號敬齋,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戊辰科進士第一人。他中狀元后,授承事郎 ,簽書平章軍節(jié)判官,未及赴任如為秘書省校書郎 。后被外放。淳熙中(1174—1190),王佐為建康知府。后知潭州,因討平叛亂,高宗詔令嘉獎,拜為顯謨閣待制,歷工部、戶部尚書。病故三年后,陸游為其撰 寫了墓志銘。對其一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22、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今浙江溫州樂清)人。宋高宗紹興27年(1157)丁丑科進士第一人。他少年時,天資聰穎,每日誦讀數(shù)千言。因家境敗落,創(chuàng)辦梅溪書館聞名遐邇,有百余名學生。后來他在廷對中以“權”為對,洋洋數(shù)萬言,濘得高宗贊賞。其中“愿陛下正身以為本,任賢以為助,博采兼聽以收其效?!痹谑看蠓蛑袕V為傳播,被高宗親擢為第一。他中狀元 后,歷任校書郎 、王府教授。王十朋累官太子詹事,以龍圖閣學士身份致仕后,病逝于家中,享年70歲,謚忠文。朱熹、也很尊敬王十朋。
23、王容(?—?),字南強,號南澗,湖南湘陰(今湖南長沙)人。宋光宗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科進士第一人。他自幼好學,博聞強記。曾就讀于岳麓書院。他歷任校書郎 ,秘書郎 、著作郎 鳳中書舍人兼同修國史,實錄院修撰,實錄院檢討官。慶元元年(1195),為江西提 舉。后官至禮部侍郎而逝。孝宗詔贈銀青光祿大夫。
24、王會龍(1192—?),字君遇,臺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丙戌科進士第一人。寶慶元年(1225),王會龍參加“乙酉科”禮部省試,在九百多名舉子名列第一。 因寧宗去世,理宗守喪,未親加策試,便詔令以省試名次作為殿試名次,王會龍遂為狀元,時年34歲。他中狀元 后,曾于紹定二年(1229)任秘書省正字。紹定三年,長虹為校書郎 ,六年再長虹為著作佐郎 。端平元年(1234),長虹為著作郎 ,三年任工部郎 中。終官于太府寺卿。
25、王龍澤(?—?),字潛淵,又字及翁,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甲戌科進士第一人。王龍澤是宋朝第118個,也是宋朝最后一個狀元。他中狀元 后,授承事郎 、簽書昭慶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德祐十年 (1276),元軍進攻臨安(今杭州),恭帝君臣投降,宋朝遂告滅亡。元世祖忽必烈對南枕頭舊臣及士人較注意籠絡,王龍澤是宋朝狀元,忽必烈自然更為器重,委之以監(jiān)察御史之職。他還擅長隸書。
26、王熙載(?—?),字號、籍貫均不詳。遼圣宗統(tǒng)和十二年(994)甲午科進士第一人。此科進士及第僅2人。余事不詳。
27、王用極(?—?),字號、籍貫均不詳。遼圣宗統(tǒng)和十三年(995)乙未科進士及第一人。此科進士及第僅2人。余事不詳。
28、王寔(?—?),字號、籍貫均不詳。遼興宗重熙七年(1038)戊寅科進士第一人。此科進士及第者55人,考場為清涼殿。余事不詳。
29、王棠(?—1094),字號不詳,涿州新城(今河北涿州一帶)人。遼興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進士第一人。此科進士及第者68人。他博雅好古,善寫文章。鄉(xiāng)試、禮部、廷試皆第一,是遼朝的“三元”狀元。中狀元后,累遷上京(今內蒙古巴林旗一帶)鹽鐵使,后遷為東京(今遼寧遼陽)戶部使。大康三年(1077)入為樞密副使,拜同府宰相,后病逝于任上。
30、王鼎(1030—1106),字虛中,涿州(今河北涿縣)人。遼道宗清寧八年(1062)壬寅科進士第一人。王鼎中狀元后,調易州判官,改淶水縣令時,曾于庭中小憩,忽然暴風舉起他所臥之榻于空中,王鼎面不改色,但覺枕、榻俱高,言道 :“吾中朝端士,邪不壓正,可徐置之?!表汈В查叫煨炻浠卦?,暴風乃止。他蚨林學士時,朝廷典章多出其手。在任上酒后失言,被道宗奪官、杖脊、黥面,流配鎮(zhèn)州(石家莊)。后遇赦官復原職。他是遼朝著名文士之一,也是遼朝狀元中,惟一被列入《遼史·文學傳》的文學家。
31、王翬(?—?),字號、籍貫均不詳。遼天祚帝天慶八年(1118)戊戌科進士第一人。此科進士103名,余事不詳。
32、王澤(1160—1220),字澤民。山西陽曲(今屬山西)人。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辛亥科進士第一人。據(jù)《山西通志》記載:“王澤,陽曲人。二年及第第一。翰林應奉。陳載,高平人,同歲及第第一。案:金制詞賦、經義分別為榜,故一場放兩狀元?!蓖鯘蔀樵~賦榜,不是經義榜。他中狀元后,被授為翰林應奉。
33、王若虛(1174—1243),字從之,河北藁城人。金承安二年(1197)丁巳科詞賦第一人。他是金末著名文人之一??贾袪钤螅酃俸擦种祵W士。金亡后,他游泰山而亡。王若虛宦途順利,文章近于趙秉文,好議論,文字有體致,不喜出奇。評論也其為宗,崇尚平淡,講究遣詞造句,開一代詞學之宗。
34、王綱(1180—1240),字振之,洪洞(今山西洪洞縣)人。金大安元年(1209)己巳科詞賦第一人。他考取狀元后,官至翰林修撰。余事不詳。著有《忠孝歌》。
35、王鶚(1190—1273),字百一,亦有稱伯翼,曹州東明(今屬山東東明縣)人,亦有河南蘭考人之說。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甲申科詞賦第一人。中狀元后,授應奉翰林文字。正大六年(1229),授歸德府判官,正大七年,改知申州事,行蔡州汝陽令。天興三年(1234),金朝滅亡,元世祖忽必烈禮聘王鶚,為乾坤人林學士承旨,當時朝中制誥典章,大多出自其手。至元十年,王鶚病逝于家中,享年84歲,謚文康。
36、王輔(?—?),字號、籍貫均不詳。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癸巳科詞賦第一人。這一次科考是金朝科舉的最后一榜,且在《金史》上有記載。他也是史料記載的金朝科考的最后第一人。
37、王彥潛:(?—?)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辛未科經義狀元。授臨海軍節(jié)度判官。累遷為太學博士。世宗大定七年(1167)為沈王府文學,沈王永成以師禮事之。
38、王彪:(?—? ) 金宣宗興定二年(1218)戊寅科經義狀元。余事不詳。
39、王守誠(?—?),字君實。冀寧(今河北)陽曲人。元泰定元年(1324)甲子科進士第一人。他年少好學,中甲子科左榜狀元,授秘書郎 ,遷太常博士。至正五年,官拜河南行省參知政事。后來晉升資 政大夫、河南行省左丞。尚未至任就去世了。享年54歲,謚文昭。
40、王文燁(?—?),字章甫,山東鄒平人。元至順元年(1330)左榜進士第一人。元至順元年左榜進士及第97人。王文燁中狀元后,授翰林國史院修撰,累官至樞密院判。余事不詳。
41、王宗哲(?—?),字符舉,一字君彰,中山無極(今河北無極)遂州人。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進士第一人。此科進士及第78人。他是該科漢人、南人榜進士第一人。累官至翰林國史院修撰,同知制誥。以詩文名聞于世。歷官至湖廣憲僉事。王宗哲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也就是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試皆為第一名。余事不詳。
42、王宗嗣(?—?),字號、籍貫均不詳。元至正十七年(1357)左榜進士第一人。此科進士及第51人。他是該科漢人、南人榜即左榜進士第一人,例授翰林國史院修撰。余事不詳。
43、王華(1446—1522),字德輝,號實庵,晚號海日翁。曾就讀于龍泉山中,學者又稱他龍山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憲宗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進士第一人。王華自幼聰慧機敏,稍長,讀書過目不忘。他幼年好學的故事很多,所以剛成年,道德文章,名聲鵲起。他登第后,授翰林院修撰。弘治中累官學士、少詹事。因才學出從,器度不凡,在講幄最久,孝宗特別器重,曾命賜金帶,四品官服,擢禮部右侍郎,仍兼日講官。劉謹事敗后,王華復官。嘉靖元年卒于家,享年77歲。其子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
44、王一夔:(1425—1487),明天順四年(1460)庚辰科狀元。字大韶,號約齋,江西新建(今南昌)人。其先祖避仇人匿于王氏家,遂姓王。 一夔中狀元后,請于朝廷,復謝姓。授官翰林修撰。卒贈太子少保。著有《謝文莊集》。
45、王式丹(1645—1718),字方若,號樓村。江蘇寶應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進士第一人。時年59歲他中狀元之后,分別參與修纂了《皇輿表》、《佩文韻府》、《一統(tǒng)志》等。數(shù)年間,翰林院重要文稿皆出其手。在史館任職十年,不曾升遷,卻泰然處之。官至修撰之職。官居十年旅況蕭然,以疾歸里。王式丹善作文章,他的殿試之作倍受仕子推崇,認為此作為當世制議之代表作。其詩作為“江左十五子”之首。著有《樓屯集》25卷、《四書直音》1卷。
46、王云錦(1657—1727),字海文,一字宏駿,號柳溪。榜名施云錦。又名顧云錦。江南無錫(今江蘇無錫)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進士第一人。他父親王志寧是青陽教諭,一生都是誨人嚴厲而有辦法。只要王云錦怠慢學業(yè)就罰跪,文章做不好就必定重做,就是到了后半夜做不守也不準睡,他的父親也不睡陪著他,直到完成。他八歲吟詩,十二歲作詩。從小就有“駿馬心雄騁錦程”的壯志。他中狀元后,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滴?5年,在京參加《康熙字典》的編纂工作。后來官至翰林院修撰兼學政。他誠實坦蕩,有狀元之風。在雍正朝深得皇帝信任。著有《秋林集》。
47、王世?。?680—1729),字寶傅,號良甫。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康熙五十年(1712)壬辰科進士第一人。他是明朝探花王鏊的八世孫。他父親是清朝舉人,官給事中,善繪畫,也是當時的名人。而今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守覺是王世琛的七世孫。
王世琛中狀元后,授翰林院修撰 ,掌修國史??滴?4年他任會試同考官??滴?9年,以修撰銜出任陜西鄉(xiāng)試副主考。雍正帝登基(1723),他充任《實錄》纂修官。不久升為翰林院侍講。累官為侍讀學士。雍正五年,以詹事府詹事出任山東學政。官升侍講、少詹事。七年卒于任上。他善畫、善書法,山水畫頗有他父親的筆法。后人評價他的作品說:“文人之筆,無雕飾痕”。
48、王敬銘(1668—1721),字丹思,號味閑。江南嘉定(今上海)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進士第一人。他中狀元之前,康熙南巡,他進呈詩畫,極稱帝心。即命王敬銘入值暢春園,充武英殿纂修??滴?2年,科考殿試,康熙帝以王敬銘久值內庭,乃自己親授出來的學生,而點為一甲第一名。授職時額外加賞,授翰林院修撰,賜住宅,寵信有加??滴醯鄣弥蹙淬懜改改昙o相同且已逾七旬時,御筆親書“齊年堂”賜與他,真可謂恩寵倍至。他于康熙54年出任會試同考官??滴?6年,出任江西鄉(xiāng)試主考官。58年侍值熱河。60年,因父喪回鄉(xiāng)里祭葬,卒于家中。著有《未巖詩稿》、《曼衍雜存稿》。
49、王杰(1725—1805),字偉人,一字惺園,號葆淳、提堂、畏堂、畏掌。陜西韓城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恩科進士第一人。該科為慶皇太后七旬萬壽恩科。他中狀元后即授翰林院修撰,入值南書房。乾隆27年出任湖南鄉(xiāng)試副主考官。乾隆30年提督福建學政。32年升翰林院侍讀。33年授詹事府右庶子。遷侍講學士。34年升詹事府少詹事。44年閱看大清一統(tǒng)志,任武英殿總裁;同時兼辦《明史》,充國史館副總裁。52年授東閣大學士,兼管禮部事務,任會試正總裁。55年加太子太保銜,與和珅一起把持朝政,朝臣無不側目,唯王杰耿直清介,不買賬。有一次和珅拉著王杰的手說:“雙手好軟,真好?!蓖踅苷鸬溃骸半m好,不過不會要錢?!迸煤瞳|面紅耳赤。王杰雖為高位,但不改清廉本色。所有清代狀元宰相中,立朝最久,建樹最高,又能甘守清貧,忠貞守節(jié)的,惟王杰一人,故被稱之為“真狀元宰相”。他善書,書法也有相當影響。著有《惺園易說》、《葆淳閣集》。
50、王以銜(1761—1823),字署冰,號勿庵。浙江歸安(今浙江吳興)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進士第一人。據(jù)說王以銜與他弟弟王以鋙參加會試,分別獲得前兩名。因主考官竇光鼐與奸相和珅不和,和珅就誣陷他徇私舞弊。等會試再試時,派衛(wèi)士圍觀監(jiān)查,也一無所獲。但還是將竇光鼐降級休致,王以鋙停止殿試。殿試后,王以銜還是高中狀元。縣皇帝對朝臣說:“難道我也通關節(jié)了嗎?”乾隆六十年(1795)王以銜歷經鄉(xiāng)、會試中式而欽賜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后由翰林院修撰拔為國子監(jiān)司業(yè),歷遷工部左侍郎,調 至禮部右侍郎。后被舉薦,入值南書主房。嘉慶帝知其端正謹慎、克盡師道遂改值上書房,教皇子讀書。他勤 奮小心,早來晚歸,一點不敢懈怠。道光帝即位(1821),看他年事已高,出入十分疲憊,讓他專理部務。王以銜更加自勉。有奏事,雞起鳴則乘轎到。一日,臨下轎時,坐如睡覺,隨從叫他也不應,趕緊抬回家中,王以銜已不能言語,兩個時辰后,死在家中。他能詩文,有文集藏于家。他為人敦厚和藹、平易近人,做事從無戲言。他平生不言他人過,不分尊卑貴賤,所以當時無人不尊呼他為“長者”。他的品行及書法都為人所重。
51、王仁堪(1848—1893),字可莊。福建閩縣(今福建閩侯縣)人。清光緒三年(1877)丁丑科進士第一人。在同治十三年,他參加鄉(xiāng)試中式,由舉人考取內閣中書,進京成為京官。中狀元后,授翰林院修撰。王仁堪光緒六年提督山西學政。光緒士 年慈禧太后欲修清漪園(今頤和園),醇親王奕譞亦肋紂為虐。王仁堪上書彈劾他,反遭貶謫外放。后李鴻章又將“海軍捐”用于擴建清漪園王仁堪再次止收奏停頤和園工程。光緒十七年,他出任鎮(zhèn)江知府。他據(jù)實奏報外國教堂的“育嬰堂”是殘害中國兒童之所,要嚴懲。在鎮(zhèn)江,他巡行鄉(xiāng)里,維護治安,開塘修河,興修水利,賑災濟民。修學舍書院,發(fā)展教育。光緒十九年調蘇州知府。在任上,他因積勞成疾,舊病復發(fā),終于病倒。但他仍然視事。由于寒冬夜巡,偶感我寒,不治而亡。鎮(zhèn)江士子、百姓無不悲痛。他死后,被江西真人府封為城隍神。據(jù)說,蘇州城隍爺是林則徐,因其任滿,故天曹令王仁堪接替。當然,此乃純屬迷信,但足已證明老百姓對這位狀元公的敬重與懷念。
52、王壽彭(1875—1929),字眉軒。山東濰縣(今山東濰坊)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進士第一人。他少年苦讀,17歲中秀才,26歲中舉人。光緒29年中狀元 后,授翰林院修撰。光緒31年,他被派往日本考察政治、教育和實業(yè)。在日本他敵視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貒笾犊疾熹洝?,倡導改良教育和實業(yè)。光緒34年出任湖北提學使。1910年,創(chuàng)辦兩湖優(yōu)級師范學校,首創(chuàng)預算制度,制訂學堂章程并被推廣。辛亥革命后,他當黎元洪總統(tǒng)府秘書。1925年軍閥張宗昌當山東總督時,王壽彭任山東教育廳廳長。辦教育他想方設法籌措教育經費,與財政廳矛盾激烈。民國十七年,他隨張宗昌赴天津,不久,病死于寓所。他善長書法,蚨以得到他的片紙、寸縑為榮。著有《考察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