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 實用菌
01
平常我們一提到“放縱”這個詞,往往容易和負面,卻能產生快感的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
比如正在減肥的人,可能會放縱自己吃一頓大餐。
失戀的人,可能會放縱的來一場夜的狂歡……
但這種間歇性的放縱行為,其實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并不大。
真正產生負面影響的,是“上癮性放縱”行為。
前兩天,我收到一個姑娘發(fā)來的私信:
“實用菌,我每段感情的結束,幾乎都是別人主動甩我。”
仔細了解情況后,發(fā)現(xiàn)她其實一直在關系中重復踩雷。
習慣性行為,是一個人潛意識的體現(xiàn)。
這些負面行為習慣,我們之所以會放縱它們來控制自己的行為,主要是因為本身能從中獲得某種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從而有上癮的感覺。
但如果放任不管,就可能會像這個姑娘一樣,很難獲得一段長久健康的親密關系。
所以,今天實用菌就來跟大家聊聊,在關系中最應該戒掉的2種放縱行為。
02
“另一半是我的垃圾桶”
導致親密關系破裂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并不是出軌,而是關系中的一方負面情緒過重。
有的人喜歡在生活中扮演受害者:
世界在為難我;
別人不能善待我;
事情都不順利。
他們會把受害者身份帶入到關系當中,另一半不僅要承受負面壓力,還有對自己持續(xù)不斷的指責。
當然,他們很清楚自己在關系中的行為,理性告訴他們應該有所改變,但潛意識卻讓他們沉溺在痛苦當中。
《情緒自由 人生更輕盈》這本書中提到:
每種情況的受害者,都覺得“外境”和引發(fā)外境的“人”才是我們要探討的對象,他們熱衷于探究對方行為的不公、錯誤、以及對自己造成的傷害。
向外歸因,很難解決內在的行為模式,但卻給自己的“不想解決”找到了合理的理由。
因為責怪伴侶,總比承認自己不好要簡單得多;
向伴侶抱怨,總比改變自己的思維要容易得多。
有些人離不開痛苦,是因為它能帶給自己某種程度的價值感,比如顯得自己“有經歷”、“有故事”。
這種虛假的身份感吸引著他們。
想要跳脫出受害者的身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愿意承擔責任。
看見自己的真實狀態(tài),不逃避問題,不把困難丟給伴侶。
自愿去承擔生活當中的損失,擺脫“托付者心態(tài)”。
03
“另一半是我的遙控器”
你知道關系中哪三個字最讓人無奈嗎?
就是——為你好。
用愛來綁架對方,是親密關系中最恐怖的事。
電影《囧媽》,其實就講了一個“控制與被控制”的故事。
徐伊萬是一個婚姻失敗的男人,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幕后黑手,就是他的母親。
他一直生活在母親的控制之下:
被母親用各種方式逼迫吃小西紅柿;
明明計劃要坐飛機出行,卻被母親固執(zhí)的要求一起乘坐火車……
他痛恨母親的控制,但自己卻繼承了母親的習性,處處要求伴侶達到自己的要求。
最后他的妻子,因為受夠了被控制,不得不選擇離婚。
控制與被控制,捆綁的是彼此雙方的自由。
越是在關系中需要權力的人,恰恰是安全感缺失的人。
他們認為只有在關系中控制了對方,才能得到生活的某種確定感:
比如,我有資格存在于這段關系中;
我在這段關系中有價值;
我比對方更厲害。
而這種控制對于關系來說,更像是“溫水煮青蛙”的狀態(tài)。
彼此雙方越來越難擺脫控制帶來的感覺,等關系崩掉,就再難挽回了。
所以,我們要學會在愛里看到自己的恐懼和不安感,并習慣于和它共同生活。
要明白,恐懼的情緒再嚴重,終究也只是某種幻象,某種想象,某種念頭。
就像《情緒自由 人生更輕盈》這本書里所說的:
恐懼只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情緒習慣,并不是真實的存在。
想要不受制于它,就要先理解和接納它。
04
在關系中,時常反省和覺察自己的行為、思維模式很重要。
改變負面習慣性行為,雖然痛苦,甚至會讓自己丟失一部分“快感”,但卻可以從實質上增加自己在關系中的價值和幸福感。
我們所有的行為,背后的驅動力都是想法和情緒。
理解它,接納它,最后才有可能改變它。
互動話題:
你認為在親密關系中最應該戒掉什么?
你在關系中扮演著怎樣一種角色?
快在留言區(qū)分享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