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長程的個案,特別是面詢的長程個案,在一開始我們都會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假如有一天我們在街上遇見,你希望我怎么對待你?
"我"指的是咨詢師,"你"指的是個案。
大千世界很是奇妙,廣州雖大,但誰也不能保證我們不會遇見,中國雖大,但依舊誰也無法保證我們不會遇見。
因為心理咨詢在國內還是屬于"談虎色變"的一個"病恥"階段,很多來訪者并不愿意讓身邊的親朋好友得知自己在做心理咨詢,假如咨訪雙方遇見,咨詢師出于禮貌和來訪者打招呼了,那么和來訪者一起逛街的人出于本能的反應肯定會問:"剛剛那個人是誰?"來訪者若是據實回答,那么又會擔心別人異樣的眼光,從而增加心理負擔,來訪者若是撒謊,又會有愧疚感和羞恥感,若是不答,又有"不禮貌""裝神秘"的標簽。若是咨詢師不和來訪者打招呼,那么來訪者心里可能又會想,咨詢師是不是對自己有什么意見?是不是對自己唯恐避之而不及?是不是討厭自己?或者是不是覺得認識這樣的人而感到羞恥?等等。
所以若是沒有事先商量好,咨訪雙方遇見,無論是否打招呼,可能都容易出現狀況,給來訪者帶來心理壓力,導致咨訪關系出現裂痕和罅隙,甚至終止。
因此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狀況,討論遇見之后的處理方式,那就很有必要,這個主要是基于對來訪者的尊重,也是對關系的提前保護。
無論來訪者選擇何種方式,咨詢師都會尊重和理解。
心理咨詢的尊重和理解原則并非只是口頭上說說,更需要深入到咨詢過程中的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