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采石磯
文 風回小院庭蕪綠
早聞采石磯景色奇美,冠絕江南,只因機緣未到,遲遲未得一游。今因公干,出差蕪、馬。工作之余,得游采石。終償夙愿,實為幸事。
4月25日中午時分,我在當涂辦完公事,坐上了開往馬鞍山方向的公共汽車。二十分鐘后下車,在一中學生的指引下,我穿過馬路,向西走去。走不太遠,便來到了繁華的采石鎮(zhèn)。采石鎮(zhèn)的東西大街兩旁,酒肆茶樓林立,“太白酒樓”、“采石茶干”的招牌隨處可見。
穿過采石街繼續(xù)向西走,行不多遠,便來到了鎖溪橋。
鎖溪橋下是鎖溪河。鎖溪河,原名牛渚河,流淌千年,與長江、采石鎮(zhèn)、翠螺山四體相連,唇齒相依。放眼望去,寬闊美麗、燦若明鏡的鎖溪河宛如一條玉帶,環(huán)繞翠螺山至山北入長江。
跨過大門,放眼西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面巨大的半圓形照壁。這照壁足有5米多高,30多米長,中間刻著“采石磯”幾個行書大字。字體飄逸瀟灑,剛勁有力,讓人精神為之一振。
繞過照壁,我看著導游圖向南走去。只見鵝卵石小路縱橫交錯,各種奇花異草爭奇斗艷,許多名貴樹木鱗次櫛比,幾乎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沿著路標,我繼續(xù)向南走去。走了一會兒,,我沿著林蔭小道向東走去,便來到了著名的景點——延園。
延園是一片四合院式建筑群,主要為紀念收藏大家、江南名士季漢章所建。內設季漢章藏硯閣,主要陳列季漢章先生一生所藏中國歷朝歷代各種名硯。這些硯臺形態(tài)各異,造型精美,做工考究,選料精良,每一硯都價值連城。另外還設有陳列江南各個時期名人字畫的薪傳堂,每幅作品風格各異,精美絕倫,件件都是精品。
林散之先生(1898-1989),我國書法藝術界一代宗師,中國千年十大書法家之一,又是杰出的詩人和畫家,有“當代草圣”之稱。
林散之藝術館與李白紀念館相鄰,占地3800平方米,建筑雕梁畫棟,飛檐走勢,古樸典雅。走進藝術館小竹門,門西側有一小片竹林。竹林下,立有一片石刻,長方形,上面刻有一首詩:
過采石磯有感
南宋 陸游
短衣射虎早霜天,
嘆息南北又七年。
唾手每思雙羽箭,
快心初見萬樓船。
平波漫漫看浮云,
高柳陰陰聽亂蟬。
明日重尋石頭路,
醉鞍誰與共聯(lián)翩。
欣賞了詩句,抬頭向西望去,一座古樸雅致的建筑映入眼簾,這是林散之陳列館的正廳。穿過一小段石子小路,拾級而上,只見“江上草堂“幾個鎏金大字遒勁有力的刻在門上方的匾額上,落款是“趙樸初書”。走進大門,廳中央矗立著林散之先生的半身銅像。林散之先生戴著眼鏡,表情剛毅,目光炯炯,表現(xiàn)了老先生一生不曾屈服于生活的無情打擊而對藝術孜孜以求的大家風范。
館內主要陳列林散之先生自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各個不同時期的書法藝術精品,每幅作品所散發(fā)出來的藝術品味都讓人嘆為觀止!只可惜我是門外漢,對書法藝術知之甚少,不能充分領略此文化大餐,實為憾事!
我正在暗暗遺憾,唏噓不已時,一件十分讓人高興的事情發(fā)生了。此時,一個漂亮的年輕女導游帶著十幾個游客走了進來。我正愁無人指點,不知如何欣賞呢,這不,佛祖竟又及時給我送來了導游??磥?,我真是幸運,每次單獨出游都能碰到免費導游實地講解,每次都能盡興而歸!
在導游生動的介紹下,我進一步深入領略了林散之先生的書法藝術內涵。林散之先生年輕時,其書法藝術造詣便已達到了當時無人可以匹敵的程度,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書法藝術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冠絕當代的境界!
順著導游的指引,我們來到了展館東北角林散之先生的墓地。此墓造型十分別致,前面墓碑上寫著“林散之先生之墓”七個楷書大字,落款為“啟功敬題”。墓背后左右兩側是兩顆香樟樹,再后面是內凹扇形山體,山體表面似宣紙,左右兩側山石似馱形筆架。導游說,這寄托著人們的美好祝愿,林先生生前為人們留下了大量的書畫藝術珍品,身后亦應繼續(xù)創(chuàng)作,永遠墨香相伴。
墓前左右兩側,立有兩根巨柱,上書:
雄筆映千古,
巨川非一源。
走出藝術館,我隨著導游又一次經(jīng)過“萬竹塢”。在往南走的一路上,導游給我們詳細介紹了形形色色的竹子,什么斑竹、羅漢竹、龍鱗竹、魚干竹,等等。真是名符其實的萬竹塢。
順著導游的指引,我們一行人沿西北方向呈圓形向前走去,依次經(jīng)過博采橋、圓夢園、開元坊,不大一會兒工夫,便來到了著名的太白樓前。太白樓是為紀念唐代大詩人李白而建,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間,原名“謫仙樓”,清代重建,改為“太白樓”。
放眼向上望去,翠螺山半山腰上的太白樓群,主樓高約18米,三層兩進,左右回廊,飛檐翹腳,琉璃覆頂,雄偉壯麗,實在是蔚為壯觀!聽導游介紹,太白樓與江西滕王閣、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齊名,號稱萬里長江四大名樓。
順著臺階,我們拾級而上,不一會兒便登上了最高層。登高遠眺,面前的長江煙波浩渺,一望無際,游艇畫舫,穿梭游曳,此時已是下午五點,夕陽鋪灑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好一個人間仙境!
置身此情此景,我不禁詩性大發(fā),于是,一首小詩自心底流淌而出:
覽采石磯
——登太白樓
久慕采石磯,今登太白樓。
雄才千古燦,大江日夜流。
翠螺披玉帶,柳煙籠沙洲。
鄉(xiāng)關何處是?邀月一醉休。
覽罷太白樓,我們倚著山勢繼續(xù)向前走去,,走不太遠,半山腰上,一處簡陋的茅草庵內坐著一尊金色的大彌勒佛??粗宦吨蠖瞧?,開懷大笑的模樣,真讓人感動!住所如此簡陋,竟然毫不在意,依然笑得十分開心。若世人如此,誰能笑得出來?恐怕早就眉頭緊鎖,一臉苦相了。難怪他能成佛而凡人不能。這難道對我們不是深刻的啟示嗎?
再往上走,沿著江邊林木茂密的小道,便登上的著名的景點“采石磯”。采石磯是一塊突出于山體的臨江平板巨石,遠看酷似鱷魚嘴。站在石上,往前,可看到奔騰的長江川流不息;左右看,可以看到長江沿岸的許多著名景點。
站在采石磯上右看,第一眼看見的便是一座精美玲瓏的四角古亭。走到亭內,有塊石碑,上面赫然刻著“然犀亭”三個字。亭子上方匾額上寫著“江天一色”四個大字,落款為“光緒王辰秋月李成謀書”。
站在亭下回身東望,江波浩淼,氣象萬千。史載東晉驃騎將軍溫嶠在此“然犀照水妖”,后人即在此建亭。至于“燃”為何寫成“然”,據(jù)說取“水火不相容”之意。
這是一個奇妙的傳說。話說元朝末年,朱元璋的副將常遇春率領水軍,強攻扼守在采石磯上的元軍。當他躍上懸崖時,因用力過猛,,腳下的這塊巖石被踏出一只大大的腳印,足有一寸半深。這便是大腳印的由來。
既然是傳說,不可能是真的。但眼前這塊巨石上的大腳印卻實實在在,真實不虛,讓人不得不慨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并引發(fā)無限遐想: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會不會真的存在過史前文明呢?是不是真的存在過神力過人的巨人呢?這個巨人現(xiàn)在何處?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們能不能穿越時空,找到這個巨人,聽他講述當年發(fā)生的真實的故事呢?
就在我的神思飛到遙遠的過去,正在傾聽巨人講解大腳印的故事時,漂亮導游的一聲“走啦”一下子把我拉回了現(xiàn)實。
于是,我們隨著導游的指引,順著“然犀亭”向西向上走去,不遠處又看到一大塊斜鋪著臨江的巨石。這便是李白捉月臺,又叫聯(lián)璧臺、舍身崖。
相傳李白當年經(jīng)常在此飲酒賦詩,對月抒懷。一天晚上,花好月圓,李白又在此獨斟獨飲,吊古傷今,不覺已有幾分醉意。他站在采石磯上臨江遠眺,看到眼前長江中的月亮,忽然突發(fā)奇想:人生短暫,知己難逢,值此美好的夜晚,何不邀月同飲,一醉方休呢?于是,他高舉酒杯,只身投江,欲邀月同飲。這時,一條巨大的神魚躍出水面,接住下墜的李白,生出雙翅,一飛沖天而去------
這便是當年李白在此處跳江捉月、騎鯨升天而去的精彩傳說。此刻,站在聯(lián)璧臺上,回味著這個美麗的傳說,體驗著李白當年的心情,怎不讓人浮想聯(lián)翩,發(fā)思古之幽情呢?
過了聯(lián)璧臺,沿山上小道向上走,有一片較為開闊的平地。平地東側,是一尊李白銅質塑像,造型是李白伸開雙臂,欲飛天而去的情景。臉部表情刻畫細膩逼真,表現(xiàn)了李白壯志難酬而又欲濟蒼生的豪情與無奈的情懷。銅像上寫有四個大字“大鵬展翅,錢紹武作”。
當年,李白在此極目遠眺,望著奔騰不息的滔滔江水及雄奇巍峨的東西梁山,曾豪情滿懷地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著名詩句《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體驗了李白的豪情壯志及詩情畫意,我們繼續(xù)倚著山勢,順著山道往下走。沿著石階盤旋而下,便來到了三元洞。洞口有一座樓閣,傍山崖,臨大江;從磯石上探身俯視,似漂浮在江上的蜃樓。登樓憑窗遠眺,遠處水天一色,白帆點點;近處波浪回旋,洶涌澎湃。自亭內往下走,是一處三角形的天然石洞。這石洞外通長江,可容一小船;石洞上方石壁上,相隔不遠挖有兩個小洞,分別供奉“望江佛”及孫權妹妹“尚香娘娘”。
置身于此別致的神仙洞府,我的神思又一次飛到了天外!特別是這臨江而建的危樓,更引起了我的無限遐思,此樓何年所建?是誰建的此樓?這里又為什么叫做“三元洞”呢?
聽導游介紹,其得名有二:一據(jù)史料記載,清康熙年間,僧人定如云游,悅此清幽絕俗,遂率眾僧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于此,故而得名三元洞;另有民間傳說,湖南三秀才乘船赴京會考,途徑采石,忽遇狂風驟雨,幸得神仙保佑,方才化險為夷。后三人皆金榜題名,為官一方。為報神仙救命之恩,捐資就洞筑樓,改為三官洞。
洞內門楣上寫有“江天洞府,靈物三元”,以及“坦坦”、“蕩蕩”等字樣,讓人恍若置身天宮,欲成仙道!
游覽至此,天色已近黃昏,我有幸正濃,毫無倦意。由于導游所帶旅行團欲乘索道前往翠螺山最高處三臺閣,我不便再一同前往,于是決定獨自一人拾階而上,獨登三臺閣。其實,翠螺山約150米高,沿石級上去也并非難事,而我又從來都是知難而進的人,何樂而不為呢?
于是,我隨著游客向下走出三元洞,在長江碼頭的游艇上玩了一會兒,又觀賞了沿江建筑的峭壁上的狹長的古棧道,隨后便折回到“娥眉亭”,沿著山路石階繼續(xù)向上攀登,走到半山腰,看到一座六角涼亭,名曰“懷謝亭”,又叫“賞詠亭”。
當年李白游覽牛渚時,曾于此處作一首詩云: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詩中的謝將軍,指的是東晉鎮(zhèn)西將軍謝尚。他曾率軍駐扎在采石,并于“月夜識袁宏”,為國家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后人以其事建“賞詠亭”于江邊,以彰其功。
沿著石階再往上攀登,當?shù)竭_“唐李白衣冠?!睍r,我已能聽到三臺閣上導游的解說聲音,這說明離山頂三臺閣已經(jīng)很近了。于是,我一鼓作氣,登上了山頂,來到了三臺閣。
據(jù)導游介紹,三臺閣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長江名閣,始建于明崇禎年間,后毀于戰(zhàn)火,20世紀末得以重建。
眼前的三臺閣五層,約30米高,閣體呈方形,琉璃覆頂,飛檐翹角,氣勢恢宏。此刻,置身閣頂,南望天門中斷,西眺大江奔流,東睹古鎮(zhèn)采石,北看九華風貌,真乃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真欲把酒臨風,化仙飛去!于是,我浮想聯(lián)翩,詩興大發(fā),一首《采石磯懷古》噴薄而出!
采石磯懷古
——登三臺閣
絕壁臨江采石磯,清秀雄奇兩相宜。
翠螺蔥蘢披玉帶,大江蒼茫蕩沙堤。
星羅樓宇如積木,穿梭車馬似蟲蟻。
趕考秀才拜昌帝,捉月詩仙騎神魚。
石上硝煙散未盡,耳畔猶聞戰(zhàn)鼓急。
抗敵虞公挫敵銳,降魔溫嶠燃牛犀。
常勝將軍留腳印,窮途英雄別美姬。
如煙過客俱往矣,空余滔滔江水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