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京華
一
當春風再次吹綠汴河垂柳的時候,京都汴梁已是陽光燦爛,春深似海。
那些百年老槐蕭索了一個冬季,重又神情抖擻,恢復了青春的活力。楊柳的枝條煥發(fā)了綠意,也煥發(fā)了妙曼妖嬈的風情,至于杏花,早已在大街小巷開得云霞一般燦爛,百鳥爭喧,一切都氣氛祥和、溫馨而充滿美好的期待。朝野上下正期待著一睹歸來沙場功臣范仲淹的風采,期待他就職履新,讓皇帝構想的變法藍圖成為現(xiàn)實,開啟大宋中興的霞光之旅。
公元1043年的四月,在人們急切的期盼中,在仁宗皇帝的一再催促下,披著邊關的冷月,裹著大漠的塵沙,浴著黃河的寒風,一代名臣范仲淹,正如旅途那輪黎明前的下弦月,悄悄的走了,又悄悄的來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八月,五十五歲的范仲淹調任參知政事。此前,盡管他和韓琦連上五道“陳讓表”,情愿繼續(xù)守邊御寇,可抗不過宋仁宗的銳意改革,只好奉旨而行,束裝就道。八月十二日,范仲淹正式以副宰相的身份,臨朝議事,就此走進人生的巔峰時期。
這年九月,范仲淹會同富弼和韓琦,拿出了改革方案。范仲淹認真總結從政二十八年來的改革思想,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宋仁宗采納了大部分意見,施行新政,以詔令形式頒發(fā)全國。
于是,北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歷新政”,就這樣拉開了序幕。短短幾個月,局面煥然一新,一批清廉肯干的能員被提拔到重要崗位,吏治為之一振,整個國家的政治局面大有起色。但改革不可避免地斷送了很多貪官和庸官的前程,在既得利益集團的攻擊下,加上皇帝的搖擺不定,改革僅一年多的時間就草草收場。盡管以范仲淹為首的領導班子黯然離去,盡管風流云散,來去匆匆,范仲淹仍以激情之筆,為蒼白的大宋歷史畫上一道靚麗的色彩。
慶歷五年(1045)春,宋仁宗罷范仲淹參知政事,以資政殿學士兼陜西四路按撫使,出知邠州;罷富弼樞密副使,以京東西路按撫使知鄆州;罷杜衍宰相,出知兗州;罷韓琦樞密副使,出知揚州;八月,歐陽修被貶知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十一月,再罷范仲淹四路帥職,以給事中知鄧州。至此,慶歷新政的領袖與骨干人物,幾乎全部被排擠出朝、出京,宋仁宗自己御定的各項新政措施,也由自己再另行頒詔,基本上一一廢除?! ?/p>
這一年,范仲淹已經(jīng)56歲了,即便是人均壽命遠超宋朝的今天,這個年齡也標志著進入了人生的下半場。
范仲淹33歲那年,宋仁宗即位,在位42年,也就是說,范仲淹的一生,全部時間生活在仁宗統(tǒng)治時期。宋仁宗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開明的君王之一,既締造了“仁宗盛世”,也葬送了慶歷新政,范仲淹既有幸生于盛世,也不幸遭遇多次流貶,并且見證了一個帝國在風雨中的起落。當范仲淹的人生進入下半場的時候,大宋帝國的命運也進入了下半場。只是,范仲淹已經(jīng)察覺,宋仁宗卻沒有察覺。
有意思的是,宋仁宗親手斷送慶歷新政十二三年后的嘉祐年間,他已然年過知天命,忽又來了變法熱情,而且像當初看重范仲淹一樣,看中了江西才子王安石。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就其心胸與氣概,真與當年范仲淹《奏上時務書》有異曲同工之妙。
斯時,六十一歲的范仲淹已奔波在賑災途中。
二
公元1045年正月,范仲淹再次離開京師,踏上西行之路。
過了邙山,京城就遠遠地隱在了身后,逶迤在身前身后的,是險峻寂寞的山巒。蒼山如海,馬蹄聲碎,嶺樹彌空帶霜,時有狂風裹挾著灰沙撲面打來,天地間一片鴻蒙初辟的昏茫,真的是古道西風瘦馬,枯藤老樹昏鴉。
山風凜冽,路邊的樹林和石頭上,都籠罩著一層白霜,灰褐的泥土道路,就像一條深色的繩索,從無邊無際的森林的腰間纏繞而過。天上一輪淡淡的月牙,清冷的光輝照耀著匆匆趕路的人們,為了在規(guī)定的時間到達規(guī)定的地點,范仲淹必須晝夜兼程,爬到山腰,回頭再看時,星星閃爍在低垂的天幕,既遙遠,又鄰近。
寒風渭水,落葉長安,自然界的風云變幻,在范仲淹心中投下的卻是感時傷世與憂讒畏譏,他的心境,也正如同眼前景色一樣,充滿了悲涼。在四年前,他從越州調任陜西都轉運使,先到京城陛辭,然后西行赴任。時值陽春三月,滿眼生機勃勃的春景,范仲淹輕裝簡從,一路上雖不能說意氣風發(fā),但至少也可以說躍躍欲試,很有一點天降大任舍我其誰的豪邁氣概。但今天走在這條路上時,他卻難言豪邁,眼前景,心中事,一切都不似當年。一路綠意慘淡,樹葉也被蝗蟲掃蕩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枝無助地叩問蒼天。
這已是范仲淹一生中遭遇的第四次貶謫外放了。
第一次流放河中府(山西永濟縣一帶)通判跋涉一千余里,第二次被貶睦州(浙江桐廬縣附近)跋涉2000余里,第三次貶饒州(江西鄱陽)也是2000余里。當他從西北戰(zhàn)場終于回到開封擔任參知政事,以為從此將在這座彼時全世界最繁華的大都市高歌猛進時,僅僅一年半的時光,又被迫再次啟程,這次外放邠州(陜西郴州),又是遙遙千里之外。北宋馬匹奇缺,馬車更是奢侈品,歷史記載,太上皇宋徽宗被虜北上“狩獵”乘坐的只是一輛牛車,以范仲淹的財力,很難想象他能全程坐轎子或是馬車趕路,四次離去是如何解決交通工具的,只能留給小說家去發(fā)揮想象了,但可以推測,步行跋涉一定必不可少。
對于開封,范仲淹有著很深的感情,他的政治生涯發(fā)軔于此,他的老妻幼子還租住在城中的“苦水巷”的出租屋里,盼望著他的歸來。
盡管大宋王朝不曾給過他錦衣玉食的機會,他卻畢生死心塌地地愛著這座日漸式微的王朝和它的人民。此時此刻,他的內心裝滿的是對西北邊患的擔憂,對朝廷困局的憂思?!澳昴杲褚?,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這首詞,就表達了他此時此刻的心境。
人世給了他許多虧欠,逆旅而行,幾多困頓,但他已無須計較。鄧州的書院,汴梁的杏花,是他最后的眷戀,蒼顏白發(fā),終須有個歸處,伊水河畔的荒丘,或許就是最后的歸宿。
但他離不開大宋的河山,走不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境界。
三
清晨,厚重的大紅門在衙役的吆喝聲中緩緩開啟,走進府衙,仿佛走進歷史的深處,外面的喧嘩與騷動瞬間消失。我走進這里,就是為了尋找這座府衙曾經(jīng)的記憶,尋找一個歷史名人的影子,他叫范仲淹。
歷史是一面鏡子,多少帝王將相如過眼煙云,唯有兩袖清風心系百姓的人,恰如一輪明月,時時映照著百姓的心田,如果說,清明上河園是后人對于太平盛世、世俗安逸的千古回味,開封府則是人們對于政治清明、剛正不阿的精神典藏。
跨過府門,就到了大廳,這里是開封府衙的核心,是歷任各級開封府官吏的辦公場所。開封府機構龐大,官員眾多。府尹一人總領府事,掌管京師的民政、司法、捕捉盜賊、賦役、戶口等政務。在大堂的后面就是議事廳,是本府官員議事的場所。
開封有個包青天,但在包青天之前,開封還有個范仲淹。
眼前就是范公閣,這是在整個府衙中唯一一個以人物命名的建筑。
范仲淹,《開封府題名記》碑中第五十四任知府,比包拯擔任知府早39任。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因在蘇州治水有功,被調回京師,任開封知府。他任內大力整頓京城官僚機構,剔除弊政,僅用半年不到的時間,就使開封府“肅然稱治”。
北宋開封府的168位府尹,在正廳的三樓都有簡單介紹,字數(shù)大多在500字左右,最少的是魏癢的介紹僅“生平不詳”四個字,包拯的介紹字數(shù)達1072個字,而介紹范仲淹的字數(shù),有2590字。
范仲淹在開封府上任僅一個月就將一個爛攤子治理的有條不紊,當時有首民謠在東京、在朝廷、在全國流傳:“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但范仲淹一邊游刃有余地處理開封政務的同時,又把眼光盯住了朝中的腐敗,“越職言事”地向皇帝遞交了丞相呂夷簡結黨營私的“百官圖”,再次被排擠出京城。
元代詩人王惲寫詩說:“拂拭殘碑覽德輝,千年包范見留題;驚鳥繞匝中庭柏,猶畏霜威不敢棲?!彼灀P了包拯,也提到了范仲淹,寫出了他們的剛正之氣,抒發(fā)了人民對他們的深情,這是一個正直的文人士大夫的感慨。但實際上,平民百姓們在瞻仰“知府碑”時,尋找的只是包拯,對范仲淹卻相當陌生,當然也就相當?shù)?/p>
這也許不很公平,在冷峻的歷史學家那里,包拯的名字遠不及范仲淹響亮,范仲淹不僅是身居高位的宰相,不僅是飲譽北宋文壇的散文家和詩人,不僅具有道德的勇氣和高邁的情懷,不僅是威震邊關的軍事家,也不僅是名噪一時的政治改革家——他在慶歷初年發(fā)起的那場改革雖然沒有掀起多大波瀾,卻為后來的王安石變法起了投石問路的先導作用,單憑他面對水光山色的一篇《岳陽樓記》,或者單憑他在《岳陽樓記》中的一句“先天下之憂而優(yōu),后天下之樂而樂”,就足以令同時代的志士豪杰興高山仰止之嘆。
四
對于遠行之人來說,離別的悲愴與隱痛,任何表達終究蒼白無力。如果說范仲淹第一次被貶河中府,剛過不惑之年,還不諳“被隱逸者”之三昧,還忙著一道一道地上奏折,那么第二次的睦州之貶,格外地令他蒙羞受辱,那是讓人家“欽差”催著、押著趕出京城的,是在家家團圓慶新春的大正月,全家老小一個不留地被趕出京城的。那情形,比林沖發(fā)配河北滄州好不了多少。他乘船赴睦州任時,一路走了三個月,風急浪惡,一家十余口險些葬身魚腹,《岳陽樓記》中寫的“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絕非只是空穴來風,而是他自身的真切體驗;第三次被貶饒州,范仲淹在京城僅任職半年時光,且政績卓著,官聲顯赫,但臨行為他踐別送行的只有他的妻兄李纮和一個叫王質的朋友,沿途經(jīng)過十余州的地方官因懼黨禍,竟無一人出迎。
在一般人的頭上,一次次的打擊足可令人萬念俱灰,一蹶不振。范仲淹呢?凜然一次次上表謝恩,照樣指點朝政,說古論今,既為綱常大禮,更為萬民福祉,士君子氣十足。即使受盡屈辱,也不改憂國憂民的初衷。
他始終是那種“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偉丈夫,始終聚少離多,一家人難得團圓。只是在鄧州之后,全家人破天荒地相聚一處達三年之久。先是,范仲淹帶著大兒子純祐赴任,看到鄧州風俗淳厚,頗堪居留,于是把寄養(yǎng)在京城的二兒子純仁、三兒子純禮,以及女兒等一并接來共同生活。回想自己的大半生,從未有過如此快樂而團圓的家庭生活,天倫之樂與田園之美,使范仲淹的心靈感到慰藉。
但是皇帝并沒有因為他在鄧州的政聲顯著、萬民擁戴而讓他回到京城頤養(yǎng)天年,反而派他去了更遠的杭州,不是讓他去欣賞“春來江水綠如藍”的風景,他的任務是去安撫民怨沸騰的災民。
生于大宋天下,行經(jīng)萬里河山,從陳州為官開始,在范仲淹36年的為官生涯中,足跡幾乎走遍大宋的所有版圖,蘇北治水、吳中賑災、青州救民,寧可凍餒在風雪,也要抱薪于眾人,何止是八千里長路啊,在時光的罅隙里,他從未停下跋涉的腳步。
他高才雅量,可傲王侯,軍事才華,威震西夏。人世虧欠他許多尊榮,他卻原諒了所有苦難。若是低眉于權貴,向命運妥協(xié),或許范仲淹的人生會是另一番景象。但他清白一身,始終秉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寫下人生最豐滿的詩章。
五
公元1052年6月19日,64歲的范仲淹于赴任的途中倒在徐州驛站的病榻,消逝塵寰?;蛴胁簧幔蛴芯鞈?,又或如他清風明月般的一生,從此再無掛牽。
人在離世的時辰總會想起故鄉(xiāng),在這個六十三歲的老人心中,故鄉(xiāng)對于他卻是遙遠而模糊的。他生于徐州,回蘇州生活只有兩年時光,就跟隨繼父去到山東淄州常山,一生兩度與齊魯大地結緣,并在山東度過了近十年的人生歲月,雖然還有點點滴滴留在記憶深處,然而歲月銷磨,已然不可阻擋地淡遠,正同暮春時節(jié)那些飄過的柳絮,他在父親去世前生于徐州,又和父親一樣死于徐州的獨特經(jīng)歷,難道是一種人生的宿命?他的故鄉(xiāng)在哪里?“濁酒一杯家萬里”,或許大宋河山的每一處都是他的故鄉(xiāng)。
桌案上,還有一盞藥湯未曾飲下,一闋奏章還沒寫完,幾縷牽掛于光陰中游走,不肯消散。但世間種種,悲喜離合,再與他無關。
范仲淹離世,北宋人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百姓們扶老攜幼哭聲震天,掀起了隆重的悼念活動,羌部族的數(shù)百首領像孝子一樣放聲痛哭,可見,范公于萬民心中的分量何其深重。
中國古代士大夫最大的追求是實現(xiàn)三立:立功、立言、立德。
能實現(xiàn)三立者,方可稱為圣人。歷代以來,實現(xiàn)三立者寥寥無幾。公認的只有兩個人——宋朝的范仲淹,明朝的王守仁。
兩宋士大夫中仁人君子群星燦爛,范仲淹卻是公認的君子中的君子,仁人中的仁人,稱其為兩宋第一人,毫不為過。
如果說,范仲淹連遭三貶之初,以其道德文章和不畏權勢、剛正磊落的風骨,已然成為當時士大夫和天下士子心目中的楷模人物的話,那么,這位病逝于赴任途中的老人,則赫赫然成了北宋朝堂的靈魂人物,成了史上一個最大的廟堂士君子群的核心人物,甚至成了一代世風的締造者。
他留給后人太多回憶,他走過的山水、行經(jīng)的路程,留下無數(shù)靈光浩嘆。他的清廉愛民,如蘭的品格,超越了時代讓后人世代景仰。
六
古城開封的夜晚姍姍來遲,璀璨的燈火把湖水映得五顏六色,掩映在綠樹叢中的點點燈火,朦朧、安詳而舒緩。踏著夜色我在府衙街的湖邊徘徊。許久許久,宛若度過了無數(shù)個世紀,我所渴望的月光才姍姍來遲,可親可愛,玲瓏剔透,一副知己的模樣。在它的引導下,我仿佛發(fā)現(xiàn)了范公的影子:瘦長、彎曲,布衣長裙下遮掩著一顆寬闊的心臟。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許多年過去,人們回望北宋,大多只記得從最高統(tǒng)治者到官僚隊伍,再到商人和底層民眾,上上下下都透著一股積貧積弱的衰敗之相,仿佛烏云壓城,山雨欲來,最終朝政崩壞,綱紀廢弛,進退失據(jù),竟成大亂。
但在這混亂的陰霾中,我們看見范仲淹、包拯、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歷史名人的身影。他們或許是天真的理想主義者,但卻并不軟弱。他們曾以一己之力對抗歷史大勢的洪流,被現(xiàn)實屢屢打擊卻仍然不放棄對光明的追尋,他們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的英雄。
暮雨瀟瀟的傍晚,曉風輕拂的黎明,當我駐足于范公閣前,卻依舊感受到了一絲久違的暖意。
我們古老的國度有著長得似乎看不到盡頭的歷史,可千百年來,我們總能從故紙堆里觸摸到人性的溫度。因為,在那些充斥著變革、爭斗、成王敗寇的文字后面,英雄的光輝與偉大將永遠存在,不廢江河,萬古長流。
插圖/網(wǎng)絡
作家簡介
朱湘山,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海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經(jīng)在兵器部525廠、荊門市人民檢察院、海南省公安廳等單位工作過,八十年代起開始發(fā)表作品,出版有散文集《穿越蒼涼》,有作品入選作家出版社《燈盞:2019》、《燈盞:2020》原創(chuàng)作品文集。
用詩和遠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譽顧問:戢覺佑 李品剛
文學顧問:周慶榮 王樹賓 白錦剛
法律顧問:王 鵬
總編:瑯 瑯
副總:蔡泗明 倪寶元
編審:孟芹玲 孔秋莉 焦紅玲
主編:石 瑛 趙春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