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研修
缺愛者有個無法逃避的困難,就是談戀愛。
有過幾位來訪者,還是情感咨詢師勸來做心理咨詢的。
缺愛者確實很難需要先療愈好缺愛,再踏入戀愛。
1.缺愛者不容易被愛——“不值得被愛”的共識
越被愛,能量越強,越容易吸引人,越容易被愛。
越缺愛,能量越弱,越?jīng)]有存在感,越容易缺愛。
有個詞叫投射性認同。一個缺愛的人,會預感自己缺愛,擔心自己缺愛,就會表現(xiàn)得很容易缺愛,看到喜歡的人時,就會投射性得認知對方跟自己父母一樣可能不喜歡自己。別人看到你表現(xiàn)的那么不相信自己會被愛的樣子,也會“認同”你的想法,讓你保持缺愛。這種現(xiàn)象也叫共謀或共舞(舞動療法的說法)。就好像你們在幾秒鐘的照面下,潛意識達成了一種共識。
這個共識的內(nèi)容大概是:
A:我不值得被愛,他跟我走近以后會發(fā)現(xiàn)我不值得被愛,會失望會討厭我會離開我,到時候我會很痛苦,所以他最好別走近我。B:她好像覺得自己不會在戀愛關系里表現(xiàn)正常所以才這么擔心,那么我跟她談戀愛肯定會碰上那些倒霉的問題,我要小心點。她好像覺得自己不配被愛,她的想法一定有道理,我要小心點。A+B:她(我)不值得被愛。
缺愛的人會特別渴望在愛情中獲得愛的補償,但是“父/母愛”與“戀愛”是不同的。就像你描述的,你是一個一兩歲的心理狀態(tài),是需要填補小時候的關愛。而你遇到的異性,沒有義務也幾乎不可能給你那種家長式的無條件關愛。
很多缺愛者都是在愛情中渴望彌補早年的親情,卻被這種難以實現(xiàn)的愛情再度傷害。
缺愛者在戀愛中渴望找到關愛自己的人,把自己擺在了被照顧者的位置上,在戀愛關系的最初,就是心理不平等的關系。
所以,最佳的方法當然是找心理咨詢師幫助。
2.缺愛者很難維持愛——沖動的“戀愛腦”
缺愛者其實挺可憐的,早年不安全依戀的形成過程,有大量的分離焦慮和依戀不滿。所以,當缺愛者的依戀喚醒時,對依戀的強烈渴望、對分離的強烈焦慮、對曾經(jīng)依戀創(chuàng)傷的強烈怨恨、對美好愛情的強烈幻想,都遠遠超過了一般人,在愛情關系里想要掩飾住,幾乎不可能。
而一旦暴露出這么強烈的情感,會怎么樣?往往會變得特別像小孩甚至嬰兒,變得很粘人,很幼稚,很霸道,很不講理,很作……戀人即使一開始覺得挺可愛,逐漸的往往也容易失去耐心。
如果戀愛不可遏制地走向破裂,無疑就給缺愛者造成了心靈上的二次傷害,這時候如果缺愛者跟身邊人傾訴自己的遭遇,可能很難被不缺愛的朋友理解,還可能被曾經(jīng)遭遇過這種情感破裂的缺愛者嘲笑,缺愛者不僅很難得到安慰,還很可能變得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認為激活依戀是非常危險的事,暴露情感更是非常危險的事。
所以,缺愛者可能會逃避自己喜歡的人,而選擇自己沒有一點感覺的人來步入婚姻殿堂——沒有喜歡,就沒有依戀激活,沒有依戀激活,就沒有失態(tài)。
或者,缺愛者會刻意壓制住自己的強烈情感(對依戀的強烈渴望、對分離的強烈焦慮、對曾經(jīng)依戀創(chuàng)傷的強烈怨恨、對美好愛情的強烈幻想),避免表現(xiàn)出來,但是自己實在是控制不住自己,于是會想去想一些套路,顯得自己不在意。
但是真實的內(nèi)心是A,表現(xiàn)的樣子卻需要是B,這本質(zhì)上就不是戀愛。
而缺愛者的內(nèi)心是A,如果表現(xiàn)的樣子也是A,又容易導致愛情失敗。怎么辦呢?
缺愛者內(nèi)心變成B,表現(xiàn)的樣子也是B,就好了。
3.缺愛者在關系里渾身不對勁——凍結(jié)的“社交腦”
有社交恐懼的人,在社交場景里,會緊張兮兮的,這是一種應激狀態(tài),大腦想逃跑或者戰(zhàn)斗,在既跑不掉又沒理由攻擊對方的時候,可能就僵住了,腦袋懵掉了,一片空白。
缺愛者在喜歡的人面前,就有可能陷入這種“社交腦”凍結(jié)的狀態(tài),很遲鈍、很低效,顯得自己很笨拙,對對方透露的信息無法理解,往往轉(zhuǎn)而去求助別人,自己男友說的是什么意思;而且對對方說的笑話可能無法領會,只能很理智的角度去回應。
如果覺得自己說錯了一句話,可能內(nèi)疚、自責,好幾天都緩不過來,生怕對方因為自己的一個小失誤就不喜歡自己了,心理活動就有點像《小小公務員之死》的主角。
“社交腦”凍結(jié)還有個問題,就是心智化能力弱,不知道對方在想什么。而自己的不安全依戀,就驅(qū)動注意力總是聚焦于依戀的不安全感,比如猜忌對方愛不愛自己?對方是不是喜歡別人了?對方說自己在忙,是不是在騙我?
而為了討愛,為了防止自己擔心的“對方不愛自己”“對方不在乎自己”的情況發(fā)生,就難以避免的會去舔,甚至王思聰、吳亦凡也不例外。
總結(jié)
缺愛者在戀愛關系里,內(nèi)在的不安全依戀模式被激活,對婚戀關系不可能美好的預期與投射可能會變成現(xiàn)實。有大量不安焦慮和負面情緒,如果真誠表達出來,可能會嚇跑對方;如果刻意壓抑,可能會失去自我;缺愛者在社交中無法放松得享受依戀關系,容易進入應激狀態(tài)。
用一句話來總結(jié):缺愛者在美好的關系里沒有安全感、舒適感。
那么,在愛里有安全感、舒適感,是什么樣呢?
有位學員的感悟挺深的,給大家分享下:
曾經(jīng)的自己非常沒有安全感,自己喜歡誰,就把誰拉黑,只敢跟喜歡自己的人戀愛,但是沒有感情,最終還是沒法走下去。而且以前看身邊都是不幸福的婚姻,好像世界上就沒有幸福的婚姻,幸福的婚姻都是電視劇里騙人的。現(xiàn)在選擇了自己喜歡也喜歡自己的人,感覺這樣的選擇很美好,而且很正常啊,別人為什么這么笨,就像以前的自己,不這么選擇呢?
曾經(jīng)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覺得別人欠自己很多,給自己再多也不夠。現(xiàn)在感覺家人、朋友、戀人其實對自己一直很不錯,內(nèi)心很滿足。
曾經(jīng)的自己沉迷于使用套路,尤其是某些情感套路有反饋的時候,更癡迷于套路,但是自己狀態(tài)并不好,在感情表面看起來不錯的時候,自己反倒感覺很難受,很想逃跑?,F(xiàn)在卻可以真實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滿,也可以真誠的表達對朋友、戀人、家人的關心,完全不覺得是什么低價值行為,而且對方也因此對自己熱情起來了。
曾經(jīng)的自己在喜歡的人面前非常緊張,自己忙的時候就特別害怕看到對方微信,害怕自己回復的不好,讓對方覺得自己不喜歡他。出門見面的時候,都不知道應該戴上哪種情緒面具,還要去請教別人,是顯得熱情好呢,還是顯得溫柔好呢?而現(xiàn)在居然讓“喜歡對方”和“自己輕松”兩件事可以同時發(fā)生了,不再因為對方?jīng)]有及時回消息而焦慮,可以跟對方和其他朋友開玩笑,交流時也不怎么在意,可以直接表達內(nèi)心想法。以前從來不覺得“幸?!边@個詞與自己有關,但是現(xiàn)在真的感受到了“踏實”和“幸?!?。
曾經(jīng)的自己總是委屈自己來試圖維持關系的完好,現(xiàn)在卻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和實踐,而與戀人、朋友、家人的關系不僅沒有變差,反而變得更好了。
可以看到,如果內(nèi)心變得有愛有能量,就幾乎沒有什么情感問題了,靈活的社交腦只要開啟了,就可以個性化得面對各種社交關系了,那些套路可能都不屑于用了。
所以,如果自己變的內(nèi)心有愛了,幸福就容易實現(xiàn)了。
如果一直盯著是否能“得到”對方,就像嬰兒想抓住母親一樣,其實那不是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