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字面意思是指:挾制皇帝,利用皇帝的名義來號令諸侯。
東漢末年第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其實是董卓,董卓不僅挾制了天子,而且直接換了皇帝來控制,雖然皇帝是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但是董卓挾制皇帝仍然不能號令天下,反而是被天下諸侯聯(lián)合起來圍攻,這便是東漢末年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
董卓被殺后,王允短暫控制了皇帝,王允被殺后,李傕與郭汜等軍閥控制了皇帝,漢獻帝東歸洛陽后,曹操但迎立天子到許都,從此之后開啟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日子。
那么問題來了,曹操挾制皇帝就真的能號令諸侯嗎?
董卓控制朝廷很明顯,并不能。
最直接的例子的就是袁紹,袁紹雄踞河北四州,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中,曹操借皇帝的名義封袁紹為太尉,封自己為大將軍,袁紹很生氣并且拒不接受任命,當時曹操實力不如袁紹,曹操采取了拉攏袁紹的手段,把自己的大將軍之職讓給了袁紹,才平息袁紹的憤怒。
曹操挾制皇帝,不僅不能號令袁紹,當時天下的諸侯幾乎沒有人會聽曹操的號令,比如荊州的劉表,江東的孫策,益州的劉璋,關中的馬超與韓遂,甚至連漢中的張魯都不能號令,四處流浪,毫無根基與實力的劉備,曹操尚且不能號令。
還有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馬超,曹操把馬超的父親馬騰和族人二百多人安排在鄴城,名為做官,實際是人質,曹操不僅挾制了皇帝,還挾制了馬超的親人與族人,本以為馬超會屈服,但結果馬超根本不買曹操的帳,并且?guī)ь^反對曹操,氣得曹操直接族滅了馬超的家族。
曹操挾制漢獻帝從這些例子來看,挾天子根本就不能號令諸侯,那么問題來了,既然挾天子不能號令諸侯,那么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什么?挾天子的作用又是什么?
《戰(zhàn)國策 秦策》:據(jù)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
挾天子最早出自西漢劉向編寫的戰(zhàn)國策,這段話出自戰(zhàn)國時期張儀與司馬錯辯論時,張儀向秦惠文王說的一段話,大意是:占據(jù)九鼎,掌握了天下的地圖和戶籍,挾制周天子以他的名義來號令天下,天下沒有敢于違抗的,這就是建立王業(yè)的方法。
到了東漢時期,挾天子再次提起,毛玠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意思是:尊奉天子以討伐不臣服的諸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道“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意思是:現(xiàn)在曹操已經擁有百萬之眾,挾制天子而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
挾天子以令諸侯無論是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還是東漢末年的曹操,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諸侯,挾天子的背后有一條硬道理,就是實力必須強,沒有實力卻想挾制天子以令諸侯,只能是失敗的悲劇。
但是并非實力強就一定能挾制天子號令諸侯,這需要極強的政治技巧,強大的諸侯并非就能一手遮天,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強大吧,其他諸侯國也怕秦國,但是秦國統(tǒng)一天下仍然靠的是武力,東漢末年的曹操也很強大,但是曹操統(tǒng)一北方同樣靠的是武力。
東漢末年的董卓強大吧,不僅控制了朝廷和皇帝,還有極強的實力,但他的所作所為卻為天下人不齒,導致關東諸侯聯(lián)合起來討伐,最終還是失敗,曹操與董卓最大的不同在于,曹操有極強的政治能力,董卓則沒有。
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大的作用就是借助天子名義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目的。
挾制天子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目的實力強大的諸侯想要統(tǒng)一天下,必須要有政治正確,要有正確的旗號,在封建社會,皇帝是天下的名義象征,任何想要改變現(xiàn)有政治秩序的行為都要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認可,逆天下而行是不可能成功的。
曹操挾制天子的根本原因就是借助天子的名義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就是統(tǒng)一天下,東漢末年的天子雖然沒有硬實力,但是天子的名義是獨一無二的,是不可替代的,具備唯一性。
袁紹沒有能力駕馭天子,所以他沒有迎立天子,盡管他在當時比曹操更強大,而且還占有先機,并不是挾制天子就能成功,曹操迎立天子有他獨特的駕馭手段。
曹操主要有三個手段:
1、建立文官集團,作為自己與天子的緩沖。
曹操建立了一個以荀彧為首的文官集團,用來處理與天子之間的關系,荀彧出身豪門大族,有著眾多的人力資源,既有一定的威望,又忠于漢室與曹操。
曹操與荀彧忠于漢室與忠于曹操并不矛盾,早年的曹操確實是憂國憂民的,董卓作亂時,十八路諸侯都在觀望,而曹操率領自己的軍隊與董卓作戰(zhàn),即使全軍覆沒也沒有放棄。
早年的曹操把自己表現(xiàn)得心懷天下、為國為民,這與荀彧的政治理想是一樣的,志同而道合是曹操早年與荀彧的關系,荀彧率領自己的家族忠于曹操,也帶動了其他家族忠于曹操,處理好了與荀彧之間的關系,曹操則通過荀彧來控制皇帝。
荀彧是尚書令,是處理政事的主要負責人,曹操是司空,是朝廷的實際控制人,曹操并不直接與皇帝打交道,兩人之間的政事是通過荀彧來傳達的,荀彧可以調節(jié)曹操與皇帝之間的矛盾。
荀彧主政的朝廷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吸引天下的士族加入,也就是招攬人才,荀彧為曹操推薦了很多人才,比如戲志才、郭嘉、荀攸、鐘繇、陳群等人,這些人加入朝廷,等于也在幫曹操做事,名義上是為國家,實際是曹操所用。
荀彧是曹操與皇帝之間的緩沖荀彧就是曹操與天子之間的緩沖,曹操挾天子肯定會與天子發(fā)生矛盾,衣帶詔事件就是證據(jù),曹操殺死了皇帝的妃子董貴妃,逼死了伏皇后,漢獻帝劉協(xié)怎么會對曹操沒有矛盾,但他沒有實力與曹操對抗,只能明哲保身。
當曹操表現(xiàn)出謀逆的行為時,他與荀彧之間的關系就會破裂,而荀彧不明不白的死,多少與曹操有些關系,荀彧一死,曹操就開始稱公稱王。
2、異地發(fā)號施令。
曹操挾制天子之后,把天子安置在許都,但曹操本人并沒有在許都,而是常年在外征戰(zhàn),早年曹操把自己的家鄉(xiāng)作為大本營,不打仗時就是在家鄉(xiāng),在打敗袁紹之后,曹操把鄴城作為自己的大本營,鄴城也是后來魏王國的都城。
曹操見皇帝的次數(shù)極少,也不在朝為官,他把自己的心腹放在許都來控制局勢,在政治上,荀彧為皇帝處理政事,在軍事上,保衛(wèi)許都的都是曹操手下的軍隊,最直接的例子就是218年的太醫(yī)令吉本聯(lián)合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發(fā)動叛亂,攻打曹操的手下丞相長史王必,王必與潁川典農中郎將嚴匡聯(lián)手平定叛亂。
曹操異地控制皇帝曹操通過文官與兵權來挾制天子,通過異地來控制皇帝,減少與皇帝見面的風險,當年的董卓就是王允借助皇帝見面的名義殺死的,而董卓控制皇帝同樣也是異地控制,董卓并不住在皇宮,而是在離長安一百多公里的眉縣建立塢堡。
曹操則更為謹慎,基本上很少面見皇帝,這就避免了被刺殺的風險,同樣也減少了與皇帝之間的矛盾。
3、名義上服從天子。
曹操雖然控制皇帝,但在名義上,曹操極力把自己表現(xiàn)成忠臣,曹操初次見到漢獻帝,就把先皇賜給其家族的物品獻給漢獻帝,并為漢獻帝解決一切衣食住行,這很讓漢獻帝感動,兩人的關系在最初確實是良好的君臣關系。
漢獻帝被曹操控制雖然到后期,兩人的矛盾已經公開化,但是曹操極力想把自己偽裝起來,甚至還寫文章告訴天下人,他并不想篡位,這就是《讓縣自明本志令》,到了后期,盡管天下人都指責曹操,但是曹操仍然把自己寫成愛國愛國的忠臣。
《讓縣自明本志令》: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尤其是這句,假如天下沒有我曹操,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王!
曹操確實阻止了其他人稱帝稱王,他在早年確實也是憂國憂民的,但是隨著實力地位的提升,曹操的野心越來越多,他說自己想做周文王,明擺著就是告訴天下,他要建立一個新政權,讓自己的兒子來改朝換代,這就是曹操的手段。
挾天子雖然不能號令諸侯,但是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目的,前提是要有高超的政治技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