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作為一名馬拉松菜鳥,我一共跑了12場全程馬拉松,2場半程馬拉松,另外有線上馬拉松一大堆。跑過的馬拉松分別有:
1.7 廈門馬拉松
3.25 重慶馬拉松
4.15 武漢馬拉松
5.20 大理馬拉松
7.22 貴陽馬拉松
10.21 長沙馬拉松
11.4 南京馬拉松
11.10 冠豸山半程馬拉松
11.18 蘇州馬拉松
11.25 海滄半程馬拉松
12.2 南寧馬拉松
12.16 深圳馬拉松
12.23 福州馬拉松
12.30 橫琴馬拉松
如果要問我在2018年之前對馬拉松有多熱愛?其實并沒有!當時跑步是健身房運動的附屬品,馬拉松只是對一種自我挑戰(zhàn)的方式。雖然從2013年開始跑半馬,2015年開始跑全馬,也只不過是每年跑個一場而已。
作為一名之前長期進行力量訓練的選手,其實馬拉松是我的弱項。只要是內行都知道,無氧訓練和有氧訓練是相矛盾的,尤其是過度發(fā)達的上肢肌肉和大重量的體重對于跑步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90+公斤的大塊頭一年跑12場馬拉松,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我為何對馬拉松的態(tài)度產生那么大的改變?這得從一場騎行說起,我在2015-17年期間用了615天時間,從意大利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騎行到中國,在騎行的末期和特步(中國)簽約,成為特步的KOL。
眾所周知,特步中國引領跑步運動的體育品牌,同時也是贊助最多馬拉松賽事的體育品牌。特步KOL老師微信群里面匯聚了全國各地的跑團大咖,里面動不動就是各種賽事獲獎的照片,以及各種馬拉松賽事的報名信息。作為當中唯一一個不是以跑步見長的KOL,我也在各位老師潛移默化的帶動下逐漸了解馬拉松。
剛剛結束環(huán)球騎行的我,也急需一項運動來維持平時的體能狀態(tài)。光是18年的上半年,我就在全國各地舉辦了12場巡回攝影展,起碼有4個月以上的時間處于出差狀態(tài)。在這期間,體育鍛煉只能是見縫插針的來,跑步無疑是最合適的一項運動,只需帶上跑鞋和運動服,利用碎片時間,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
為了不給自己偷懶的理由,我開始增多馬拉松的報名頻次,強制給自己定下硬性目標。如果平時不維持一定的跑量訓練,到了馬拉松比賽的時候那可真的是要含著淚跑完了,所以每場馬拉松之前起碼有半個多月會很自覺堅持長跑。你會發(fā)現(xiàn),當報名一場馬拉松之后,一個月的運動量就有保障了。以比賽帶動訓練,是我一開始的初衷。
如果要說我當時對于成績的目標,說出來恐怕大家都不相信,當時的目標僅僅是破五!是的,沒錯,是破五!直到武漢馬拉松的時候,我的成績才第一次破五,就成績來看是個不折不扣的菜鳥。
我在2017年年底的晉江馬拉松的成績是5:26:29,而2018年PB的蘇州馬拉松的成績是3:58:06,成績進步了差不多一個半小時。相當于2018年的我可以跑完馬拉松后,在終點慢悠悠的吃個火鍋,一邊剔牙一邊等著2017年的我緩緩跑來……
是什么讓我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從騎行達人到馬拉松達人的蛻變呢?答案很簡單:學習+訓練,只有知行合一才能使人進步。
每當我搭乘飛機或動車時,總是習慣性地帶本書看,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各種關于跑步的知識。從基礎的跑步姿勢,到核心和支撐肌肉群的訓練,再到進階的各種訓練方式。
18年的8、9、10三個月我因為第三個寶寶出生而暫停了馬拉松比賽,卻也因為長期在家,而開始了規(guī)律的訓練。從長距離慢跑(LSD),到最大有氧心率(MAF),再到乳酸門閥跑,輔以心率表和跑步app,實現(xiàn)了訓練方式從粗獷到科學的過渡。
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開始恢復馬拉松比賽的第一場11月的長沙馬拉松上,不經意的就PB了,而且比之前的最好成績快了半個小時。從那時起,我就踏上了漫漫的PB之路,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自己。
比起PB,我更好奇的是我究竟能連續(xù)跑多少個馬拉松?我的身體極限可以到什么程度?
得益于贊助商爸爸特步的支持,幫助我通過后臺直接報名了一大堆一簽難求金牌賽事。從剛開始馬拉松+線上半馬,到后來的馬拉松+半馬,再到最后的一個月四場全馬,我有連續(xù)三個月的周末都是在各種馬拉松比賽中度過。其實馬拉松并沒有什么難的,只要控制好節(jié)奏,注意賽后恢復,一周一個全馬是完全沒有問題滴!
當跑完一年十二場全馬之后,再問我為什么喜歡馬拉松?我的答案是:馬拉松令人認識自我,征服自我,超越自我。
馬拉松是一項長達42.195公里的長跑項目,是一項突破人類身體極限的體育項目,馬拉松這個名字的由來就是為了紀念公元前490年馬拉松戰(zhàn)役中為傳達喜訊而跑到掛掉的傳令兵菲迪皮茨。
想跑好馬拉松,就必須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因為在馬拉松比賽中,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在賽場上幫助你。如何克服30公里的撞墻器,如何調整節(jié)奏避免不必要的糖原消耗,如何提高身體燃燒脂肪的能力,如何安全的跑完馬拉松……一場馬拉松跑下來,你將對自己有一個嶄新的認識。
每一個馬拉松選手都必須是一個自律的人。從堅持每天看似枯燥的例行訓練,到調整飲食結構控制體型,再到穩(wěn)定的控制配速發(fā)揮出最佳的經濟水平,每一場馬拉松的成功完賽都源自于運動員對自己日常生活訓練的嚴格要求。
跑馬的人經常都會提到PB,PB=Personal Best,即個人最佳。跟專業(yè)的運動員不同,絕大多數(shù)的馬拉松選手的目標并非取得名次,而是超越自我。不爭第一,只為跑得開心,在馬拉松比賽中遇見最好的自己,這便是我熱愛這項運動的最好理由。
最后,以我自己的親身經驗跟大家解釋一下關于馬拉松的一些常見的誤區(qū)。
1)跑步傷膝蓋?
只有錯誤的跑步方式才會傷膝蓋,正確的跑步方式反而有助于膝蓋的強度。
首先,跑步造成對膝蓋適當?shù)臎_擊,再加上戶外運動的日曬,有利于增強骨密度。其次,長期運動下來,對于關節(jié)的支撐肌肉較平常人發(fā)達很多,可以起到很強的保護作用。
絕大多數(shù)的傷殘人員論跑量沒我大,論體重沒我重,理論上沒可能把自己給跑殘的。那么如何才能作死,把膝蓋跑廢呢?
一類是欲速則不達型,比如突然從跑5公里到跑全馬。訓練都講究循序漸進,讓身體慢慢的去適應腳步,逐步增加運動強度,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安全。
一類是雞蛋碰石頭型,用膝蓋跟地面硬磕的。一場馬拉松比賽下來大概會有五萬多步,如果每一步的落腳都要跟地面猛烈撞擊的話,想必哪怕是鐵打的膝蓋都得廢掉。正確的跑姿應該就像畫太極一樣,放松膝蓋,將垂直的沖擊力化解成向前的動力。
2)跑步把半月板都給磨沒了
人體跟機器不一樣,它跟機器一樣在運動中都會磨損,但是卻具有自我修復和強化的功能。好比平時鍛煉的時候肌肉會酸痛,就是有輕微的撕裂,當肌肉纖維重新生長起來,反而變得比之前更強健。
所以理論上半月板是可以自我修復的,只是需要修復的原料,那就是蛋白質和鈣質。有些人喜歡清淡,只吃碳水化合物,而不吃任何肉類和乳制品,這不是自己作死嗎?請相信科學,身體不會憑空長出半月板,也不會憑空長出肌肉。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五分靠運動,五分靠營養(yǎng),營養(yǎng)跟不上,運動就等于自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