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講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實在我看來,并不復雜。下面我分三個步驟來具體說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孟子說:“人不用學習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舉個例子,小孩子都喜歡自己的父母,長大了都尊敬自己的兄長,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
因此致良知就是達到內(nèi)心的本源,也可以理解為到達自己內(nèi)心的真正想法。這有點明心見性,和天人合一類似。因此致良知就是一個人要達到的境界。
要做到致良知,就要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具體方法。知就是內(nèi)心的想法,內(nèi)心的意動,這意動不受心外之物的打擾,因為我的心就是理,當我有了這個意動,我就立刻去實踐它,通過實踐,來論證自己的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出現(xiàn)了問題,那我就不斷進行修正,不斷改進。從而最終達到致良知的目的。
第二:我通過具體事例來說明我的理解。反面案例,其實我一直覺得壞人是陽明心學的“偉大實踐者”,比如一個強盜,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的,就是盜,于是他買了武器,去搶去盜,這個時候他不會去考慮搶劫是違法行為,因為違法那是世俗的理,不是他心中的理,于是他安心理得的去做。如果搶劫不成功,他會反思自己是手段不行,還是武器不行,如果成功了,他會考慮做大做強。于是強盜就在不知不覺中實踐了陽明心學。
我們再說個正面例子:一個家長十分討厭給老師送禮的行為。但是其他家長都那么做,但是他還是遵從了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因為他的心發(fā)現(xiàn)送禮是不對的,是不符合內(nèi)心的想法的,送禮那是世俗的理,不是他的理,于是他堅守自己的想法,并且沒有給老師送禮,如果他認為送禮不對,但是又去送禮,那就是他沒有做到知行合一,如果發(fā)現(xiàn)送禮后學生成績提高了,那家長還是會罵罵咧咧的,痛斥社會風氣不正,那他就是沒做到知行合一,也就無法致良知。
總結(jié):第一、陽明心學是注重實踐的學問,因此他強調(diào)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diào)人要有自己的判斷力。我看花時,花開爛漫,我不看花時,花自沉寂,就是強調(diào)人的主觀能動性。
第二、陽明心學是對儒學的一次突破,以往的儒生只知道奉孔孟為圣人,對他們的話言聽計從,不敢稍稍逾矩,因此思想禁錮,陽明心學告訴世人,人人皆可為圣人,我心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心,心能達到的境界,雖圣人也不如。這對今天的世人仍然有著巨大驚醒力,試問我們的心常常被什么禁錮呢?
第三、讀懂陽明心學,可以理解很多事情,很多人,比如,為什么很多人做事我行我素,為什么老話常說“殺人放火金腰帶,遵規(guī)守矩一世空”。為什么我們立下很多志愿,達成的卻寥寥無幾。
最后,即使很多人對此一知半解也沒有什么關(guān)系,因為我們知道,思想這個東西就是人總結(jié)出來的,雖然我們不懂,但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可能經(jīng)常用。最后,用一句小詩結(jié)尾吧。
花開富貴花引蝶,花香四溢花沁鼻。
花開四時花可羨?我心問道我才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