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不是我的真實想法呢?』
有一種孩子,他們喜歡惡作劇,喜歡欺負其他小朋友,喜歡破壞東西,做一些諸如此類讓別人討厭的事情,父母們既生氣又無奈的把這些孩子稱作“淘氣包”,而其他人則會生氣地把這些孩子叫做“熊孩子”,很多人都說“熊孩子背后肯定有著熊父母”,這句話的確沒錯,孩子之所以會成為“熊孩子”,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對待孩子這些錯誤行為的反應(yīng)不正確。
對待孩子錯誤行為的不正確反應(yīng)主要有以下兩種:
第一種:父母會去“縱容”孩子,覺得孩子還小,做錯一點事情不要什么緊,沒必要小題大做,只有孩子犯了特別重大的錯誤才會加以引導(dǎo)。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所有的大錯都是一點點小錯誤累積起來的,就是因為你不重視他所犯的小錯誤,不及時給予制止糾正。
孩子很多時候是不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的,所以如果這時候大人沒有去提出來,沒有去糾正,他會不斷的再重犯,不斷的擴大自己的錯誤。因此媽媽們在孩子犯錯誤時,要及時指出孩子的錯誤,不要心軟,但是也要注意不要過于嚴重或夸大;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已經(jīng)犯下比較嚴重的錯誤時,既不能以孩子還太小作為借口敷衍,也不要“大發(fā)雷霆”地懲罰孩子,應(yīng)該仔細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讓他意識到錯誤的嚴重性,自己在反省中得到教訓(xùn),避免日后重犯。
還有一類父母,對孩子犯錯特別嚴厲,孩子犯了一些小錯就大發(fā)雷霆,對孩子批評打罵,其實反而更加助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會覺得你總是不讓我這樣做,我偏偏就要這樣做;你憑什么總是說我不對。這樣可能會讓孩子犯下更嚴重的錯誤。所以父母必須認識到:沒有一個人從出生就是正確的,也不可能有人不犯錯,在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犯錯是必然的生活體驗,所以父母要對孩子的犯錯,給以適當(dāng)?shù)恼徑馀c寬容。并且犯錯誤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對孩子是一種情感體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需要一些犯錯誤的機會,通過犯錯誤來學(xué)習(xí)到什么是正確的,學(xué)會到成長。
父母要明白:教育的重點不在于“縱容”或“苛責(zé)”孩子犯錯誤的多少與大小,而是讓孩子學(xué)會承擔(dān)自己的錯誤,學(xué)會為自己的錯誤負責(zé)。怎么讓孩子學(xué)會為自己的錯誤負責(zé)呢?媽媽可以適度地讓孩子嘗一嘗“自作自受”的滋味,體會到自己行為帶來的后果,從而吸取教訓(xùn),改正錯誤。有時候,這種自然的懲罰會比你人為給他的懲罰更有作用,比如孩子總會弄壞玩具,讓你又給他買新的,不買就又哭又鬧。你不妨與他事先約定好:以后我們多久買一次新玩具,如果這期間你自己弄壞了玩具,媽媽是不會幫你買新的,你就沒有玩具玩了。如果這時候孩子還是弄壞玩具,他就會體驗到?jīng)]有玩具玩的滋味,從而下次不再動不動就弄壞玩具了。
但是媽媽們必須要記住,這種方法并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特征,比如有些孩子對錯誤帶來的后果滿不在乎,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比如玩具壞了不給買,我就不玩;挑食不讓我吃飯,我就不吃。如果是這類的孩子,那么這種做法不能對他產(chǎn)生刺激作用,所以媽媽有必要換另外一種適合自家寶寶的方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