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濃于水,割舍不斷的親情是人世間最美的情誼。陶淵明曾在詩中寫道: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陶淵明讓骨肉親情升華,他認為天下之人都應該擁有兄弟般的情誼,何必非得是骨肉之間才有親情?
當然,這只是陶淵明的美好愿望。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兄弟鬩墻的例子舉不勝舉。而蘇軾和蘇轍絕對是中國好兄弟的典范。兩個人年紀相仿,東坡比子由大三歲,性格活潑、心直口快,看起來像弟弟,子由雖然年紀小,但是性格穩(wěn)重,為人冷靜而謹慎,更像一個哥哥,處處維護東坡。
小時候,兄弟二人在學習之余,會圍繞在母親身邊玩耍,因為他們的父親趕考去了。雖然少了父親的監(jiān)督,但是蘇軾和弟弟自覺學習,閱讀了大量書籍,這讓他們比同齡人知識淵博。有時候,兄弟倆會結伴去趕集,或者在家中的花園里掘土玩。看來,男孩子頑皮的天性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
正是因為東坡和子由一起長大,一起讀書,一起參加科舉考試,他們之間的關系最為親密,手足情深,他們兄弟之間友愛的深厚程度,感人肺腑。而蘇軾很多經(jīng)典名作,都與子由有關。難怪林語堂會說,往往為了子由,蘇東坡會寫出最好的詩。
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jié),39歲的蘇軾在密州任職,兩年前,因為與王安石的政見不同,倔強的蘇軾要求外放,從此他輾轉在全國各地任職。當時,蘇轍在濟南為官,為了能讓兄弟們之間多聚會,蘇軾上書請求到距離濟南較近的地方任職。于是,蘇軾離開杭州,來到密州,也就是今天的諸城。
但是,愿望雖然美好,現(xiàn)實總是不盡人意。兩年來,蘇軾和弟弟子由依然沒有機會團聚。而此時,兄弟二人已經(jīng)分別七年了。中秋佳節(jié),蘇軾望著天上皎潔的月光,感慨萬千。他徹夜飲酒,到早上已是大醉。詩酒斗百篇不止是李白的特例,醇香的美酒給了詩仙李白靈感,也讓東坡才子文思泉涌,于是誕生了這首千古名作。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宋代〕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在這首詞里借景抒情,詞的浪漫不輸李白,詞的情真意切,不輸婉約派詞人。多才多藝的東坡先生,讓這么多人欣賞、喜歡、崇拜,名不虛傳。
詞的上片,詩人以一句疑問展開一幅精美絕倫的畫面。當想象插上翅膀,內容的豐富多彩超乎我們的預期。什么時候有的月亮呢?明月幾時有?與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有異曲同工之妙。
面對這個問題,李白的選擇:我今停杯一問之,蘇軾則說:把酒問青天。屈原的天問是在被放逐后因為內心彷徨而對古代先賢、天地萬物發(fā)出的疑問。李白則是受人之托,寫一首問月的詩,而蘇軾,則是有感而發(fā),發(fā)自肺腑之情,故而感人至深。
蘇軾好像在與青天談心,他舉起酒杯,望著夜空,仿佛在探究月亮的起源。他接下來的疑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則鮮明地寫出自己對天上神秘世界和明月的欣賞喜愛之情。月亮是什么時候誕生的呢?距離今天應該有很長時間了吧。
今夜,人間是家人團聚的中秋夜,不知道月中是什么節(jié)日?黃庭堅曾說,蘇軾和李白一樣,也是謫仙。兩個人相似之處在于都有浪漫的一面。蘇軾大膽想象自己乘風而上,來到月宮。他又害怕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雕梁畫棟,氣宇非凡,卻因為離地面太遠,而寒冷異常。這里的高處不勝寒,不僅指環(huán)境的寒冷,還有孤獨、寂寞的含義。現(xiàn)在,這句詩常被人們引申為居高位之人的孤獨感。
蘇軾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這從他豁達、開脫的性格,超然物外的處世方式便能看出來。蘇軾雖然仕途坎坷曲折,但是他一直懷有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因此,他雖然欣賞陶淵明,也向往隱居田園的生活,但是他不會選擇逃避。
縱觀蘇軾的一生,他真正做到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每到一處任職,興修水利造福百姓,興建學堂,教化百姓。他像一位知識傳播者,沿途播下種子,從小城到天涯海角,讓所到之處開滿教育之花。
蘇軾內心渴望自由,但是本身卻受到重重束縛,他生活在矛盾的世界,情感的矛盾在很多詩詞中也有體現(xiàn)。這首詞的上片,最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完美地體現(xiàn)了詩人在出世與入世之間的情感糾葛。相比孤獨高寒的月宮,人間的生活更讓人向往。他更希望在人間,在月色下,清風里,舞動衣袖,翩翩起舞。
蘇軾欣賞的唐代詩人除了李白還有孟浩然,蘇軾筆下很多充滿浪漫風格的詩詞,其靈感來自于李白。比如,李白曾在詩中寫道: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唱歌的時候,月亮在云層中徘徊,他拔劍起舞,影子緊密相隨。
蘇軾從開始的幻想,到逐漸回歸現(xiàn)實,他還是更喜歡享受人世間的疾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正如他在一首定風波中寫的那樣: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的坎坷,有什么可畏懼的呢?真實的蘇軾就是這樣樂觀通透,令人敬佩。
詞的下片,詩人的情感由寫景轉折到寫人,由中秋月色的描寫到人間的悲歡離合,起承轉合,過渡自然,沒有悲秋傷月的無病呻吟,沒有風花雪月的矯情,字字真情,感人肺腑。蘇軾對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滲透在字里行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倍潭處讉€字,形象地寫明時間已到深夜,月亮漸漸移動身影,月光照進朱閣,穿過雕著花紋的窗戶,照在詩人的身上。詩人因為思念弟弟,輾轉未眠。蘇軾將感情這這里升華,無眠之人,不止是自己,而是天下所有背井離鄉(xiāng)的游子。
月亮應該是最為公正的吧?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貧苦百姓,看到的,都是一樣的月色。如今的人們不曾見過古代的月亮,而亙古存在的月亮,卻依然照耀著今日的行人。
人世間,你我皆是過客,古人、今人,都會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只有月亮才是永恒存在的。因此,李白在詩中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感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月圓之夜的中秋,親人們天各一方,是怎樣的一種遺憾?月亮本身對人類是沒有怨恨的,是游子們借月亮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感慨月亮為什么要在大家承受離別痛苦之時,變得如此圓滿美麗?為什么不解人意?
如果說張若虛所說,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是一種無奈。那么蘇軾的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則蘊含哲理,豁達通透。不妄自菲薄,把他鄉(xiāng)作故鄉(xiāng)的蘇軾,一直都以豁達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
他從不埋怨命運,從未抱怨自己的處境,家境貧寒的時候,他和家人們在東坡開荒、種田,補貼家用。他留給人們的除了詩句,還有數(shù)不清的美食。東坡肉香而不膩,入口即化,名揚四海,東坡肘子更是名滿天下。無論是烹飪菜肴、制茶、釀酒,蘇軾的手藝都很讓人羨慕。
蘇軾的弟弟子由,也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學子,蘇軾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能和子由夜雨對床,一起談心論詩。但是兄弟二人聚少離多,很多時候只能通過書信報平安??梢?,這世上沒有十全十美之事。因此,蘇軾選擇與現(xiàn)實握手言和,他一直在努力地適應環(huán)境,即便是到了偏僻的海南島,依然天天樂觀,和當?shù)氐陌傩粘蔀榕笥?。至今,海南儋州的百姓還在紀念東坡。
人間的悲歡離合,自古就有,難以避免。正如月亮,初一是弦月,十五為滿月,年年如此。真實的人生就是這樣吧。別有憂愁暗恨生,而蘇軾把離愁寫得唯美浪漫,與眾不同,因為他的共情能力非比尋常,所以每一位讀者都會被深深打動。
詞的最后,既是詩人情感的升華,也是全詞的靈魂和精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被譽為詠月詩詞的典范,成為千古名句。這一句詩,詩人不僅僅是勉勵自己和弟弟子由,也是對天下人的祝愿,這種開闊的胸襟,曠達的境界,非東坡莫屬。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王勃對朋友的祝福。蘇軾的這句詩與此有相似之處,卻又更深一層,從朋友拓展到天下人。月亮,是詩人們詩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話題。張九齡曾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人們描繪了一幅絕美的中秋夜畫卷。而杜牧在詩中表達的觀點與李白更為相似。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杜牧期盼年年平安,一起欣賞同一輪明月。
很顯然,蘇軾集前人之精華為己所用,化為別具一格、內涵深刻的詩句。嬋娟意指美好,蘇軾希望天下人共享美好的時刻,情誼長久,永遠平安。
蘇軾的這首詞,被認為是中秋詠月詞的絕唱,因為每一句詞都是經(jīng)典。詞中,蘇軾傾注了無限真情,把對弟弟的思念融入詩詞中,情真意切,毫無雕琢之感。無論是從立意,還是內容,都讓人耳目一新。奇妙的構思,樸素純真的文字如雨后清新的空氣,但是文字背后卻充滿浪漫主義色彩。這就是蘇軾詩詞的魅力所在。
蘇軾和子由從小感情深厚,不曾想到中年的他們,離得越來越遠。蘇軾每次被貶,子由都會不斷奔波,為哥哥爭取機會。當年,他們的母親去世后,父親在京城為官。因為蘇軾要到外地任職,子由便和妻子留下侍奉父親。
在鄭州西門外,兄弟二人第一次分別,異常傷感。北風蕭瑟,雪地濕滑,子由騎著一匹瘦馬緩緩而行。這個場景,一直印在東坡的腦海里,揮之不去。他在寄給子由的書信中寫道: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寒燈相對記疇昔,多雨何時聽蕭瑟。
蘇軾和子由唱和的詩詞很多,善于苦中作樂的蘇軾,在給子由的詩詞中,有很多絕妙的靈感。比如: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不過,蘇軾在中秋夜酒醉后寫的這首《水調歌頭》,影響力最大,每個字都無可替代?;蛟S,蘇軾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是單純地想給弟弟寄去一封書信,并未想過日后會流傳千古。而且,很多人都忽視了這首詩的背景??梢姡兄禾熨x的蘇軾,他的詩詞靈感也是來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所有膾炙人口的詩詞,都有一個共同點:飽含真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