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span>
這句話小時候就經常聽大人們說,當時覺得這句話很高明,說得很對,只有聰明人,才能有遠慮,才不會有近憂,就像《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那樣,足智多謀,運籌帷幄,什么事情都提前想到了,所以才總是打勝仗。
等長大以后,就逐漸感覺這句話也沒什么了不起,沒什么高明的,這和“五十步笑百步”有什么區(qū)別呢?不就是一個遠憂和一個近憂嗎?將來的事情還沒有發(fā)生,你考慮了很多,可能到時候根本就沒有發(fā)生,這不是自尋煩惱嗎?
反正不是近憂就是遠憂,還不如活在當下,珍惜眼前,將來的事,還是將來再說吧!這樣的人生和境界,不是更高明一些嗎?
可是再往后,又發(fā)現(xiàn)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深。這句話不是說人會有遠慮和近憂,而是說人如果沒有遠慮,就一定會有近憂,如果有了遠慮,就可能沒有或者減少近憂。并且這個“慮”和“憂”還不太一樣,慮不等于憂,憂不等于慮。
當然,這個遠慮的范圍很廣,比如我們做事情,無論大事、小事,總要設定個目標,考慮周詳,想得深遠,才不會有憂患出現(xiàn)在眼前。這就好比下象棋,如果只看一步棋,那就步步被動,處處挨打,下棋的水平高不高,就在你往后看得步數遠不遠。這是從做事情來看。
那從做人來看呢,如果人生沒有遠大的志向,就很容易隨波逐流,生起諸多的煩惱。
志向代表了一個人的心胸,讀書志在圣賢,這是一種志向,那讀書志在賺錢,也是一種志向。都是人生的志向,但大小就不一樣了,人的胸懷也就不一樣了。
如果你的志向就是賺錢,那就會因為錢而生起很多煩惱。賺錢少了,你著急上火,夜不能寐;賺錢多了,你還想賺更多;賺得很多了,又擔心被人借,被人騙,被人搶。賺錢的志向,當然也算遠慮,但不是很遠,所以還是會有一些近憂。
那如果讀書志在圣賢,那這個志向就遠大了,近憂就比較少了。
可能有人會說,飯都快吃不上了,還志在圣賢呢!這不是不切實際嗎?這就是人生的境界問題了。
大家都知道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鳖伝厝兆舆^得很清苦,別人都覺得他很可憐,但他自己卻一點都沒有感覺到苦,反而很快樂,這是為什么?
這就是因為他的心,都是放在學習圣賢之道上,根本就不會在意生活的各種物質條件,什么好吃的難吃的,什么好房子破房子,對他來說,都已經沒有分別了。他的快樂,來自于內心,來自于心靈,像清泉一樣,自動從內心流露出來的,跟外面的境界好壞無關,這叫法喜充滿,這叫孔顏之樂。
所以說,為什么我們還有“近憂”?就是因為我們的“遠慮”,還是不夠遠,真正像顏回那么遠了,肯定就沒有近憂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