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這個成語大家都很熟悉,多年以來,一直以為這個成語是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這段話。后來看了《韓非子》才發(fā)現(xiàn),原來在范蠡之前,早就有人說過這句話了。
太宰嚭遣大夫種書曰:“狡兔盡則良犬烹,敵國滅則謀臣亡。大夫何不釋吳而患越乎?”
——《韓非子.內(nèi)儲說下六微第三十一》
這其間有一段典故:
春秋末期,吳越兩個國家爭霸,后來越國戰(zhàn)敗,越王勾踐對吳國求和請降,吳王夫差答應了越國的請降要求,只是把越王勾踐夫婦帶回吳國當作人質(zhì),就從越國撤兵了。越王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夫差牽馬駕車,義務勞動了三年,獲得了夫差的信任,就被放回越國了,夫差哪里知道,勾踐這一走,可是放虎歸山,才導致了后來的殺身之禍。
卻說越王勾踐回國后,為滅吳報仇,臥薪嘗膽,發(fā)奮圖強,在得力謀臣文種和范蠡的輔佐下,養(yǎng)精蓄銳,經(jīng)過十年的時間,越國綜合國力得到大大的提高,終于具備了和吳國抗衡的條件。
后來吳國戰(zhàn)敗,夫差請和投降,但都遭到勾踐的言辭拒絕,他可不想犯夫差同樣的錯誤,養(yǎng)虎為患,將來再讓夫差來個臥薪嘗膽把自己滅了!也就是在此時,吳國的太宰嚭才送信給越國大夫文種,說了開頭那段話:
狡猾的兔子捕殺完了,再好的獵狗也要被煮來吃了;敵國滅亡了,謀臣良將就會遭到殺害。大夫你為什么不幫忙放過吳國,好讓吳國成為越國的憂患呢?
太宰嚭的意思很明白,你們要是滅了吳國,你們這些謀臣肯定也會有殺身之禍,如果不滅吳國,你們這些謀臣就還有用處,越王就不會殺你們,所以你們?yōu)榱俗约旱男悦踩?,也應該幫我們吳國在越王面前說點好話呀!
大夫文種收信讀罷,長嘆一聲說:“如果殺掉謀臣,越國將來的下場不就和吳國一樣嗎?”因為當年吳王夫差就是因為殺掉了得力干將伍子胥才導致滅亡的。所以,文種仍然抱有僥幸心理,覺得勾踐不會殺了自己。
然而,最后越王勾踐還是去他家里扔下一把劍,讓他引劍自盡了。范蠡則不同,在打敗吳國開慶功宴的時候,就趁機偷偷帶著西施溜走了。
所以說這句成語應該是出自《韓非子》,而不是《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一則太宰嚭說這話是在范蠡之前。二則《韓非子》也比《史記》成書要早很多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