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這部書,圍繞人性、金錢、欲望,講了許多樸素至極的道理。
其中,對金錢財富的論述尤為精當:
錢帛金珠籠內(nèi)收,若非公道少貪求。
親朋道義因財失,父子懷情為利休。
急縮手,且抽頭,免使身心晝夜愁。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
相信,最后一句話很多人都聽說過,可是幾乎所有人都做不到。
中國人掛在嘴邊的話就是“為了兒女”。
吃苦受累為了兒女,起早貪黑為了兒女,省吃儉用為了兒女,直到生死彌留也是掛著兒女。
國外的家庭是有限責任公司,而咱們傳統(tǒng)觀念里家庭則是無限責任公司。
當官的想為兒女多撈點,經(jīng)商的想為兒女多賺點,種田作工的則想把兒女推出自己的階層。
把一切都付諸于兒女,內(nèi)卷就不可停息,只不過不同時代有不同表現(xiàn)而已。
我認識的一位朋友就是這樣,自己有兩個孩子,現(xiàn)在還上小學,他就貸款買了兩套房子,說是將來每人一套。
這叫超前眼光投資,還是叫自戴枷鎖呢?
孩子長大后干什么、在哪里都不知道,就先把兩套房子墩在那,有必要嗎?
再說了,二十年后房子值不值錢真不好說。
林則徐曾說,子孫若如我留錢作什么,有出息自然不需要錢,子孫如果不如我更不能留錢,那是害他。
都說是為了兒女,其實更多是一種自我安慰。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從來沒有什么千秋萬代,更不要說一個家庭家族了。
民間說富不過三代,司馬遷說,為將三代必敗。
事不過三,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
所以,父母不需要為孩子過度焦慮,也沒必要在金錢財力上做過多無用功。
與其積錢累財,不如更多關(guān)注子女成長過程中做人做事的砥礪培養(yǎng)。
讓子女考多少分、給子女留多少遺產(chǎn),都不如教會他們?nèi)绾翁岣呱鐣m應(yīng)能力。
真正的窮人,缺的并不是錢,而是向上的精神、健全的心理。
我們都想讓下一代變得富有起來,切記金錢與財富不能劃等號。
更重要的是,當人的財富達到一定程度時,幸福感反倒會降低。
追逐什么、得到什么非常重要,千萬不能走向相反的方向。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
修明德、積善行,勝過一切鉆營。
錢多錢少,一輩子做個精神高貴的富家翁比什么都重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