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地發(fā)現了老師和心理咨詢師的相通之處。
比如二者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人。
所謂“有教無類”,作為老師,什么類型的學生來到你面前,你都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他幫助。
“不合群/數學差/家里窮/不努力/愛走神……的孩子我教不了,能不能換一個?”如果你是老師,這話真好意思跟校長提?
心理咨詢師固然可以將自己無能為力的來訪者轉介他人,可是顯然,“剔除”并非常態(tài),大多數時候,你需要做的是盡可能拓寬自己的能力范圍。
比如二者都需要克制表達的沖動。
不要一次性問太多問題,不要搶話,不要說太多,不要替來訪者說話——要給來訪者一定的空間去思考和調整。
就像我們在教學時,不要把一節(jié)課上得太滿,不應喋喋不休——沒有一位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來,是為了看老師顯擺自己的——要千方百計鼓勵學生充分表達。
無論老師或心理咨詢師,工作的主體和中心都是對方而不是自己。
這兩種職業(yè)關系當中,先天地存著強弱。
作為強勢的一方,老師與咨詢師必須以弱勢一方的福祉為原則展開工作;作為弱勢的一方,學生和來訪者則被充分接納和允許。
這兩種工作,都必須足夠“忘我”,才能出色完成。
咨詢師帶著前半生所有的過往經歷、所有的觀點和立場而來,來到此刻,進入咨詢室,出現在來訪者的面前——以虛、空的狀態(tài),不加評判地接納和抱持來訪者。
無論生活中你的身份是怎樣,此刻都必須和眼前的人站在一起,理解他所經歷的生活,體會他所感受的痛苦——無論你覺得那算不算是痛苦。
作為老師也是一樣:你必須完全忘記去展示自己,完全忘記別人如何看待和評價你,一門心思貼緊學生的狀態(tài),了解他們遇到的困難,領悟他們的糾結與欣喜,對每個學生做出切中肯綮的點撥,把他視作獨一無二的個體。
這兩種工作,都不以“被依賴”為榮,而是將“放手”視為榮耀。
“被永久依賴”的老師和咨詢師不是高手,最美好的境界是喚醒學生/來訪者自救的力量,使其得以重新書寫自己的故事。
自己下定決心,自己做出改變,自己付諸行動,自己面對困境,自己在崩潰之后重新站起來,自己在淤塞之后耐心疏?!?span lang="EN-US">
每個人的人生故事都應由自己親筆寫下,老師或咨詢師的最高榮譽恰恰在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每當發(fā)現兩種職業(yè)的相通處,我總有莫名的喜悅;每當使用當老師時錘煉成型的本領有效地處理了心理咨詢過程中的問題,我總獲得深切的慰藉。
當老師的那些年里,我無數次充當了孩子們的心理咨詢師;學做心理咨詢現今日子,我無一日磨滅對教職的摯愛與眷念。
想想也并不奇怪——
二者都是關于人的工作,都是從過去走向未來,著眼點尤其聚焦于現在;都須沖破困境,憑借聰敏與堅韌,懷抱希望向前。
相通的是工作原則與主張,總相通的更是人性本身。
聯系客服