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印象中的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非常睿智幽默,享譽全球??赡銈冎绬幔窟@樣一位大文豪,竟然偷拿過教堂募捐的錢。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咱們來看看……
那天,馬克·吐溫在教堂里聽牧師演講。起初,他覺得牧師說的特別棒,受到感動的他掏出錢來準備捐款。
可是,10分鐘后,牧師還沒有講完。馬克·吐溫有點不耐煩了,便決定捐點零錢。
又過了十分鐘,牧師依然在說。這時的馬克·吐溫已十分不耐,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
等到牧師演講結(jié)束,向大家募捐時,生氣的馬克·吐溫不僅沒有捐錢,還偷偷從盤子里拿了2元錢……
心理學家解釋說,這種現(xiàn)象叫做“超限效應”,即: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xiàn)象。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很多家長覺得孩子不聽話,自己說了那么多次孩子依然記不住。殊不知,父母的過度嘮叨正是導致孩子不聽話的原因。這其實也是“超限效應”的體現(xiàn)。
那么,在日常教育中,父母該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避免對孩子嘮叨呢?
壹
少說、多聽、多做
泰國曾有一則教育小短片:
媽媽們在幼兒園門口等待放學的孩子,當看見滿身污漬的孩子走過來時,媽媽們不分青紅皂白,立馬開啟“嘮叨”模式——
“你干了什么好事?怎么弄的這么臟!”
“你是不是又胡鬧了啊!太不聽話了!”
……
“嘮叨”結(jié)束后,學校的電視上開始播放一個叫“今日好學生”的小視頻,主角正是媽媽們的孩子。
原來,孩子們之所以渾身泥巴,是因為他們幫助了載滿花盆、推著獨輪車、摔在泥巴里的園丁爺爺。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只要犯錯,有些父母就像短片中的媽媽一樣,不明真相便對孩子亂指責一通,不去傾聽孩子,了解事情的經(jīng)過,這種做法就很容易讓親子間產(chǎn)生矛盾和誤會。
蘇格拉底說:“上天賜給每個人兩只耳朵,而只有一張嘴巴,就是要求人們多聽,少說話?!?/p>
優(yōu)秀的父母,并不會過多的說,而是會多傾聽,多行動。如果要說,開口之前一定要想好自己要說的話,精準、簡潔、平和地表達出來,這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嘮叨。
貳
要學會信任孩子
父母也要對孩子有信心,要學會信任和放手,不能總以愛的名義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要多為孩子創(chuàng)造獨立活動的機會和環(huán)境。
比爾蓋茨曾是全球首富,但他從不曾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而是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和鼓勵,由孩子外出打拼。
在大學期間,比爾蓋茨的女兒便不再從家里拿錢,而是在上課之余打工養(yǎng)活自己,既完成了學業(yè),又鍛煉了自己的社會能力,最終成為一名自強不息、自信積極、落落大方的女性。
雛鷹總有展翅的時候,天空才是它們的未來。父母要信任孩子的能力,放手讓孩子去做與他們技能和認知程度相稱的事情。
父母總是習慣性的小瞧孩子,其實,孩子的能力往往會超越家長的認知喲!
叁
用秩序代替嘮叨
父母為什么會嘮叨孩子?
當然是因為孩子做的不夠好,至少在家長看來是不夠好的。
因為沒有符合預期,所以家長便開啟了“嘮叨模式”,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過度嘮叨的結(jié)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所以,與其不停的嘮叨,不如針對孩子的壞習慣去制定規(guī)則,比如孩子做作業(yè)磨磨蹭蹭,父母就可以制定“n個小時內(nèi)必須完成作業(yè)”的規(guī)則,并附上獎懲制度,用秩序和規(guī)則來幫助孩子改正不好的習性。
家長朋友們可以試試這種方法,效果還是很顯著的!
Professor說:
優(yōu)秀的父母都非常尊重孩子,善于傾聽,并會給孩子提出原則性建議,這樣才能獲得孩子的信任和認同。
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嘮叨之中,他們的負面情緒就會肆意滋生,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啟動“選擇性失聰”模式來保護自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希望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