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寫作課堂中實施評價?
中山市教研室/郭躍輝
“學教評一體化”不僅僅是閱讀教學的話題,也是寫作教學的研究話題。只要存在著教與學的行為,就要有一定的教學目標(學習目標),就要進行一定形態(tài)的教學,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評價。其實在寫作教學中,教師還是很注重評價的,只不過這種評價發(fā)生在學生寫完作文之后,或者說教師是對“成品”進行評價。如何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進行評價呢?杭州師范大學葉黎明副教授發(fā)表在《教育研究與評論》上的論文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思路。
其一是建立準確清晰的評價量表。今年上半年,我聽了遠洋學校趙娜娜和龍學家兩位老師的作文教學課,其亮點在于將評價量表引入作文教學中,或引導學生按照評價量表分析學生習作,或指導學生制作某種評價量表。當然,對于量表的研制,論文作者提供了更為細致的思路。第一步是明確寫作目標。有不少教師將教材中“作文單元”的相關知識和要求作為教學目標,例如“學寫故事”,教師會從故事結構、敘述技巧、人物塑造、虛構等各個方面評價學生的習作,這其實就是目標不明確的表現(xiàn)。作者提出的思路是:教師需要逐級分解單元訓練主題,弄清每一個訓練主題涉及的核心寫作知識或要素,然后對每一項寫作知識或要素的能力表現(xiàn)及其水平進行清晰的描述。例如對于“學寫故事”的主題,可以進一步分為六大要素:視角選擇,人物塑造,情節(jié)設計,背景描述,結構創(chuàng)設,對話描寫。接下來就是圍繞這些要素,確定具體的教學點,例如對于“視角選擇”,就要從知識和能力兩個層面進行思考,前者不包括什么是視角?視角包括哪些?不同的視角會帶來哪些敘述上的差異?后者包括怎樣的視角是達標的等。有了這些教學點,再實施課堂教學,就會更有針對性。當確定了教學點并實施教學后,教師還要進行表現(xiàn)性評價,即對某個指標進行細致具體的描述。這一點也是趙娜娜和龍學家兩位老師的評價量表中缺乏的內容。作者舉了“情節(jié)的反復技巧”例子,從“不合格”“基本合格”“非常好”三個指標進行描述,例如“非常好”的指標下,學生要達到的標準是:1.基于相同的動詞鋪展出同中有異的情節(jié);2.有三個以上按特定邏輯組織的敘事結構相似的情節(jié);3.情節(jié)的反復有助于人物、主題或主旨的表現(xiàn)。也就是說,寫作評價量表不同于作文評卷時“標準”,前者是描述性的,后者是量化性的。評價量表的制作是一項系統(tǒng)性的工程,需要教師通力合作,如果能夠通過課題研究的方式突破某些教學點,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
其二是讓學生參與,從評價表的使用者轉向建構者。這一點不難理解,作文評價的主體往往是教師,教師制作出評價量表,然后給學生逐一講解,學生領會評價量表的指標后再去評價自己或他人的作文,這是“使用”評價表。這種教學雖然也能幫助學生清晰地認識到好作文的指標,但還是屬于接受式學習。作者提供的思路是:讓學生參與到評價表的研制中,學生真正成為評價表的制作者,這樣就實現(xiàn)了“評價即教學”向“評價即學習”的轉變,學習也從接受式學習變成了建構式學習。作者舉了自己的案例,還是以“學寫故事”為主題,當確定了“情節(jié)反復技巧”作為教學點后,教師給學生挑選了三篇童話故事,請學生區(qū)分童話的故事層面和敘事層面,并說說三篇童話在情節(jié)設計上的共同點。然后進行分組合作,在對話協(xié)商和探究中完成有關“有效的反復”的評價表。當然,教師提前對學生進行“培訓”,介紹評價表的基本構成,尤其是提醒學生區(qū)分“評分標準”和描述性的標準。當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研制出評價表后,再根據(jù)評價表對自己和他人的作文進行評價,這就實現(xiàn)了寫作知識的建構內化與遷移運用。目前的問題是,教師往往不具備明確的評價意識,缺少評價表制作的相關知識,更嚴重的是,教師不敢或不愿意放手讓學生獨立制作量表,甚至認為學生制作量表會降低課堂教學效率。針對這些問題,教師首先要具備研制評價量表的意識,確定寫作教學目標和教學點,并細化寫作要素,然后提供評價量表制作的規(guī)范和注意事項,接著就是大膽讓學生嘗試親自參與制作。
三是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評價表。學生對照評價表給自己或他人的作文打分,這不是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師運用評價表向學生解釋、分析評價過程和結果,這才是創(chuàng)造性的反饋。作者又提出了兩條具體的操作技術:第一是把評價標準轉化為策略示范,以示范推動學生的主動修改。策略示范首先要有“策略”,即教師根據(jù)評價標準提煉出具體的操作程序,例如針對2017年的高考作文,作者就提煉出“提取關鍵詞—就潛在的讀者發(fā)問—自問自答—確定理想讀者”的策略,然后用具體的例子加以說明。策略示范等于策略+例子,這就是策略示范的基本公式。第二是把評價標準轉化為作品分析,具體做法是讓學生運用評價標準去分析作品,讓他們學會以作者的眼光去閱讀和分析文本,專注于作品的寫法,并以評價表為工具分析寫法的得失。這里的作品包括自己和同學的作文,也包括名家名篇。教師對前者比較熟悉,例如教師經(jīng)常提供范文讓學生研習或評價,但正如鄧彤老師所說,語文教師對學生寫作樣本的研究幾乎處于最原始的層級。如何能夠按照評價表的指標分析自己或同學的作文,這是難點,也是重點。后者實際上是一種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例如作者提到的“多文本的比較與分析”,就是群文閱讀或類文本閱讀。只不過,閱讀是有定向的,即指向寫作評價表的相關指標。當然,我對葉黎明副教授提出來的這兩條操作技術,還有一些理解不到位之處。
總之,作文教學要適度引入科學化的維度,在確定作文教學主題、細分教學點之后,能夠精準確定教學目標;針對教學目標,教師和學生要研制出細化而科學的描述性標準,用于對自己或他人習作的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也要發(fā)揮相應的作用,除了提供教學支架外,還要提供具體的操作性技巧與策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