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十二個月的望日,有四個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正月半元宵節(jié)、七月半、八月半的中秋節(jié)和如今幾乎消亡了的十月半的下元節(jié)。
七月半,實際上曾是三個節(jié)日:首先,是中國民間社會祭祀先祖的“秋嘗日”,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jié)”、道教名之為“中元節(jié)”。
秋嘗 有著悠久的歷史。據(jù)漢儒董仲舒《春秋繁露·四祭第六十八》:“古者歲四祭??春日祠,夏日礿,秋日嘗,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時,以奉祭先祖也。過時不祭,則失為人子之道也?!辈恢獜氖裁磿r候,“秋嘗”祭祖就被固定在七月望日,也就是七月半這一天。
盂蘭盆節(jié) 這是佛教的節(jié)日。“盂蘭”是梵語的音譯,“倒懸”的意思。佛教認(rèn)為“盂蘭盆”可解亡人倒懸之苦。據(jù)《盂蘭盆經(jīng)》記載,目連見其母在餓鬼之中受苦,經(jīng)佛祖指點,在七月十五日“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養(yǎng)十方大德”,于是“目連母得脫一切餓鬼之苦”。后來的子弟便也在這一天“奉盂蘭盆供養(yǎng)”,以行孝順。
南朝梁以后,又成為民間超度先人的節(jié)日。這天要請僧尼結(jié)盂蘭盆會,誦經(jīng)施食。后亦演為僅具祭祀儀式而不延請僧尼者。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終制》:“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悲,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于汝也?!笨梢?,中國人過“盂蘭盆節(jié)”,少說有一千五六百年的歷史了。
七月,在佛教里是歡喜月;七月半,是歡喜日。
中元節(jié) 是中國土產(chǎn)的宗教——道教的節(jié)日。道教中有三位天帝派駐人間的特派員: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分別在“三元日”替天帝檢校人間的功與罪以定賞罰:天官以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在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這頗類似于當(dāng)今的績效考核。
地官是管陰曹地府的,所檢的重點當(dāng)然是諸路鬼眾了。七月十五中元這一天,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鬼只能游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道士們在這一天讀誦經(jīng)文,為地官慶賀誕辰,為眾鬼超度,信眾們也設(shè)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亡靈的罪過、早日超生。
鬼節(jié) 隨著時代的變遷,加之受到目連故事和中元地官赦罪、鬼門大開之說的影響,“七月半”也就成為了民間祭祀亡靈的三大“鬼節(jié)”之一。可是,七月半向來就沒有過“鬼節(jié)”的正式命名。
“七月半,鬼亂竄”?還就有了“七月半晚上不能出門”之說。那都是后來人們的杜撰。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怨识囊郧埃寺暪拇?,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初讀明代張岱《西湖七月半》,很費解。鬼節(jié)的晚上,怎么還有那么多人就像過元宵節(jié)一樣,到城外去看熱鬧呢?
不錯,歷史上的七月半,是有熱鬧可看的。
因為三節(jié)合一的“七月半”具有多個信仰系統(tǒng)的背景,其節(jié)慶儀式、節(jié)慶活動,曾經(jīng)是很紛繁的:放河燈、放焰口、燒法船、燒衣包、燒紙錢、祭祖先、祭田神??
放河燈,這是中元節(jié)特別的燈。這些燈,為自家的祖先照亮回家的路,也無意中為一時找不著家的孤魂野鬼們照引著前行的路,后來演變?yōu)檫@個節(jié)日的一道風(fēng)景。
人們不僅放河燈,還制作星星燈、西瓜燈,“結(jié)伴呼群,遨游于天街經(jīng)壇燈月之下,名門燈會,更盡乃歸?!保ā堆嗑q時記》)
放焰口,原本是佛教的法事活動,后來,慢慢地演變?yōu)檎埳滥罱?jīng)并用食物祭祀鬼魂,祈求消災(zāi)的法事。
蘇北高郵作家汪曾祺在小說《受戒》中這樣形容盂蘭盆會時的放焰口:“也算是地藏王菩薩愛看這個,但真正因此快樂起來的是人,尤其是婦女和孩子。”在“正焰口”之后還有所謂的“花焰口”,就是“和尚唱小調(diào),拉絲弦,吹管笛,敲鼓板,而且可以點唱”。胡樸安《儀征歲時記》中則記載說,在江蘇儀征,這又被稱作“小板焰”:“其腔調(diào)如銀紐絲、湘江浪,皆時下俚曲聲音,供市人笑謔而已?!边@倒是讓人會聯(lián)想到電影《三笑》里的那些小調(diào)。
燒紙錢,在蘇北里下河地區(qū),有“早過清明,晚過冬,七月半不過小方中”一說,即,七月半給老亡人們燒紙錢是不能過了“小方中”,也就是接近中午的時段。
秋嘗也好,過中元節(jié)、盂蘭盆節(jié)也罷,七月半,首先不是講一組鬼故事,更不是假借老祖宗之名編造一些所謂的禁忌。這是向先人們感恩的節(jié),弘揚孝文化的節(ji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