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
我并不覺得快速閱讀術有多么神奇,因為我本身也是一個閱讀速度比較快的人,只是,印南敦史一年能讀七百本書,而我只能讀四百本多一點而已,
我每看一本書,都端著學習的態(tài)度來看。
在讀完這本《快速閱讀術》后,我和很多人一樣,最大的收獲就是印南敦史說的一句話:讀書的真正意義,并不在于“復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獲。
當然,我并不會覺得這是讀書的完全意義所在,只是,“邂逅1%的收獲”這里,確實引起了我的共鳴。
通常,我讀書是不會刻意去記書里的內容的。我會在讀到讓我有觸動的地方做一個標注,如果我已經用行動證實了,那么我就只是標記,如果是我自己覺得有道理,但還沒有實踐過的,那么我就會刻意多讀幾遍,然后在腦子里進行一番演練,最終在現實中找機會應用。
所以,在這里,我覺得讀書的真正意義是王陽明的心學精髓:知行合一。
“不要只是一味地'讀’,也要'寫’。要改變閱讀的理念,不是僅僅單純地讀,而是'為了寫而讀’?!?/span>
在這里,我以為寫確實是強化閱讀成果的一種方法,因為在寫的時候,我們是不會完全照搬作者的原話,正常情況下,我們都會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感嘆。
每寫一次,從書中收獲到的知識點,就讓自己在頭腦中應用了一次。如果寫成了一種習慣,那么過去所寫的東西就會慢慢轉化為自己的思想,也就不會在聊天的時候常常掉個書袋:某某某曾經說過……
我以為,我們的成就感,不在于自己一年能讀多少書,也不在于自己能記得多少名言警句,而是在于自己把所知道的道理實踐了多少,變成自己的日常行為。
我很是贊同印南敦史所說的讀書要掌握節(jié)奏。不過,在這里,印南敦史所說的節(jié)奏是閱讀速度的節(jié)奏:快慢結合。
我閱讀節(jié)奏和他的有些不同。讀書確實會時時讓人有疲勞感,我并不會用閱讀速度快慢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通常我每天會讀三本左右的書。一本讓我覺得有些煩的時候,就換另一本。每本書的分類都是各不相同的,有些是輕快的生活類書,有的對我來說是從未接觸過的深奧領域,有些則是網文。
在各類書籍中相互切換,也能讓我時時保持閱讀的興趣。
在《快速閱讀術》里,印南敦史說到跳讀是他快速閱讀的方法之一。這一點,在現在很多勵志書里講到閱讀時,也經常提到:在讀書時,不用全部看完,只看自己需要的那一部分。
在這里,作為在傳統教育下長大的我來說,比較難以接受。因為我曾經實驗過跳讀與完全閱讀完一本的感受:如果是跳讀,讀書的速度確實提高了,也確實看到了自己想的一些方法,但是,正因為跳讀,一本書中其他方面的東西就會被忽略,而那些被忽略的東西,有著更能在不經意之間引起我共鳴的東西。
所以,在嘗試過一回后,我就放棄了這種做法。不過,我會在讀一本書的時候,有時候會慢讀,有時候會速讀。如果是技能類的書,我只需要了解技能,那么我就只會看作者舉的一兩個例子,多了我就速讀;甚至后來作者再重復這樣的例子,我也是速讀過去。
在這里,為什么不跳讀呢?就是因為時時還會有同一個例子不同見解的時候,這個時候,往往是拓展思維的最佳時期。
正因為如此,我一般不輕易給一本書打差評,這是因為我再差的書,我也能習慣性地找到適合我的東西。
其實,無論做事、看人還是閱讀,都抱著學習者的心態(tài)來看,那么能收獲到的東西,就不僅僅只有“1%”了。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