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史記》燕國年表的歷史:
公元前333年(燕文公二十九年)燕文公去世,燕太子即位,是為燕易王。
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十一年)燕易王去世,燕王噲即位。
公元前318年,(燕王噲三年),燕王噲信奉儒家禪位之說,以自己“年老”,讓位給國相子之。
【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為臣,國事皆決於子之?!?/p>
公元前314年,(燕王子之三年),燕王噲之子、太子姬平,在齊國支持下,起兵討伐子之,引發(fā)內戰(zhàn)。齊國更趁機出兵,一舉攻占燕國,斬殺燕王噲,燕王子之。
公元前311年,齊國因諸國壓力,不得民心,被迫撤軍回國。然后呢?
按《史記·燕世家》的說法,是太子姬平就任新燕王,是為燕昭王。雖然《史記·趙世家》有另一條記載,與之沖突:
《史記·燕召公世家》:【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為燕昭王?!?《史記·趙世家》:【(趙武靈王)十一年,王召公子職于韓,立以為燕王,使樂池送之。】
但都被傳統(tǒng)史家不予采信,或者解釋為:「趙國當時另立公子姬職為燕王,但在王位爭奪戰(zhàn)中。沒有爭贏姬平?!?/p>
一直到1967年,在遼寧省北票縣發(fā)掘了出土文物:郾王銅戈。上刻銘文【郾王職作御司馬】。意譯:為郾王職制作,為其抵御外寇之兵刃。
接著, 1981年在陜西洛川縣,1998年在山東淄博市,相繼出土了“郾王職劍”。劍脊上鑄有銘文【郾王職作武蹕旅劍】。意譯:郾王職賜給禁衛(wèi)軍(武蹕旅)的寶劍。
該劍在齊國故都臨淄出土,也成為《史記》記載中,燕昭王主導的“五國伐齊之戰(zhàn)”的實物佐證。
接著,又出土了“郾王職壺”,上有銘文28字,【唯郾王職,踐祚承祀,厇幾三十,東會盟國,命日壬午,克邦毀城,滅郊之獲。】
講述“郾王職”即位三十年后,會盟諸國,東征破齊的歷程。
在河北易縣武陽臺村,更是發(fā)掘出“燕下都遺址”,發(fā)掘出大批兵刃:
“郾侯職銅戈”1件,“郾王職銅戈”28件,“郾王戎人銅戈”37件,“郾王銅戈”19件,“郾王喜銅戈”9件,“郾式少府”銅矛等等。
以上種種出土器物,特別是上述關于“郾王職”的無數(shù)兵刃器物出土后,直接推翻了《史記·燕世家》的大量記述。根據(jù)眾多史學家的考證,還原【歷史真相】如下:
燕昭王就是此前在韓國做人質,被趙武靈王扶持的公子姬職。
而勾結齊國、發(fā)動內亂的太子姬平,根本不得民心,或是與市被一起死于子之之亂;或是在王位爭奪戰(zhàn)中,敗死于姬職之手。
然后,下一個問題,燕昭王姬職,究竟是誰的兒子?是《史記》中的燕易王(??~公元前321年)?還是燕王噲(??~公元前314年)?
眾多現(xiàn)代史學家,根據(jù)出土銘文"郾侯噲"的字樣,以及西漢劉向《新序·雜事》的記述:
【燕易王時,國大亂,齊閔王興師伐燕,屠燕國,載其寶器而歸,易王死。及燕國復,太子立爲燕王,是爲燕昭王?!M復收燕寶器而歸,復易王之辱?!?/p>
以及《戰(zhàn)國策·燕策》的相關記述,再次推翻《史記》年表,基本確認:燕易王和燕王噲,其實就是一個人。
姬噲是燕文公的太子,迎娶了秦惠文王的女兒為妻。燕文公與齊國連戰(zhàn)失利,趙國不肯援救,他建議向齊國割地請和,終于迫使趙國出兵。
燕文公去世后,姬噲即位后,初名“郾侯噲”,齊宣王因喪發(fā)燕,奪取燕國十城。姬噲派武安君蘇秦出使齊國,以燕秦婚姻同盟為后盾,勸說齊國歸還了燕城。
【權之難,燕再戰(zhàn)不勝,趙弗救。噲子謂文公曰:“不如以地請合于齊,趙必救我。若不吾救,不得不事。”文公曰:“善?!绷罟我缘卣堉v于齊。趙聞之,遂出兵救燕?!俊狙辔墓珪r,秦惠王以其女為燕太子婦。文公卒,易王立。齊宣王因燕喪攻之,取十城。武安君蘇秦為燕說齊王,再拜而賀,因仰而吊。齊王桉戈而卻,曰:“此一何慶吊相隨之速也?”對曰:“圣人之制事也,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故桓公負婦人而名益尊,韓相獻開罪而交愈固,此皆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者也。王能聽臣,莫如歸燕之十城,卑辭以謝秦。秦知王以己之故歸燕城也,秦必德王。燕無故而得十城,燕亦德王。是棄強仇而立厚交也。且夫燕、秦之僅事齊,則大王號令天下皆從。是王以虛 辭附秦,而以十城取天下也。此霸王之業(yè)矣。所謂轉禍為福,因敗成功者也?!?】
公元前323年,燕侯姬噲正式稱王,是為燕易王。
公元前318年,燕易王姬噲,禪讓王位給國相子之。
公元前314年,姬噲的太子姬平,在齊國的支持下,與將軍市被發(fā)動內戰(zhàn)。
姬平的軍隊圍攻燕王宮,沒打下來;市被率部倒戈,結果陣亡。姬平與子之兩軍相持數(shù)月,戰(zhàn)死者數(shù)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
齊國趁機出兵,名將匡章率領齊國五都大軍,一舉攻占軍無戰(zhàn)心、“士卒不戰(zhàn),城門不閉”的燕國,斬殺燕王噲,燕王子之。
公元前311年,在諸國壓力與燕國民眾反抗下,齊國撤軍。
趙武靈王派遣將軍樂池,護送在韓國當人質的公子姬職為燕王。
因為姬職是燕易王姬噲與秦國公主所生,是秦惠文王嬴駟的外孫,秦武王嬴蕩與秦昭襄王嬴稷的親外甥,所以秦國也同樣出兵相助。
在秦趙兩國的聯(lián)軍相助下,姬職得以平定燕國內亂,即位為燕昭王。
因此,“郾王職劍”才會出現(xiàn)在秦國所轄的陜西洛川縣,推測是援燕秦軍歸國后所攜。
因此,燕昭王苦心孤詣,積蓄國力,廣納賢才,一心要伐齊報仇的三十年準備期,才沒有被當時號稱“東帝”的強齊,直接先發(fā)制人式打擊。
只因趙武靈王趙雍與秦昭襄王嬴稷,兩大戰(zhàn)國雄主都是燕昭王的堅實后盾。一直到三十年后的五國伐齊戰(zhàn)爭,燕趙秦三國同盟,也發(fā)揮了主導作用。
燕昭王姬職,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君,留下了“黃金臺”“千金買馬骨”等多個典故,更因重用名將樂毅,東破齊地七十余城;重用名將秦開,破東胡,逐朝鮮,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建立了燕國歷史上最大版圖,一度統(tǒng)一整個環(huán)渤海地區(qū)。
然而,他去世后,其子燕惠王姬戎人,對伐齊軍主帥、兼職燕趙兩國國相的樂毅充滿猜忌,臨陣換將,結果被齊將田單殺得大敗,齊地七十余城得而復失,也讓燕國國勢,從曇花一現(xiàn)的強盛,到迅速衰敗。
徒留后人登燕王臺,唏噓嘆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