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塢 王維 〔唐代〕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山中的辛夷樹,長在荒無人煙的深山。身旁是幽深的山澗,溪水年年流淌。每到初春,一樹樹紅白相間的辛夷花,獨自綻放自己的美麗。它們從不在乎有沒有人欣賞,義無反顧地綻放,又毫無遺憾地飄落瓣瓣花朵。被稱為詩佛的王維,借這首詩,闡述做人的哲理,做真實的自己,便是最好的選擇。
莊子有一次夢見自己變成一只蝴蝶,流連花間、翩翩起舞,怡然自得。醒來后,他發(fā)現,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到底是莊子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化為莊子?很難說出確切的答案。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是與非,忘掉自己,忘掉世界,就像辛夷花一樣,不受外界干擾,自開自落。
莊子說,是非齊一,物我兩忘。人生如一場夢幻,要達到這種境界,才能讓自己的思想升華,才能直面人生的各種磨難,泰然處之。佛教認為,“萬法惟心所現”。這種觀點,和莊子有異曲同工之處。即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人幻想出來的,煩惱大多如此。因此,心靜,才能清凈。
換句話說,這世間本無差別,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才有了千差萬別的看法。因此,佛教勸人不要太過執(zhí)著,心不要被外界束縛,不要執(zhí)迷于某一件事情.。
歷史上,被貶黃州的蘇軾,在一首詞中提出的觀點,與上面所提的非常相似。他在詞中說: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的神奇之處,在于他身上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的觀念,而且衍生出屬于他自己的獨特的哲學思維。
眾所周知,王維信佛,晚年的生活儼然是一名真正的和尚。他的詩詞充滿禪機,富含哲理,他自己也像一塊被磨去棱角的鵝卵石,散發(fā)出溫潤的光澤。
孟浩然和李白崇尚道家生活,灑脫無羈、熱愛自由,愛好劍術的他倆還多了一份俠義之風。東坡一人,獨得三人的優(yōu)點。儒家的執(zhí)著求學態(tài)度,道家灑脫的處世方法,佛家圓融的待人方式,被東坡一人吸收,為己所用。
蘇軾被貶黃州后的第三年,寫下這首《定風波》。他的心境,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都在詩中得以體現。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 〔宋代〕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詩寫于1081年,當時蘇軾已經44歲。三年的異鄉(xiāng)生活,已讓他的心漸漸平復。生性樂觀的他喜歡四處游覽,欣賞當地的風景,從中尋找生活的樂趣。
這一年三月七日,春寒料峭。他和朋友一行人在沙湖道趕路,下起了雨。不巧,攜帶雨具的隨從先走了,余下的這些人都被雨淋濕,大家都覺得很狼狽。只有蘇軾不以為然。雨過天晴后,他便寫了這首定風波。
他在詞中借景抒懷,把雨比喻為逆境,其實也是自己當時的處境。眾人都覺得辛苦,唯獨他在享受淋雨的過程,這何嘗不是他笑對人生坎坷的樂觀心境?
詞的上片,“莫聽穿林打葉聲”,詩人以輕松、幽默的語氣引出下面的文字,也激發(fā)讀者繼續(xù)閱讀的興致。
蘇軾的詩,讀者甚多。即便在他被捕入獄期間,也有很多官員、文人偷偷閱讀他的詩稿,甚至連獄卒也喜歡他的詩。更不用說那位因為喜歡蘇軾的詩詞,妻子吃醋,然后休妻的先生了。
“何妨吟嘯且徐行”,是詩人對待雨中趕路的建議,也是他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幽默的筆墨恰好與小記里的敘述:同行皆狼狽,形成鮮明的對比。
很顯然,接地氣的東坡很喜歡竹杖、芒鞋,在很多詩詞中多次用到。策馬出行應該是最瀟灑的出行方式了吧?有多少人的愿望是文可安邦、武能保國,策馬奔馳的身影,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形象這里,蘇軾反其道而行之。他說,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寫出詩人任憑風吹雨打,我自坦然面對的樂觀心態(tài)。這里的風吹雨打,既有自然界的風雨,也有現實生活中失意。
蘇軾填詞,注重意境美。腳穿芒鞋,手拿竹杖,如此清苦的雨中行,在蘇軾筆下卻充滿詩意和浪漫。詩人的倔強、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溢滿字里行間。
詞的下片,詩人著重寫自己的心理感受。春寒料峭,風吹在臉上,有些冷,連酒意都被吹醒。詩人在這冷風中不禁打著寒戰(zhàn)。不經意間抬起頭,看到遠處山間的斜陽,陽光照在身上,心里頓時溫暖了許多。
詞的最后一句,是詩人對待風雨的態(tài)度,也是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寵辱不驚的態(tài)度,與《菜根譚》的名句: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何其相似?
蘇東坡的魅力有多大?他的粉絲遍布天下,從達官貴人到鄉(xiāng)野農夫,數不勝數。當年,二十歲的蘇軾考中進士。歐陽修非常欣賞這個才子,有一次,他讀到蘇軾的來信,欣喜異常,覺得自己應該退讓,讓他出人頭地。他還對自己的兒子說,“記著我的話。三十年后,無人再談論老夫?!?/span>
事實證明,歐陽修慧眼識珠,蘇軾確實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來人間體驗生活、傳播文化。他的足跡,踏遍從北向南,直到海南島。他所到之處,盡自己所能為當地百姓謀福利,然后抽出空閑時間研究美食,改善百姓的生活。
人生經歷、所到之處的見聞,無不被東坡寫入詩中,廣為傳閱。連普通百姓,都喜歡他的詩詞。蘇軾的影響力,在當時受到很多同僚的嫉妒,屢次被貶,而且被貶之地,一次比一次偏遠。好在他性格豁達,把他鄉(xiāng)當做故鄉(xiāng),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身心疲憊的蘇軾被貶黃州,這一天他和兒子動身離開京城,其他家眷由他的弟弟子由暫時照顧,等過完新年再走。剛剛經歷牢獄之苦的蘇軾,此時有些心灰意冷。年屆不惑的他,因為烏臺詩案被捕入獄,被判死刑。
他自己也說過,自己的性格一向是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食,吐之乃已”。文采出眾的蘇軾,遇到不平之事難免不摻雜個人感情,總能被一些小人發(fā)現漏洞。這一次,蘇軾就差點被新黨置于死地,幸虧他的朋友們多方營救,也多虧他在獄中寫的詩被皇上看到,感動了皇上。
蘇軾人生的轉折點,從被貶黃州開始。經過一個月的長途奔波,蘇軾于二月初一到達黃州。因為要等待家人,他便借住在定惠寺院里。生性豁達開朗的蘇軾很便和僧人們熟識起來,一起用飯,一同散步。
黃州地方小,條件也很艱苦,但是環(huán)境幽美,山高林密,空氣清新。蘇軾很快就從自然風光里找到寫詩的素材,漸漸忘了牢獄之災帶來的煩惱。徐太守欣賞蘇軾的才華,敬佩他的為人,經常邀請他赴宴。朱太守也常派人給他送酒菜。你看,蘇軾的魅力就是這么大。相識滿天下,朋友數不清。
蘇軾的家人到了五月份才到達黃州,等待的這段時間,他的腳步遍布黃州的大街小巷。蜿蜒的東山、潺潺流水的小溪、行人罕至的山間小路,都留下過他的足跡。死里逃生的他,開始信佛。
心中有美景,眼前所見,處處皆是風景。窮鄉(xiāng)僻壤的黃州,在當地人看來,未必是風景。但是,因為蘇軾不同于常人的心態(tài),他總能苦中作樂,自娛自樂,因而他筆下的黃州,也變得有情有義、讓他流連忘返。
蘇軾的家人到達黃州后,因為太守的照顧,他們一家的生活勉強可以維持。他的兩個小兒子,一個十二歲,一個十歲,正是天真爛漫的年紀,很快便忘了一路的辛苦。他們一家住在臨皋亭,這里原本是水路的驛站,讓行人在此小憩一下。這里距離江邊只有十幾步遠,風浪濤聲臨窗可聞,朝霧晚霞、煙雨迷蒙,舉目可見。風景之美,讓一家人忘了環(huán)境的簡陋、生活的艱苦。
他在給朋友的信中風趣地寫道,自己住的地方就在江邊,江水源自峨眉山的雪水,清澈甘甜,無論是飲用還是沐浴,都沒有比這更好的水源了。何必再想著何日才能返回家鄉(xiāng)?
公元1081年,44歲的蘇軾成為一名農夫。這是他到達黃州后的第二年,生活艱難,孩子們因為營養(yǎng)不良日漸消瘦。他的老朋友馬正卿看了非常心疼,憐惜他的處境,把黃州城東數十畝的荒地送給他。
幽默的蘇軾自稱東坡居士,每天早出晚歸,躬耕于田間。他把開荒的辛苦,寫入詩中:廢壘無人顧,頹垣滿蓬蒿。誰能捐筋力,歲晚不償勞。
聰明又勤學好問的東坡,通過向農夫請教,很快掌握了一些訣竅,欣喜異常,忍不住寫入《東坡八首》。你看,他的觀察細致入微,侍奉莊稼,如同照顧嬰兒,儼然已是真正的農夫了。
雪芽何時動,春鳩行可膾。種稻清明前,樂事我能數。
毛空暗春澤,枕水聞好語。分秧及初夏,漸喜風葉舉。
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縷。秋來霜穗重,顛倒相撐拄。
東坡的繪畫才能在黃州大顯身手,他在新建的雪堂墻面用油漆作畫。畫中有水面獨釣的漁翁,雪中傲然挺立的樹木,意境深遠、引人沉思。當時22歲的米芾,是出名的山水畫家。他慕名前來拜訪東坡,對東坡的畫作贊不絕口。
才子之間沒有代溝,年齡差距不是問題。就像孟浩然與李白,孟浩然與王維,相差十幾歲,依然能成為忘年交。東坡與米芾談論繪畫技巧,相見恨晚,相談甚是投機。雪堂的四周,有東坡親手栽下的柳樹,一口水井,井水清冽甘甜。
地勢低的地方,有稻田、麥田,還有菜圃、果園。愛喝茶的東坡還親自從鄰居家依來一棵茶樹,茶樹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長勢喜人。很快,東坡一家便能喝上他親手做的茶葉了。
多才多藝的東坡不僅擅長書法、精通繪畫,寫得一手好詩、好文章,對品茶、烹茶、茶史都有研究。此外,他還是一名天才的廚師。初到黃州,東坡發(fā)現當地的豬肉價格便宜,但是很少有人買,也不愛吃,因為嫌棄豬肉的味道不好。
東坡認真研究,親自下廚,幾次嘗試后,終于烹制成一道美味。竅門便是小火慢燉,少放水,讓豬肉慢慢入味,湯汁完全被豬肉吸收進去后,味道鮮美、入口即化。這便是被后人稱道的“東坡肉”。他還非??蓯鄣貙懥艘皇状蛴驮姟T娭袑懙溃?/span>“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大家看到的是樂觀、灑脫的東坡,誰還記得他當初剛到黃州時的落寞和孤單呢?當初,東坡居住在定慧寺院時,寫的一首《卜算子》,是他當時的心理寫照。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 〔宋代〕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詞的上片,詩人首句描繪了一幅寂靜的晚景圖。缺月掛疏桐,很有畫面感。一輪弦月掛在梧桐樹上,梧桐樹上只有稀疏的枝葉。詩人很巧妙地營造了一個凄涼、孤寂的場景。然后,很自然地引出后面的詩句:漏斷人初靜。
此時,詩人的家眷尚未來到,他一個人在深夜的庭院,抬頭望月,那種孤獨、滄桑的感覺,躍然紙上。后面兩句種幽人與孤鴻,是一種比較,也是一種對照。
還有誰像自己一樣,在寒冷的月夜獨自徘徊?月光下孤獨的身影,是否像天上孤單飛行的大雁?形單影只的大雁獨自趕路,那落寞的心情,最像此時的自己吧?詩人用擬人的寫作方式,以自問自答的方式,把寂寞的心情寫得飽滿而富有立體感,不落窠臼,新穎脫俗。
難怪黃庭堅讀罷這首詞,嘆為觀止,說東坡這首詞意境深遠,語意高妙。仿佛不食人間煙火,不沾染一點塵世間的俗氣。這種舉重若輕的寫法,若非胸中有萬卷書,如何能寫得出來?
詞的下片,詩人采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孤鴻與幽人,交替運用,實則寫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坝泻逕o人省”,寫出詩人此刻孤獨的內心。試想,蘇軾自幼博覽群書,家學淵源,是一個連歐陽修都贊不絕口的奇才。如今,竟然流落到如此荒涼、貧窮的小地方。他心中的無奈、憤懣、委屈,又能與誰訴說?誰又能真正理解他呢?
詞的最后兩句,明寫孤鴻,實則寫詩人自己。那只孤獨的大雁被迫停下飛行的腳步,它在樹枝間飛來飛去,不肯棲息。最后落在荒涼的沙洲,在寒冷的夜晚獨自安歇。
那只孤傲的大雁,不正是詩人自己嗎?他寧肯被貶謫到這偏遠的黃州,也不愿向朝中小人低頭。來到這遙遠的異鄉(xiāng),舉目無親,生活艱難,但他從不隨波逐流,一直保持自己的初心。
被貶江州的白居易,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寫下五首詩,蘊含哲理,鼓舞人心。而蘇軾,也在逐漸調整自己。剛到黃州時,心里的苦悶還未完全消解,但他發(fā)現當地竹筍味道不錯,長江的魚也非常鮮美。他在詩中寫道: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東坡到黃州的第二年,心情好多了,曾經被捕入獄的噩夢已成往事。春天還未到,他就著急相約老朋友,騎馬踏青,想到去年游覽過的地方看一看。此次出行,東坡寫了一首七律,其中一句寫得很有哲理。他說,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人的一生,就像南飛北歸的大雁,道路曲折,但總有痕跡。人生往事,卻如同春天的一場夢,醒來繁華不再,花謝無蹤跡。
縱觀蘇軾的一生,他何嘗不是一只飛鴻?他詩中的飛鴻,在雪地上留下爪印,轉眼便消失在天邊,沒有了痕跡。而他自己,從被貶黃州開始,幾經輾轉,在62歲時被貶到荒涼的海南島儋州。
縱觀蘇軾的一生,他何嘗不是一只飛鴻?他詩中的飛鴻,在雪地上留下爪印,轉眼便消失在天邊,沒有了痕跡。而他自己,從被貶黃州開始,幾經輾轉,在62歲時被貶到荒涼的海南島儋州。
而他在黃州的這段時間,起了東坡居士這個名號。他也未曾想到,自己隨意起的名字,日后會成為自己的代稱,東坡居士的名氣甚至超過原來的名字。他每天下班后,和家人在東坡的田地里辛苦勞動,補貼家用。
蘇軾在黃州的這幾年歷練,也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他由原來的嫉惡如仇,變得豁達、睿智,性格中多了幾分淡然的氣質。蘇軾的很多經典名篇,如《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均寫于在黃州的這段時期。壯志難酬的東坡,借周瑜的典故,抒發(fā)內心深處的英雄情懷。
他在念奴嬌這首詞中感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不再彷徨,而是發(fā)自內心地說,一蓑煙雨任平生!
而他的心態(tài),也由當初的猶豫、苦悶變得更加堅定: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